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于麗爽 房子是農村人的臉面,富裕起來的村民干的頭等大事就是拆舊房蓋新房。可在密云縣溪翁莊鎮金叵羅村,村支書伊書華卻想方設法勸說村民不要拆老房:“咱村民俗旅游剛起步,老房子是做民俗接待的金飯碗,拆了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走進金叵羅村,街道旁有一處不顯眼的灰磚砌墻的小院,飛檐翹角的門樓一下子把人拉回往昔。進到院里,屋檐低矮的老房子,看上去像老電影里的,木質的門當、窗框、門柱,還有窗臺上擺放的老南瓜,完全是舊時農村模樣。掀開門簾看屋里,墻上掛著簸箕、水瓢、辣椒串,地上擺著風箱、斗、水磨,土炕上,藍色、紅色老花布做的被子、褥子看著就很溫暖。穿過前堂到后面,新接出的一長條是現代化的廚房、衛生間。整個小院,讓人看著懷舊、住著舒適。 這處名叫“北井小院”的農家院,是村支書伊書華自掏腰包,對老宅進行設計改造而成的。“這套院子是1920年代蓋的,懂行的人看了都說有民國時期的感覺。拆了簡直就是犯罪啊!我們重新進行了設計改造,保留原來的外觀和骨架,進行了加固,增加了一些現代化的旅游接待設施。”伊書華說,這套小院7月份完成改造,以包院的形式對外接待,平日1680元一晚,節假日1980元一晚,盡管價格不低,但預訂的電話還是接連不斷。“這說明我們走的路子是對的。”伊書華不無得意。 伊書華做這套小院,可不是為了自己掙錢,是為了給村民做個示范。“我們村有1000來套院子,大部分都翻新了,蓋成鋼筋混凝土的房子。這種老宅子還剩30來套。我們呼吁村民不要拆,可大伙兒沒感覺,還在繼續拆,讓人心疼。” 金叵羅村位于密云縣城去往水庫風景區的路上,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全村有2000多口人1000來戶,是個中等以上的大村。此前村里沒有像樣的主導產業,這些年村民開始陸續發展民俗接待,主打垂釣等內容,但在和其他村的競爭中,特色不明顯。 前兩年,在外經營旅游公司的伊書華被村黨支部召喚回村,希望能發揮他的從業經驗推動村里發展,帶動村民致富。自己富了,但看著村里這么多年沒什么大變化,伊書華也從內心深處感到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幫著村里找出路。 盤算盤算村里的旅游資源,伊書華發現,建于上世紀二十年代前后的30多處老房子,是全村不可再生、最寶貴的財富。伊書華說,現在京郊民俗村,有特色的大致分兩類:要么整村改造,變成小別墅;要么就做老院子,越老越好。就怕不新不舊的鋼筋混凝土房子,比不過賓館,也沒有農村味道。 近百年的老宅子為什么能保存到今天?“住村里有點兒錢的人,房子早翻新了。沒翻新的都是進城上班去了,家里沒人住,就這么一直閑著,有的對外出租。”村民介紹。這兩年,“回村養老”成為一種風尚,很多在城里上班的村民到了退休年齡,都陸續回村養老。第一件事,就是把老房子拆了蓋新房,看得伊書華著急。可勸阻的話說了一籮筐,村民還是不當回事兒。光說沒用。今年,伊書華帶頭,投資近30萬元,先把自己家的老房子整理出來。 在“北井小院”的帶動下,村里又有一處老宅子完成改造,還有一些村民也動了心思。“村里成立了旅游合作社,有300多戶入社,有70多戶拿到了營業執照。村里還做了櫻桃采摘園,推出了貢米打包飯特色餐飲,民俗旅游正在起步。”伊書華說,“希望有兩套院子做參照,村民不再拆老房子,交給合作社統一打造,結合我們全村正在做的旅游整體規劃,發展高端民俗接待。”對于未來的發展他滿懷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