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oot id="ukgsw"><input id="ukgsw"></input></tfoot>
    
    • 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細說遼錢

       東山樵夫c 2014-09-15
        (公元916——1234年)

        兩宋時期,我國北方、東北和西北地區的契丹、黨項、女真等少數民族,同時或先后建立過遼(契丹)、西夏(黨項)、金(女真)等政權。這些少數民族在仿照宋代的政治制度建立封建政權之前,處于奴隸占有制和實物經濟社會。封建政權建立以后,政治經濟都有較迅速的發展,亦分別鑄行過錢幣。

        遼錢(公元916——1125年)

        通行泉貨、開丹圣寶、丹巡貼寶、百貼元寶、大泉五銖、千秋萬歲:遼太祖、太宗統治時期(公元916——947年)鑄。在此之前使用宋錢。

        天贊通寶: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天贊年間(公元922——924年)鑄。

        天顯通寶:遼太宗耶律德光鑄。

        應歷通寶:穆宗耶律璟應歷年間(公元951——969年)鑄。

        保寧通寶:景宗耶律賢保寧年間(公元969——979年)鑄。

        統和通寶:遼圣宗耶律隆緒統和年間(公元983——1012年)鑄。

        重熙通寶:遼興宗耶律宗真重熙年間(公元1032——1055年)鑄。

        清寧通寶:遼道宗耶律宗基清寧年間(公元1055——1064年)鑄。

        咸雍通寶:遼道宗耶律洪基咸雍年間(公元1065——1074年)鑄。

        大康通寶、大康元寶、大安元寶、壽昌元寶:遼道宗大康、大安、壽昌年間(公元1075——1101年)鑄。

        乾統元寶、天慶元寶;遼天祚帝乾統、天慶年間(1011——1120年)鑄。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末年,一個叫耶律阿寶機的部落首領統一了契丹各部,并于公元916年建立了遼,遼與北宋朝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契丹族是我國北方的一個古老民族,發祥于潢水、土河流域(經赤峰市西拉沐淪河和老哈河附近)公元十世紀初,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八部稱帝,仿照中原漢族封建王朝體制,建立了以契丹族為主體的、統治中國北方的契丹王朝,雄據五京,幅員萬里,歷九帝210余年,遼在中國北部存在了兩百多年后,公元1125年被完顏阿骨打率領的金軍所滅。

        在錢幣方面,契丹遼代繼承了我國古代的優秀貨幣文化遺產,所鑄錢幣保持了中原的鑄造方法、形制特徽(方孔圓錢)和以純文字為錢文標志等根本品性,而且行用錢采用唐代“寶錢制”,同時柔和契丹民族傳統,形成了獨具風格的遼代錢幣。

        契丹遼錢在《遼史》中僅載年號錢八種,其中還有兩種(乾亨、太平)迄今未見真品,宋時譜錄所載亦不多。后世經過出土考定或經泉家學者研究達成共識認定的契丹遼錢比史籍所載多出許多倍。

        1 天朝萬順 1977年遼代上京遺址出土

        這是一枚契丹文大錢,釋文為“天朝萬順”,也叫“天朝萬歲”。該錢幣是迄今為止已發現的中國最早以少數民族文字為錢文的錢幣。據考證,為耶律阿保機建國前(907年)鑄。

        2 開丹圣寶

        遼太祖阿保機建契丹國前后鑄,時限約在916年左右。“開丹”義“開創契丹”或“契丹開國”,含自祝自勉之意。“開丹圣寶”四字直讀,體分二式:一式行楷,筆畫拙樸具遼錢文風,制作粗獷,一式正楷,字形端莊,制作工整。兩錢均為小平,徑2.4厘米,重約2.7克左右,皆光背無文。開丹圣寶不太難見。然古今泉家有釋為北宋厭勝錢,亦有疑為術士煉丹之祝語錢者,今姑存疑。

        3 通行泉貨

        早期遼錢。1081年內蒙林西縣(遼上京附近)又出土一枚,更確證為遼錢無疑。因其未用年號而援五代南唐“永通泉貨”例,且書隸體,可推為太祖阿保機(916—926年)時代或其前,后所鑄。“通行泉貨”四字旋讀,拙樸富遼錢風,僅見數品而版式不一,有大“通”小“通”之別,亦有光背或背上仰月之分。徑2.3厘米,重4.4克。錢體渾厚,色澤淳古,為古泉中大珍之品。舊譜常刊為“通行泉寶”,誤。

        4 天顯通寶

        遼太宗耶律德光天顯年間(927—936年)鑄。“天顯通寶”四字隸書,旋讀,光背無文。徑2.4厘米,重約2.7克。此錢制作工整,文字自然,古樸可愛。傳世僅一二品而下落不明。1940年北京駱氏曾于大房山獲得一枚,經南北泉家戴葆庭、方藥雨、馬定祥諸氏審定為真品無疑,惜于抗戰后期輾轉落八日人之手。天顯珍品有待新的發現。世存一種仿制品出于清末,錢體較厚,字體呆板,無繡或銹色浮泛,鑒別時應加注意(《中國歷代貨幣》所載一品亦偽)。

        5 天祿通寶

        “天祿”是遼世宗耶律阮在公元九四七年用的年號,共四年。

        在巴林右旗上石匠出土的一批遼代窖藏古銅錢中,有一枚“天祿通寶”銅錢。銅質小平錢至今僅發現四五枚,錢文有細別,有數種版別,屬我國古錢中大珍級大名譽品。巴林右旗出土的這枚“天祿通寶”銅錢,就是此時所鑄的年號錢。此錢在《遼史》食貨中沒有記載。這一次在遼上京附近出土之后,經學術界考證,已確認為遼錢無疑。這次發現的國內外已知僅存的一枚稀世孤品,確為國之珍寶。

        6 保寧通寶

        遼代遼景宗耶律賢保寧年間(969-978)的鑄幣,是古泉五十名珍之一,存世量極少,版式有大字、小字、寬緣、細緣、狹穿、廣穿、背月紋等區別。其錢文右旋讀,書體隸兼八分,渾厚樸拙,古意盎然,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可謂影響了整個遼一代錢風。目前,根據相關資料、圖譜及所見所聞,保寧通寶平錢的統計存量大約在數十枚之內,是遼錢中的稀見品之一。

        7 清寧通寶

        遼國道宗皇帝清寧年間(公元1055-1064)鑄造。文字粗糙,僅在北地流通,今已少見。

        錢文“清寧通寶”為楷書,唯“寶”字尚留隸韻,旋讀,光背無文。此錢有大樣小樣之分,大樣筆畫質樸,小樣四字清奇,“寧”字寶蓋下從“下”而不從“心”,“通”字“甬”頭為“丷”,制作亦較粗疏,想為清寧后期所出。徑2.2~2.4厘米,重2.7~3.4克。此錢傳世較多,歷年均有出土,系“道宗五泉”之班首。又,世存一枚當十“清寧元寶”大錢,文字壯美具魏風,然其真偽容考。另有一枚“清寧二年”大錢,面文環書旋讀,僅見孤品;聯系1972年遼墓出土“大康六年”殉葬瘞(音義)錢,更究“清寧二年”文字風格,當為遼代殉葬瘞錢,而非正用品無疑。

        8天贊通寶

        大遼國天贊元年(公元922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鑄“天贊通寶”小平銅錢。1944年,蘇州盧氏曾以銅價購得一批古錢,內有一枚“天贊通寶”錢,重3.5克,此錢后迭經馬定祥,孫鼎收藏,現存上海博物館。上博還藏有一枚“天贊通寶”,重3.5克,文字清晰,品相極佳,為遼錢中難得一見的珍品,其中“通”字“之”部不帶點捺,向上撩揚,有行草書的意味,錢幣界稱之為“虎尾通”。20世紀90年代初,遼寧收藏家武玉輝在沈陽收得1枚生坑“天贊通寶”,表面呈厭白銹,銹跡透骨,重2.85克,背上有仰月紋。1994年,內蒙古林西縣古林壩村村民在挖水渠時挖出窖藏古錢2萬余枚,內有“天贊通寶”錢1枚,重4.9克,錢幣銅質發紅,銹跡斑斕,背穿上亦見有仰月紋。此外,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亦藏有“天贊通寶”錢,背穿上也有仰月紋。列入中國古泉五十名珍。本泉癡藏有一美品此泉,銹色喜人,為虎尾通。其直徑24毫米,厚1.7毫米,穿口6.5毫米,重4.8克,應是天贊年早期鑄幣,光背。

        9應歷通寶

        應歷通寶系遼穆宗耶律縖應歷年間(951-968年)所鑄。“應歷通寶”四字楷、隸相雜,文字樸茂,單點通,其中“歷”字省略廠部的左筆,借用內穿右廓,與“天祿通寶”的書法特征如出一轍,明顯見遼錢風韻。此錢多出自遼東地區,今所見五枚“應歷通寶”錢拓本,面文大小各異,說明并非出自同一板式。此種遼錢十分罕見,誠如戴志強先生所言;“應歷通寶、寶寧通寶也都是大珍之品,存世者寥若辰星,無需贅言。”遼代應歷通寶,直徑23.5mm,位列古泉五十名珍之一,珍罕,美品。

        10統和元寶

        現有小字版、大字廣穿版、背星月幾種。均傳世稀少。遼圣宗統和時(983年——1012年)鑄“統和元寶”,錢風為之一變。

        11重熙通寶

        遼興宗耶律宗真重熙年間(1032—1055年)所鑄。“重熙通寶”四字隸書,旋讀,光背無文。徑2.4厘米,重2.7~3.4克。重熙錢傳世稍豐,且不斷有小批量出土.已見版式較多,錢文有大字、小字之別,“通”字又有“隸通”(走之從“?”)“楷通”(走之從“辶”)之分。其間“隸通”較少,大字錢尤少。重熙通寶的鑄行是遼錢史上一座分水嶺:重熙前出錢甚少,此后遼錢便逐代豐富起來。幣值穩定,“斗粟六錢”。今已不多見。

        12咸雍通寶

        鑄量不大,僅在北地流通,今存世不多,比較少見。遼道宗耶律洪基咸雍年間(1065—1074年)鑄。銅質紅軟,制作渾樸。面文“咸雍通寶”四字旋讀,楷中蘊隸,布局勻稱,遼錢古拙氣韻甚濃。錢體有大、小樣之別,徑2.4~2.7厘米,重2.7~3.6克,光背無文。咸雍通寶于遼錢中傳世最豐,求之不難。舊譜中有關“折二”、“折三”錢之說似甚可疑:“折二”或為小平大樣;而“折三”大錢究其真偽恐有待進一步考訂。

        13大康通寶

        錢文粗疏,制作不精,如今已經比較少見。遼道宗耶律洪基大康年間(1075—1084年)鑄。面文“大康通寶”四字楷書,然隸味猶存,旋讀;光背無文。徑2.3~2.4厘米,重2.7~3.5克,版式變化較多,然無論制作、文字,通寶錢均較元寶錢工整勻稱,少數錢堪稱佳美。大康通寶傳世甚豐,遼故地每有出土。又,1972年吉林遼墓出土“大康六年”(1080年)瘞(音義)錢一品,制作精整,至為珍奇,且可與“清寧二年”瘞錢互為印證。

        14大康元寶

        錢文粗糙,有契丹錢幣明顯特征。存世量少,珍罕.

        遼道宗耶律洪基大康年間(1075—1084年)鑄。面文“大康元寶”四字楷書,旋讀,光背無文。徑2.3厘米,重3克左右。此錢制作粗疏,文字草率,筆畫多變而有所不清。內蒙遼上京遺址及附近地區屢有出土,然品相精好者頗難一見,系遼鐵鑄造中質量低劣之品。

        15大安元寶

        版別較多。有一種“安”字狹長,稱長字大安。又有細字,小樣等不同版別。 遼道宗耶律洪基大安年間(1085—1094年)所鑄。“大安元寶”四字楷,隸兼備,一般“大安”二字為楷書,“元寶”二字存隸筆。面文旋讀,光背無文,時見錯范。錢體大小厚薄有變,徑2.3~2.4厘米,重2.7~3.9克。制作較工,文字清晰,常見版式有兩種:一為“短安”型,“安”與其余三字長短相仿,一為“長安”型,“安”字相當“短安”之二倍,一目了然。傳世“短安”錢多于“長安”錢,然與咸雍通寶均為存世遼錢中之最豐盛者。

        16壽昌元寶

        遼道宗耶律洪基壽昌年間(1095—1100年)鑄,為道宗五泉之最后一品。此錢制作粗劣,因文字漶漫不清,《遼史》及舊泉譜上曾誤載為“壽隆元寶”。面文“壽昌元寶”四字楷書,旋讀,以闊緣長“昌”者少見;光背無文,然可見錯范或八角菱花穿者。徑2.3厘米,重2.7~3.9克。壽昌錢在遼故地時有出土,然與大康元寶一樣,同為遼錢中品相最差者。

        1 7天慶元寶

        遼國天祚帝天慶年間(公元1111-1120)鑄造。有光背小平錢。今不多見。有“大遼天慶”折十大錢,制作精美,存世僅有2品,珍罕無定價。

        遼錢制作均較粗糙,錢背常常錯范,文字湮沒。

        遼錢相較于在市場中論斤收購的北宋錢幣,遼朝鑄造的遼錢則較為珍貴。遼朝錢幣在當時的鑄造量本就十分少,遼景宗時期每年鑄造錢幣不過500貫,與宋神宗每年鑄造500萬貫以上的數量相比,可謂少得可憐。鑄造量小的遼錢,存世量更是少之又少。

        據對遼錢進行專題研究的資深藏家田先生估算,遼錢出土量不及遼金窖藏錢幣出土總量的萬分之三。也就是說,在遼金窖藏中如果有1萬枚古錢幣,但是其中可能只有3枚左右是遼錢。這是因為當時遼境內主要流行唐宋錢,而遼鑄造錢幣只有兩個目的,一是宣示主權的需要,二是補充和輔助貨幣流通的需要。因此歷時200余年的遼朝錢幣存世量極少,收藏界業內人士稱遼錢是半可得,半不可得的古錢幣。

        一般來講,遼錢收藏分為上八品和下八品,其中上八品指遼代早期鑄造的年號錢幣,具體指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天贊通寶錢,太宗耶律德光天顯通寶、會同通寶、天祿通寶錢,穆宗耶律應歷通寶錢,景宗耶律賢保寧通寶,圣宗耶律隆緒統和元寶,興宗耶律宗真景福通寶。與 “上八品”相對應的“下八品”,則指的是遼后期的錢幣,具體指的是遼興宗耶律宗真重熙通寶,道宗耶律洪基清寧通寶、咸雍通寶、大康通(元)寶、大安元寶、壽昌元寶等“道宗五泉”,天祚帝耶律延禧乾統元寶、天慶元寶。

        在目前的市場上,上八品很難找到,幾乎成為遼錢收藏的一個傳說,遼下八品雖相對容易找到,但是版別較多,其中一些珍貴的版別也較為難得,因此說遼錢極具收藏價值。遼錢不僅收藏價值較高,目前,投資遼錢也為業內人士看好。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雖說普通遼錢是普通北宋錢幣價格的300倍,但是遼錢仍有很大的增值空間,是錢幣市場中少量還未被炒作的品種。并且遼錢近幾年價格一直較為穩定,一些下八品遼錢價格始終在500至1500元之間徘徊,與近年漲幅較大的先秦和明清錢幣相比,現在遼錢價格還未啟動,這是一種蓄勢現象,一旦市場上出現風吹草動,遼錢上漲可能性很大,是收藏投資兩相宜的難得品種。不過藏家也提醒說,因為遼錢的珍稀幣多,出土量又少,所以也是假幣的重災區。目前,在市場上,人們所見到的遼錢,假錢幣較多。收藏者在購買的時候,要注意錢的包漿是否自然,銅質對否,銹色是否堅實入骨,錢文是否有生澀現象,錢幣是否有酸處理過的氣味等等特點。但是,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造假也是日新月異,一些造假者用北宋舊錢幣改鑄遼錢,由于銅質相近,較難辨別,所以要經常看真品實物,也要多看贗品進行比較,同時多接觸普通的古錢,熟能生巧。

        對金庸小說《天龍八部》熟悉的人不少,書里的大英雄蕭峰更是許多讀者心中的偶像,筆者在那里進一步了解了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了解了契丹族建立起來的大遼國,也了解了遼與宋、夏以及后來出現的金國的關系。契丹社會當時正處于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化的時期,長期使用實物交換的辦法,即使其間也以媒介進行換算但多如皮革、牛羊、布帛等,直到與宋發生了經濟或戰爭的接觸,宋的錢幣才開始流入遼使得錢幣在遼的版圖里使用流通,也才有了錢幣的概念。但是由于遼一直處于游牧狀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極其落后,其發行錢幣的觀念非常淡薄、鑄造錢幣的技術非常低下,所以也就導致了其所鑄錢幣數量少質量差,比起宋流入的錢幣肯定是太少太少以至于混雜其中而罕見,比較之下而見絀,甚至出土的大量錢幣中比例極小。而在錢幣收藏界所稱的“上八品”多已列為國寶級藏品,所稱的“下八品”也成了許多愛好者尋覓追逐的愛物,而且價格不菲,應當說作為中國歷史上一段史實的極負代表性的錢幣受此青睞也可以理解,遼錢是否可以繼續走高不敢妄言,但是其目前的價格的確已經超出了一些人的預測范圍到是不爭的事實。是以收藏普通系列錢幣為收藏主要方向的,生活的拮據更加上惜錢就無法去買過于高價的古錢幣,又沒有“以泉養泉”的本事只是一味地買進,才養成了希望用少錢買多品的嗜好,總喜歡往“垃圾錢”堆里尋覓,對于遼錢的議論純屬于閑來無事的多嘴,雖然藏下也略有幾枚不成氣候的遼錢但是決達不到引以為據的水平,所以文章肯定是空穴來風,也許自稱是小兒說日、瞎子摸象、坐井觀天之類均已數自栩褒獎之詞了吧。廢話少說,書歸正傳,還是說遼錢。

        眾所周知,遼早期上八品是指:天贊通寶、天顯通寶、天祿通寶、應歷通寶、保寧通寶、統和通寶等,這幾品遼錢因存世極罕,而其中天贊通寶只有傳說但無實物,天顯通寶據載只發現一枚且已流入日本,均頗有些傳奇色彩,更顯得其彌足珍貴;遼下八品是指:重熙通寶、清寧通寶、咸雍通寶、大康通(元)寶、大安元寶、壽昌元寶、乾統元寶、天慶元寶,此八品遼錢雖然比上六品存世數量要多,但比起數量巨大的唐宋清錢幣而言仍然是稀見品,錢幣收藏愛好者也往往因收藏到一套品相上乘的遼下八品而引以為驕傲,可見遼錢之難得。此外,又如“通行貨泉”、“開丹圣寶”、“丹巡貼寶”、“百貼之寶”、“千秋萬歲”“大泉五十”等錢幣更是無從考證。

        契丹族與蒙古族、滿族等均為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全是以游牧為生的草原人,只是彼此之間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員的變化,相互之間的強盛和衰敗互相交替而已,有的最終入主中原,有的僅僅限于北方部分地區游牧,經濟狀況始終處于接近于原始游牧狀態的情況沒有什么大的突破。契丹族建立大遼國始于公元922年終于公元1125年,自小而大自盛而衰,不過是二百年的光景。在這段于歷史長河中不算長的時間里,遼并沒有改變長期以來的那種放牧流浪的生活方式,完顏一族的皇室也不過是荒漠里的城堡,居無定所、各自為戰,成部落活動,內部的自給自足、外部的無交往等習慣依然是遼國百姓的主要關系。當時,在宋王朝的眼中,遼只不過是一個北方野蠻民族而已,雖然有楊家將抗遼、抗金的故事,也有喬峰(肖峰)的金庸武俠小說,但是其間始終未涉及他們的經濟交往,特別是關于錢幣的問題。而且,據文物部門統計,在眾多的原遼境內出土的古錢幣中,宋錢的比例要占絕大多數,所發現的遼錢可以說也是鳳毛麟角,偶爾發現,攙雜其中,且往往是殘缺不全者,這就給我們一個啟示,其實當時遼國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貨幣,除了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換方式以外,貨幣基本上是使用宋朝的錢幣,實際上自唐朝以來,中國的貨幣幾乎成了周邊國家或地區的通用貨幣,不僅北方的遼、金、西夏等,而且在西南各部落間也通用,就是連當時的安南、暹羅、琉球、高麗等地區或國家也流通唐宋的錢幣,這本來是司空見慣的歷史事實了。而遼地出土錢幣的如此比例,只能用更加說明其實遼之貨幣僅僅是一種象征一種表示來解釋了。

        作為國度不算小、歷史不算短的遼而言,其所鑄錢幣在后期雖然也具有一定的貨幣作用,但是依然是一種國家貨幣的形象化的象征而已,而前期的所謂上六品錢幣則完全是一種代表或紀念性質的非流通象征品,不知這種推斷是否得當?實際上,遼在其建立、發展、擴張以至衰敗、滅亡的歷史中,其游牧或游獵、以部落群居、以物易物或自給自足等民族習慣改變不大,即使部分城鎮或部落內部的交換已經引進了貨幣的概念,尚有大量的宋錢供他們使用,而自己國家所鑄錢幣未及十一,也根本顯現不出其貨幣的作用來啊。

        現在愛好者對于遼錢幣的喜好和收藏,原因無非以下幾點:1、因遼錢幣本身數量就少,大約“物以稀為貴”,所以以獵奇為主,或以投資為主吧?2、遼處于北方,其生坑銹色俊美生動,收藏欣賞饒有風味。3、自古以來,遼上八下八成系列或套子形式出現,自然增加了樂志強趣。但是必須說明,收藏的研究應當立足于“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基點上,如果就錢幣而論錢幣,那也許僅僅是關于版別的探討,雖然也不失為好文章,但是總覺得單調了一些;而由錢幣或者錢幣的版別推斷出對于當時經濟或政治情況的一些看法,或者是論斷,那就要精彩得多了,那給泉友們的不僅是對于錢幣的欣賞和認知,更是由此而延伸的歷史和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廣博的學問哪。收藏往往不一定是為了研究或者什么其它的目的,本身就是一種樂趣。


        遼朝是公元10世紀至12世紀我國北方古老的民族———契丹族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然而人們研究遼的歷史,卻發現遼代鑄幣極少,這似乎與遼代強盛的國力和繁榮的經濟等歷史發展情況不太相符。

        建國以來的考古過程中,發現遼錢出土數量很少。據史書記載,遼代建國之前即開始鑄幣。《遼史·食貨志》載:“鼓鑄之法,先帝撒剌的(阿保機之父)為夷離堇,以土產多銅,始造錢幣,太祖襲之,遂致富強,以開帝業。”此后遼代各朝都開鑄有年號錢,并發行流通。史載,遼景宗保寧年間(969-978年)設立“鑄錢院”,興宗重熙年間(1053年)又設置“戶部司”、“錢帛司”等機構專門負責鑄錢事宜,可見遼代統治者對錢幣鑄造之事還是很重視的。既然如此,那么遼錢為何少見呢?

        遼是一個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原沒有使用流通貨幣的傳統和需求,原始的以物易物交換方式在遼代經濟生活中仍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據《遼史本紀》記載,遼代曾多次“禁行在市易布帛不中尺度者”,可見布帛在遼代是通行的等價物。再者,遼境內鐵礦資源豐富,而銅材相對不足,因此也不具備較大規模鑄造本朝銅錢的條件。雖然這樣,契丹族建立遼朝210多年間,自遼太祖“天贊”年號以后,除個別年號外,基本上每次改元都鑄有年號錢,遼錢數量雖少,但是品種豐富。這說明遼代統治者開鑄本朝的年號錢并非出于貨幣流通的考慮,而是將鑄造本朝年號錢視為一種改朝換代的標志,鑄造錢幣告示天下以此證明自己政權的“正統”地位,顯示了其與外邦抗爭的心理。

        據《遼史·食貨志》、《契丹國志》等史書文獻記載,遼朝統治中期以后,流通交換領域使用錢幣交易支付的事例大為增加,無論南部還是北方貨幣使用到處可見,似乎表明當時遼朝境內已經開始進入貨幣經濟時代。這一時期,遼代自鑄錢數量略有所增加,但較之唐朝和北宋所鑄錢幣來說,數量仍然較少。流通中大量使用的是中原宋朝以及宋以前的鑄幣,如《宋史·食貨志》記載:“供備庫使鄭價使契丹還,言其給輿箱者錢,皆中國所鑄”。這樣的記載在《宋史》、《文獻通考》等史書中隨處可見。據對原屬遼境的內蒙、遼、吉、晉等省區出土遼代錢幣窖藏統計分析,宋錢及宋以前舊錢數量占90%以上。這些宋錢及舊錢是通過戰爭掠奪、官方榷場貿易、民間互市貿易以及宋朝向遼供應“歲幣”等途徑流入遼境的,它們對促進遼朝經濟的繁榮興盛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遼錢參考價格

        開丹圣寶行書小平光背 8000元遼太祖阿保機建契丹國前后鑄,開丹意“開創契丹”或“契丹開國”,隸書直讀,錢文體分二式,另一種為行楷書體,筆劃具遼錢風,徑2.4厘米,重

        2.7克,光背無文。傳世并不難見。

        天顯通寶隸書小平光背 無定價太宗天顯年間鑄,據內蒙出土:徑2.38厘米,重2.7克。文字自然,頗具遼錢風韻,隸書體旋讀,傳世甚罕。

        會同通寶錄書小平光背 無定價會同年間,鑄,面文隸書,旋讀,素背無文,字大小有別,尤寶字特大,徑2.41厘米,重4克,此錢發現于遼寧朝陽,為遼錢又增一新品。

        應歷通寶隸書小平光背 30000元穆宗應歷年間鑄,錢文隸書旋讀,徑2.4厘米,重4.4克,光背,于內蒙庫倫旗出土,傳世極罕。

        天祿通寶隸書小平光背 20000元 世宗天祿年間鑄,內蒙巴林右旗出土,徑2.4厘米,重4克,品相完好,隸書旋讀,屬極罕品。

        保寧通寶隸書小平光背 30000元景宗保寧年間鑄,錢文隸書旋讀,徑2.4厘米,重2.7克,光背無文,遼錢中僅次于天顯,天祿,為第三珍品。

        統和元寶隸書小平小樣光背 4500元圣宗統和年間鑄,錢文隸書旋讀,徑2.4厘米,重5.1克,于內蒙林西縣出土。此錢不多見。

        統和元寶隸書小平大樣光背 6000元

        重熙通寶隸書小平隸“通“ 1000元興宗重熙年間鑄,錢文隸書旋讀,徑2.4厘米,重3.4克,該錢為內蒙巴林右旗出土,重熙以前均少鑄錢,此后逐漸豐富。

        重熙通寶隸書小平光背 350元

        清寧通寶楷書小平小字 180元道宗清寧年間鑄,錢文隸書,旋讀,徑2.4厘米,重3.4克,內蒙林右旗出土,在遼錢中屬最多的一種。

        清寧通寶楷書小平大字 150元

        咸雍通寶楷書小平光背 150元 道宗咸雍年間鑄,錢文勻稱,遼錢氣韻實足,徑2.4厘米,重3.6克,出土甚豐。

        咸雍通寶楷書折二光背 1800元

        大康元寶楷書小平光背 300元道宗大康年間鑄,錢文楷書,旋讀光背,徑2.34厘米,重3.9克,內蒙遼上京屢有出土,然品相精美者頗難一見。徑2.36厘米,重3.9克,版式變化多,較元寶勻稱,少數堪稱佳品。.

        大康通寶楷書小平光背 150元

        大安元寶楷書小平光背 120元道宗大安年間鑄,錢文楷隸兼備,背無文,安字又分長安,短安。徑2.4厘米,重3.9克,在遼錢中屬最豐盛者。

        大安元寶楷書小平長“安” 350元

        乾統元寶楷書小平光背 150元 天祚帝乾統年間鑄,錢文隸書,旋讀光背,元字左挑,徑2.4厘米,重3克。傳世較多。

        壽昌元寶楷書小平光背 160元道宗壽昌年間鑄,制作較好,錢文楷書,旋讀光背,徑2.35厘米,重4克。以闊緣長昌者少見,然品相卻無佳者。

        乾統元寶隸書折十光背 無定價 天祚帝乾統年間鑄,錢文隸書旋讀光背,元字左挑,徑2.4克,重3克,傳世較多。

        天慶元寶隸書小平光背 200元 天祚帝天慶年間鑄,錢文隸書旋讀光背,慶字獨大,徑2.3厘米,重3克,傳世較多。

        大遼天慶楷書折十光背 無定價天祚帝天慶年間鑄,大遼為國號,天慶系年號,錢文楷書,旋讀光背,制如折十,徑4.4厘米,此錢制作精美,已知存世僅二品。

        通行泉貨行書小平光背 10000元約為遼太祖阿保機前后鑄,據1981年內蒙林西縣出土,徑

        2.3厘米,重4.4克,錢文隸書旋讀,僅見數品。

        助國元寶隸書小平光背 1500元約道宗后期鑄,錢文真書,旋讀光背,壯國通寶徑2.2厘米,重3.5克。助國元寶徑2.25厘米,重1.8克,前者1982年于內蒙巴林右旗出土,后者1972年內蒙巴左旗出土。

        壯國元寶隸書小平光背 1500元

        千秋萬歲行書小型光背 250元

        天朝萬順契丹折十光背 12000元契丹文遼錢,此錢為內蒙巴林左旗出土之銀幣,亦有同文銅幣,錢文,簡筆契丹大字,背文陰刻繁多的契丹小字,制作精整,屬祝語、吉祥之類。


        存世情況一覽表

        年號錢幣 皇帝尊號 公元計年 存世情況 大概估價

        神冊通寶 太祖 916-921 未見

        天贊通寶 922-926 9枚 無定價

        天顯通寶 太宗 927-938 獨品 無定價

        會同通寶 938-947 新發現 無定價

        天祿通寶 世宗 947-951 罕見 數萬元

        應歷通寶 穆宗 951-969 罕見 數萬元

        保寧通寶 景宗 969-979 極少 數萬元

        乾亨通寶 979-983 未見

        統和通寶 圣宗 983-1012 較少 萬元

        開泰通寶 1012-1021 未知

        太平通寶 1021-1031 未知

        (景福) 興宗 1031-1032

        重熙通寶 1032-1055 較多 數百元

        清寧通寶 道宗 1055-1064 較多 數百元

        咸雍通寶 1065-1074 較多 數百元

        大康通寶 1075-1084 較多 數百元

        大康元寶 較多 數百元

        大安元寶 1085-1094 較多 數百元

        壽昌元寶 1095-1101 較多 數百元

        乾統元寶 天祚帝 1101-1110 較多 數百元

        天慶元寶 1111-1120 較多 數百元

        大遼天慶折十 2枚 無定價

        鑒定遼代錢幣的幾個基本特征:

        遼代初期錢幣在我國錢幣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遼代在歷史上建朝時間短,錢幣鑄量少,傳承時間長,因此遼代初期錢幣在我國民間傳世極少。尤其象天顯、會同、天祿、應歷、保寧、統和等幾個年號的真品,更是廖若辰星,難以尋覓,極為珍貴,在2007年春季中國北京嘉德藝術品拍賣會上一枚遼代“會同通寶”,以55萬元價格成交,其珍貴程度可窺一斑。

        由于遼代初期錢幣的珍貴,近一個世紀以來仿者不少,甚至在國內某些大型的拍賣會上也不乏其贗品。因此,喜歡收藏錢幣的朋友在購買時應慎之又慎。

        1、 遼代初期錢幣從外觀上看,整體做工十分拙劣、粗糙,極具古代游牧民族那種原始、古樸、落后、粗曠的風格。與同時期中原地區流行的精致、規整的錢幣比,質量相差甚遠,風格巡異,不能同日而語。而仿品大多仿不出其特有的民族風格。

        2、 遼代初期錢幣的錢文極具民族特點,寫法稚嫩,筆劃歪斜,字形拙劣,比較類似今天的“幼兒體”的味道,反映出當時契丹民族掌握中原漢文化還不十分成熟。而仿品盡管使出全身解數也仿不出這個效果,仿不出這種韻味。

        3、 遼代初期錢幣的另一個突出特征,就是錢幣的厚度極薄,是歷代錢幣中最薄的一種。這反映出契丹族當時生產落后,金屬材料奇缺的社會風貌,因此錢幣一般都在一毫米,或薄于一毫米,顯得非常佶據、寒酸。不像中原錢幣那么肥厚、大氣、闊綽,而這正是遼錢難仿之處。仿品都略厚于真品。如果遇到一枚較厚的遼代錢幣就應該引起您的注意了。

        4、 遼代初期錢幣的錢文字口極淺,錢文晦漫不清,錢文字口深一般都在0.3---0.5毫米左右。遠不象同時期中原流行錢幣那樣字口深峻,文字清晰。而正是仿品容易露出破綻之處。。

        5、 遼代初期錢幣的正、反面往往都有錯范造成的鑄造缺欠,這符合契丹民族鑄造水平不高時代特征,而仿品大多沒有錯范,在工藝上往往脫離不了中原錢幣精致、規整的限制。

        6、 遼代初期錢幣的底地一般都是麻麻劣劣,凹凸不平,這反映了當時遼代生產工藝低下。而仿品的底地較平,工藝較精,特意仿不出來這粗糙的效果。

        7、 遼代初期錢幣背面比較平侇,內穿廓、外緣廓幾乎沒有。而仿品則不然,內穿廓、外緣廓很清晰、工整,怎么弄也離不開中原錢幣的味道。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VA尤物在线观看| 日韩V欧美V中文在线| 人妻系列中文字幕精品| 69堂人成无码免费视频果冻传媒|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草草浮力影院| 亚洲 欧洲 无码 在线观看| 日产一二三四乱码| 国产毛1卡2卡3卡4卡免费观看 | 天堂中文8资源在线8| 毛片大全真人在线| 男人的天堂av社区在线 | 国产白嫩护士在线播放| AV老司机亚洲精品天堂|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青草漫画| 久久久亚洲AV波多野结衣| 日韩人妻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 性欧美牲交在线视频| 高潮潮喷奶水飞溅视频无码| 欧美人与动欧交视频| 最新国产精品中文字幕| 色播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 无码专区 人妻系列 在线| 人妻少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亚洲日本国产综合在线美利坚 | 深夜av在线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人妻漫画| 日韩高清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欧美一卡2卡3卡4卡无卡免费2020| 精品国产品香蕉在线| 欧洲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99草草国产熟女视频在线| 天堂影院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公天天吃我奶躁我的在线观看| 无码AV动漫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欧洲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按摩|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动态图| 国产重口老太和小伙| 白嫩少妇无套内谢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