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是中日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這場戰爭雖以清王朝的慘敗告終,但從海戰到陸戰,許多英烈的名字讓人永遠記取。 其中,山東籍陸軍將領宋慶“短衣帕首,奔馳于冰雪中”,指揮著大仗和硬仗…… 在甲午戰爭的陸戰中,有許多慘烈的戰役,涌現了一批英勇善戰的將領,像徐邦道奮戰金州、旅順,馬玉良鏖戰平壤城南船橋里,聶士成堅守摩天嶺、襲取連山關,依克唐阿遼陽運動戰連連殲敵等,都取得了極佳的戰績。特別是“白發將軍”宋慶指揮了遼東的幾次大仗、硬仗,親臨前敵,身先士卒,部下為之感奮,敵人為之喪膽。 治軍:“諸軍之冠” 宋慶(1820-1902年),字祝三,山東蓬萊泊子宋家莊人,自幼家貧,早年落魄,棄學而耕,時而為賈,終不得志。1854年,年已34歲的宋慶聞同鄉宮國勛在安徽亳州做州官,便前去投奔為奴。宮國勛見他為人老成,又有壯志,命他統帶練勇,遂積功至花翎游擊。1860年晉升總兵,賜毅勇巴圖魯勇號。1867年賞穿黃馬甲,換格洪額巴圖魯勇號。翌年旨授湖南提督,后又改授四川提督,加尚書銜。1882年清政府決定加強海防,命宋慶率其毅軍駐扎旅順口。此后,宋慶駐扎旅順口12年,為鞏固渤海海防、訓練士卒、修建工事竭盡心力,當時旅順口的陸路炮臺多為宋慶部所修筑,時人認為宋慶毅軍為“諸軍之冠”。 1894年8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政府抽調宋慶毅軍4營,由分統總兵馬玉昆帶領赴援平壤。9月間,清廷降旨,派宋慶幫辦北洋軍務,帶所部各營駐扎九連城,一則加強鴨綠江防線,一則為平壤諸軍后援。10月1日,清廷命除依克唐阿一軍外,所有派赴朝鮮各軍及奉省派往東邊各營,均歸宋慶節制。宋慶奉命督師之時已是74歲高齡,他對部屬說:“此行若不能奏功,一死殉國而已!”他受命于國家危急之秋,明知前途險惡,難期必勝,卻毅然不顧。 抗敵:“驍武絕群” 1894年9月15日,清朝陸軍在平壤戰敗,17日海軍又在黃海大戰中失利,東北邊境遂告危急。10月24日晚,日軍在九連城江面乘黑夜偷架浮橋兩座,終夜而成。25日凌晨,日軍以炮兵掩護陸軍渡河,全力進攻虎山清軍陣地。宋慶部下頑強抵抗,日軍三次強攻都被打退。雙方相持之時,日軍第一軍司令山縣有朋見大事不好,即調第十旅團渡江支援,并加強炮兵力量。在宋慶部下的頑強抵抗下,日軍死傷149人。但由于兵力懸殊,虎山終被日軍攻占。宋慶率軍退至鳳凰城,身為主帥,他主動承擔責任:“此役惟慶一身耽過,甘受國法。我年已垂八旬,余生不足惜,今也枕鳳凰城死而已!”聲淚俱下,言辭感人。然而,鳳凰城無險可守,宋慶便“擇要扼守”,退至摩天嶺設防。這樣,宋慶所部與依克唐阿軍相互配合,終于粉碎了日軍奪取摩天嶺以打開遼陽通道的計劃,贏得了摩天嶺保衛戰的勝利。 1894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海城,宋慶以海城西30里的感王寨為據點,與北部諸軍協力規復海城。19日上午日軍傾巢而出,雙方發生激戰。宋慶所部堅決抵抗,彈丸雨注,使日軍死傷慘重。日本隨軍記者報道說:“若干敵軍大膽地出現于炮兵的左前方,他們甚至不再憑借清軍善于使用的障礙,而挺著身子前進,向我猛烈射擊。這真是清軍從未有過的勇敢行為!”戰斗一直持續到日落,宋慶所部共斃傷敵人400余。這個數字還不包括因凍而死傷的日軍。據日方自供:“部隊自清晨在積雪中行動,迄于夜間,一直奔走于道路上,因而有凍死者,其人數驚人。” 1895年2月24日,宋慶所部在大平山與日軍激戰。上午8時許,日軍用大炮轟擊,宋慶所部堅守陣地,寸土不失,日軍連連進攻均被打退,日軍將預備隊也投入戰斗,從四面將宋慶所部包圍,并展開猛攻。宋慶和部將馬玉昆堅持不退,給敵人以重大殺傷。戰斗一直進行到晚上,宋慶所部以孤軍苦戰10個小時,宋慶親自馳騁于冰雪之間,來往指揮,炮彈使戰馬驚厥,傾跌傷腰,換坐騎再戰。馬玉昆率親兵百人兩次沖鋒,僅剩20余人,戰馬三易,均被炮斃。此戰共斃傷日軍334人。日軍炮兵傷亡也很大,日方承認:“這是征清以來最大的炮戰,因而傷亡可能是最多的一次。”當日,天降大雪,日軍因凍傷亡人數更為驚人,達到整個師團人數的三分之一,不下兩三千人。宋慶所部英勇搏戰艱苦卓絕,連日方也感嘆其“驍武絕群”。 宋慶指揮的田莊臺保衛戰是甲午戰爭期間最大的一次陸戰。1895年3月9日,日軍為奪取田莊臺,投入了三個師團的兵力,集中了90余門大炮,向宋慶所部進攻,“萬條閃電從遼河兩岸騰起,千百聲霹靂在硝煙下轟鳴,乾坤一時為之震動。”在敵人優勢兵力的情況下,宋慶所部或在民房墻壁上挖槍眼,或登上河灘旁的木船,或利用成堆的木材隱蔽,以連發槍還擊敵人。在敵人從三面突入街市后,宋慶來往指揮,決不后退,其坐騎中彈倒斃,易馬督戰,軍皆思奮,吶喊聲動天地,將士無不以一當十,大量殺傷敵人。日軍司令在慘重傷亡面前下令將田莊臺所有房屋燒毀,霎時間火焰四起,黑煙籠罩整個街市。大火一直燒了一夜,至10日早晨,這座幾千戶居民的繁華都市已經變成一片焦土。日軍縱火時,宋慶下令部隊迅速轉移,而未及撤退的近2000兵士和當地居民大都葬身火海。 報國:“血誠忠勇” 宋慶是在清軍節節敗退的情況下參戰的,他說:“慶以本部殘卒數千,無堅甲利器,無策應援救,大戰七次,而感王寨、大平山、田莊臺三戰尤力。”確實,甲午戰爭期間的幾次陸地大仗、硬仗都是宋慶指揮的,雖然敗多勝少,但給予敵人重大殺傷,使敵人對宋慶所部頗有畏懼之心。同時,宋慶所部越戰越強,隊伍迅速壯大,從原來的8營擴大到39營。特別是白發老將每戰必身先士卒,短衣帕首,奔馳于冰雪中,與士兵同甘共苦,每在戰斗的危急時刻,他振臂一呼,傷者躍起,疲者奮進,裹創肉搏,赴死無悔,因此,敵人也不得不稱許宋慶部隊:“不愧為聞名的白發將軍宋慶的部下,不輕露屈撓之色。” 田莊臺之戰后,宋慶與諸將商議整軍再戰,而朝廷已決定與敵議和了。宋慶反對議和,他分析說:“兵非久練,不足深恃。今日之急,尤在科簡軍實,去腐留精,嘗膽臥薪,實事求是。”他表示:“慶一介武夫,愿與天下精兵,舍身報國。”對此,清廷概不采納,革去宋慶職務,命其回旅順防地。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清廷又命宋慶幫辦北洋軍務。翌年,宋慶留守于山西、河南,入冬后始移軍直隸通州。1902年,82歲的宋慶病逝于軍中。 宋慶在甲午戰爭中雖未死于戰事,但身臨前敵,屢創強虜,為日人所畏忌。對于他在甲午戰爭中的戰績,時人評價說:“一時毅軍之名,幾出湘、淮諸軍右,即東西洋之善戰者,亦服公之血誠忠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