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癥的康復治療,是中醫發揮較好作用的階段。由于精神分裂癥的病情特殊,需進行長期服藥,有的病人甚至終身用藥。一些長期服用西藥的病人,不可避免地要產生藥物的毒副反應,促使病人對西藥治療產生恐懼心理,少數病人竟因此而停藥,直接影響療效的鞏固,而導致病情反復。中醫為中國的傳統醫藥,強調整體調節,常用中藥毒副作用相對較小,易被國人所接受。在精神分裂癥病人急性癥狀得以控制之后,病人合作良好的情況下,在適量使用西藥的同時,充分發揮中醫之所長,中西醫藥互相取長補短,用中藥調理陰陽,減少西藥維持量及毒副反應,提高療效,降低復發率,??墒盏揭欢ǖ男Ч?,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輔助療法。 證辨陰陽 由于精神分裂癥的病人以思維與情感障礙為主,“身體強壯,飲食不減,別無他證”(張介賓語),加之病人對病情缺乏自知力,為臨床辨證帶來困難。根據《難經.二十難》“重陽則狂,重陰則癲”之論斷及《丹溪心法.癲狂篇》“癲屬陰,狂屬陽”之說,將精神分裂癥患者心理素質、誘發因素、思維、情感障礙為主的臨床表現分為陰、陽兩類,更有利于中醫辨證施治。 一.陰證: 1.心理素質:個性內向,孤僻,平素好靜,情志抑郁; 2.誘發因素:積憂,積郁。《臨證指南》說:“狂由大驚、大怒,……癲由積憂、積郁,……。 3.臨床癥狀: ⑴情感平淡或遲鈍:①面部表情很少變化;②自發動作減少;③姿勢表情貧乏;④眼神接觸差;⑤無情感反應;⑥情感不適切;⑦語調缺少波動。 ⑵思維貧乏:①語言貧乏;②語言內容貧乏;③語言中斷;④應答遲緩。 ⑶意志缺乏:①衣著及個人衛生差;②工作學習不能持久;③軀體少動;④娛樂興致減少;⑤性活動減少;⑥親密感缺乏,交友興趣下降。 ⑷注意障礙: ①不注意社交;②交談時注意不集中。 二.陽證: 1. 心理素質:個性外向,活躍,平素喜動,性情開朗。 2.誘了因素:①大驚、大怒;②志愿高大,不遂所欲。 3. 臨床癥狀: ⑴幻覺:①聽幻覺;②評論性幻聽;③對話性幻聽;④軀體或觸幻覺;⑤嗅幻覺;⑥視幻覺。 ⑵妄想:①被害妄想;②嫉妒妄想;③罪惡感或過失妄想;④夸大妄想;⑤宗教妄想;⑥軀體妄想;⑦關系妄想;⑧被控制妄想。 ⑶怪異行為:①衣著怪異;②動作怪異;③攻擊行為;④重復式刻板行為。 ⑷思維障礙:①思想出軌(散漫);②答不對題;③言語不連貫;④邏輯障礙;⑤贅述;⑥言語云集;⑦言語隨境轉移;⑧音聯意想。 治分虛實 中醫認為精神分裂癥多因七情內傷,或先天遺傳,以致氣、痰、火、瘀損傷心、腦、脾、胃、肝、膽,造成陰陽失調,臟氣不平,蒙蔽心竅,神明逆亂,而致精神失常。證候有陰陽之辨,病機有虛實之分。 精神抑郁,哭笑無常,多喜太息,胸脅脹悶,此屬氣滯;神情呆滯,沉默不語,病屬痰阻;狂暴無知,情緒高漲,多屬心肝火熾、痰火或腑熱上擾;氣郁、痰結、火熾、熱擾均可干擾營血;表情淡漠,神倦氣短,多屬氣虛;沉默少動,善悲欲哭,食少困乏,責之脾虛不運;神思恍惚,多疑善忘,心悸易驚,則為心血不足,心神失養。 情感平淡或遲鈍,病初見于肝郁氣滯,久病則為氣血兩虧,陰陽俱損;思維貧乏,病初可見于血脈瘀阻,元神失養,病久則為陰精不足,髓海不充;意志缺乏,病初多為痰濕內阻,久病見于脾氣虛弱;注意障礙,思維障礙,病初多為痰氣郁結,久病則為內傷心脾;幻覺、妄想,行為怪異,病初見于痰阻血瘀,蒙蔽神明,病久則為陰虛火旺,心腎不交,神明逆亂;興奮、躁狂多為痰火上擾,憂郁、癡呆多為痰氣郁結。 肝郁氣滯、痰氣郁結、痰火上擾、瘀血閉阻均為實證,心脾氣虛、陰血不足、元陽不振則為虛證。 雖說發病初期多為實證,久病失養多為虛證,但精神分裂癥的發生還與先天稟賦有關,若稟賦充足,體質強健,陰平陽秘,縱有七情刺激,也只會一過性的短暫情懷不暢;反之,稟賦不足,臟氣不平,復遇七情內傷而觸發,導致陰陽失調而發病。且心肝火熾,腑實熱擾,最易傷陰,因此,病初多實,亦可兼虛。病久失養,雖以虛為主,但氣虛易致血瘀阻滯,陽虛易致痰濕停留,陰血不足,虛火內生,亦可灼津為痰,因此,虛中兼實為多。精神分裂癥無論陰證、陽證,既以虛實兼見并存,治療必須分清虛實輕重、主次。 常用方藥 根據《素問.至真要大論》提出的“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損者溫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上之下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等治療原則,結合證之陰陽,病機虛實,選方用藥。 1.肝郁氣滯: 治法:理氣解郁為主。 例方:加味逍遙散(《萬病回春》)化裁。 常用藥:柴胡、香附、陳皮、遠志、合歡花、酸棗仁、桃仁、川芎、當歸、白芍、茯苓、白術、生姜、薄荷等。 2.痰氣郁結: 治法:理氣解郁,化痰開竅。 例方:順氣導痰湯(《中醫內科學》上海中醫學院主編,1972年11月新1版)酌加菖蒲、遠志、郁金、蘇合香丸(《和劑局方》)等。 常用藥:制半夏、陳膽星、陳皮、硃茯神、香附、炒枳實、礬水炒郁金、石菖蒲、遠志、合歡花、丹參、酸棗仁、琥珀等。 3.痰火上擾: 治法:瀉肝清心,滌痰開竅,重鎮安神。 例方:黃連溫膽湯(《六因條辨》)酌與瀉心湯(《傷寒論》)、生鐵落飲(《醫學心悟》)、安神滾痰丸(《訂補明醫指掌》)、牛黃清心丸(《和劑局方》)配合應用。 常用藥:黃連、黃芩、梔子、半夏、膽星、竹瀝、石菖蒲、遠志、枳實、茯苓、丹參、生地黃、生大黃、生鐵落、礞石、牛黃等。 4.元陽不振: 治法:通陽抑陰(壯元陽,消陰翳),開郁寧神。 例方:遠志散(《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九)、四逆加桂湯(轉錄自《現代中醫內科學》)、地黃飲子(《宣明論》)加減。 常用藥:附子、干姜、肉桂、石菖蒲、遠志、地黃、山茱萸、巴戟天、肉蓯蓉等。 5.瘀血阻滯: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解郁。 例方:加味柴胡龍骨牡蠣湯(轉錄自《現代中醫內科學》)、癲狂夢醒湯(《醫林改錯》)化裁。 常用藥:柴胡、半夏、香附、桃仁、丹參、赤芍、紅花、龍骨、牡蠣、大黃等。 6.陰虛火旺: 治法:滋陰降火,寧心安神。 例方:二陰煎(《景岳全書》)、天王補心丹(《攝生秘剖》)加減。 常用藥:生地、麥冬、玄參、百合、黃連、竹茹、膽星、遠志、酸棗仁、朱茯神、生牡蠣等。 7.心脾兩虛: 治法:益氣健脾,養血安神。 例方:歸脾湯(《濟生方》)、養心湯(《證治準繩》)化裁。 常用藥:人參、黃芪、白術、當歸、茯神、半夏、丹參、遠志、酸棗仁、五味子、石菖蒲、龍齒、肉桂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