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生水起 2014.06.09近期網上頻現股市見底的言論,不少所謂的專家和投資精英都在預測很快要來一波大行情,而對于過去這些年A股市場的表現,無論是主流媒體,還是大眾小散,幾乎都一片指責,然后再一聲嘆息,仿佛A股是個罪不可赦的毒瘤。殊不知,過去的這十多年,除了極少數年份屬于大熊而缺乏賺錢機會外,大多數時間市場都處在一種結構性牛市中,其間孕育了無數發財致富的良機,可惜很少有人懂得去珍惜并好好把握。幸運的是,我沒有跟大眾一樣讓指數給蒙蔽了雙眼,在經歷了早些年的挫折之后,終于逐步領悟到A股市場的一些規律,通過不斷地學習和總結,最終讓自己從一個窮困小散成長為完全實現財務自由的成功投資人。今天我所擁有的這一切,都要拜股市所賜,如果沒有這么多的結構性機會,我是斷然不會如現在這般灑脫。
能從這種結構性牛市中脫穎而出,除了必要的勤奮和努力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投資法寶,那就是依托小市值成長股快速滾雪球,回顧一下我的整個投資歷程,大市值個股參與的非常少,且賺錢不多,而真正讓我滾大雪球的,則是清一色的小市值個股。以轉型價值投資后的04年為界,初略算了一下,參與的小市值個股95%以上都獲利出局。利潤總額貢獻較高的有航天信息、順絡電子、大華股份、水晶光電、省廣股份、奧拓電子。另外還有不少收益率很高但配置比重不大的個股,如華勝天成、馬應龍、天士力、上風高科、傳化股份、欣網視訊、東港股份、紅日藥業、美亞光電、華宇軟件、萬達信息、天銀機電等。而有部分股票,盡管由于自己的操作原因沒有賺到什么大錢,但也走出了階段性大牛股的氣勢,比如新和成、金瑞礦業、益佰制藥、得潤電子、海南椰島、中創信測、恒順醋業、騰邦國際,即便是近幾年唯一割肉的一只股長園集團,也是因操作時機不當以及調倉換股的需要。相對而言,到目前為止表現較為平淡的個股有交大博通、魯陽股份、武漢健民、羚銳股份、瑞普生物、沃森生物這幾只。總體而言,電子信息類股票成了我利潤支撐的主要來源,跨行業的投資則大都表現平平;醫藥股原本以為是我的第二強項,但貢獻的投資收益卻不盡人意;至于有重組預期的績差小盤股,似乎也不是我擅長的品種。
經過幾年的摸索,我在小市值個股上的操作差不多快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只要頭腦不發熱,就很難失手。無論大盤怎么波動,我都采取了近乎滿倉持股的操作方式(從股市抽出來的資金另當別論)。由于總能發現不錯的小市值標的,通常賺完一只長線股票的錢之后,騰出了的資金很快又切入到另一只未被發掘的中長線潛力品種上,這樣持續接力并反復循環,累計下來的復合收益就相當驚人了。單只小市值股票所創造的利潤疊加起來,也就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利潤總值。
為什么小股票相對會存在這么多的機會呢?這里面有著很多的原因,其中最核心的要素就是成長,一家企業的生長周期和人的變化其實有很多的共性,人從青少年走向成熟的這一階段應該是最有魅力的,企業亦是如此。處于成長期的企業,往往會因為一兩個新產品或者外部的某個催化劑造成利潤的高速增長,從而也就讓投資者能快速分享到企業的高成長收益,當然這也非常考驗投資人的眼力。對于小企業和大企業,市場所給與的包容度又有著很大的區別,這也和人一樣,比如某個剛走入社會的年輕人,范了一些非原則性的錯誤,人們往往不會過度追究,而如果這事發生在中年人身上,人們的態度可能就會變得苛刻。反過來,年輕人跟中年人取得同樣一項成就,所得到的社會評價也會存在很大的差異。體現在股市其實是一個道理。同等情況下,小市值的公司市場通常會給予更高的估值,即便公司的經營暫時出現困難,市場也不會像對待大公司那樣挑三揀四。小市值公司易受青睞的另一個原因,則是自身所賦予的題材較多,有利于市場炒作,比如業績大增、高送轉、重組、與熱門主題關聯等等,在市場整體資金不太充裕時,大市值個股很難掀起大的風浪,僅有的存量資金為尋求賺錢機會,自然也就只能在這些小市值個股上來發揮。
有關小市值個股的一些投資經驗,在以前很多的文章中都有過探討,如《投資周記105-小馬拉大車》、《投資周記206-小小的太陽》以及《我的長線持股標準》等,應該說,小市值個股的運作還是有一些規律可循的,大體有以下三種模式:
1、依托持續的業績增長和股本擴張,實現總市值的逐級飛躍,漲升周期短則半年,長則3-5年,這里面最核心的是經營業績,企業只有通過出色的管理和經營來持續提升收入和利潤,并輔助于股本擴張,才能走出長線牛股的氣勢,關于經營方面的要求,以后再詳細論述,之前的一些文中也提及過。在業績增長的配合下,借助高送轉題材,會對股價形成較為有效的刺激。
關于送轉,有兩個方面需要注意,一是股本擴張的速度要與業績的增速大致匹配,如果股本擴張太快而業績沒有及時跟上,股價除權后就很難填權,幾次送轉下來,原來的高價績優股可能就淪為低價垃圾股。另一個方面就是再融資,上市公司的股本擴張主要是通過資本公積金轉增,在持續擴大股本后,如果沒有進行再融資,公積金就會越來越少,這樣即便以后的業績增長能持續,公司也很難具備轉增股本的能力,比如航天信息,上市11年總共也就擴張了3次(分別是10轉9,10轉10和10轉5),但由于公司每年分紅而從未再融資,導致公司公積金只有2毛多,這也是自08年轉股之后至今沒有再擴張股本的重要原因。相反,像藍色光標、歐菲光這類邊增長邊融資的公司,在總股本擴大10倍之余,仍然具備高增磚的條件。以藍標為例,上市4年擴張了4次(兩次10轉5,兩次10轉10),總股本達到近10億之后每股公積金仍有2塊多,其中的奧妙就在于有有過兩次再融資。
送轉題材的炒作黃金期一般在每年的的12月至次年3月,通常10月份甚至更早主力資金就會埋伏,一些有雙高(高增長、高送轉)預期的小市值個股到年底就要開始活躍。在年報披露日期預約之后,公布日期越早的公司,股價炒作的力度會越猛。而到了4月份,高送轉題材的刺激一般就要減弱,甚至還出現“見光死”的現象。這種特征在弱市市場尤為明顯,行情越是不振,市場資金就越是需要在年底做一波“吃飯行情”,雙高股自然就成了首選。業績增長跟不上或者成長性不佳的個股,高送轉之后股價很難再有爆發激情,除非靠其他題材來刺激。而那些成長不錯的個股,則會走反復的除權、填權、再除權的套路,直到總市值達到一定規模或成長性衰退。判斷一只股票是否會高送轉,除了看股本、利潤和公積金這些必備要素外,還要重點去分析管理層的喜好。如果一家公司的管理層注重股本擴張,通常在上市一兩年就會轉股,反之上市兩三年都沒動靜的公司,哪怕他具備的送轉條件再好,投資者也大都要落空。比如焦點科技,每股公積金高達10元,但09年至今從沒轉股,至今總股本也只有1個多億,豪邁科技上市3年多,也只是年年只有分紅但從不擴股。
2、借助重組,實現烏雞到鳳凰的蛻變。根據我的經驗,小市值個股在總市值跌破8億之后往往吸引力開始增強,一些有重組預期的績差股通常會形成較強的爆發力。只是對于重組,普通的投資者很難去把握,大部分人只能賭運氣,這種模式不太適合資金規模偏大的投資者。隨著新股的持續擴容,小市值個股的供給越來越多,這也會進一步增加小市值重組股的操作難度。
3、沾上熱門題材,股價短期一飛沖天。有些公司自身的經營業績并不好,但由于沾上了一些熱門題材,市場資金也容易借題發揮,像99年5.19行情的網絡股、06-07年的資源股以及前期的太陽能、鋰電池等個股。今年的大牛股露笑科技,依托藍寶石這一題材出現暴漲,就屬于這種類型。這類股票由于缺乏有效的估值標準,并不適合中長線價值投資者,僅適合那些對盤口敏感的短線技術派,一般的投資者會很難把握買賣時機,稍不留神就站在了高崗上。
綜合以上來看,第一種模式最適合我,而且不宜跨行業,投資范疇應盡量控制在TMT及相關這個領域。通過對各個細分子行業的研判,選一些能持續高增長并具備送轉潛力的優質企業做長期投資。介入時的靜態PE最好能保持在20-30倍,總市值50億以下的民營企業為優選目標,有股權激勵等措施則更佳。當出現總市值接近200億、成長性開始衰退或股價被大幅拉升至80倍左右的動態PE等跡象時,應考慮逐步退出。不過遇到一些特殊情況,也可以酌情破例,比如今年少量配置的友邦吊頂就跨越了這一行業的范疇,屬于我在消費領域的一次嘗試。
以前曾經以為隨著資金規模漸漸擴大,參與小盤股的機會也會越來越有難度,目前來看這個擔心暫時是多余的。雖然股票買多了一定程度上可能影響到機構或主力的運作,但只要以估值為核心來買入優質成長企業,基本不會有投資性的損失,頂多是增加一些時間成本。畢竟我投入的全是個人閑散資金,沒有融資成本、業績考核以及資金贖回等壓力,所以在持股心態上較基金經理更勝一籌。而且可操作的資金變大后,在股價嚴重低估的時候持續買入,還能抑制股價進一步下跌,從而讓參與的股票在圖形上不像其他股票那么難看。由于在操作上變得越來越主動,也就導致我并沒有因為資產規模的擴大而出現收益率遞減的現象。如果在今后A股市場的這種游戲套路沒有本質性的變化,那么在個人資產規模達到10億之前,這種模式我想都是應該可行的。單只股票的市值配比可保持1000萬至2億不等。以平均每只個股分配2500萬資金計算,10億以內的資金配置的個股不會超過40只,這對我來說應該也不算難事。資金規模達到這一程度,就可采取同一板塊配置不同優質品種的形式,比如廣告傳媒可同時配置省廣和藍色光標,LED可同時配置奧拓電子、利亞德、遠方光電,通航產業可同時配置川大智勝、海特高新、奧普光電等。如果將一個組合看做是一只股票的話,那實際上跟現在的情況也差不多,也就不會額外增加過多精力,當然市場風格不可能總一成不變,偶爾也會出現大盤股強小盤股遭唾棄的時候,如06-07年機構就熱捧大盤股,對于小盤股他們根本無暇顧及,所以就出現了我那兩年收益平平甚至還跑輸指數的現象。這種時候就得考驗自己的耐性了,再困難也要經受住煎熬。如果拋棄了自己的原則盲目去追隨熱點,那十有八九會失敗。追隨熱點的人最終會被熱點所淘汰。魚和熊掌不能兼得,既想長期賺小公司的錢又不肯放棄大藍籌的機會,或許只有神仙才能做得到吧。
前面說的這些運作模式都是限制在10億資產規模內的,為什么要以10億為限呢?正如任何企業都有個成長周期一樣,小公司在持續高增長成為大公司之后,要想繼續保持高增長會非常困難,投資也是一個道理,再出色的投資人也會有個衰落期。當資產規模足夠大之后,如果繼續投資小市值個股,你的品種就必須很分散,要買個上百只,這樣就會耗費你的大量精力,而且也很難有這么多合適的投資標的。但如果采取現在這樣的集中策略,那就很容易觸及舉牌紅線,讓自己和上市公司都顯得十分被動,而且你拿的籌碼比主力還多的話,那么股票可能就沒人和你玩了。當然10億只是我設置的一個大致門檻,也是我給自己設想的一個可有可無的奮斗目標,如果在有生之年真的有那么一天,那我可能就該跟股市徹底告別了。
截止6月6日收盤,十年基準示范賬戶年度收益率為29.1%,同期中小板指數跌幅為-6.3%,領先指數35.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