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長 蔣中正 新編第4軍 葉 挺 (直屬) 第12軍 孫桐萱 第2集團軍 孫連仲 以上共17個步兵師。
抗戰時期的戰區劃分
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由蔣介石兼任,作戰區域為津浦、平漢兩路北段之地域,轄第一、二、十四集團軍: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作戰區域為山西、察哈爾、綏遠三省,轄第六、七集團軍;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馮玉祥,作戰區域為江蘇、浙江、上海地區,轄第八、九、二五等集團軍;第四戰區,司令長官何應欽。作戰區域為福建、廣東地區,轄第四、十二集團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依然為蔣介石兼任(后為李宗仁),作戰區域為山東及蘇北,轄第三集團軍及其它部隊。 9月11日,軍委會又劃津浦路沿線為第六戰區,調馮玉祥任六戰區司令長官,三戰區司令長官則由蔣介石兼任。由于原定歸六戰區管轄的第五集團軍韓復榘不愿服從馮玉祥,馮亦自請不指揮韓的部隊,10月15日軍委會便撤銷第六戰區。故六戰區并未正式成立起來,馮玉祥也調升為軍事委員會副委員會長。10月下旬,第七戰區設立,司令長官劉湘,作戰區域為浙贛路沿線。不久劉湘病故,該戰區隨即撤銷。1937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9月改稱第十八集團軍,朱德任總司令,歸屬第二戰區。 1938年1月17日,國民政府公布修正過的《軍事委員會組織大綱》,并改組軍事委員會,蔣介石仍任委員長,馮玉祥任副委員長,何應欽任參謀總長。委員會下設軍令、軍政、軍訓、政治四部,全國劃分為六個戰區,各戰區作戰區域均有調整。 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潛,作戰區域為平漢路沿線及黃河流域部分地區; 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含第十八集團軍),作戰區域為山西全省及綏遠、河北、河南各一部分;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含南方紅軍游擊隊改編的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作戰區為江蘇、浙江地區;第四戰區,司令長官何應欽,作戰區域為兩廣地區;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作戰區域為津浦路地區;第八戰區,司令長官由蔣介石兼任,副司令長官朱紹良, 作戰區域為甘、青、寧地區;此外,為鞏固武漢的戰略地位,又設武漢衛戍總司令部,總司令陳誠,負責湘、鄂、贛部分地區及長江防務,新設福建綏靖公署,主任陳儀,作戰區域為福閩地區;任命蔣鼎文為西安行營主任,作戰區域為陜西(抗戰以前,曾設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西安、重慶、武漢、北平、廣州等行營)。 1938年下半年,武漢會戰前夕,為保衛大武漢,蔣介石指示軍令部編組 第九戰區,以武漢衛戍總司令陳誠兼任司令長官,作戰區域為贛西、鄂南與湖南全省。 武漢淪陷后,1938年11月25日至28日,軍委會在衡山召開軍事會議(即南岳會議)。會上決定,減少指揮層次,減掉軍團、旅等指揮層次,指揮系統改為軍事委員會、戰區、集團軍、軍、師至團以下;以軍為戰略單位,保留原有各戰區,但重新劃分作戰區域;由薛岳代理九戰區司令長官(后任司令長官,直至抗戰勝利);設第十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作戰區域為陜西(1940年5月15日撤銷);增設蘇魯戰區,總司令于學忠,作戰區域為山東全省及江蘇一部分地區;翼察戰區,總司令鹿鐘麟,作戰區域為河北、察哈爾地區。鑒于國民政府及軍事委員會各機關均已遷往重慶,會議決定撤銷重慶行營,設重慶衛戍總司令部,總司令劉峙,負責四川大后方防務。 此外,軍事委員會為加強對華北、華中、華南之軍事指揮,又設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天水行營(又稱西北行營)、桂林行營(又稱西南行營),統一協調指揮長江南北各戰區之軍事。天水行營主任程潛,指揮長江以北第一、 二、五、八等戰區及各省之軍事;桂林行營主任白崇禧,指揮長江以南第三、四、九戰區及南方各省之軍事。后因天水遠在甘肅河西走廊,交通、指揮多有不便,行營遷往西安,遂成為西安行營;1940的昆侖關戰役后,又撤銷桂林行營,改為軍委會桂林辦公廳,軍事指揮權撥歸四戰區司令長官部。此后又設委員長贛州行轅,協調指揮第三、四、七、九戰區,主任由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兼,不久因形勢變化撤銷。 1940年6月,宜昌戰役時,軍委會又重設第六、七兩個戰區,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陳誠,作戰區域為湘鄂川黔邊區;第七戰區司今長官余漢謀,作戰區域為粵贛邊區。此后,又曾設委員長昆明行營,主任龍云,作戰區域為滇、越邊區。 1941年12月,根據《中、英共同防御滇緬路協定》,軍委會又編組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司令長官衛立煌,副司令長官羅卓英、杜聿明。 1945年1月,軍委會又編組中國陸軍總司令部,總司令何應欽??偹玖畈肯螺犓膫€方面軍:原滇越邊區部隊編為第一方面軍,司令長官盧漢,作戰區域為滇、越邊區;原第四戰區部隊編組為第二方面軍,司令長官張發奎,作戰區域為粵、桂邊區;湘桂黔邊區部隊編為第三方面軍,司令長官湯恩伯,作戰區域為湘黔邊,國民黨第74軍等部隊編為第四方面軍,司令長官王耀武,作戰區域為湘西。 同月,軍事委員會又設委員長漢中行營,主任李宗仁,協調指揮第一、五兩個戰區;重設第十戰區,司令長官李品仙,將安徽、湖北、河南三省交界處之大別山地區劃歸該戰區,屬漢中行營節制指揮。 1945年6月,軍委會又增設第十一、十二兩個戰區。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副司令長官高樹勛、李延年、馬法五等,作戰區為河北、山東地區; 十二戰區司令長官傅作義,副司令長官馬占山、鄧寶珊、劉多荃等,作戰區 域為察哈爾、綏遠、熱河三省。兩個戰區統歸新設立的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北平行營(9月1日改為北平行轅)指揮,行營主任李宗仁。 抗戰8年中,由于戰爭形勢的變化以及其他種種原因,各戰區司令長官,作戰部隊與作戰區域也在不斷變換。各戰區司令長官變動情況大致如下: 一戰區:司令長官初為蔣介石兼任;1937年下半年為程潛,1939年上半年為衛立煌;1942年為蔣鼎文;1944年7月后為陳誠;1945年1月后為胡宗南。副司令長官曾有劉峙、宋哲元、鹿鐘麟、湯恩伯、馮欽哉、曾萬鐘、胡宗南、郭寄嶠、孫蔚如等。 二戰區:司令長官一直由閻錫山擔任。副司令長官曾有黃紹?、蔣鼎文、朱德(1939年3月)、楊愛源等。 三戰區:司令長官初為馮玉祥;1937年9月后由蔣介石兼任;12月后由顧祝同擔任。副司令長官曾有唐式遵、劉建緒、黃紹?、韓德勤、上官云相等。 四戰區:司令長官初為何應欽;后為張發奎。副司令長官曾有余漢謀、夏威、吳奇偉等。 五戰區:1938年9月為李宗仁;1945年初為劉峙。副司令長官曾有韓復榘、李品仙、孫連仲、孫震、郭寄嶠等。 六戰區:1938年9月設立時為馮玉祥;1940年重設時初為商震;后為陳誠;1944年后為孫連仲;1946年后為孫蔚如。副司令長官曾有鹿鐘麟、楊森、谷正倫、吳奇偉、黃琪翔、郭懺、王纘緒、馮治安、陳繼承等。 七戰區:1937年10月設立時為劉湘;1940年6月重建時為余漢謀。副司令長官曾有陳誠、余漢謀、蔣光鼐等。 八戰區:司令長官初由蔣介石兼任;1939年1月后一直由朱紹良擔任。副司令長官曾有傅作義、馬鴻逵、盛世才、胡宗南等。 九戰區:司令長官初為陳誠;1939年10月后一直由薛岳擔任。副司令長官曾有商震、羅卓英、王陵基、楊森、王纘德等。 冀察戰區:總司令初為鹿鐘麟;后為衛立煌兼任;再后為蔣鼎文、高樹勛。副總司令曾有石友三、龐炳勛、孫良誠、董英斌、高樹勛等。 蘇魯戰區:總司令初為于學忠;后為李品仙、黃琪翔。副總司令曾有沈鴻烈、韓德勤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