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老火車北站道口,一個戴紅領巾的小朋友在鐵路枕木上飛奔而過。徐輝銘 攝 立在老火車北站鐵道邊的信號燈已經破舊、生銹。徐輝銘 攝 紀念老火車北站歷史的時光車站廣場,將以特色商業、酒吧成就長沙的“新天地”。陳飛攝
撰文/記者 范亞湘 實習生 喻碧琳 已經沒有多少人說得清這個火車站的陳年往事。如今,車站外的滾滾車流、街道上的喧囂聲和四周高高的樓房,而置身偌大的一個車站,卻顯出幾分空曠、孤寂——擁有101年歷史的長沙老火車北站退役時間定格在2012年5月30日下午6時。 A “火車來了”,道口等火車通過成為一道鬧市風景 5月28日下午3時,長沙市體育館路西端。“火車來了”的提示被反復播放,道口以北即長沙火車北站,往南,幾排鐵軌鋪展開去,在雜草叢生中延伸。 幾位剛從常德來長沙的小伙子見到這情景,淡漠甚至是木訥地站在路口看著火車駛過。 史料記載,1909年建造粵漢鐵路長株段時,在長沙城北郊修建新河車站,此處為建國前擔負貨運的主要車站。與此同時建成的長沙北站,僅用于堆放材料。然而由于新河車站抗戰中被夷為平地,加之離當時的城區太遠,新中國成立后被城北邊沿的長沙北站取代。 不幸的是,這個百年歷史的老站站志“文革”中被毀,許多記憶石沉大海。今年80歲的張國清在鐵軌邊住了40幾年。他和記者說起這個事情,直嘆“太可惜了”。 張國清說,火車北站所在地過去叫麻元嶺,推掉小山包后建站。西邊原先是一條便河,“出大門過那條河,上面有一座兩塊木板架的10多米的橋,鐵路就是沿便河東邊修的”。直到1980年代以前,車站東邊和北邊少有民房,北邊是農田、菜園和魚塘。火車北站曾經是長沙城的北邊界。 1990年代初,老火車北站年運輸量在400萬噸左右。1994年,減至三百五六十萬噸。后維持在300萬噸左右。這一時期城市版圖迅速擴張,人們猛然發現,昔日地處荒郊野外的車站,已置身于城市的中心地帶,于是,“火車來了”,道口等火車通過成為一道鬧市風景。 B 斷頭鐵軌的故事,曾承載開往香港的物資運輸專列 火車從瀏陽河大橋下行線進入長沙市區,過伍家嶺入長沙老火車北站,經經武門、松桂園、小吳門到達長沙站(原稱長沙東站,1910年建,1977年6月3日搬遷),再過瀏城橋、白沙井,穿勞動路、大椿橋到火車南站(1934年建成)。數十年里,這條鐵路曾經那么深地撼動過長沙人的神經,而今歸于沉寂。 5月28日,長沙北站北端。與南端體育館路那頭一樣,斷掉的鐵路遭遇了房屋。鐵軌聲和車廂里的吵鬧聲、貨物磕碰聲響一齊葬于地下。一個昔日馬達聲震天的地方,換成了路邊小市雜聲。沒有人談論橫躺在旁的那條鐵路。 張國清告訴記者,右邊這根是老京廣線。2003年拆掉的鐵軌,2005年建成的房子。 沒有舊時的晃蕩、激烈,沒有火車,便沒有生氣。路人腳步從鐵軌上跨過,有恃無恐。 右邊的那根是751次列車(現8571次)專線。1960年代,周恩來總理了解到香港市場供應困難,倡議大陸為其運送物資。第一趟列車即由湖南湖北組織開,長沙北站為物資的組織站,運送的都是活生鮮的魚、肉、雞等。大家把這件事當做一項任務完成,加班加點上水、上草、上冰塊。這一行動堅持了幾十年。 還有人記得灑落在枕木間的玉米、稻谷,甚至也有玻璃彈子,生長的馬齒莧和枸木。 C 從唐家巷進北站,走過已廢棄的線路和即將廢棄的車站線 繞道走芙蓉路,經過芙蓉路上那條具有傳奇色彩、同樣也將成為歷史的跨越8車道馬路的平交道,從唐家巷方可進入車站的另一端。雨一直在下,沿著北站的墻根一直走,卻聽不到昔日轟鳴的聲音。 其實,北站在人們的印象里并沒有變多少,它一直都那么存在著,沒有擴大也沒有縮小,一直占據著城中這么大一塊地方。變化的并不是它本身,而是這座城市。周圍的樓房越來越高,周圍越來越繁華,只剩下它留在這里被人漸漸遺忘,成為一塊冷清的場地。 唐家巷一帶也已經成為了一堆寫著“拆”字的廢棄建筑和圍墻組成的角落,從那里進入北站,似乎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穿過一個門洞,再走過幾條廢棄的線路,就可以看到北站的駝峰以及車站線了。 蓋住廢棄線路的雜草濕淋淋的。其實無論下不下雨,都只是隱約可見,讓人無法想起它們多年前的輝煌。這些線路周邊的設施已經斑駁不堪,有的歪歪扭扭地勉強立在那里,有的缺胳膊少腿。廢棄線路的另一邊是現在使用的連接車站和京廣正線的惟一鐵路。出站后往東南去往長沙東站方向,事實上現在進入北站的車都得先從長沙東站過來,北站更像是一個附加的輔助設施,已然無法讓人想起它作為正線車站時期的樞紐地位。 正值關閉前夕,站內擺放了幾組臨客的車底,記者有幸看到了一臺機車牽引其中的一組出站的場景。綠皮車廂行駛在老舊的線路上,車輪在軌道焊接處產生的聲音異常頻繁響亮。這種聲音在鐵路旁已經很少聽到了,也只有古老而未翻新的地段才能重溫這從前是火車的標志之一的響動。 如果不是抬眼就能看到林立的高樓,恍惚間還真以為回到了過去。 D 便河邊摩托車市場和夜宵攤,喧囂的白天和火紅的夜晚 在張國清的印象中,1980年代以來的火車北站便河邊是非常熱鬧的。“那個時候,這里幾乎遍地都是摩托車市場。有人統計過,長沙以及周邊地區每10輛摩托車就有六七輛是在便河邊這里購買的。” 剛剛改革開放不久,手頭有點錢的年輕人便拋棄了自行車,改騎摩托車了。“那時,能夠騎摩托車是一種時尚,年輕人馱著妹坨一陣風似的打街上而過,一定會招來很多羨慕的眼光!”張國清說,就連他的老伴當時也希望他能夠騎摩托車帶她去街上兜風。 進入1990年末,汽車已經取代了摩托車,便河邊的摩托車市場逐漸蕭條,“很多門店好幾個星期都難得賣出一輛摩托車,無奈之下只好紛紛關門。” 不得不承認的是,長沙市民是很懂得生活的。即便摩托車生意做不下去,但絲毫不改變便河邊的熱鬧。“這個時候,便河邊的夜宵攤興起,每到夜晚,這里照舊熱鬧輝煌。” 但對像張國清這樣上年紀的人來說,夜晚太熱鬧叫他有點心煩。“幾乎每天晚上到次日凌晨兩三點,在便河邊巷與體育館路交界的丁字路口,附近的餐館將百余張桌子擺在了人行道上,熱熱鬧鬧地做著夜宵生意。各個攤點伙計們拉客的吆喝聲、食客們的劃拳喝酒聲、藝人們的賣唱歌聲、因的士等客亂停造成堵車引發的汽車喇叭聲……各種聲響不絕于耳。”張國清說,太熱鬧了不免叫人有點難受。 但隨著老火車北站的關閉,便河邊的夜宵攤也會隨著這一帶的拆遷而不復存在。“有夜宵攤覺得有點吵人,但沒有卻又有點清凈。”好在張國清即將要搬出便河邊,“這一帶現在已經拆遷得差不多了,據說過幾年將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E 老火車北站原址的眺望,流金淌銀的金融生態區聚集10萬精英 未來長沙金融生態區什么樣?點擊最終敲定的火車北站片區改造工程城市設計,跳入眼簾的不僅是單純意義上“匯聚財富號令天下”的財富之城,而更像一部色彩繽紛、永不落幕的現代都市情景劇。 據測算,長沙金融生態區將集聚以金融業高端白領為主體的10萬商務精英。時尚化與多樣化,是這個人群的消費特征。他們有著熱情的活力,追求生活形態的24小時性,渴望找到一個喧鬧的地方宣泄工作的壓力,渴望找到一個地方徹底地放松心情,用休閑的方式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 而在長沙金融生態區,針對高端商務人群的需求設置休閑娛樂、酒店、藝術、高檔公寓等多元配套,熱鬧的娛樂場、輕松的休閑地、生態宜人的公園、運動健身設施構成多元化生活形態,營造多彩的24小時活力……這一切提示著人們:在長沙,金融生態區將是一條活力四射的不眠之街! 家住便河邊的譚果今年剛好20歲。“等我大學畢業后,我一定要設法在這里買套商品房,那樣就能感受老火車北站的心跳。” 譚果說,工作或居住在金融生態區的精英們,下班后短途步行或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城市綜合體“一站式”消費、休閑的快感,何等愜意! 在寸土寸金的金融街區,有了這樣一塊不大的地方,它和紐約的高線公園、上海的新天地神似:老長沙人走進這里感到它很懷舊,新長沙人走進這里感到它很時尚,外國人走進這里感到它很湖南。 譚果說,他希望能夠早日實現自己的愿景。 老北站拆除的鋼軌和枕木都將找到合理的新用途 老火車北站關閉后,即將面臨的就是拆遷。“只是會保留一部分關于老火車北站的記憶,至于這些保留記憶的物件是否留在原處,基本上還沒定。”長沙市開福區負責老火車北站拆遷和開放的一位負責人說,老火車北站會在很快的時間內拆除。 很多市民對老火車北站拆除后那些鋼軌和枕木的去向很是關心。負責拆除的人士說:“請市民放心的是,鋼軌和枕木都將找到它們合理的新用途。” 很顯然,拆下的鋼軌可以回爐冶煉成新的鋼鐵,但也可以將之用于需要軌道的車站、碼頭、礦山、工地。 據長沙市新材料裝飾工程公司的劉經理介紹,枕木是上等的裝飾材料。枕木經現代手工藝精制,徹底克服了此類產品耐水性差的弊端,具有防火防水,隔音保溫,耐酸耐堿,不霉不腐,可鋸可釘,使用壽命長等特點。尤其適合高檔餐廳、咖啡屋等裝修工程,深受專業設計高手青睞。 枕木可適用于各室內外裝飾、展示、藝術酒吧、高檔茶館,做藝術樓梯踏板,戶外園林,濕地公司,欄桿扶手,庭院園林及地面鋪裝等,具有防火,防腐的特點。而且枕木耐水防潮,不宜發生變形、發脹等現象,還有吸濕狀態下的強度高,使用壽命長等特點。 在內外隔墻應用方面,枕木安裝方式方便靈活,結構簡單且實用,隔音、隔熱效果更加理想,表面裝修效果富有出神入化及古色古香的現代美感。同時,枕木輕質高強,抗沖擊強度是普通石膏板墻體的2—3倍,能夠起到隔音、吸音的效果,并且圖案精美,色澤自然,風格各異。 常規鐵路枕木規格是寬度220毫米,厚度160毫米,長度2500毫米 。劉經理說:“其實只要設計師有好的感覺,加上施工時細心一點,合理巧用枕木,其裝飾出來的建筑很有‘味道’。” 新火車北站將成為千億物流產業基地 “搬遷老火車北站,改造舊城,改善民生!”今年1月8日,長沙鐵路新北站正式開通,標志著歷時十年的長沙鐵路南北站遷建工程取得決定性成果。 鋪設的鐵軌有19條,4個4500平方米的巨型貨運倉庫……隨著老北站的關閉,搬遷至金霞經濟開發區、已經啟用5個月的新北站全面發力。新北站于2008年10月16日開工建設,它的建成通車,使長沙一躍而成中國南方最重要的貨運樞紐。 “新北站機械化程度、智能化程度領先于全國,更不用說超越老北站了!”在金霞經開區黨工委書記張毅眼中,新老北站是兩個世紀不同的產物,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老北站的裝卸、配送主要靠人工,設施設備簡單粗糙。現在,除少量用人工外,信息化、自動化是新北站的一大特色。 有了“大進大出”的物流平臺,就有了招商引資的重量級砝碼。隨著老北站關閉,與長沙新北站同步遷建撈霞地區的14家企業,帶來接近380萬噸貨物吞吐量。而新北站全面發力,更是產生了強烈吸附效應,吸引了卓爾發展、九州通、香江集團、中鐵建等戰略投資商紛至沓來,一時間,長沙城北,金霞成為上市公司、央企、物流前十強爭相搶灘的黃金地。 物以類聚,業方成群。張毅說,長沙新火車北站的物流產業正以“湘江北去”的豪邁氣勢向千億元闊步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