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朝圣訓 清圣訓
十朝圣訓
中國清代皇帝諭旨匯編。自康熙起,各朝皇帝繼位后均令詞臣將前朝皇帝的諭旨編纂成書,以使后代恪守祖訓,也便于查考。到光緒時,共編有10部,通稱十朝圣訓。十朝圣訓分別為:
1、《太祖高皇帝圣訓》 4卷,康熙二十五年(1686)成書,為努爾哈赤諭旨;
2、《太宗文皇帝圣訓》 6卷,康熙二十六年成書,為皇太極諭旨;
3、《世祖章皇帝圣訓》 6卷,康熙二十六年成書,為順治諭旨;
4、《圣祖仁皇帝圣訓》60卷,雍正九年(1731)成書,為康熙諭旨;
5、《世宗憲皇帝圣訓》36卷,乾隆五年(1740)成書,為雍正諭旨;
6、《高宗純皇帝圣訓》 300卷,嘉慶十二年(1807)成書,為乾隆諭旨;
7、《仁宗睿皇帝圣訓》110卷,道光四年(1824)成書,為嘉慶諭旨;
8、《宣宗成皇帝圣訓》130卷,咸豐六年(1856)成書,為道光諭旨;
9、《文宗顯皇帝圣訓》110卷,同治五年(1866)成書,為咸豐諭旨;
10、《穆宗毅皇帝圣訓》160
卷,光緒五年(1879)成書,為同治諭旨。
十朝圣訓均有清內務府刊本傳世,原本現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圣訓的編排是按門類選擇諭旨,各門類內再按成文時間順序排列。無目錄,憑類目查找。所設類目多且細,因諭旨內容廣泛,時間較長,多有一件諭旨被選入幾個類目的。諭旨的選擇標準不一,分類混亂。有的皇帝對同一事前后觀點有異,處理也不同,此類諭旨雖在一個類目中,內容卻相距甚遠。圣訓未選密詔,且對有些諭旨作了刪節。
清圣訓
清圣訓,清朝帝皇帝的訓諭編輯,明朝的訓諭編輯叫《保訓》。
清帝王告戒臣下的詔令、言辭稱之為圣訓。新皇帝登基后,命史官編纂前任皇帝的《實錄》和《圣訓》,并每日晨讀先皇“圣訓”一節,以為施政的座右銘。光緒帝和宣統帝的訓諭都沒有編成圣訓,只有《德宗景皇帝實錄》和《宣統政紀》。
《太祖高皇帝圣訓》四卷,康熙二十五年敕編。
《太宗文皇帝圣訓》六卷,順治時敕編,康熙二十六年告成。
《世祖章皇帝圣訓》六卷,康熙二十六年敕編。
※《親政綸音》不分卷,順治時敕編。
《圣祖仁皇帝圣訓》六十卷,雍正九年敕編。
※《庭訓格言》不分卷,清世宗御編。
※《諭廣訓》不分卷,雍正二年敕刊。
※《上諭內閣》一百五十九卷。 雍正七年敕刊,乾隆時續刊。
※《朱批諭旨》三百六十卷。 雍正十年敕編,乾隆三年告成。
※《上諭八旗》十三卷,雍正九年敕編。
※《上諭旗務議覆》十二卷,雍正九年敕編。
※《諭行旗務奏議》十三卷,雍正九年敕編。
※《訓飭州縣條規》二十卷,雍正八年敕刊。
《世宗憲皇帝圣訓》三十六卷,乾隆五年敕編。
《高宗純皇帝圣訓》三百卷,嘉慶十二年敕編。
《仁宗睿皇帝圣訓》一百十卷,道光四年敕編。
《宣宗成皇帝圣訓》一百三十卷,咸豐六年敕編。
《文宗顯皇帝圣訓》一百十卷,同治五年敕編。
《穆宗毅皇帝圣訓》一百六十卷,光緒五年敕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