在拙文《<西游記>書中的須菩提祖師為何方神圣》中,曾經提到過《西游記》和《封神演義》雖然同為神話小說,但作者各一,成書年代不同,即便是最近的說法,《封神演義》的成書年代起碼要比《西游記》晚二十年以上。所以在探討須菩提祖師為何方神圣的問題,我們可以忽略《封神演義》一書對于《西游記》因素。但是,要探討《封神演義》一書中的鴻鈞道人的身份時,我們就得參考一些《西游記》對于《封神演義》一書的關聯因素,因為《封神演義》的作者是看過《西游記》的,并聲稱創作《封神演義》一書的意圖就是“欲與《西游記》、《水滸傳》鼎立而三”之意。
在《<西游記>書中的須菩提祖師為何方神圣》文中,我們認為“須菩提祖師”是《西游記》作者以大神仙的形式進行了擬人化描寫的“菩提圣樹”, 以“菩提圣樹”和釋迦牟尼佛的特殊關系來看,《西游記》書中的“須菩提祖師”與釋迦牟尼佛相比,似乎是稍高的,但是《西游記》作者使用的是種隱諱的筆法,并沒有明說“須菩提祖師”與釋迦牟尼佛相比是稍高的,但是,其對“須菩提祖師”的相關描述,也是很明了的說明了這個問題。在這一點上,《封神演義》的作者跟我們的看法似乎是一致的。因為他在創作《封神演義》時,就借鑒了這種“菩提圣樹”和釋迦牟尼佛的這種特殊關系,也創造出了一個道教中高于元始天尊、太上老君這種高于“三清”尊神之上的超級大神明:鴻鈞道人。 依據道教的說法,道教的最高尊神就是“三清”(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為其中之二),但是,跟《西游記》作者使用隱諱的筆法描述“須菩提祖師”有所不同是,《封神演義》的作者在描述“鴻鈞道人”時則是以直截了當的方式,直接就點明是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的師父。做為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的師父,“鴻鈞道人”的身份已經很明了,不需要我們像探究《西游記》中的“須菩提祖師”那樣去旁引索證。令我們感興趣的是,《封神演義》作者是依據什么創造出“鴻鈞道人”,這個高于“三清”尊神之上的超級大神明呢?這里我們就探討這個問題。 在探討《西游記》書中的“須菩提祖師”時,我們認為“須菩提祖師”是《西游記》作者以大神仙的形式進行了擬人化描寫的“菩提圣樹”,就是依據佛教的人生觀理論“菩提圣樹”和釋迦牟尼佛的特殊關系,來理解《西游記》作者設定“須菩提祖師”這個人物的。所以,要弄清《封神演義》中“鴻鈞道人”的來歷,也要從道教的理論體系中尋根溯源。 在《<西游記>書中的須菩提祖師為何方神圣》文中,我們就提到過,道教在宗教理論方面,獨樹一幟而出彩的地方當屬其宇宙觀理論。正是這種理論,使道教的眾多神明,都有了遠遠早于佛教神明的說法,甚至于有很多在沒有“萬靈”之前,在天地沒有開辟之前就有了一些“元氣”類的神明(如“三清”尊神)。道教的宇宙觀理論盡管在其發展和沿革中,被道教的理論家們衍生和增益進了許多內容。但是《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說法則是其衍生和增益宇宙觀理論的基礎理論。“道”為道教的最高信仰,在老子的《道德經》中有諸多關于“道”的言論,如“道可道,非恒道”,“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等等。道教認為,“道”是虛無之系,神明之本,宇宙宗源;生于無先,起于無因,存于永恒;無形無象而又能生育萬物。而“道”生育萬物的第一個階段即“道生一”。 所謂“道生一”是指“道”孕育出宇宙的初始狀態,而這個宇宙的初始狀態則是一團狀如雞子(即雞卵)的混沌氣體,稱之為“炁”(“炁”和“氣”同音,在現代漢語中和“氣”也是同義同音字。但是對于涵有大量宇宙崇拜成分的道教而言,“炁”屬先天之“炁”,神明之“炁”;“氣(氣)”乃后天之氣,是吃了五谷雜糧的人類和其它動物的生物活動所具有或形成的一種凡俗之“氣”。另外在宗教語言中,“炁”也是一種敬重的寫法)或“一炁”。除此以外還有多種稱謂,如 “混元(炁)”、“鴻蒙(炁)”、“鴻蒙元氣”、“渾沌(炁)”、“鴻鈞”、“洪鈞”、 “玄黃”、“混沌玄黃”等等。依照“道生一”的理論,也可以稱之為“一”。 按照道教的神明理論,道教一些神明,特別是一些品階很高的大神明,都做為一團或一縷的“清氣”或“混元氣”,都蘊涵在“一”這個宇宙的初始階段、這一團狀如雞子的混沌氣體“一元”當中。所謂“散則為氣,聚則成神”。 道教認為,神有道性,是得道的楷模,虛無之道是以神仙的形式顯現在世人面前,濟世度人的。道教的這一神明理論也稱“道神一元”。 關于“道神一元”,最著名的例子當屬“一氣三紀”之說。道教認為在宇宙的初始狀態,做為一團狀如雞卵的混沌氣體的“一”,并不是以一種純粹的靜止狀態而存在著的,而是在“道”的作用下孕涵著一種內在變化的,道教把這種內在變化用“三紀”來表示,這“三紀”為“洪元”、“混元”、“太初”。關于“洪元”、“混元”、“太初”這“三紀”的說法也有多種。主流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以空間位置來分,即在這一團狀如雞卵的混沌氣體里孕涵著“洪元”、“混元”、“太初”這三團(或稱“三股”、“三縷”)“生乎妙一”的妙炁,這三團妙炁就是道教“三清”尊神在“道生一”階段的形態;一種是以時間概念來分,即做為一團狀如雞卵的混沌氣體的“一”,隨著時間的延續,按先后次序分別孕育出了“洪元”、“混元”、“太初”這三團妙炁,故而“洪元”、“混元”、“太初” 這“三紀”也稱為“洪元世紀”、“混元世紀”、“太初世紀”,用來劃分宇宙在“道生一”階段的時間。不過這個“紀”或“世紀”既不是按中國生肖排序而論的“一紀”為十二年,也不是按公元紀年的“一世紀”為一百年,而是借鑒佛教和婆羅門教中冠名以“劫”的時間觀念(如大梵天一白晝為“一劫”, 有四十三億二千萬年;圓滿時“劫”一百七十二萬八千年;三分時“劫”一百二十九萬六千年;二分時“劫”八十六萬四千年等等)之類的說法,再乘上百、千、萬、億、千萬億、萬萬億等等無限延續之后非常龐大的數字,形成的一種漫長得令人無法想像的時間概念。這“三紀”對應的“三清”尊神就是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太上老君,這“一炁三紀”之故,就是著名的“一炁化三清”之說(關于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太上老君的來歷,有很多細化和矛盾的說法,與“一氣化三清”之說不一致甚至矛盾的說法也有很多。而“一氣化三清”之說與道教的一些典籍也有矛盾之處,如道教的早期經典《老子想爾注》就云“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 把太上老君說成是宇宙的本源“一”。不過依《老子想爾注》已亡佚并且《道藏》中沒有收進來看,其在道教日益繁雜、龐大的理論體系中,已經淪為了非主流概念。這也符合歷史發展的規律。因為道教的一些早期的經典理論,對道教后續的理論發展和神明擴充,已不能與時俱近,反而有一定程度的限制和束縛作用,所以有一些早期的經典被棄用或選用,都是其在發展歷程中自我修正的問題,歷代信徒為此較真的記載也不多,我們也更不必為此較真)。 “一生二”則是指這一團狀如雞卵的混沌氣體經過裂變(裂變的說法很多,遠古神話中的盤古開天地;道教里的盤古大王,或盤古真人,或元始天尊開天地等等),陽清為天,陰濁為地,開辟后的天地。“一生二”也就是古人們說的“一氣轉洪鈞”或“一氣化鴻鈞”之說。如在唐代杜甫的《上韋左相》詩中和宋代釋慧性和尚的《偈頌》一百零一首中就有“一氣轉洪鈞”、《封神演義》一書中則有“一氣化鴻鈞”等相關說法。當然,這兩種說法中有個差別是“洪”和“鴻”屬同音不同字,但是以其在道教用來描述“一炁”的稱謂來看則屬同義。“鴻”在道教中的釋義是“大”、“洪大”、“極大”、“旺盛”的寓意。“鈞”在道教中的釋義是指“鈞天”, “鈞天”是指天的中央,在先秦時期就有“鈞天”的說法,如《呂氏春秋?有始》載“中央曰鈞天”。 是古代神話傳說中天帝住的地方。南朝梁代劉勰《文心雕龍?樂府》中就有“鈞天九奏,既其上帝”的說法。隨著道教的發展,道教理論家們又引進“大鈞”( 器物,制陶器所用轉輪,土坯在上面成型為各種器皿,《漢書?董仲舒傳》云“猶泥之在鈞,唯甄者之所為”。寓意為造化之物)的寓意,認為天生萬物如同“鈞”造陶器,以之比天。因而“鈞天”又有“大鈞天”、“鴻鈞天”等稱謂。而“鈞天”的寓意也有微妙的變化,由于天界被歷代道教理論家們分為“六界”“三十六重天”,“鈞天”又成了天界的總稱,也就是“一生二”中上升上去的“陽清”;除此之外“鈞天”還寓意為天界中央極高處的“穹隆”(古人認為天是中央高而四周下垂的形狀)部位(高得不能再高了),并且其上面還住著自然或造化之神。“二”做為天和地的合稱。仍屬宇宙的范疇,跟“一”的區別在于宇宙又進入了新的狀態,有了天、地之分;陰、陽之分。故“二”也稱“二儀”。
無論是以原始宗教或是道教的說法,神仙都是住在天上的,神明品階越高,其在天上的居所就越高。隨著“一生二” ,隨著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的開天辟地,做為在“一”階段為一團或一縷的“清氣”或“混元氣”的神明,則都住在了天上。綜合道教的“道生一”、“道神一元”等理論,以及“一氣化鴻鈞”、“一氣三紀”、 “一炁化三清”等說法;再依《封神演義》中“鴻鈞道人”“一氣化鴻鈞”的來歷,“高臥九重云”(按古人的說法,九為極數,“高臥九重云”寓意為天的極高處)的居所來看,“鴻鈞道人”很可能就是《封神演義》的作者以“道生一”中的這“一炁”為藍本,以大神仙的形式進行了擬人化描寫的超級大神明,“一炁”大神仙,或者說是“一元” 大神仙。 這與《西游記》中“須菩提祖師”的來歷頗有相似之處,依《封神演義》的作者看過《西游記》的說法,也可以認為《西游記》對《封神演義》的作者而言,是有某種程度的啟發的。就《封神演義》的作者為“鴻鈞道人”設置的這個名字來看,也是很直觀的說明了這一點。而“一生二”之后,隨著做為“一”的靈魂系統(神明),隱涵有自然或造化之神概念的“鴻鈞道人”,又隨著陽清為天,而住在天的極高處,也符合這一超級大神明的身份。 從《封神演義》作者為“鴻鈞道人”設定的名字,我們也可以看出其中的端倪。 “二生三”則是指天地開辟之后就有了人(人的來歷也有很多遠古民間傳說,最著名、影響最深的當屬女媧“摶土造人”的故事)。“人”在現代漢語中被稱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勞動的高等動物,在傳統漢語里則被古人自譽為“人,仁也;仁生物也”,“天地之性最貴者”;“人者,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還有為“君”為“主”為“首領”之類的涵義。而在宗教中,人被稱為“靈慧之物”,在道教里“人”還是“三才”之一,也稱“三才之數”。 “三”就是天、地、人的合稱。還是屬宇宙的范疇,只是比起“一”和“二”又多了“人”。以“人”的概念而論,“道人”則是指道教的專業修行者(非居士、信士類的)道士。綜合“道”為無形無象的虛無之系,而道教的大神仙元身多為“氣”(不光現代科學認為“氣”非虛無,古人也早就認識到這一點)的因素,有專業修行者“道人”之稱的“鴻鈞道人”也不可能是《封神演義》的作者以大神仙的形式進行了擬人化描寫的“道生一”中的“道”,而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理論來看,“道”的傳導者也只能是這唯一的“一炁”。而以《封神演義》中所說的“鴻鈞道人”為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的師父,這種高于“三清”尊神之上的超級大神明,再綜合道教中“一炁三紀”的說法,“人”有為“君”為“主”為“首領”之類的概念。“鴻鈞道人”唯一的可能仍然是“道生一”中的“一炁”大神明。 “三生萬物”是指宇宙間有了天、地之分,有了“人”類,合了“三才之數”,萬物就開始衍生、出現(盡管這是道教主流說法,但是與一些遠古的民間傳說不一定吻合;與一些道教信徒無限拔高其崇拜的“三清”神明的說法也有出入;也經不起現代科學的推敲;簡述這種說法,只為探討“鴻鈞道人”的來歷)。還是屬宇宙的范疇,只是“三生萬物”后的宇宙,特別是地面上已經豐富多彩。在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里,傳說中的神仙有時會以各種面目來到世間,做一些諸如濟世度人,扶弱救貧,懲豪鋤強,點化有根行的人成為神仙等等事情。 縱觀《封神演義》一書中有關對“鴻鈞”、“鴻鈞道人”的描寫,也符合我們綜合道教的一些理論對“鴻鈞道人” 的論證,也可以印證我們的說法是站得住腳的,這里我們就再來看看《封神演義》一書中的“鴻鈞道人”。 在《封神演義》一書中,“鴻鈞道人”和《西游記》書中的“須菩提祖師”一樣,出場的次數都是廖然可數,但是就在這廖然可數的場景中,我們依然可以發現作者在“鴻鈞道人”的問題上留給我們的信息。
在《封神演義》第七十七回《老子一炁化三清》介紹通天教主出場的“鴻鈞主化見天開,地丑人寅上法臺”這兩句詩中,就很直觀的以“鴻鈞”為“一”, 這一“一生二、二生三”的宇宙演化歷程;同在第七十七回這一章節里,當“老子”和通天教主對陣,施出神通,變幻出三個叫“上清、玉清、太清”的道人和“老子”一起圍毆通天教主,這個神通就被作者冠以“一氣化三清”,而通天教主被多人圍毆,心里就納悶,認為“自古至今,鴻鈞一道傳三友,上清、玉清不知從何教而來”,這個“自古至今,鴻鈞一道傳三友”,就再一次闡述了“一生二、二生三”的理論。不過這里也有兩個問題,一是“老子”施出的神通“一氣化三清”與前面我們所說的主流說法有差異;二是做為“鴻鈞一道傳三友”之一的通天教主竟然不知“上清、玉清”“從何教而來”。 關于這兩個問題,依《封神演義》的故事設定,老子是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的師兄(在道教的“三清”尊神之中,按照“上清、玉清、太清”的排序,老子的排位是在“三清”尊神之末,而《封神演義》中作者則是將老子設定為“鴻鈞一道傳三友”的大師兄。盡管與現行說法,甚至于作者生活年代的說法不同,但是按照古代“先入師門為長”的傳統理念,作者這樣設定也是有他的道理的,因為從道教的沿革歷史來看,“三清”尊神之中道教最早的崇拜的神明為老子,其次才為元始天尊、靈寶天尊)來看,以師兄的身份而言,老子有“一氣化三清”這種神通修為,師弟通天教主不知曉也屬正常。這都不是什么問題。但是做為道教中一種著名并且有較為成型說法的“一氣化三清”,在《封神演義》中以另一種方式出現,則會令人產生探個究竟的欲念。實際上這個問題《封神演義》的作者在第七十八回《三教會破誅仙陣》里接著就做了相應的說明,作者寫到“話說老子一氣化的三清,不過是元氣而已;雖然有形有色裹住了通天教主,也不能傷他。此是老子氣化分身之妙,迷惑通天教主,通天教主卻不認識”。在這段話里作者指出,老子一氣化的三清,不過就是元氣變的幻象,只能裹住通天教主,還沒有傷害力。只是種“老子氣化分身之妙,迷惑通天教主”的神通而已。依此來看,《封神演義》中的“一氣化三清”,只是老子和通天教主對陣時施出的神通,是種細化的故事情節。和道教為了闡述“一”這個宇宙醞釀階段的理論是兩種不同意義的表現形式。既然《封神演義》的作者有了這樣的說明,我們已無必要在這個問題上去鉆牛角尖。但是,通天教主認為“自古至今,鴻鈞一道傳三友,上清、玉清不知從何教而來”則又令我們產生一些遐想,因為老子“氣化分身”出來的這三個幻象,正是道教“三清”尊神的道號,“上清、玉清、太清”。 以《封神演義》的歷史背景,當時的道教遠未創立,但是綜合《封神演義》作者就書中“闡”、“截”二教與后來的道教之間千絲萬縷的各種關聯、重疊的人和事、以及“一氣化鴻鈞”的說法和“鴻鈞一道傳三友”的設定來看,可以說是以一種很直白的方式,暗寓了這三友(老子、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就是后來道教中的“三清”尊神。但是作者又為什么讓老子“氣化分身”出“上清、玉清、太清”這三個與道教“三清”尊神道號相同的幻象,又讓這些幻象令通天教主不知“從何教而來”呢?這里我們繼續從《封神演義》書中尋找端倪。 還是在《封神演義》在第七十八回里,老子看到自己“氣化分身”出來的三個名為“上清、玉清、太清”的幻象將要消散,就作了一首“先天而老后天生,借李成形得姓名;曾拜鴻鈞修道德,方能一氣化三清” 詩,在這首詩里老子就對通天教主說,自己做為來歷很早的仙人,在此幾百年后(公元前六世紀左右),將要以先天而老(按照道教流行的說法,老子的母親是看到天上一顆大流星入懷而有孕,并且孕期為七十二年,老子從其母脅下出生時,頭發、眉毛、胡子全白,故也稱老子),借李成形( 因其母生之于李樹下,故指樹為姓為“李”)的方式要到人間走上一遭。并告訴通天教主,因自己拜鴻鈞道人“修道德”之故,所以才有了這“一氣化三清”的道術。 單純的讀這首詩,我們依然無法直接找到作者為什么讓老子“氣化分身”出“上清、玉清、太清”這三個與道教“三清”尊神道號相同的幻象的因素;從詩中也看不出通天教主不認識這三個幻象“從何教而來”的原因;反而又增加了個疑惑,那就是老子在詩中主動告訴通天教主,自己幾百年后要到人間走上一遭有什么寓意呢?因為老子在幾百年后要到人間走上一遭這件事情對于和通天教主對陣時的故事場景無直接關聯,而且通天教主也沒有這樣的好奇心。那么作者做這首詩是否屬畫蛇添足呢?顯然不是。 關于這首詩,我們不妨把視野放寬闊一些,結合道教的沿革歷史、道教對“老子” 相關說法,“三清”尊神的由來,再綜合《封神演義》書中的故事背景來研讀這首詩,就會對這首詩有更多的詮解。 《封神演義》的故事背景是商周交替的歷史時期,老子則是此后幾百年間(公元前六世紀左右)的人,而東漢時張道陵創立道教,道教在唐、宋、元時期的鼎盛則更為靠后。但是以道教的說法,老子(還有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都是宇宙在“一炁三紀”階段醞釀而成的“元氣”之仙(當然還有一些其它的、甚至與此相矛盾的說法,因不是主流,故不引用),(公元前六世紀左右)來到人間只是仙人的一種蟬蛻度世,傳經送典(《道德經》五千文)之舉。并且“借李成形”而有了人間的經歷。由于《封神演義》的故事背景是商周交替的歷史時期,而那時道教遠未創立,所以《封神演義》的作者在書中就杜撰“闡教”和“截教”這兩個與道教有著緊密關聯度的兩大教派。 關于的“闡教”名稱的來歷,一般都認為是在明嘉靖年間,明世宗賜道士邵元節“闡教輔國”玉印在社會上造成很大影響,對作者有所啟發,故而在《封神演義》書中使用了“闡教”這一名稱;而從字義來看,“闡”字也有開辟、開拓、辨別、宣揚、辨別、弘揚等寓意。而《封神演義》書中“截教”的名稱則認為源于“截”的字義,“截”字有斬斷、阻擋、旁出等寓意。在《封神演義》中,我們也可以從相關情節里看到“闡教”和“截教”的一些端倪。
在《封神演義》書中,以老子和元始天尊為教主的“闡教”是“修道德”的。“道” 和“德”的關系,是依老子《道德經》中“道,可道,非恒道”的說法而引申出的宗教理論,“道”在人和萬物中的顯現為“德”,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所以,以“修道德”而論,再依作者“但觀叁教,惟道至尊”的理念,“闡教”黨為后來“道教”的“正宗”。而以通天教主為首的“截教”,在《封神演義》書中則被作者以各種方式稱之為“左道”(寓意其是種旁出的道門、道術),不光是“截教”門下眾多弟子的道術是“左道”, 跟通天教主門下弟子走得很近的玉虛宮門人申公豹也是“左道”,就連通天教主本人的道術也被稱之為“左道”。如在第七十八回《三教會破誅仙陣》一章節里,通天教主要在紫芝崖立一壇,拜一“六魂”惡幡,要壞接引道人、老子、元始、武王、姜尚、準提道人六人的性命,作者就賦一頌道,“左道兇心今不息,枉勞空拜六魂”。“鴻鈞一道傳三友”出身的通天教主,其執掌的“截教”竟然是“左道”,似乎有點說不過去,不過依《封神演義》書中與“左道”相關的和事來看,被稱為“左道”的大都是由于“心頭火熱”、“一墜惡趣”而誤聽“萋菲”、“助紂逆天”這類因素,屬于在“修心”的問題上覺悟低,境界不高的范疇。所以,除了“截教”門下眾多弟子之外,連有“闡教”概念的申公豹,“鴻鈞一道傳三友”出身的通天教主都被作者敷上了“左道”的標簽。 “截教”也不是純粹意義上“左道”旁門,在《封神演義》里作者也說到這個問題,如在第七十七回《老子一炁化三清》里,就有個頌子“截闡道德皆正果,方知兩教不虛傳”來說明這個問題。不過從《封神演義》的設定來看,“闡教”和“截教”在后來道教體系中的位置是有正、側之分的。 綜合多種因素來看,一些疑問也就迎刃而解,老子在“先天而老后天生,借李成形得姓名;曾拜鴻鈞修道德,方能一氣化三清”的詩中主動告訴通天教主,在幾百年后自己要到人間走上一遭,就是要蟬蛻度世,在人間存留《道德經》,為人間道教的大盛于世留下根本(以《封神演義》作者對“老子過函關化胡”和“三教出一門”理論的認同來看,老子應該還有第四十四回《子牙魂游昆侖山》中提到的那種“鴻蒙傳法,又將胡人西渡出函關”的使命)。因為老子“拜鴻鈞”修的是正宗的“道德”,所以因為“左道”、 正、側之分的緣故,“左道兇心”的通天教主不認識老子“氣化分身”出“上清、玉清、太清”這三個幻象也很正常。至于這三個幻象有“上清、玉清、太清”的名號,則是老子暗示通天教主,將來“但觀叁教,惟道至尊”道教中崇拜的最高神明就有這三個名號(這其中就包括有“鴻鈞一道傳三友”出身的通天教主),當然,通天教主的“左道兇心”尚未泯滅的情況下,領會不了老子的這種暗示也屬正常。而以道教的的沿革歷史來看,兩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的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在隋唐時期才開始廣為人知并被崇拜。以商周交替時期和兩晉南北朝時期有一千多年的時間間隔來看,作者設定通天教主不識這三個有“三清”道號的幻象也屬正常,因為老子只是使用了“三清”道號,“氣化分身”出的這三個幻象也沒有明確的跡象顯示與“鴻鈞一道傳三友”的形象一致。借用宗教理論來看待這件事情,盡管此時“左道兇心”的通天教主不識“三清”和這三個幻象,也不影響他在一千多年之后成為“三清”之一,因為此時的通天教主距“三清”廣為人知并被崇拜,還有一千多年的修行時間,還有得到鴻鈞道人教誨的可能。所以,綜合多方因素,這些問題都能說得通的。當然《封神演義》的故事只講述到周武王分封列國的年代便告終結,其年代到老子“蟬蛻度世”, 到兩晉南北朝時期元始天尊、靈寶天尊的出現,到隋唐時期“三清”廣為人知并被崇拜之間的時代空檔則是客觀因素形成的問題,不屬本文詳論的內容。 在《封神演義》一書中,除去“鴻鈞道人”與老子、元始天尊、通天教主之間關系,諸如“鴻鈞一道傳三友”之類的相關描述外,還有一些其它的描述,也可以印證我們認為“鴻鈞道人”是《封神演義》作者以“道生一”的理念,以大神仙的形式進行了擬人化描寫的超級大神明,“一炁”大神仙的說法。在第八十四回《子牙兵取臨潼關》里,“鴻鈞道人”與西方教主(“西方教”為《封神演義》作者杜撰的佛教前身,取其起于中土西方之故而名,《封神演義》中的西方教主為接引道人和準提道人)相見,“鴻鈞道人”稱贊西方極樂世界為福地。西方教主二人則謙恭的說“不敢”。西方教主要參拜“鴻鈞道人”, “鴻鈞道人”則以“吾與道友無有拘束”為由婉拒,而接引道人與準提道人仍然是“打稽首”(行跪拜禮)后才坐下。可見其品階之高。而鴻鈞道人的居處,也能說明這一點,在《封神演義》中,“鴻鈞道人”的居處是在“高臥九重云”的天的極高處、極中央的位置,還有個宮闕,叫“紫霄宮”。關于“紫霄宮”,人間的一些廟觀里也有取此名的,不過人間的廟觀與我們論述的內容關系不大。這里就從字義上來簡單探討一下“紫霄宮”。 “紫”色是紅與藍合成的顏色,是中國古代的統治者和民眾,以及道教信徒們所崇尚的一種色彩。一些帝王的宮室、服飾、用物前常常冠以“紫”來命名,如紫衣、紫書、紫誥、紫綬、紫袍金帶、紫垣、紫闕、紫臺、紫禁城等等。而古代民眾則常常以遇到紫氣、紫色做為吉祥的征候,認為這是富貴的先兆。一些院落大門朝東的橫額上常常寫有“紫氣東來”的字樣,以示吉祥。而“紫氣東來”一詞則是源于與老子相關的傳說。傳說老子過函谷關之前,關尹喜見有紫氣從東而來,就預知將有圣人過關,不久老子果然騎著青牛就來了。就“紫氣”而言,道教認為神仙周身或頭頂都有紫氣繚繞。神仙的品階越高,這些環繞在周身或頭頂的“紫氣”規模就越大。而古代的統治者以“紫”來冠名的做法,道教也同樣使用,如紫書(道經)、紫闕(神仙的居處)等等。霄的字義主要是大和高、極高,如霄外(云霄之外,天外)、 霄衢(天路);還有氣的涵義,如摩天赤氣、云等等。“宮”在道教里則是指神仙居住的大房子。依“紫霄宮”的涵義來看,也寓意著“鴻鈞道人”身上的“紫氣”規模最大,再加上其住的地方天的極高處、極中央的位置,并且還是極寬敞的大房子。這也標示著在《封神演義》一書中,作者對“鴻鈞道人”做為一個超級大神明的設定。 在《封神演義》一書中,“鴻鈞道人”的出場也有一首偈頌之類的形象詩,跟《西游記》書中“須菩提祖師”現身的形象詩有些不同,《西游記》作者對“須菩提祖師”是直接賦詩贊頌,而“鴻鈞道人”的形象詩,則是《封神演義》以“鴻鈞道人”的口吻,用自我介紹的形式寫出的。在《封神演義》的第八十四回《子牙兵取臨潼關》里,通天教主在萬仙陣慘敗,眾多門徒被殺,正想往紫霄宮見鴻鈞道人稟告“鴻鈞道人”這些因情時,“鴻鈞道人” 手執竹枝從正南方向的空中而來,作者用“祥云萬道,瑞氣千條,異香襲襲”這些形容詞來烘托“鴻鈞道人”做為一個超級大神明的描述我們就不再評價,重點就來分析“鴻鈞道人”自我介紹的這首偈頌。這首偈頌共五律十句,這里我們就逐句分析,以印證我們認為“鴻鈞道人”是《封神演義》的作者以“道生一”中的這“一炁”為藍本,以大神仙的形式進行了擬人化描寫的超級大神明,“一炁”大神仙的判斷。
高臥九重云,寓意為天的極高處,結合《封神演義》書中的情節,“鴻鈞道人”在天的極高處“高臥”的居所為“紫霄宮”。 蒲團了道真;“蒲團”為道教信徒們打坐修行的鋪設用品,也寓意“打坐修行”, “了道真”則是指“鴻鈞道人”經過修行,得“道”成真,成為了神仙。“了”有“明白、明了”和“了結、結束” 的寓意,這句詩說明了“鴻鈞道人”成就了大仙的經歷也是經過“修行”的。而就“鴻鈞道人”有修行經歷而言,也印證了我們認為“鴻鈞道人”不可能是《封神演義》的作者以大神仙的形式進行了擬人化描寫的“道生一”中的“道”的判斷。 天地玄黃外,“一生二”后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玄黃”天地的顏色。玄為天色,黃為地色(《易?坤》“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這句詩是“鴻鈞道人”自稱天地開辟之后,自己就住在了天外(“九重云”之傷的“紫霄宮”)。 這也符合做為“一”的靈魂系統(神明),隱涵有自然或造化之神概念,隨著陽清為天而住在天的極高處的“鴻鈞道人”,這一超級大神明的身份。 吾當掌教尊。“鴻鈞道人” 住在了天外,也并不是純粹的瀟灑,還有職司,就是擔當“道”中的首領尊神。 盤古生太極,“盤古”開天辟地之后,有了天、地;陰、陽;上、下之分。 兩儀四象循;有了天、地;陰、陽;上、下之分的世界,也有四時季節的循環。 一道傳三友,“鴻鈞道人”把“道”傳給了老子、元始天尊、通天教主三人。 二教闡截分。“鴻鈞道人” 傳給了老子、元始天尊、通天教主三人的“道”分為“闡教”和“截教”。 玄門都領袖,無論是道教,還是佛教,都有 “玄門”的稱謂。而以《封神演義》作者對道教的推崇以及其對“老子過函關化胡”和“三教出一門”理論的認同來看,這個“玄門”理解為道教或道、佛兩教的總稱(按照道教貶損佛教的說法,佛教為道教的子系宗教)皆可,“都”在古代寓意為“宗廟”、“有宗廟的的主城”“頭目、首領”等等,“領袖”則是指“最高領導人”的身份。這句詩也說明“鴻鈞道人”的神明品階為“道”中至尊。 一氣化鴻鈞。“一氣化鴻鈞”前面我們有詳細的論述,這也印證了我們認為“鴻鈞道人”就是《封神演義》作者以“道生一”中的這“一炁”為藍本,以大神仙的形式進行了擬人化描寫的超級大神明,“一炁”大神仙的判斷。 《封神演義》中“鴻鈞道人”出場的這首偈頌,實際是很直白的說明了“鴻鈞道人”做為以“道生一”中的這“一炁”身份。 需要說明的是在《封神演義》中,還有兩個截教門人道號都為“一氣仙”,一個是“蓬萊島一氣仙余元”;另一個是“骷髏山白骨洞一氣仙馬元”。這兩個人道號中的“一氣”和我們所說的“道生一”中的“一炁”是不同的。關于“道生一”中的“一炁”,前面我們有過詳細的論述,是指“道”孕育出宇宙的初始狀態的一團狀如雞子(即雞卵)的混沌氣體。而這兩個人道號中的“一氣”則屬于其 “煉氣”修行的范疇。道教認為,宇宙的初始狀態是一團“混沌炁”; 一些德行高深的大神明元身也都是一團或一縷的“清炁”或“混元炁”。而這種對“炁”無限拔高的認識,使道教信徒們把“煉炁”做為一個重要的修行內容,“成真”的重要手段。南北朝時期就有“服食煉氣讀仙經”(南朝劉宋?鮑照詩)的說法。“煉炁”的方式也是多得五花八門,如一些“內丹術”、“調息法”、“靜功”、“氣功”、“胎息法”、“丹田行氣術”等等。而修煉這種五花八門“煉氣”術的目的就是為了“成仙證真”, 要要“成仙證真”,就要煉到“三花聚頂, 五氣朝元”的境界,才能飛升天界。 所謂“三花聚頂”,就是以道教的“天、地、人”為“三才之數”的宇宙觀理論,以“人”(靈慧之物)為本,采天(玄)、地(黃)中的靈氣,受日(陽)、月(月)中精華,在體內煉成“三花”之氣(這“三花”以“紅花、白藕、青荷葉”做為象征。寓意人也要在這個污濁不堪的“紅塵世界”里像蓮荷那樣,有有出污泥不染的特性,才能“成仙證真”。紅花代表天玄靈氣;白藕代表地黃靈氣;“青荷葉”人代表自身的靈氣。修行者一般還以“紅花、白藕、青荷葉”這三種物品做為“煉炁”修行時的“輔佐靈餌”)。這“三花”之氣煉成之后,也就意味著修行者將自身的靈慧之氣和天地之靈氣,日月之精華揉合在一起修成“一氣”,聚集在人的頭部囟門處,并且頭頂能迸出紅色、白色、青色的“三光”,還有祥瑞的紫氣盤繞,稱“三花聚頂”。 “五氣朝元”則是在“五行”學說的基礎上,引申出的一種“煉氣”修行的理論。“五行” 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指:金、木、水、火、土。認為大自然由五種要素所構成。在此基礎上的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并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煉氣”理論就以“五行”學說為依托,認為人體也不外乎由金、木、水、火、土這五種要素構成,并且在人體內形成了和這五種要素相對應的心、肝、腎、肺、脾這五個系統。“五氣朝元”就是將這五臟之氣,煉成混合統一的“一氣”。 “三花聚頂” 是修行者將天地的靈氣和自身的靈慧之氣揉合在一起修煉,故“三花聚頂”煉的是先天之氣;“五氣朝元”是修行者將身體系統中的五臟之氣煉成混合統一的“一氣”, 故“五氣朝元” 煉的是后天之氣。“三花聚頂”的先天之氣和“五氣朝元”后天之氣揉合后再煉成一氣的修行者就進入了“道神一元”的境界。按照道教的說法,修成“三花聚頂,五氣朝元”,進入“道神一元”的境界,也就意味著修行者已經具備了“白日飛升”、“直入天界”的功能而“成仙證真”,是功德圓滿的象征。 當然,以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這種修成“三花聚頂,五氣朝元”后就成為神仙并能白日飛升、直入天界的宗教理論,自然是經不起實踐來驗證的。不過現代科學證明,服食蓮花、蓮子、白藕,以青荷葉泡茶對人體的健康還是有很大裨益的。 在《封神演義》第三十三回《黃飛虎泗水大戰》中,作者介紹余元的弟子,七首將軍余化的“戮魂幡”時,就提到“此物是蓬萊島一氣仙人(余元)傳授,乃左道旁門之術”, 這也間接地點明了余元的修為屬“左道旁門”的范疇。綜合《封神演義》的相關內容,我們可以很明了的看出,書中“蓬萊島一氣仙余元”和“骷髏山白骨洞一氣仙馬元” 道號中的“一氣”,指的是其修行方式和成就的一種后天“一氣”。與我們所說的“道生一”中的渾沌“一炁”是兩個不同概念。 綜合道教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氣化三清” 、“一氣三紀” 、“道神一元”等宗教理論,再結合《封神演義》書中對“鴻鈞道人”的相關描述,可以認定,“鴻鈞道人”就是《封神演義》的作者以“道生一”中的這“一炁”為藍本,以大神仙的形式進行了擬人化描寫,而創作出超級大神明,“一炁”的靈魂系統,“一炁”大神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