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患:痛在“心”口難開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抑郁癥患者超過3000萬人,失眠等心理疾病患者超過5000萬人。然而,與國外的葉茂枝繁相比,中國的臨床心理學才剛剛起步—— 英國《衛報》日前報道稱,中國人開始接受心理療法。不過,文章也指出,雖然目前在中國注冊的心理咨詢師已有40萬人,但很多業內人士認為,獲得從業執照太容易了。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抑郁癥患者超過3000萬人,失眠等心理疾病患者超過5000萬人。與此同時,從汶川地震到魯甸地震,各種突發事件的發生也使得心理問題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尋求心理服務。然而,找到一個靠譜的、可以提供服務的人或機構,卻成為求助者最大的困擾。就診率高、辨識率低、治愈率低,成為我國心理服務的一大特點。對此,業內人士指出,這與臨床心理學的“被綁架”密切相關。 臨床心理學緣何“被綁架”?其發展現狀如何?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就此采訪了多位心理學專家。 藥物治療遭質疑 提供心理服務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國外,臨床心理學工作者既要為求助者提供心理咨詢,又要對重度心理障礙者進行心理治療。當然,他們必須取得一定的資質,才能合法執業。 在我國,心理障礙、心理疾病患者在綜合醫院的就診率較高。精神科醫生是公眾解決問題的主要選擇,而其采取的方法主要是藥物治療。 不過,這一方法已受到廣大臨床心理學家的詬病。單純依靠服用藥物,而不提供咨詢服務,即使控制了臨床癥狀,其心理沖突的發生原因、長期積累環境或心理機制并未解決;在某些特殊情境中(比如創傷后),可能還會加重求助者的心理障礙。 “精神科醫生的專長是藥物治療,其依據的專業理論和臨床經驗顯然不能簡單地推廣到臨床心理學情境之中。”國際應用心理學協會秘書長韓布新說,精神科醫生如果未接受系統的臨床心理學理論和相應的專業技能培訓認證,便將精神科的職業技能想當然地應用于臨床心理學服務對象,既違反了職業倫理要求,也會損害求助者的身心健康,更不利于其專業素質的提高。 而且,提供基本的心理咨詢服務至少需要40~50分鐘時間,精神科醫生在門診情境下不可能做到,亦非醫院所允許——因為那是心理科的事情。據統計,普通醫生對精神疾病、心理障礙的識別率低于30%;而對于已識別的心理問題,總治療率也很低。 韓布新說,臨床心理學家很難參與到心理治療中去,這實際上是置心理問題高發的嚴峻現實于不顧。 “一證到手,一輩子管用” 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就這樣被截然分開,且心理治療被限定在醫療機構中。 2013年5月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以下簡稱《精神衛生法》)對這一問題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對于臨床心理學的發展,《精神衛生法》更多的是偏向于負面控制,即告訴各類臨床心理學從業人員“你不能做什么”。 韓布新說,《精神衛生法》的頒布實際上是給了精神科醫生更大的特權,但沒有對其從事心理治療工作時必須具備的學歷教育、職業技能培訓、執業資格等提出要求。 在他看來,以醫療機構、心理治療執業行為的限定代替對于執業者個人臨床心理學專業素質的要求,是本末倒置,也是《精神衛生法》存在的最大誤區。這個問題已經形成了不同程度的誤導,不利于精神疾病和臨床心理學兩個行業從業人員的自身定位與職業發展。 有需求,有市場,必定催生心理咨詢這一新興職業。心理咨詢師隊伍的迅速壯大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一證到手,一輩子管用。”這是空軍航空醫學研究所研究員武國城對心理咨詢師職業現狀的概括。 在美國、加拿大等國家,所有的臨床心理學家一定要有博士學位,本科之后要經過長達5年的專業訓練。而在中國,據專家表示,只要背了指定的幾本書,就可以拿到心理咨詢師的證書。整個心理咨詢業處于低端水平,對心理問題診斷的精確性不言而喻。 “當求助者找到你,你能否真正幫人解決問題,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武國城說,目前國家職業鑒定部門只負責頒發資格證書,心理咨詢師持證后缺乏執業監管等,是造成這種不合理現象的重要原因。 建立無縫連接平臺 心理治療與心理咨詢的截然分開,可能會導致兩個后果:一是普通的心理障礙被當作疾病給予藥物治療;二是嚴重的心理疾病沒有被識別。于是,求助者因得不到有效的診斷而成為受害者。 去年的首都機場爆炸案就是一個典型案例。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員林春說,如果當時社區能定期進行心理排查,把有問題的人記入檔案,并提供相應的心理服務,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類似事件的發生。 與國外的葉茂枝繁相比,中國的臨床心理學才剛剛起步。為了提高持證心理咨詢師的從業水平,武國城認為,應盡快建立一套規范化的遴選和淘汰機制,實行注冊管理,通過繼續教育、定期審核等措施,使拿到證書的人看清努力方向,跟上職業化進程,盡快成長起來。同時,將不適合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人員淘汰出局。 韓布新也認為,一方面要建設一個國家認可的管理平臺,負責向大眾公布相關機構、人員的聯系信息;另一方面,中國心理學會以及相關行業協會共同努力建設有資質認證的專業服務隊伍;同時,執業場所需要根據國情重新細化。“這三者需要實現無縫對接,并對公眾開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