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巴第三次戰爭決戰示意圖

東巴守軍向印軍投降

停火協議
從統一到分裂
印度,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1947年印巴分治前是印度的同一塊殖民地.
孟加拉在13世紀改信伊斯蘭教,到16世紀時,發展成次大陸上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文化昌盛的地區。17世紀被莫臥兒帝國征服,18世紀后半葉淪為英國殖民地,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1947年印巴分治,孟加拉被分割:西孟加拉歸印度,東孟加拉歸巴基斯坦(亦即東巴基斯坦)。而劃分標準是宗教信仰不同(現在的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信仰的是伊斯蘭教,而非印度教).
印度于1971年介入巴基斯坦西部與東部的紛爭(巴基斯坦東部與西部并未相連,分別位于印度東西兩側),導致第三次印巴戰爭。這場戰爭結束後,巴基斯坦分裂,東巴基斯坦獨立為孟加拉國。
同年3月26日東巴宣布獨立,1972年1月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國。12月16日巴基斯坦軍隊撤出東巴.
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分裂過程
1947年,巴基斯坦獨立時,巴基斯坦的領土由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兩部分組成。東巴與西巴相距兩千多公里,中間還隔著一個印度,而且兩地居民的文化和民族也不盡相同。
雖然東巴的面積比西巴小得多,可人口卻比西巴多。由于中央政府的大權長期控制在西巴人手中,東巴人憤憤不平,東巴與西巴之間的隔閡日漸加深。
1970年12月,巴基斯坦舉行首次全國大選。以拉赫曼為首的人民聯盟主張東西巴完全平等,得到大多數東巴人的擁護。仰仗東巴人口上的優勢,人民聯盟在選舉中獲得了國民議會的多數席位,成為議會第一大黨。面對大選結果,東巴人欣喜若狂,西巴人則憂心忡忡。拉赫曼與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商討東巴自治問題,以期改變東巴長期遭受的不平等的對待。可是雙方分歧太大,會談最終破裂。
第二年的3月初,東巴各地掀起罷工和示威的浪潮,紛紛要求實行東巴自治,局勢一片混亂。3月25日,駐守吉大港的軍隊嘩變,占領了全城。3月26日,人民聯盟宣布東巴基斯坦脫離巴基斯坦,成為獨立的孟加拉人民共和國。
為了阻止分裂,葉海亞總統急忙宣布取締人民聯盟,并且派遣大批軍隊開赴東巴,鎮壓人民聯盟的獨立運動。一時間,東巴火光沖天,槍聲震耳,拉赫曼和其他獨立運動領導人紛紛被捕。從此,東巴基斯坦的民族自治運動變為爭取民族獨立的武裝斗爭。經過幾個月的戰斗,西巴軍隊雖然控制了東巴的局勢,但造成一百萬孟加拉人喪生,一千萬孟加拉難民逃往印度。
印度與巴基斯坦為了爭奪克什米爾的領土主權,已經在1947年、1965年兩次刀兵相見。現在削弱和分裂巴基斯坦的機會來了,印度哪肯放過。就在此時,印度與蘇聯簽訂了合作友好條約,得到了大批先進的武器裝備,更助長了印度對巴基斯坦大動干戈的決心。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夫人宣布全力支持孟加拉獨立,好讓“不斷逃亡印度的難民重返家園”。
經過幾個月的精心策劃,11月21日,印度軍隊向東巴發動了海陸空全方位的攻擊,一輛輛印軍坦克越過國界,旋風般殺向巴軍陣地;一架架印軍戰機騰空而起,呼嘯著撲向預定目標。印度陸軍迅速向前推進,直逼東巴首府達卡。12月3日,印軍又越過克什米爾軍事分界線,猛攻西巴,試圖牽制巴軍主力,不讓他們騰出手來支援東巴戰場。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了。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立刻宣布全國處于緊急狀態,全力抗擊印軍的入侵。
印巴兩軍出動戰機你轟我炸,并發生了激烈的空戰。12月8日,印度的兩架蘇-7戰斗轟炸機企圖偷襲西巴的空軍基地,不料,被高度戒備的巴軍發現了。隨著三顆信號彈騰空升起,兩架中國制造的殲-6戰斗機沖入天空朝敵機撲去。駕駛殲-6的哈斯米中校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巴軍飛行員,當飛機爬升到兩千米的高空時,根據地面通報的情況,他立刻在機頭左方發現了敵機。哈斯米隨即來了個大坡度轉彎,繞到敵機后方,占據了有利的攻擊位置。印軍飛行員猛地發現自己被殲-6盯上了,慌亂之下,企圖加速甩掉殲-6。哈斯米十分沉著,死死咬住蘇-7,隨后按下導彈發射按鈕,一枚響尾蛇導彈直沖敵機而去,蘇-7躲閃不及,頓時凌空炸得四分五裂。另一架蘇-7見勢不妙,剛想掉頭逃走,這時另一架殲-6趕到,做了幾個漂亮的空中動作,迅速把敵機鎖定在射擊光環中。炮彈像雨點一樣射向敵機,第二架蘇-7戰斗轟炸機應聲落地。
雖然巴空軍的表現十分出色,但是巴陸軍卻不爭氣,在印軍的猛攻下,接連敗下陣來。葉海亞總統心煩意亂,趕緊派外交部長布托前往聯合國,要求安理會制止印度對巴基斯坦的侵略。12月7日,聯合國大會以一百零四票的壓倒優勢通過了要求印巴雙方停火和撤軍的決議。可是印度在蘇聯的支持下,拒不執行聯合國的決議,宣布印度將“打到孟加拉國獲得解放為止”。
孤軍奮戰的東巴守軍雖然從戰爭一開始就在數量上和武器上處于劣勢,但是他們頑強地抵抗著。印軍速戰速決的意圖受到了挫折后,立刻使出了撒手锏,出動無數飛機,在達卡周圍空投了大批傘兵,使東巴守軍首尾不能相顧,順利完成了對達卡的合圍。與此同時,印度的海軍和空軍則從海上和空中實施嚴密封鎖,完全卡斷了東巴與西巴的任何聯系。
決戰在即,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十分清楚,失敗是不可避免了,他授權東巴指揮官尼亞茲中將“有權最后決定是否向印軍投降”。12月16日,印軍向達卡發起總攻。尼亞茲見大勢已去,決定無條件投降。他在達卡的賽馬場向印軍遞交了投降書,然后交出了軍旗和手槍。印軍攻占達卡的消息傳來,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欣喜若狂,她趕到新德里的議會大廳,激動地宣布:“現在達卡已是一個自由國家的自由首都了。”12月17日,印度在西線宣布停火。葉海亞總統無可奈何,只得接受印度的停火建議。第三次印巴戰爭以巴基斯坦的失敗而告終。
1972年1月,孟加拉人民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得到釋放的拉赫曼就任孟加拉國第一任總統。
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三國原本屬于同一個國家。分裂詳解
印度的最后一個王朝莫臥兒王朝戰敗后,三國作為英國的殖民地被英屬東印度公司所統治。1947年6月3日英國的蒙巴頓勛爵公布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47年8月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別獨立,1971年印度通過第三次印巴戰爭肢解了巴基斯坦,使得東巴基斯坦獨立,即為現在的孟加拉國。
印巴分治及《蒙巴頓方案》的資料:
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本是同根生。在十幾個世紀中,生活在南亞次大陸的印度教徒與穆斯林共同創造了燦爛的文化。1947年6月3日,英國最后一任印度總督蒙巴頓公布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由此種下了印巴兩個國家持續半個多世紀沖突的禍根。
“砍掉腦袋,擺脫頭痛”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1946年2月18日,孟買港兩萬余名水兵發動起義。到2月21日,印度海軍官兵全面加入起義。英國殖民當局盡管用軍艦、重炮鎮壓了起義,但也不得不承認,“不能依靠軍隊在印度維持殖民統治”了。就在印度水兵起義的第二天,英國工黨政府首相艾德禮急忙宣布派遣內閣使團前往印度,就印度獨立問題進行談判。
為徹底解決在南亞次大陸存在多年的宗教沖突,1930年,著名穆斯林詩人、思想家和哲學家穆罕默德·伊克巴爾第一次提出了穆斯林建立自己的國家——“巴基斯坦”的主張。這一主張一經提出,便得到了眾多穆斯林的支持。1942年,英國教授科帕蘭在《印度問題》一書中提出了對印度“分而治之”的治印大綱。他主張把印度分為三個統治區,即印度教徒區、伊斯蘭教徒區和土邦。這一計劃正符合英國當局的想法,因而很快被采納。但是,印度共和國的奠基者“圣雄”甘地和國大黨領袖尼赫魯始終堅持印度是一個民族的理論,反對印巴分治,反對巴基斯坦單獨組成一個民族國家。用甘地的話說,以分裂印度的方式解決存在多年的民族問題,就好像是“砍掉腦袋,擺脫頭痛”。
蒙巴頓方案
1947年3月24日,新任印度總督蒙巴頓勛爵抵達印度,接替已被宗教仇殺攪得焦頭爛額的魏菲爾。路易斯·蒙巴頓是維多利亞女王的曾孫、當時英國國王喬治六世的堂兄弟,此前曾任東南亞盟軍總司令。蒙巴頓到達印度后,發現情況遠比他想象的要復雜得多。蒙巴頓形容自己“猶如坐在了一艘著了大火,且裝滿火藥的輪船中”,如不迅速采取措施,一旦火藥爆炸,就有“船毀人亡”的危險。
1942年3月,英國政府曾派掌璽大臣、下院領袖克里普斯前往印度,許諾戰后給予印度自治領的地位。克里普斯到達印度后,提出了英國對印提案,也就是“克里普斯提案”。其內容是:英國與印度磋商后,決定發表使印度在最短時期內成立自治政府的提案,提案的內容是建立新印度聯邦,使之成為自治領,其地位與英國本國及其他自治領各國相等,不論在內政和外交上,均不隸屬他國。但方案中又提出,英屬印度的土邦有權不加入新建立的印度聯邦,這就使得有可能在印度原有土地上建立兩個,甚至兩個以上的政治實體,從而為印度的分裂打開方便之門。同時也意味著,擬議中的東巴基斯坦——孟加拉有可能單獨立國。“克里普斯提案”成為后來“蒙巴頓方案”的雛形。
當蒙巴頓將有可能使印度分為幾個獨立國家的方案交給國大黨主席尼赫魯和穆斯林聯盟領袖真納時,遭到了他們的一致反對。憤怒的尼赫魯甚至不顧禮節,把方案副本使勁地扔在地上,忿忿地說道:“不行!”真納則堅持要將東西兩個穆斯林聚居區置于一個統一國家的領導之下。蒙巴頓按照他們的意愿修改了方案,但是,蒙巴頓預言:不出25年,東孟加拉一定會脫離巴基斯坦,真納的雙頭巴基斯坦注定要消失。1971年,孟加拉國脫離巴基斯坦獨立,蒙巴頓的預言果然應驗。
當獲知尼赫魯等人已經同意分裂印度的方案時,甘地不禁情緒激昂地高呼:“讓全國在烈火中燃燒吧!我們決不會放棄祖國的一寸土地!”這位為自己祖國的獨立奮斗了幾十年的老人,怎么也不會想到,“自由印度”的誕生竟要以國家的分裂為代價。
黑道兇日
1947年6月3日,蒙巴頓向外界正式公布了印巴分治方案,即后來人們所說的“蒙巴頓方案”。隨即,一位對印度一無所知的英國勛爵西里爾·拉德克里夫被蒙巴頓連蒙帶騙地請到印度。他被要求在36天之內為印巴兩國劃定邊界。在新德里44攝氏度的高溫下,能提供給他的全部資料就是一大堆亂七八糟的文件和一份早已過時的1943年的人口統計表。
按照蒙巴頓分治方案,巴基斯坦由東、西兩部分組成,分別稱為東巴和西巴。東、西巴被印度隔開,相距約2000公里。東巴人絕大部分屬孟加拉族,操孟加拉語;西巴人分屬信德、旁遮普、俾路支和巴丹等幾個民族。兩地居民的文化和民族都不盡相同。東、西巴合為一體的基礎僅僅是伊斯蘭教。這種地理上的相互隔絕,民族、文化和語言的巨大差異,極易為內部分裂和外來干涉勢力所利用。
蒙巴頓方案的核心是按宗教,而不是按語言、文化或民族的區別來劃分自治領。由此產生的印巴分立造成了無窮的后患。方案規定,各土邦可以自行決定加入任何一個自治領,這使查謨和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成為懸案,造成印巴兩國獨立后立即圍繞克什米爾問題兵戎相見。“既然有關各方一致認為,必須刻不容緩地宣布印度獨立,那么想必您已經考慮到具體日期?”一位印度記者問蒙巴頓。
“是的。”蒙巴頓回答。此時,一系列圖像和數字在他的腦海里翻騰。最后蒙巴頓下定決心,選擇了與他一生中最輝煌的勝利緊密相聯的日期———8月15日。正是這一天,他在緬甸叢林中進行的曠日持久的戰爭,以日本的無條件投降宣告結束。蒙巴頓高聲宣布:“1947年8月15日,印度將正式獲得獨立!”
這一消息猶如一枚引爆的炸彈,頓時使全世界為之嘩然。在英國議會,在首相官邸,在白金漢宮,到處籠罩著一片震驚的氣氛。沒有人,甚至連首相艾德禮也未曾想到,蒙巴頓竟然如此急不可耐地降下大英帝國在印度的帷幕。而當虔誠的印度教徒紛紛打開日歷時,不禁大吃一驚:1947年8月15日——這一天恰是印度教的黑道兇日。巴基斯坦則在前一天——8月14日宣告獨立。
三次印巴戰爭
“蒙巴頓方案”中規定,克什米爾地區可以自由選擇歸并印度或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的500萬人口中,77%是穆斯林,印度教徒占20%。但是,由于英國為在印巴兩國間制造矛盾,將克什米爾的主權交給了信奉印度教的查謨土邦王公。
1947年8月,克什米爾境內的穆斯林土邦蓬齊發生起義,宣布成立“自由克什米爾”政府,加入巴基斯坦。巴方對此表示欣然接受。但查謨王公隨即對蓬齊采取高壓政策,致使50萬穆斯林越境逃入巴基斯坦。10月20日,“自由克什米爾”義軍逼近克什米爾首府斯利那加,克什米爾土邦向印度政府求援。27日,印度傘兵部隊在斯利那加空降,第一次印巴戰爭隨之爆發。
第一次印巴戰爭幾乎使用了當時世界上所有常規武器。在戰爭中,巴基斯坦空軍頻繁飛越喀喇昆侖山脈支援陸軍作戰,印度空軍在夜間沿河谷飛行,為在克什米爾作戰的部隊提供支援。這次戰爭以巴基斯坦占領克什米爾2/5領土,印度占領其余3/5領土暫告結束。
1965年8月,印控克什米爾的穆斯林再度發生反對印度政府的武裝斗爭。起義后的穆斯林成立了“革命委員會”,發表宣言,號召克什米爾人民“擺脫印度軍隊的枷鎖”,要求克什米爾政府釋放在押的克什米爾獨立運動領袖。9月6日,印巴雙方為克什米爾問題再次發生戰爭。后來經過蘇美兩國向印巴分別施壓,聯合國秘書長吳丹從中斡旋,雙方于次年1月簽訂《塔什干協定》,各自退回1965年8月前的控制線。
1971年11月21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又一次爆發戰爭。12月,戰爭擴大到西巴基斯坦,發展成全面戰爭。12月7日,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多數票通過決議,要求印巴雙方停火和撤軍。印軍仍持續大舉進攻,于12月16日攻占達卡。12月17日,歷時27天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以巴基斯坦守軍全線停火宣告結束。這次戰爭使巴基斯坦遭到肢解,從而大大削弱了印度在南亞次大陸最大的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