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及海嘯已經導致超過6000人遇難。這些遇難者遺體會導致災區出現嚴重的流行病嗎?不會!自然災害所造成的尸體并不會引發疾病,而對尸體進行盲目地掩埋、銷毀,卻會給辨識遇難者身份帶來很大麻煩。 截止目前,日本地震以及海嘯已導致超過6000人遇難。與印尼海嘯,智利地震一樣,大量遇難者的遺體暫時無法得到安置,遍布各處。很多人擔心,這些尸體是否會給災區帶來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呢? 對于這個問題,國際紅十字會(ICRC)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它們2004年所頒布的《災后遇難者遺體管理應對手冊》(Management of Dead Bodies after Disasters: A field Manual for first Responders)中做出了明確的回應:當大部分遇難者的死因是自然災害時,尸體不會引發流行病!下面,果殼網就對大家比較關心的一些問題進行一一解答。 Q:地震后,尸體會引發流行病嗎? A: 不會! 當遇難者是死于 自然災害 ,如外傷、窒息、火災——而不是由于疾病(如瘟疫、霍亂、炭疽等)時,這些遇難者的遺體 不會 引發流行病!大部分病原體都會在遇難者死亡的48小時內自行死亡。(只有HIV可以存活6天) Q:那尸體有什么危害? A:如果你不去碰那些尸體的話……基本 沒有 危害。當然,如果尸體存放的位置離水源過近,尸體所泄露的糞便會有危害飲用水源的危險。 Q:既然沒什么危害,那為什么大家都那么著急處理、焚燒尸體? A:這可能主要是因為大家并不“喜歡”尸體的氣味,從而對尸體產生了一種抵觸心態。另外,媒體長期對這個問題的錯誤報道也是大家懼怕尸體的重要原因。 Q:那為什么不能立刻大規模焚燒尸體? A:首先,災后最重要的事情是安置災民,大規模處理尸體會分散許多資源。其次,如果盲目對尸體進行焚燒銷毀,會給后續的遇難者辨認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也會引起遇難者家屬的不滿。 Q:那應該怎么儲存這些尸體?噴殺菌的消毒藥水有用嗎? A:在保證災民生活正常后,可以按照下面的原則處理遇難者遺體: 尸體應該保存在收尸袋中,如果沒有收尸袋,可以使用塑料膜、床單等替代品。 四肢碎塊應該單獨存放,不應擅自拼接。 在操作時,務必記好尸體所在地與發現時間,并將他們的隨身物品與尸體一起存放,這是對辨認工作的最大幫助。 存放尸體的最佳地點是2℃-4℃的冷藏室。如果無法使用冷藏設備的話,可以進行臨時掩埋,以防止食腐動物破壞尸體。 掩埋時,應將尸體置于1.5米深處,并在尸體間留出0.4米的空隙。并遠離飲用水源至少200米遠。 干冰和冰也是幫助保存尸體的好幫手。 消毒水對于尸體的存放沒有幫助!不但沒有幫助,還會破壞尸體表面,為辨識造成麻煩。 Q:如果我參與了尸體收集工作,會對我的健康造成影響嗎? A:對于那些參與了尸體收集的工作人員來說,有很小的可能會受到肺結核、乙肝、HIV等病毒的威脅。不過,一方面這些病毒都會在2天之內從尸體中消失(HIV為6天);另一方面,這些威脅都可以通過穿戴防護器具以及及時消毒來避免。 Q:我需要戴防毒面具嗎? A:盡管尸體的味道不好聞,不過在室外,它對健康 沒有 危害。當然,如果你的工作需要長期接觸尸體,那么還是戴上比較好。 災區的傳染病通常是由于衛生條件不佳而在災民中傳播的,而并非由于遇難者的遺體所致。盲目銷毀不但會分散人力,還對遇難者的家屬十分不公平。畢竟,他們還是希望和自己的親人見最后一面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