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豆腐羹是淮揚地區一款漢族傳統名菜,屬于淮揚菜。它始于清代,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慶史。相傳在清乾隆年間,揚州梅花嶺右側天寧寺有一位名叫文思的和尚,善制各式豆腐菜肴。特別是用嫩豆腐、金針菜、木耳等原料制做的豆腐湯,滋味異常鮮美,前往燒香拜佛的佛門居士都喜歡品嘗此湯。在揚州地區很有名氣,這在《揚州畫舫錄》中曾有記載。據說當年乾隆皇帝曾品嘗過此菜,還一度成為清宮名菜。因該菜為文思和尚所創,人們便稱它為“文思豆腐”,一直流傳至今。
也許受當年天寧寺文思和尚的啟發,有些會所借古剎大覺寺的禪宗理念,斗膽將享譽江南的“文思豆腐羹”稍加改動。將切成細絲的三種主料——豆腐、木耳、青菜,冠以“三思而后行”的哲學理念,更名為“佛門三思羹”,借“三絲”的諧音,警示世人謹慎做人、小心做事。那我今天再次斗膽將三絲中的木耳換成杏鮑菇,是想用菌類來增加鮮味了。
文思豆腐是顯示淮揚菜刀工的典型,把吹彈可破的豆腐切成如發絲般細并入鍋烹煮而不斷,淮揚菜里刀工的精細只能以嘆為觀止謂之。在《舌尖上的中國》和《頂級廚師》等節目中屢屢見到文思豆腐,一直不敢嘗試,感覺特別地不可思議。今天勇敢嘗試一下,才發現俺這刀工還需多多練習呀!
原料:內置豆腐1盒 配料:杏鮑菇1個,青菜兩片 調味料:高湯、鹽適量 做法: 1.準備好所需食材。 2.將內酯嫩豆腐盒上面的包裝紙撕掉,倒扣在砧板上,將四周的盒子用刀切去小口,向內吹氣,有空氣進去后,用手很輕松的就可以把豆腐盒子取掉。 3.刀上蘸水,把豆腐四邊的老皮去掉,將豆腐切成均勻的小薄片,越薄越好。 4.再將切好的豆腐片輕輕推倒,切成細絲,同樣也是越細越好。 5.切好后用刀身將豆腐鏟起,放入清水中,用手指輕輕劃散,讓豆腐絲呈現出來。 6. 將杏鮑菇去掉兩頭,取中間段切薄片。 7.再切成細絲備用。 8.將青菜葉去掉白梗。 9.再將青菜葉切絲備用。 10. 準備好高湯(雞湯)一塊。 11. 將雞湯倒入鍋內。 12. 將高湯燒開。 13. 加入切好的杏鮑菇絲煮至再次燒滾。 14. 把養在清水里的豆腐絲用漏勺撈起。 15. 將豆腐絲放入湯鍋內,用勺子底部慢慢將豆腐絲打開。 16. 加入切好的青菜絲和鹽,即可起鍋。 溫馨提示: 1.刀上蘸水,切的時候不易沾豆腐。 2.泡完后的豆腐細絲,不能用手直接取出,很容易碎,要倒入濾網。 3.豆腐絲倒入鍋中,千萬不要用勺子沿去攪拌。 4.高湯可以一次準備多一些,放冰箱冷凍,需要時取出一袋即可。
文思豆腐的營養功效:豆腐的蛋白質含量豐富,而且豆腐蛋白屬完全蛋白,不僅含有人體必需的八種氨基酸,而且比例也接近人體需要,營養價值較高;有降低血脂,保護血管細胞,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文思豆腐怎么切呢?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把內脂豆腐整個取出,修正四邊然后平刀該兩刀寬度2-3公分;內置豆腐平放于菜墩,頂刀切薄片,切完后用刀順方向輕輕抹切好的豆腐片;然后再頂刀切細絲;刀工一定要好,絲一定要細均勻。另一種是把日本豆腐中間切開,湯盆一個加入水至三分之二處,找一迷眼漏勺將豆腐橫切面對準密眼用手擠壓內酯豆腐的外包裝,豆腐絲即成。當然要把豆腐切成細如絲的程度最重要的還是刀工因此還需要不斷練習才能爐火純青哦。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丹青妙廚,也可以掃二維碼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