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不僅僅是國際局勢的風云變幻、大國關系的縱橫捭闔,也有許多有意思的趣聞軼事。今天就來聽視點君給你嘮嘮那些外交檔案中的有趣故事。 【最早的外交車牌:圓的!搪瓷的!】 是的,你沒看錯。新中國首批使館用車的車牌就是兩塊圓形搪瓷標志。一塊紅底白字,掛在車前;一塊白底紅字,掛在車后。圓形標牌直徑20厘米,標有“使”字及編號。 從1950年開始,在京的外國使節逐漸增多,參照國際慣例,外交部決定給駐京各外交機構的車輛頒發特制的行駛車牌。經過多方討論,最終采用了這種方案。 首批“使”牌數量很有限,僅制作了100對,當時的蘇聯“老大哥”使館拿到了其中的15對?!笆埂迸谱龉ぞ?,每對成本約合人民幣5元錢,而當時普通車牌每對成本約合人民幣3.7元。 1965年3月,北京市公安局為各國駐京外交機構統一換發特制的專用號牌,鋁質、黑色,上有紅字“使”字頭——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外交牌照的樣子。搪瓷圓形“使”牌退出歷史舞臺。 視點君沒能找到首批“使”牌的照片,憑想象畫了個圖,不知和親們想的一樣嗎? 圖:最早的外交車牌(由于目前尚無首批“使”牌的照片公布,視點君在這里想象著畫了一對,不知和親們想的一樣嗎?一紅一白、一前一后,掛在車上應該也蠻酷的?。?/p> 【最牛的駐華大使:享受“元首待遇”】 前蘇聯是首個與新中國建交的國家,所以蘇聯首任駐新中國大使羅申也成為新中國接待的第一個外國使節。當時中方格外熱情地迎接羅申的到來,讓蘇聯外交部一位副司長感嘆,中方“歡迎羅申大使的禮節過于隆重,等于迎接外國元首?!?/p> 在中國同意與蘇聯建交的第二天,即10月4日,羅申就動身來華赴任。那時的交通可不比現在,從莫斯科到北京,羅申坐飛機、搭火車、乘汽車,日夜兼程足足歷時七天。 羅申抵達北京前門火車站時,受到了中方的隆重迎接。在車站歡迎羅申的不僅有周恩來總理,還有外交部、北京市的官員和董必武、郭沫若、章伯鈞等多位中國友人。 羅申下車后,歡迎儀式開始,軍樂隊奏中蘇兩國國歌,他和周恩來總理分別致辭。羅申由周恩來陪同出車站時,早已等候在車站廣場的3000余名各界群眾揮舞著彩旗和鮮花,熱烈鼓掌歡呼,氣氛非常熱烈。 1949年12月,羅申還陪同毛澤東主席第一次訪問蘇聯。1952年7月,羅申奉調離京回國。潘友新接任蘇聯駐華大使。 圖:1949年10月16日蘇聯首任駐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羅申向毛澤東主席遞交國書后賓主合影。 【第一份外交公函,用自行車送】 你知道嗎?第一份外交公函,是用自行車送的。 1949年10月1日慶典結束后,周恩來總理指示,毛主席在開國大典上宣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和外交公函要在當天送達各國。公告和公函準備好后,已是晚上9點多了。 當時外交部對外聯絡的交通工具,除一輛1937年出廠的黑色“雪佛萊”轎車外,就是自行車了。負責運送公函的中央外事組成員,立即騎上自行車,分頭出發。 參加開國大典的群眾隊伍還沒有散盡,街上交通不暢,但自行車發揮了不受路況限制的獨特優勢。不到一小時,留京的蘇聯、美國、英國等七國領事便收到了公函和公告。另一部分公函,則被連夜送往在南京的各國外交人員。 圖:新中國第一份外交公函 【首版護照:在印鈔廠印刷的】 新中國的首版護照是在一家印鈔廠印制的。 建國初期,新中國沒有統一制作的護照。當時中國政府派往朝鮮、民主德國等已建交的友好國家的代表團成員,以及普通的中國公民因私出國所持有的證件,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處或各大解放區的軍管會外事處頒發,此類出國的證件相當于護照。 1950年3月,由外交部辦公廳護照科設計,并經呈報政務院總理兼外長周恩來審批同意,新中國首版護照在北京市白紙坊印鈔廠印制。與此同時,外交部首次制訂了關于制作、頒發和收繳護照等的規章制度。 首版護照的統一制作和頒發,以及隨之制訂的相關規章制度,宣告了新中國護照制度的初步建立。 2007年,中國開始實施電子護照工作。電子護照在傳統紙質護照內植入非接觸式智能芯片,在芯片內加入持照人的身份及生物特征信息,用專用閱讀器讀取芯片內資料,能夠人證對照。電子護照的防偽性能、出入境查驗效率更高,出入境通關速度更快。 2011年7月,中國內陸正式簽發因公電子護照。2012年5月,中國內陸正式簽發普通電子護照。小伙伴們,你們現在都用上電子護照了嗎? 圖:新中國成立之后的各版護照 圖:當前使用的護照 (轉載請注明作者及本公共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