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穴方法】該穴位于人體的大腿內側,當氣沖穴直下3寸,大腿根部,恥骨結節的下方,長收肌的外緣。 【主治疾病】少腹脹痛,小便不通,陰挺,睪丸腫痛,嗜臥,四肢倦怠,頸疬。陰囊濕疹,睪丸腫痛。 尿潴留,遺尿。 股內側痛,少腹脹滿疼痛,倦怠,胸悶氣短。 【人體穴位配伍】配三陽絡穴、天井穴、歷兌、三間穴治嗜臥欲動搖。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大腿前側面。應注意避開股動、靜脈。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別名】五里穴。 【穴義】肝經的冷降水濕及脾土塵埃在此覆蓋五里之廣。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長收肌、短收肌。皮膚由髂腹股溝神經和生殖股神經的股支分布。大腿深筋膜又稱闊膜,是全身最厚而堅韌的筋膜,但在大腿的前內側比較薄弱,形成隱藏靜脈裂孔或稱卵圓窩。該部深筋膜有大隱靜脈穿過。在窩的外側緣和下緣形成鐮刀形的鐮狀緣。覆蓋該窩的深筋,由于血管神經的穿過呈篩狀,稱為篩狀筋膜,其深面由內向外排列有股表脈、股動脈和股神經。 【名解】足,指穴在足部。五里,指本穴氣血的作用范圍如五里之廣。本穴物質為陰廉穴傳來的冷降水濕及水濕風氣中的脾土塵埃,至本穴后由天部歸降地部,覆蓋的范圍如五里之廣,故名。五里名意與足五里同。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風氣及隨風氣中吹帶的脾土塵埃。 【運行規律】由天冷降歸于地部。 【功能作用】固化脾土,除濕降濁。 【治法】寒則先瀉后補或點刺出血或灸,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
|
來自: 吾的春夏秋冬 > 《足厥陰肝經丑牛1點至3點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