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藍簡介 景泰藍是中國的一種傳統琺瑯手工藝品,它起源明朝,并盛行于明朝“景泰”年間,具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又因其制作時使用的典型顏色為藍色,故此得名景泰藍。在皇權統治時期,只有皇室及官宦才有權擁有、收藏景泰藍制品。現如今,景泰藍制品已經被大眾所熟知,并以其精彩絕倫的設計及其富麗堂皇的色彩,在國內外都贏得了極高的盛譽。作為北京的著名傳統手工藝品,景泰藍除了有花瓶、碗、盤子等傳統產品以外,目前還開發出了品種眾多的新產品。
景泰藍的制作過程大致可分為制胎、掐絲、燒焊、點藍、燒藍、磨光、鍍金等復雜又精細的工序。
制胎工序 制作景泰藍首先是制胎工序,紫銅作為制作景泰藍的主要原材料,是因為它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延展性。銅匠首先用錘子將銅板手工敲打成形,然后焊接成形狀各異的銅胎。這道工序要求藝人熟練掌握銅胎的厚度、重量及其形狀。
掐絲工序 銅胎制好后,景泰藍藝人參照設計圖紙,用鑷子將軋扁的銅絲掰成各種復雜而且完整的圖案。然后將帶有圖案的銅絲用膠暫時粘在銅胎上面,這種傳統的膠是用各種天然的中草藥精制而成。當銅胎表面粘滿精美細致的圖案后,需要經過燒焊,銅胎與銅絲就連接牢固了。相對于其他工序,掐絲是景泰藍制作過程中最耗時、最復雜的一道工序。
點藍工序 經過燒焊、銅胎表面清理等工序,銅胎上的圖案就可以點藍了。點藍所用釉料是由各色的純天然礦石粉配制而成,并與清水混合以便使用。藝人仔細地將各種顏色的釉料點入由銅絲隔出的圖案空隙中。景泰藍藝人通過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審美觀,將五顏六色的釉料精心搭配并合理使用,就點成了各種色彩斑斕、搭配和諧的景泰藍產品。經過燒制釉料就會融化并下沉,這就需要再次點藍。所以點藍工序要重復三次直至釉料與銅絲持平為止。
燒藍工序 燒藍工序在景泰藍制作過程中極其重要。燒藍過程沿用了傳統的煤火加熱方式,可將爐內溫度升高至800°C到1200°C。燒制大約持續2至3分鐘,過分加熱或加熱不夠都會影響到產品品質,所以爐溫和燒藍時間是決定品質的關鍵,俗話說:"火中求材",就是這個道理。負責此工序的技師應具有極大的耐心和豐富的經驗。
磨光工序 經過燒藍后,產品表面十分粗糙無光澤,圖案仍然比較模糊。磨光工序就很必要。產品表面需要經過砂石、黃石打磨平整后,最后再用木炭打磨給產品表面上光。磨光過程中,藝人必須精確掌握打磨厚度,直至產品表面完全光滑、光亮。
鍍金工序 磨光完成后,接著是景泰藍制作中的最后工序,鍍金。鍍金工序是將產品放入融化有黃金的金湯中,采用電鍍工藝,產品表面露出的銅絲和邊緣的金屬部分就被鍍上了一層金燦燦的純金。經過多道復雜而又細致的工序,才能完成一件完美、精致的景泰藍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