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09 10:15:41 中醫五味理論解:五味的作用,宜忌,補瀉+五藏五味解+五味與五臟的關系+關于五味——答qikid1988+黃帝內經》臟腑五行五色五味對應表+ 五臟五味的補瀉 中醫五味理論解:五味的作用,宜忌,補瀉 五味的理論看似雜亂,經常被不懂中醫的人質疑,其實很簡單。 以下皆引用黃元御的《素問懸解》和《靈樞懸解》。 《素問懸解·臟氣法時論》和《靈樞懸解·五味》里面有幾段這樣的話: 1、肝色青,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 心色赤,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 脾色黃,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皆甘。 肺色白,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腎色黑,宜食苦, 麥 羊肉杏薤皆苦。 2、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脾色黃,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 肺色白,宜食苦, 麥 羊肉杏薤皆苦。 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 3、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 4、肝苦急, 急食甘以緩之。 心苦緩, 急食酸以收之。 脾苦濕, 急食苦以燥之。 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腎苦燥, 急食辛以潤之。 5、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 心欲軟,急食咸而軟之,用咸補之,甘瀉之。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 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 6、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 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 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 味過于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 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 7、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 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 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 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 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 有的小朋友看到了之后,問題就來了: 1跟2相當矛盾。這個竹簡到底是怎么排的? 3看上去符合五行生克規律,但是3與5又完全對立,一個說要吃,一個說禁吃。 2與4很像,但是其中第三條又對不上號,脾到底是要吃2中的咸,還是4中的苦,還是1和5中的甘呢? 比如我很欣賞的一個人,叫劉明武,就提出了這樣的疑問,他覺得中醫的理論體系在這方面還是有點問題的,要么是錯簡,要么是別的情況,亟待中醫學界同胞解決云云。。。。他真是很嚴肅地講了一個笑話。 解釋如下: 首先,45是對的,但描述得還不夠詳細,詳細的在《素問·至真要大論》。 然后再看1跟2,就都對了。 什么,3對不對? 你說什么?聽不見。 什么?嫌博主沒有解釋清楚? 博主已經透露天機了。呵呵。 附道藏版內經: 是故味過於酸,則肝木勝,而脾土石。脾土石而水消。 味過於鹹,則骨壯血瘀。筋骨僵硬,則心氣(氣下火)抑鬱而澀難。 味過於甘,則脾盛。脾盛則中氣喘滿,腎氣受制,是以失其衡而消下。 味過於苦,則心火得滋而脾土實寒,胃氣不調,筋骨痿逆。 味過於辛,則肺得之宣,而筋脈沮弛,,多涎汗瀉,精神不密,內塞以虛。 謹龢五味,則骨正筋柔,氣血調泰。慎知五害,則諸邪不幹,陽氣固密。 “同氣相求,相比以澑。變化相移,所須則收。氣味有宿,質化氣(氣火)歸。飲食入胃,轉化爲氣。氣之所變,資乎其給”。 故味之酸者,入胃則化鹹而斥(鹼)變。本初之味,歛乎緃而功收澀。鹹化之氣,通於血而榮乎臟。鹹化之質,充乎血而榮乎筋。斥化之氣,給乎膽支乎胃。斥化之質,入乎津血去漬膩,而精化其瘀也。 味之苦者,入胃則斥(鹸)化而鹹變。本初之氣,散熱推陳而泄瀉。斥化之氣,清熱袪燥。斥化之味,推陳易新。鹹化之氣,榮乎髓而資於血。斥化之味,走肌腠、而營運於水穀之隅。 味之甘者,入胃則酸化易鹹而斥(鹸)變。本初之味,清熱助濕而利乎脾。酸化之氣,消磨食飲,而資乎腸胃。其質則腐變,而入脾利濕,運營水氣。鹹化之氣,則榮乎肌裡,而潤乎膚表,益養代瀉於皮腠也。其斥(鹸)化之質,出陳腐新。其氣也,則營乎金水之陽。 味之辛者,入胃則酸化易鹹而甘變。本初之氣,塡中補虛而發熱。鹹化之氣,走乎六陽。鹹化之味,走乎陰而充於五內,以資其運。酸化之氣,支乎筋經而泄濕熱。酸化之味,呈運化而實其肌腠。甘變之氣,填其膏脂。甘變之味,滋乎陰而營五宮也。 味之鹹者,入胃則辛化易斥(鹸)而酸變。本初之氣,榮血塡髓以消水。其辛化之氣,填乎髓而益乎精。辛化之味,壯其骨而營乎筋。鹹化之氣,利乎臟而營乎血。鹹化之味,行乎水而澤其肌。酸變之氣也,清肌理之瘀滯,調燥熱之動氣。酸化之味,清理六腑之害,益乎斂收之氣是也。 嗜酸者,質斥鹸而火盛。然酸太過,則閉。 嗜苦者:質鹹而血少,然若太過而癆瘵。 嗜甘者,質斥(鹸)而臟燥。然甘太過,其六陽臃而五宮塞。 嗜辛者,質酸鹹而血泣多氣,然辛太過,則肝鬱氣亢,而心脾同病。 嗜鹹者,質斥(鹸)酸而血盛氣虛,然嗜堿太過,則癃,血瘀骨削。 五藏五味解 轉載自老實先生 肝:甘味補土瀉火,以緩肝之急。(木克土,益矣,補不足焉) 按他的表述,肝之急一定是有土虛火旺。所以用甘以補土瀉火來緩之。芍藥、甘草是耶。 這里的問題是甘能補土好理解,甘者脾之味,為什么還瀉火呢?肝本酸!是關鍵,所以甘在肝就能化陰生水故可以瀉火 酸甘以化陰。老子說:“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尚書》云“土者萬物之所資生也”,所以肝欲立,必須得土之厚也,所謂厚德載物也! 心:酸味補金瀉木,以行心之氣。(木生火,補矣,補其母) 按他的表述,心氣不行,一定要有肺虛木旺。所以用酸來補肺瀉肝以行之。所謂行之,這里有金克木順行之勢也。 問題在于:酸者肝之主,如何成瀉木補金呢?在心苦急也,苦,心之本味,苦酸以涌泄,故能行心氣。酸性收斂,強君火而收相火。丹參酮、五味子是耶。 肺性肅殺,以敗為養!老子說:“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瓚饎僖詥识Y處之”。 又:肺朝百脈,肝主疏泄,皆在心氣以行也?!渡袝吩啤敖鹉菊甙傩罩d作也”。 肺:苦味補水瀉土,以開降肺氣。(火克金,瀉矣) 按他的表述,肺失宣肅,一定有腎虛胃熱也。所以要用苦來補腎瀉土。所謂開降肺氣,病在咳喘,咳嗽在痰濕壅滯,脾胃所苦;喘逆在攝納無權,腎之所主。半夏、貝母是耶。辛 苦以化金,所以損母益子焉 脾:咸味補火瀉水,以成脾之德。(土克水,損矣,瀉有余焉) 按他的表述,以成脾之德,需要溫陽化水,火為土母,水為土制。《尚書》云“水火者百姓之飲食也”所以成脾之德也。咸味水也,老子說:“上善若水”,土得水潤,生化出焉 。問題在于水性寒何以能溫陽補火而瀉水?或曰重陰必陽也。白術、澤瀉是耶,或有用鹽漬火炒者,非其事也,味厚皆曰咸,咸者眾也。甘咸以滋味,地氣以食(飼)也。 又《易》師比御眾也。澤山咸也,地得陽升曰艮,山也,土積成山;天得陰損曰兌,澤也,水瀉曰澤。此所以咸味之補火瀉水也。 腎:辛味補木瀉金,以升腎之水。(金生水,補矣) 按他的表述,欲升腎水,需要補木瀉金,這倒不難理解,因為木為少陽升發之氣,金為太陰肅殺之氣,所以補木瀉金為當然之舉。問題在于:辛者金之本味,何以瀉金?在于腎之 咸也,金遇咸則潰也,是以雖食之于辛,肺應而動焉,動則瀉也,細辛、川椒目是耶。 一般而言總是補藏瀉腑,可總有特殊,不然哪來瀉肺湯,瀉肝湯???在這里只是提個話題,以后在論藏腑補瀉時在專門展開。這里的問題在于土生金,金生水,這里治療肺氣時, 恰在補子瀉母,如何理解?所以有悖經論“實者瀉其子,虛者補其母”了,雖然我在上文已經強調了“肺性肅殺,以敗為養!”,但在這里并沒有說是養是煞啊。只在開降肺氣。 五味與五臟的關系:1 味過于酸:酸味補肝,為過于酸,反而能傷肝,引起肝氣偏盛,這樣就會克伐脾胃(木克土),導致脾胃消化功能障礙。 味過于堿:堿味補腎,味過于堿反而能傷腎,損壞骨頭(腎主骨生髓),腎氣偏盛,就會導致抑心氣(水克火),引起心悸、氣短。 味過于甘:甘味補脾,味過于甘,反而能傷脾,引起胃脹不適,還會克伐腎水(土克水),出現面黑。 味過于苦:苦味補心,味過于苦,反而能傷心,導致心肺功能障礙(火克金)。 味過于辛:辛味補肺,味過于辛,反而能傷肺,出現筋脈遲緩不利(金克木,肝屬木,肝主筋),又因為肺主氣,傷氣可引起傷神而發生的精神衰弱。 五味與五臟的關系:2 陶弘景臟腑用藥法要種有以下論述: 陶云:肝德在散。故經云:以辛補之,以酸瀉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適其性而衰也。 陶云:心德在耎 。故經云:“以咸補之,苦瀉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陶云:脾德在緩。故經云:以甘補之,辛瀉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經云:“以酸補之,咸瀉之;肺苦氣上逆,食辛以散之,開腠理以通氣也?!? 陶云:腎德在堅。故經云:“以苦補之,甘瀉之;腎甘燥,急食咸以潤之,至津液生也?!? 整理一下就是: 補 瀉 肝------辛-------酸 心------咸-------苦 脾------甘-------辛 肺------酸-------咸 腎------苦-------甘 但是內經中還有對應的說法: 肝------酸 心------苦 脾------甘 肺------辛 腎------咸 這種不一致意味著什么?是不是五味理論有著某種不確定?或者是上古時期對五味本身就有不同的見解存在? 關于五味——答qikid1988 黎岐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2033665588li ; 關于《黃帝內經太素》調食篇中的問題: 黎老師,你好,我在看書的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想向你請教一下。 一 2、 肝病者,宜食麻、麥、犬肉、李、韭。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脾病者,宜食粳米、牛肉、棗、葵。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腎病者,宜食大豆、黃黍、豬肉、栗、藿。肝色青,宜食甘。粳米飯、牛肉、棗,皆甘。心色赤,宜食酸。麻、犬肉、李,皆酸。脾色黃,宜食咸。大豆、豬肉、栗,皆咸。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皆苦。腎色黑,宜食辛。后一條,楊上善太素注“肝者,木也,甘者,土也。宜食甘者,木克于土,以所克資肝也。心者,火也。酸者,木也。木生心也,以資子也。(后面的基本相同,都是差不多這樣用相生相克來解釋)問(1)后一條為什么有些用相克,有些又用相生來解釋的? 問(2)這兩條條文到底有什么聯系?是不是從不同的角度去解釋食用之所宜,如果是,那這兩個角度分別是什么;如果不是,那為什么會有這兩種不同的說法? 關于《黃帝內經太素》調食篇中的問題。(二) 還有一點,前一條不夠字數發完。 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堿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 病在筋,無食酸;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咸;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 問(3)五味補五藏,但卻對筋、血、氣、骨、肉產生各種不利影響?那如果用五味補五藏的理論去幫助機體恢復,是不是會對筋、血、氣、骨、肉造成損害?這里應該怎樣去理解? 解答:(供參考)以上兩個問題均出自《黃帝內經太素·調食》,原文如下: 調食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皆辛”,見《靈樞》卷八第五十六《五味篇》,又見《甲乙經》卷六第九,惟編次前后稍異。自“肝色青”至“五味所宜”,見《素問》卷七第二十二《臟氣法時論》。自“黃帝問少俞曰”至“走肉矣”,見《靈樞》卷九第六十三《五味論》。自“五味”至末,見《靈樞》卷十二第七十八《九針論》,又見《素問》卷七第二十三《宣明五氣篇》。 黃帝曰:愿聞谷氣有五味,其入五臟,分別奈何? 谷氣津液,味有五種,各入其五臟,別之奈何? 伯高曰: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臟六腑皆稟于胃。 胃受水谷,變化以滋五臟六腑,五臟六腑皆受其氣,故曰皆稟①也。 平按:《甲乙經》“伯高曰”作“岐伯對曰”;無“水谷”二字?!胺A”下,《靈樞》有“氣”字。 ①“稟”,蕭本作“秉”,今據仁和寺本改。 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腎。 五味所喜,謂津液變為五味,則五性有殊,性有五行,故各喜走同性之臟。 平按:《甲乙經》自“谷味酸”以下至“走腎”,文法與此不同,而義意相類。 谷氣津液已行,營衛大通,乃化糟粕,以次傳下。 水谷化為津液,清氣猶如霧露,名營衛,行脈內外,無所滯礙,故曰大通。其沉濁者,名為糟粕。泌別汁入于膀胱,故曰以次傳下也。粕,頗洛反。 平按:《甲乙經》“谷氣”下有“營衛俱行”四字;“糟粕”上無“化”字。 黃帝曰:營衛之行奈何? 因前營衛大通之言,故問營衛所行。 平按:《甲乙經》“之行”作“俱行”。 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兩焦,以既五臟,別出兩行于營衛之道。 精微,津液也。津液資五臟已,衛氣出胃上口,營氣出于中焦之后,故曰兩行道也。 平按:“既”《靈樞》、《甲乙經》均作“溉”?!靶小鄙?,《甲乙經》有“焦”字。 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積于胸中,命曰氣海,出于肺,循喉嚨,故呼則出,吸則入。 搏,謗各反,聚也。谷化為氣,計有四道:精微營衛,以為二道;化為糟粕及濁氣并尿,其與精下傳,復為一道;搏而不行,積于胸中,名氣海,以為呼吸,復為一道,合為四道也。 平按:《甲乙經》“命曰”作“名曰”?!鹅`樞》“嚨”作“咽”。 天之精氣,其大數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天之精氣,則氣海中氣也。氣海之中,谷之精氣,隨呼吸出入也。人之呼也,谷之精氣三分出已,及其吸也,一分還入,即須資食,充其腸胃之虛,以接不還之氣。若半日不食,則腸胃漸虛,谷氣衰也。一日不食,腸胃大虛,谷氣少也。七日不食,腸胃虛竭,谷氣皆盡,遂命終也。 平按:“天之精氣”《靈樞》、《甲乙經》作“天地之精氣”。 黃帝曰:谷之五味,可得聞乎?伯高曰:請盡言之。 充虛接氣,內谷為寶,故因其問,請盡言之。 五谷: 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饑則謂之食,以其療病則謂之藥。是以脾病宜食粳米,即其藥也;用充饑虛,即為食也。故但是入口資身之物,例皆若是。此谷、畜、果、菜等二十物,乃是五行五性之味,臟腑血氣之本也,充虛接氣,莫大于茲,奉性養生,不可斯須離也。黃帝并依五行相配、相克、相生,各入臟腑,以為和性之道也。案神農及名醫《本草》,左右不同,各依其本具錄注之,冀其學者量而取用也。 粳米飯甘, 味苦平,無毒。稻米味甘溫生。 平按:《靈樞》“粳”作“秔”,音庚?!鹅`樞》、《甲乙經》均無“飯”字。注“生”,原鈔作“生”,原校作“平”。 麻酸, 胡麻味甘平,麻子味甘平。 大豆咸, 大豆黃卷味甘平,無毒。生大豆味甘平。 麥苦, 大麥味咸溫微寒,無毒,似穬麥無皮。穬麥味甘微寒,無毒。小麥味甘微寒,無毒。 黃黍辛。 丹黍米味苦微溫,無毒。黍米味甘溫,無毒。 五果:棗甘, 大棗味甘平,殺烏頭毒。生棗味辛。 李酸, 人,味辛甘平,無毒。實,味苦。 平按:注“人”,別本作“李”。 栗咸, 栗味咸溫,無毒。 杏苦, 核,味甘苦溫?;?,味苦,無毒。實,味□酸。 桃辛。 核,味苦甘平,無毒。實,味咸。 五畜:牛甘, 肉味甘平,無毒。 犬酸, 牝犬肉味咸酸,無毒。 豬咸, 肉味苦。 平按:《甲乙經》“豬”作“豕”,下同。 羊苦, 味甘大熱,無毒。 雞辛。 丹雄雞味甘微溫微寒,無毒。白雄雞肉微溫。烏雄雞肉溫也。 平按:《甲乙經》“牛、犬、豕、羊、雞”下,均有“肉”字。 五菜:葵甘, 冬葵子味甘寒,無毒,黃芩為之使??陡屎?,無毒。葉為百菜主。心傷人。 韭酸, 味辛酸溫,無毒。 藿咸, 案《別錄》:小豆葉為藿。 薤苦, 味辛苦溫,無毒。 蔥辛。 蔥實味辛溫,無毒。根主傷寒頭痛。汁平。 五色:黃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 養生療病,各候五味之外色,以其味益之也。 平按:《甲乙經》“黃、青、黑、赤、白”下,均無“色”字。 凡此五者,各有所宜。所言五宜者:脾病者,宜食粳米飯、牛肉、棗、葵; 脾病食甘,《素問》甘味補,苦味為瀉。 平按:“所言五宜者”,《靈樞》作“五宜所言五色者”。 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 心病食苦,《素問》咸味補,甘味為瀉。 腎病者,宜食大豆黃卷、豬肉、栗、藿; 腎病食咸,《素問》咸味瀉,苦味為補也。黃卷,以大豆為之。 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 肝病食酸,《素問》酸味瀉,辛味為補。 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 肺病食辛,《素問》辛味瀉,酸味為補。 平按:《甲乙經》“黍”上無“黃”字。 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 五味所克之臟有病,宜禁其能克之味。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飯、牛肉、棗,皆甘; 肝者,木也。甘者,土也。宜食甘者,木克于土,以所克資肝也。 平按:《素問》無“飯”字。“棗”下《靈樞》《素問》均有“葵”字。 心色赤,宜食酸,犬肉、李,皆酸; 心者,火也。酸者,木也。木生心也,以母資子也。 平按:“食酸”下,《素問》有“小豆”二字。新校正云:“《太素》小豆作麻?!睉佬滦Ua入?!叭狻毕?,《靈樞》有“麻”字。“李”下《素問》、《靈樞》均有“韭”字。 脾色黃,宜食咸,大豆、豕肉、栗,皆咸; 脾者,土也。咸者,水也。土克于水,水味咸也,故食咸以資于脾也。 平按:“栗”下,《素問》、《靈樞》均有“藿”字。《素問》此段在“肺色白”段之下。 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皆苦; 肺者,金也。苦者,火也?;鹂擞诮鹨?,以能克為資也。 平按:“杏”下《素問》、《靈樞》均有“薤”字。 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皆辛。 腎者,水也。辛者,金也。金生于水,以母資子。 平按:“桃”下《素問》、《靈樞》均有“蔥”字。 辛散, 肝酸性收,欲得散者,食辛以散之。 酸收, 肺辛性散,欲得收者,食酸以收之。 甘緩, 脾甘性緩,欲得緩者,食甘以緩之。 苦堅, 心苦性堅,欲得堅者,食苦以堅之。 咸濡。 腎咸性濡,欲得濡者,食咸以濡也。 平按:“濡”《素問》作“耎”,下同。 毒藥攻邪, 前總言五味有攝養之功,今說毒藥攻邪之要。邪,謂風寒暑濕外邪者也。毒藥俱有五味,故次言之。 五谷為養, 五谷五味,為養生之主也。 五果為助, 五果五味,助谷之資。 五畜為益, 五畜五味,益谷之資。 五菜為埤, 五菜五味,埤谷之資。 平按:“埤”《素問》作“充”。袁刻作“稗”,恐誤。 氣味合而服之,以養精益氣。 谷之氣味入身,養人五精,益人五氣也。 此五味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堅或濡, 五味各有所利,利五臟也。散、收、緩、堅、濡等,調五臟也。 平按:《素問》“五”下無“味”字。 四時五臟病,五味所宜。 于四時中,五臟有所宜,五味有所宜。 平按:《素問》“病”下有“隨”字。 黃帝問少俞曰:五味之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 力中反,淋也,篆字癃也。 平按:癃《漢書·高祖本記》“年老癃病勿遣”,作“癃”,乃古文“癃”字也。 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 大貢反,心氣流泄疾。 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歐;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心悗。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愿聞其故。 五味各走五臟所生,益其筋、血、氣、骨、肉等,不足皆有所少,有余并招于病,其理是要,故請聞之。 平按:《靈樞》“歐”作“嘔”,下同。 少俞對曰:酸入胃,其氣澀以收,上之兩焦,弗能出入也, 澀,所敕反,不滑也。酸味性為澀收,故上行兩焦,不能與營俱出而行,復不能自反還入于胃也。 不出則留于胃中,胃中和溫,即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濡,得酸即縮卷約而不通,水道不通,故癃。 既不能出胃,因胃氣熱,下滲膀胱之中,膀胱皮薄而又耎,故得酸則縮約不通,所以成病為癃,癃,淋也。胞,苞盛尿也。 平按:《靈樞》“濡”作“懦”。 陰者,積筋之所終也,故酸入走筋。 人陰器,一身諸筋終聚之處,故酸入走于此陰器。 黃帝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少俞曰:咸入于胃,其氣上走中焦,注于脈,則血氣走之,血與咸相得則血涘,血涘則胃汁注之,注之則胃中竭,竭則咽路焦,故舌干善渴。 腎主于骨,咸味走骨,言走血者,以血為水也。咸味之氣,走于中焦血脈之中,以咸與血相得,即澀而不中,胃汁注之,因即胃中枯竭,咽焦舌干,所以渴也。咽為下食,又通于涎,故為路也。涘,音俟,水厓,義當凝也。 平按:《靈樞》“血涘,血涘”四字,作“凝,凝”二字;“汁”上有“中”字;“舌”下有“本”字。 血脈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矣。 血脈從中焦而起,以通血氣,故味之咸味,走于血也。 黃帝曰: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于胃,其氣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氣而營諸陽者也, 洞,通泄也。辛氣剽悍,走于上焦,上焦衛氣行于脈外,營腠理諸陽。 姜韭之氣薰之,營衛之氣不時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 以姜、韭之氣辛薰,營衛之氣非時受之,則辛氣久留心下,故令心氣洞泄也。 辛者,與氣俱行,故辛入而與汗俱出矣。 辛走衛氣,即與衛氣俱行,故辛入胃,即與衛氣汗俱出也。 黃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歐,何也?少俞曰:苦入于胃,五谷之氣皆不能勝苦,苦入下管,三焦之道皆閉而不通,故變歐。 苦是火味,計其走血以取資骨令堅,故苦走骨也??辔秷詮姡骞戎畾獠荒軇僦嗜肴?,則營衛不通,下焦復約,所以食之還出,名曰變歐也。 平按:《靈樞》“管”作“脘”。 齒者,骨之所終也,故苦入而走骨, 齒為骨余,以楊枝苦物資齒,則齒鮮好,故知苦走骨。 故入而復出,知其走骨。 人食苦物,入咽還出,故知走骨而出歐也。 黃帝曰: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心悗,何也?少俞曰:甘入于胃,其氣弱少,不能上于上焦,而與谷留于胃中,甘者令人柔潤者也,胃柔則緩,緩則蟲動,蟲動則令人心悗。 甘味氣弱,不能上于上焦,又令柔潤,胃氣緩而蟲動。蟲動者,谷蟲動也。谷蟲動以撓心,故令心悗。悗,音悶。 平按:《靈樞》“弱少”作“弱小”;“于上焦”作“至于上焦”;“中”下無“甘”字;“心悗”作“悗心”。 其氣外通于肉,故曰甘入走肉矣。 脾以主肉,甘通于肉,故甘走肉也。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腎,淡入胃,是謂五味。 五味各入其臟。甘味二種,甘與淡也。谷入于胃,變為甘味,未成曰淡,屬其在于胃;已成為甘,走入于脾也。 平按:《靈樞》無“所入”二字。《素問》無“淡入胃”三字,新校正云:“《太素》又云:淡入胃?!迸c此正合。 五走:酸走筋,辛走氣,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謂五走。 《九卷》此文及《素問》皆苦走骨,咸走血。此文言苦走血,咸走骨,皆左右異,具釋于前也。 五裁:病在筋,無食酸;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咸;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 裁,禁也。筋、氣、骨、肉、血等,乃是五味所資,以理食之,有益于身;從心多食,致招諸病,故須裁之。 平按:《素問·宣明五氣篇》注:新校正云:“按《太素》五禁云: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腎病禁甘,名此為五裁。楊上善云: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之,命曰五裁。”按:新校正所引《太素》經文,與此小異,所引楊注,乃本書經文,與此亦異。 以上原文黑體為《內經》原文,其他為注釋。從表面看,楊上善的注釋似乎自相矛盾或自圓其說,而顯牽強、晦澀,但這些意思實際也就是《內經》所想要傳達給后人的。首先《內經》已經明確氣味合而服之,即人們不可能只吃一種氣味的食物,但各種食物對我們五臟的作用也各不同。于是從不同角度來論述這個問題,因此,便出現了上面不一致的文字,但于臨床實際都有指導意義。其次,五味攝入對身體是否有益,除了合理搭配外,關鍵還要看多少的度,即任何氣味以不過為宜,太過、不足則有害,因此,在原文的不同地方,其論述的重點是不同的,這也需要認真領會。第三,五味調和及適度的問題還需要結合生活實踐,如原文以酸治心病,是因為心易散,古以酸收之性抑之。對于這些問題的理解有時不宜拘泥于五行的生克關系。此外,我們也應該知道五臟病還有虛實的不同,以及五臟相互影響等問題,因此,《內經》所強調的是系統聯系、天人合一的五味醫學思想,它既是陰陽的演進,也是藏象的重要內容。 以上將全文都列出來是提示大家讀經典最好通篇讀,只有站在全篇的高度去理解,才不會困惑,才能把握相關理論的精髓。 黃帝內經》臟腑五行五色五味對應表 五色 青 赤 黃 白 黑 五色之見死 色見青如草茲者死 色見赤如衃血者死 色見黃如枳實者死 色見白如枯骨者死 色見黑如炲者死 五色之見生 青如翠羽者生 赤如雞冠者生 黃如蟹腹者生 白如豕膏者生 黑如烏羽者生 五藏所生之外榮 生于肝,如以縞裹紺 生于心,如以縞裹朱 生于脾,如以縞裹栝樓實 生于肺,如以縞裹紅 生于腎,如以縞裹紫 色味當五臟 青當肝 酸 青當筋 赤當心 苦 赤當脈 黃當脾 甘 黃當肉 白當肺 辛 白當皮 黑當腎 咸 黑當骨 生死面相 凡相五色,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五味所入 酸入肝 苦入心 甘入脾 辛入肺 咸入腎 五味所合 肝欲酸 心欲苦 脾欲甘 肺欲辛 腎欲咸 五味所走 酸走筋 多食之,令人癃 (手足不靈活) 咸走血 多食之,令人渴 (口渴) 甘走肉 多食之,令人悗心 (煩惱) 辛走氣 多食之,令人洞心 (心中空虛) 苦走骨 多食之,令人變嘔 (嘔吐) 五味所禁 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 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 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 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 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 五禁 肝病禁辛 心病禁咸 脾病禁酸 肺病禁苦 腎病禁甘 五味所傷 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 (味過于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 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 (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 多食酸則肉胝縐而唇揭 (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 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 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 (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 五宜 肝色青,宜食甘 心色赤,宜食酸 脾色黃,宜食咸 肺色白,宜食苦 腎色黑,宜食辛 五病宜食 肝病者宜食 梗米飯、牛肉、棗、葵 心病者宜食 麻、犬肉、李、韭 脾病者宜食 大豆、豬肉、栗、藿 肺病者宜食 麥、羊肉、杏、薤 腎病者宜食 黃黍、雞肉、桃、蔥 五臟所苦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 五臟所欲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 補 用辛補之 用咸補之 用甘補之 用酸補之 用苦補之 瀉 酸瀉之 甘瀉之 苦瀉之 辛瀉之 咸瀉之 五臟五味的補瀉 五臟五味補瀉理論最早源于《內經》,是正確闡釋中藥歸經理論的源頭之一,對指導臨床靈活遣藥制方有著深遠的意義。金元時期醫家張元素探究《內經》,曾對其有所研究。本文試從張元素的學術角度去闡發此理論,望能從中總結臨床用藥的普遍規律。 1、歷史源流 張元素,字潔古,為金元時期易水學派的開山者,張氏探究《內經》,師法仲景,遣藥制方的理論是其學術成就的重要一方面。而這個理論概括來說又有幾個主要組成部分,而其中五臟五味補瀉理論是張氏對《內經》原文的補充,是其獨到的用藥經驗,對后世臨證遣藥給予莫大的啟示,臨床價值很高。故本文以尋求《內經》原意為基礎,結合張元素的用藥,對五臟五味補瀉理論進行闡發。 《素問·臟氣法時論》云:“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甘草……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白術…… 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訶子……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知母;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用辛補之細辛,酸瀉之芍藥…… 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芒硝,用咸補之澤瀉,甘瀉之人參、黃芪、甘草……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甘草,用苦瀉之黃連,甘補之人參……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用酸補之五味子,辛瀉之桑白皮…… 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黃柏,用苦補之地黃,咸瀉之澤瀉?!?/font> (張元素補充藥物)這是內經關于五味與五臟的關系進行的專章論述。張元素在此理論指導下,結合臨床實踐有所闡發,在其著作《醫學啟源》中為此理論的欲、補、瀉均一一補充了藥物,之后又被李時珍收入《本草綱目》的《序例》中,并命之為“五臟五味補瀉”。 2、分臟辨析 2.1肝的五味補瀉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1]張景岳云:“肝為將軍之官,其志怒,其氣急,急則自傷,反為所苦,故宜食甘以緩之,則急者可平,柔能制剛也。” [2]全元起云:“肝苦急,是其氣有余,木性柔軟,有余則急,故以甘緩之,且調中,以實脾也。” 總結上兩注,可有兩點所得: ①肝之急,是由肝本身之生理所決定的。肝主疏泄條達,太過不及皆為病,氣有余為過,過則自傷而怒,甚者侵犯它臟出現乘脾或者侮金,這便是“急”。 ②甘以緩之的實質在于調中實脾,即所謂“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意,通過實土,達到抑木的目的,此亦不治而治之之法,故曰“柔能制剛”。張氏用甘草緩肝急,無獨有偶,很自然地令人想起另一個名方——甘麥大棗湯。張仲景用之治療婦人臟燥,此即甘以緩之之意。且方中三藥甘溫平和, 均入脾經,與《內經》調中實脾緩肝的治則乃一脈相承的。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首先,筆者認為須界定此處補瀉的內涵。李中梓提到“違其性則苦,遂其性則欲,本臟所惡,即名為瀉,本臟所喜,即名為補。”這提醒我們考慮此處“補”與“瀉”應立足于本臟的生理特性的基點上。肝如此,它臟也應準此。以肝為例,肝木性喜條達而惡抑郁。散之,則條達,辛能散,故食辛以散之,遂其性則補,反其性則瀉,肝木喜辛散而惡酸收,故辛為補而酸為瀉。若誤以為其中補瀉“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意思,則與《內經》的原意相去甚遠了。同時,筆者也注意到張元素補肝用的是細辛,補肝即遂肝性,臨床上細辛用途主要有二:一是用治陰寒內盛,寒痰蘊肺之證;二是與黃柏、黃連等相配治風火牙痛,口腔潰瘍,即宗《內經》郁而發之之旨。在未讀此文之前,筆者圍繞“郁火”曾有諸多疑問。而體會到細辛補(散)肝治郁火的內涵后,諸如郁火的定位及用藥依據問題都得到解釋。 2.2心的五味補瀉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全元起云:“心苦緩,是心氣虛。” [2] 高士宗云:“心主夏火,有炎上迅速之機,苦緩而不收,心則苦也。治之之法,當酸味以收之。酸收者,助心氣而使之上炎也?!盵3] 上兩注說明 ① 心主緩,即所謂心神心氣的渙散不收。 ② 通過酸性藥味的收斂作用,達到凝心神、固心氣的作用。四季之中,心主夏,夏又易傷于暑。暑為陽熱之邪,性開泄而能耗氣傷津,令人脈虛汗泄。因汗為心之液,汗出過多便會引起心氣的虧虛。生脈散治暑傷元氣,自汗脈虛有奇功,方中五味子酸溫收澀,斂陰止汗,此正和“心苦緩,酸以收之”的宗旨。 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用咸補之,甘瀉之。 高士宗云:“心病則火炎,故心欲軟。治之之法,當食咸味以軟之,咸能軟堅也。” [3] 張琦云:“火甚則躁,咸為水,化水以濟火也。水火交則神足,故曰補?;鹦约彼?,甘則反其性而緩之,故曰瀉。”[4] 再查張元素為之補充的藥物,可見軟為芒硝,補為澤瀉,瀉為甘草、參、芪。此處之“瀉”是最發人深思的,用參、芪、草來瀉心乍一看來真是不可思議。然這又再次證明此補瀉并非為虛實而設,只是言心為火臟的特性。用芒硝、澤瀉之咸以化水降火為補,而參、芪、草甘溫助火,逆其性則為瀉 2.3脾的五味補瀉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高士宗云:“苦為火味,故能燥也?!盵3] 但若單言苦為火味,便以水火相克簡單看待苦能燥濕,筆者覺得仍屬牽強,我們試以臨床實際用藥驗證之。祛濕藥不外乎幾類:苦溫燥濕、清熱燥濕、淡滲利濕、解表化濕、行氣化濕。 經過分析,上述大致可分為三類: 1、苦味類:苦溫燥濕、清熱燥濕; 2、甘淡味類:淡滲利濕; 3、辛味類:解表化濕、行氣化濕。而其中辛味類實際是通過辛味的發散,達到解表行氣之功,化濕實為附屬之作用,即起直接祛濕功效只有兩類藥。但很可惜,淡、澀在內經時代尚不屬五味之列,故也無法言明淡味的功效。另外,原文不言利濕而言燥濕,故當用苦藥無疑,諸如蒼術、白術之苦溫,黃連、苦參之苦寒,俱為后世用藥之典范。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 吳昆云:“脾以溫厚沖和為德,故欲緩,病則失其緩矣,宜食甘以緩之?!盵6] 再查張元素之緩用炙甘草,補用人參,瀉用黃連。緩與補均為補脾之藥,因而可知脾氣健運即為緩,反之脾虛產生諸如納呆、精神不振、體削形槁等就謂之不緩,此時若更加以苦寒之藥,必會損傷中陽,脾虛更甚。 2.4肺的五味補瀉 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張景岳云:“肺主氣,行治節之令,氣病則上逆于肺,故宜急食苦以泄之。”[1] 全元起云:“肺氣上逆,是其氣有余。按肺本下降,今上逆,是本不足而標有余??嗄苄挂灾螛??!盵2] 此兩注將肺之生理解釋得甚詳,又因經云“酸苦涌泄為陰”、“陰味出下竅”,故苦能降泄,食苦以降上逆之肺氣。張元素在此補充的藥是訶子,固然有其個人經驗方面的原因,但按當今的觀點看,訶子畢竟是瀉肺不足而斂肺有余。換另外一例解釋更為恰當,《金匱》治肺癰喘不得臥,用葶藶大棗瀉肺湯,方中葶藶為君,為苦辛大寒之物,即宗“苦以泄之”之旨。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 張景岳云:“肺應秋,氣主收斂,故宜食酸以收之。肺氣宜聚不宜散,故酸收為補,辛散為瀉?!?/font> 此處張氏收肺用的是白芍,再聯系前文瀉肝同樣是用白芍。一物二用,頗考心思。以筆者愚見,是否當“木火刑金”即肝火犯肺證時,使用白芍尤為適宜?另外,張景岳注釋所提“肺氣宜聚不宜散”的理論給臨床用藥以莫大啟示。因肺為嬌臟,不忍峻攻,尤是體質素虛,肺氣不足的患者,在治病同時應注重勿傷肺氣,固護衛氣,以使氣順流通為念。 但筆者注意到,臨床上肺氣不固者固然有,但肺氣閉郁,聚過于散之病更多。譬如外感之閉肺證,出現喘而胸滿,面赤怫郁,無汗發熱而惡寒等癥狀,豈不都是皮毛外閉,肺氣不得宣散之征嗎?太陽傷寒首方——麻黃湯,方中主藥麻黃,味辛麻,故能發汗解表,宣肺平喘,李時珍稱之為:“肺經專藥,治肺病多用之”。 然而同為肺之實證,何故一用苦泄,一用辛瀉?苦之如葶藶之流,借其降泄之力,專泄肺中水飲及痰火等實邪,使其從小便而出;辛之如麻黃之屬,則是憑其宣散之功,達驅散表邪,開通肺郁的目的,化之為汗而解,這便是兩者的區別。 2.5腎的五味補瀉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 。 吳昆云:“腎者水藏,喜潤而惡燥,若燥則失潤澤之體,而苦之矣”[6] 但辛為發散,何以能潤?高士宗解釋:“辛能開腠理,致在內之津液而通氣于外,在下之津液而通氣于上,故能潤也?!盵3] 此注真令人耳目一新。因為果是水虧腎燥,后世多用甘潤育陰之法,皆遵“辛能發散”而將辛藥束之高閣,更不聞“辛以潤之”之法。歷代醫家的諸多方論、藥解故然也有以“辛以潤腎”為論點的,但至今仍難以達成共識。以筆者之愚見,何必大費周章,仲景的腎氣丸便是“辛以潤腎”的明證。方中附桂二味,雖分量僅占全方的十分之一,但卻在方中發揮著不可思議的重要作用。此二味為辛潤之物,能引六味直入腎經,調補腎燥;又能驅除陰霾,生化腎氣,使小便通利,氣化正常。綜合全方之力,實能陰陽并調,為補腎第一方。 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 吳昆云:“腎以寒水為象,堅勁為德也。病則失其堅矣,宜食苦以堅之,蓋苦物玄寒,以滋腎也??嗄軋灾蕿檠a,咸能軟堅,故謂瀉。”[6] 再查張元素原文,堅用地黃,補用黃柏。其大意便了解了,所謂“堅”,即瀉火存陰,火退陰足,使陰陽平衡,則腎自堅。 但腎為人體元陰元陽之藏所,《內經》只言其水虧火炎的一面,尚有陽虛陰盛的一面,若亦循“苦以堅之”就未免過于生搬硬套了。 3、小結 五臟五味理論是正確闡釋中藥歸經理論的源頭之一,對指導臨床靈活遣藥制方有著深遠的意義。本文試圖將張元素的一家之說加以擴展,轉變為臨床用藥的普遍規律。但同時筆者必須承認,中醫藥學發展到今天,僅憑五味來準確定位藥物作用及用于臨床是不符合實際的。縱觀古今中藥文獻,畢竟藥味相同的藥物,其功效應用并不一定相同,有的甚至差異極大。 而功效一致的藥物,又可能標不同的藥味,變化莫測。因此,我們學習應以掌握理論的實質為目的,臨床仍因堅持辨證論治為第一要務,而不囿于五臟苦欲而施補瀉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