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7日女兒去銅陵出差,這趟差事很是特別,就是接送一位同事去參會,早出晚歸,中間空隙很大,邀上我同行去銅陵。 1、天井湖 在會議報到的賓館停好車,在女兒朋友的提示下,我們去不遠處的天井湖公園。打的時,出租車司機好奇的打聽我們是哪里人?得知我們來自黃山,詫異的說:“你們那里是風景區,到銅陵來有什么好玩的?”付了6元錢的車費,出租車司機熱情的將我們載到公園大門。公園不收門票,沿觀光道路我們進入公園。 入門不遠處的三叉路左側是兒童樂園,這里很是冷清,盡管游樂設施很是齊全,但今天不是休息日,基本上都在待客狀態。 沿湖邊的小徑前行,這里是呈現山林濕地地貌。一灣湖水波光粼粼,樹蔭中小路蜿蜒延伸。 路邊的動物園門樓是徽派建筑款式,咋一看倒像是個庭院。看了廣告牌感覺動物種類不多,興趣不大,擦肩而過。 小徑的盡頭是“夏寒茶社”,來時不是人們休閑的時間,門庭冷落。 游船靜靜的停泊在碼頭,秀美的天井湖就象一面古銅鏡,靜靜地依偎在城市的臂彎里。 “天井湖”景除了如翡翠般的湖水,還有與湖水相連的七座各具特色的青山,湖畔的山丘雖不巍峨挺拔,卻秀氣玲瓏、幽深入靜。其中,最具有名氣是五松山。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在五松山筑室寓居游憩,留下了“我愛銅官樂,千年未擬還,要須回舞袖,拂盡五松山。”等十一首贊美銅陵的詩篇。 依山臨湖小徑古樹參天,有融進山野密林之感,在空氣污濁的工業化城市,難得有這塊空氣清新的境地。 “天井湖”因井得名。中洲島上通天閣有口古井,盡管井在湖中,無論湖水漲落,因地下涌泉,水位總是高于湖面2米,且四季不竭,清澈甘甜。堪稱“天井奇觀”,戲說“井水不犯河水”。相傳此井“上通天,下通海”,得名天井,湖因此景而稱為“天井湖”了。 鬧市中的寧靜,兼有湖光山色,是新人拍攝的佳地,情侶們在草坪上留下永久的留念。 關于天井有一個傳說:古時,一位神仙中竊賊垂涎銅官山的鎮山之寶。一天他溜出天庭,趁夜色駕船偷偷潛到這里。誰知船剛到天井湖就被山神發現了。山神自知法力不及天神,不能硬拼,試試能不能把他嚇跑?他伸長脖子,學公雞叫鳴,頓時引來周邊的雄雞紛紛引吭啼叫。畢竟做賊心虛,仙賊嚇得調轉船頭狼狽逃竄。情急之中用力過猛,竟一篙撐穿了湖底,就成了現在的“天井”。 “天井湖”四周山巒環抱,其中有座山叫螺絲山,傳說是東海龍王小女兒的化身。說是她偷偷出游來到天井湖,見到在湖上打漁郎年青憨厚,便一見傾心,于是化身螺絲,自投羅網。盡管打漁郎家中貧寒,老母親還是瞎眼,但還是沒有將螺絲賣掉,而放養缸中。但此后怪事連連,家中米、柴總是不缺,回家有熱飯、熱菜相待。打漁郎很是詫異,想了解個究竟。一天他不到中午突然歸家,自此揭開了謎底。 你情我意,打漁郎和龍女恩愛無比。但好景不長,龍王發現龍女不見后大怒,派一條惡龍在這里尋找到了龍女,要帶她返回龍宮。龍女舍不得打漁郎,抗命不回,惡龍欲強行帶回。龍女拼力爭斗,惡龍無可奈何。氣急敗壞的惡龍惱羞成怒,張開大嘴想吸干湖水擒住龍女。情急之下龍女變成巨大海螺,從天井倒吸海水。然而龍女畢竟是女流之輩,持續時間長了體力不支,力竭身亡,于是化作螺絲山守住這湖碧水。 這是“天井湖”版的田螺姑娘的傳說,人們總是將美好的愿望寄寓傳說,因為有傳說,“天井湖”有了故事,給人予神秘。 “天井湖公園”湖面廣闊,兩條曲折逶迤的長堤和連綿的山丘將天井湖自然分割為東湖、南湖、北湖等三湖。唯獨缺少西湖,有說這里的西湖移到了杭州。 這處的旅游碼頭規模大,猜想是登船游湖主要碼頭。 游船碼頭有延伸到湖中的半橋,這里是觀賞“天井湖”的絕佳位置。 古時的“天井湖”與長江相通,常有漁船從大江進入湖內停泊,如今“天井湖”雖不再和長江貫通,但水面仍然煙波浩淼。泛舟湖中,青山綠水,小橋亭閣美景盡收眼前。 沿“天井湖”公園分布有“五松勝游、夜吟聞杵、木魚紅鱗、三千畫卷”等八大風景區。這里文化底蘊渾厚,留下李白、蘇軾、黃庭堅、李綱、王十朋、林楠等歷代墨客的痕跡。“古文化”、“銅文化”和“水文化”特色凸顯。 遠眺水面,波平浪靜,光滑如綢。古樸典雅的亭、閣、廊、榭、堤、橋、碑依山附水,與湖光山色渾然一體,美麗動人。兩個妙齡少女走進畫面,吹奏竹笛,笛聲悠揚,景色景致,陶醉在如詩如畫的意境。 行徑石橋,一潭水中荷葉青青,“蓮花蓮花幾月開。七月不開八月開”,我們錯過了開花季節。 過橋堤埂有環湖道路。據了解環半個湖走一圈就要2個多小時,而湖的南面是銅陵市城區,北面是銅陵縣城,繞井湖公園行走一圈,就是從銅陵市走到了銅陵縣城,然后又從銅陵縣城走了回來。 走馬觀花的出了景區,來到“井湖路”,說是路實際上就是堤埂。 出口處路邊太湖石邊有供人休息的月牙形的美人靠,小息一會,結束了天井湖的旅行,打的回到賓館。 2、鳳凰山 在女兒的朋友帶領下,我們驅車來到銅陵縣順安鎮南部的鳳凰山。上車前網友就告訴我們景區的特色是“一棵樹、一塊石、一座廟、一個洞”。景區不收門票,只是付了5元錢的停車費,停車場豎立有景區介紹的廣告牌,一塊太湖石佇立在對岸,造型如同鳳凰。 60年代末我曾到過這里,當時這里只有鳳凰山銅礦。要不來還真不知道現在這里開發成了風景區。鳳凰山于1998年就是省級風景名勝區,現提升為國家2A級風景區。主要景點為鳳凰山牡丹園、相思樹、滴水崖、鳳凰落腳石、金牛洞古采礦遺址、金榔古樹名木、陳翥墓、大明寺(王荊公書堂)等。 停車場面對有橋過河,沿河畔觀光道路逆水而上。 說是河其實就是渠,架設有幾座橋,一座完全由磚砌成的小橋,真不多見。 “相思樹”就是景區的特色“一棵樹”了。看起來是一棵,實際上是由小河的東西兩岸各獨自生長的楓楊樹,枝干在河面連成一體,合二為一,看起來就是一棵樹了。遠望異株同干“連理枝”,像是一對戀人交頸擁抱,情意綿綿。近看,樹影倒映清溪中,恰似鴛鴦戲水,所以得名“相思樹”。而小河因樹得名“相思河”了。 從古至今,愛情是永恒的話題。“相思樹”也附會有一個美麗而凄涼的傳說。說是河東岸的鳳公子與西岸的姚小姐自小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同窗而讀,相互愛慕。但后鳳家敗落,鳳公子雖學識淵博,但無銀兩奉獻考官,進京應試落第。自此鳳公子懷恨憂郁成疾,返鄉途中慘死在路旁。姚小姐驚聞噩耗,帶著丫環前來奔喪。見鳳公子慘死之狀,悲痛欲絕,溘然長逝于鳳公子身旁。丫環見小姐身死,當即撞死在路旁石上。由于他(她)們沒有成婚,按族規將鳳公子、姚小姐分棺安葬于相思河兩岸,而丫環也另棺葬于小姐墓側。日后,河兩岸各生長出一株楓楊樹,漸漸向河心上空傾斜,長成一體,便成了如今的“相思樹”。丫環的墓地也長出一樹,獨立成株,人稱“丫環樹”。由于傳說,當地人們一直把“相思樹”看成是愛情和姻緣的象征,精心保護。許多情侶以樹為背景攝影留念,海誓山盟,白頭諧老。附近新修建的“相思亭”,造型飛檐六角。 過“相思樹”進村,村民們適應旅游發展,不少家開辦有農家樂。村里大部分是新建的2層樓房,河對面的自然村中也有些民居保持有上個世紀6、7十年代皖南農村普遍的三間徽派民房。 這里之所以叫“鳳凰山”,就是山形如同鳳凰。相傳,女媧造世之初,遣鳳凰仙子為銅官山的金牛哥與長江的銀花妹的紅娘。鳳凰仙子領旨后滿腔熱忱地從瑤臺來到南天門外,搖身變作一只金色的鳳凰展翅飛下。由于鳳凰飛落此山,于是得名“鳳凰山”了。 當鳳凰仙子成全了金牛哥與銀花妹百年之好后,也愛上了人間,再也沒有飛回瑤臺。從此,鳳凰依棲于此,漸漸變成一座雄偉美麗的大山,鳳羽張開,化作漫山的瓊花瑤草、茂林修竹。若登臨縱目,山勢由北向南,逐漸昂起,頭依橫嶺,尾伏鐵石宕,東西各有一個小山包,整個山形酷似鳳凰展翅騰飛。 鳳凰山景區由橫山、面山、靈風山、潭山、金山等構成,境內山清水秀,是沿江地帶是不多見的丘陵地區。 銅陵鳳凰山鐵石宕邊,聳立一奇石,石高數米,狀如立筍。石頂方圓約尺許,上有四道凹痕,長短不一,深淺有差,形如鳳爪。這就是“鳳凰落腳石”。“鳳凰不落無寶之地”,奇石之下,銅、鐵、硫、金、銀應有盡有。 村子后面山坳里有大片的牡丹種植園,可惜我們錯過了花開時節。沿山邊小路我們進入,路邊有一顆“連理樹”。 “連理樹”旁建有“觀瀑樓”,環顧四周,并未見有瀑布,很是詫異。 路隨山澗而上,溪水清澈,流水潺潺,落差大的地方形成瀑布。 “牡丹種植園”內豎立有“牡丹仙子”的塑像。銅陵的牡丹栽培距今己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相傳為葛洪所種。據考證,仙牡丹相似今銅陵大面積栽培的藥用品種“鳳丹白”。古人曾有詩贊:“籌邊持節善懷柔,西夏還轅錫予優。一種名花分御園,九重春色滿贏州。” “牡丹仙子”塑像不遠處的空曠處地面鋪設成陰陽八卦圖案,體現的是道教元素。四周是靈芝造型的亭子。 歷史記載:“鳳凰山地勢形勝而寬廣,山環水繞,周圍八景,千古不易,前有橫山之高截,而界乎兩縣;后有面山之靈境,而聳于霄漢;左有靈鳳飲泉,而盤石印之分明;右有塔山勝境,而流泉崖洞之端然;以到潭山靈湫,居山建寺,而鄰乎西南;金山金牛,洞山馬蹤而拱乎東北。八方美景,一覽俱見。” 山坳三面環山,盡頭是一堵石崖,路邊一塊臥石雕刻游“瀑珠崖”。其實是“滴水崖”,也稱“潑珠崖”。 “滴水崖”,系溶巖斷層所致,長約300多米,高約30多米,崖頂為20余畝的平地,蒼松翠柏,郁郁蔥蔥。一泓清泉自西緩緩流淌而至崖頂右側,繞過一株蒼鱗老干的古松,然后從30多米高處直瀉而下,置身崖下,見娟娟流水如絲雨。此時煥然大悟,路過的“觀瀑樓”就是為此而建。 左側有曲折的石階而上,這就是“一個洞”的通徑,盡管頭頂烈日,熱的令人感覺窒息,好奇的我執意登階而上。途中遇見一女子,打聽一下上面情況,她說沒有什么,就是供著一尊菩薩。既然來了,不能半途而廢,繼續前行。 路在山崖間迂回而上,山邊怪石嶙峋,危巖欲傾,大大小小的石窟鑲嵌其間;坡下綠蔭蔥蔥,藤牽蔓繞,給人絲絲涼爽。 路的盡頭說是洞,其實是一個石窟,風化的崖體表面如同天然壁畫,懸掛有幾幅佛像,其中凹進的最深處供奉有一尊佛的塑像。看到旁邊坐有一搞衛生的老人,打聽一下,供奉的是觀音菩薩。 返程時,俯瞰崖前一潭碧水,池中假山袖珍,猜想是放生池,有山有水,行走山水之間,也是樂事。 原路返回,出山口朝對面走去,回眸鳳凰山靜臥在群山之側,村舍點點,炊煙陣陣,丹園片片,如同世外仙境。 銅陵鳳凰山是“藥用牡丹之鄉”,牡丹文化是旅游主題之一,景區新建造亭廊,猜想賞花時節,這里一定是游人的集中地。 途中路過水庫大壩,可是天氣太熱,也饑腸轆轆,心有余而力不足,放棄登高遠望的想法。猜想那邊風景又會是一般。 沿水庫大壩前行就是“萬松禪寺”,“一座廟”指的就是這里了。遠看“五方財神”銅像聳立,見過普陀山觀音菩薩銅像、九華山地藏菩薩銅像,對財神的銅像還聞所未聞。記憶中財神是道教中的人物,悠久的歷史將道教、佛教融合一體了,所以財神從“爺”演變為“菩薩”了。看起來“萬松禪寺”是求財的地方。 “五方財神”銅像旁還有一座佛塔,稱“祖師塔”,又名“白塔”。是藏傳佛教的仿古建筑。古印度稱塔為浮圖,塔中供奉本寺歷代祖師寶篋。寓意一表人勝;二表起敬;三表報恩。 “萬松禪寺”原叫“萬松庵”,也不在鳳凰山,由于城市建設需要,于2009年遷至這里,2011年才更名“萬松禪寺”。像九華山一樣,寺內供奉地藏菩薩圣像。側殿屋頂一組菩薩頭頂華蓋,正面端坐,目光慈祥,抿嘴含笑。栩栩如生。 同其他寺廟一樣,大殿前也有放生池。池邊放置有五尊塑像,正中是尋聲救苦,駕祥云而來的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四位牡丹仙子各持燈、香、花、果供品朝拜觀音。寓意:光明、恭敬、生死、因緣。 離開萬松禪寺,走出山門。山門也稱“三門”,中間為“空門”,右邊“無作門”,左邊“無相門”,也叫三解脫門。山門矗立在相思樹東,正面上書“萬松禪寺”,回面書“佛光普照”,整個山門突出了佛教古建的韻律和花紋。 3、順安 順安對我來講可是刻骨銘心,還是上個世紀的1967年,去當時還是銅陵特區的獅子礦途徑這里,那天正是大年30,而車行至這里離合器發生故障。大雪紛飛,寒風凜冽。而我們在車底地面鋪上軍棉大衣,師傅鉆進修車,我傳遞修車工具。大衣被雪水浸濕,修車工具和車體冰涼。炮竹聲聲,路邊的居民年夜飯菜飄香,而我們卻饑腸轆轆。待車修好,到達獅子山時,已經晚上11點了。這個年30讓我終生難忘。 順安鎮是具有千年歷史的江南古鎮。歷史上曾是定陵、義安、銅陵縣治所在地,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集生態文化、佛教文化、物產文化、紅色文化與一身。農家樂、生態餐廳等過境旅游服務項目凸顯。 女兒的朋友直接將我們帶到順安鎮上的“文昌飯店”。 “文昌飯店”在農家樂中規模算大的,樓下餐廳猜想是為過境旅游團隊餐服務為主的。院內、樓上設有包廂,我們安排在二樓包廂。菜特“土”,地道的皖南農家風味。盡管只點了四道菜,但份量嚇人。殺豬湯是用不銹鋼盆盛裝的。知青時在皖南農村曾經嘗過殺豬湯,將豬內臟及豬腳一齊煮上一鍋大雜燴,每人一碗,其味至今記憶猶新。這里的殺豬湯很是到位,只是將豬腳單獨鹵了,湯里換成豬邊肉,加了海帶,有些“變味”。 鹵豬腳不油膩,紅燒雞色澤紅亮,水煮大白菜是皖南農村冬季常見的菜肴。份量太多。我們吃的不到三分之一,就飽了,其余的浪費了。四菜外加一瓶椰奶,總計208元。 4、大通古鎮 由于1966年文革期間,徒步到北京革命大串聯曾到過大通。從這里乘“小火輪”到蕪湖,過江后繼續前行。走到水家湖(現長豐縣)時由于毛主席第八次接見紅衛兵,宣布是最后一次,加上同行的大多數生病只得返回。時隔半個世紀,一直有想法去舊地重游。 在我的要求下,午飯后我們驅車到大通古鎮。大通是有著1000多年歷史的古鎮,鎮口看見高處天主教堂的大鐘樓聳立在樹蔭處。 “大通鐘樓”是天主教堂的遺留建筑。是一座至今有著近70年歷史的建筑物。是西班牙人在大通修建的,鐘樓屹立在大通鎮中心的長龍山上,呈四方立柱形,邊長約為4米,圓形拱門,高約20余米,上下三層,是目前大通鎮上最高的建筑。登臨其頂,大通美景盡收眼底,鵲江兩岸一覽無余。 關于主教堂鐘樓還有一個故事。1931年夏天,國民政府為了籌集資金,在全國范圍內發行“中華航空公路建設獎券”,每塊“大洋”可購買5張,規定每500萬張為一個開獎組,設一等獎一名,可得獎金25萬元,另外還設有二、三等獎若干名,也可獲得獎金若干。青陽縣人朱牧野,到大通鎮上采購貨物,掏出一塊大洋購了5張。誰知他運氣特好,不但獲了大獎,而且還獲3個“雙頭獎”,得獎金50萬元。出售獎券的大通代理公司付了現金5萬元。朱先生又專程趕到南京的獎券發行總部,在南京的銀行里又提取了10萬元,其余部分只給他開了一張35萬元的空頭支票。 朱牧野發財后麻煩的事情接踵而來,借錢的、要債的、敲詐勒索的絡繹不絕。無奈天主教徒的朱牧野決定把錢全部捐出修建教堂,他專程到南京,把提取的15萬元錢和35萬元的支票送到了西班牙人開辦天主教會總部,南京天主教會總部到青陽縣和銅陵縣的大通鎮,在原來青陽縣和大通鎮天主教堂的基礎上進行了規模擴建,大通鎮上的天主教堂與青陽縣城的天主教堂是同一時間修建的。 這里曾日軍的指揮部,“大鐘樓”見證了日寇侵占大通的歷史,傾訴大通被日寇蹂躪的7年半期間的字字血淚。”大通鐘樓“是銅陵市人民政府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街口的老房子是上個世紀50、60年代的款式,盡管殘破,但那個時期的革命標志代表性圖案五角星依舊十分清晰。 大通地處長江黃金水道,皖南地區氣候宜人,歷史上就是富庶之地,大通古鎮是皖南大米、木材、茶葉等出口,上海、武漢、重慶等地工業品進入的重要港口。曾與安慶、蕪湖、蚌埠并稱為安徽四大商埠。記憶中的大通的“桶鮮魚”、“酒糟魚”就是小時候經常吃的佳肴,“徽州臭鮭魚”和這一帶也有淵源。 繁榮時的古大通有主街三條,巷道十三弄,商店密布,樓房鱗次櫛比,居民七萬之多,但經歷戰爭,特別是抗日戰爭期間遭到巨大破壞。在戰火硝煙中付之一炬。猜想近年老街經過了維修,石塊鋪設街面整齊。 老街臨江,通往長江的渡口看來歷史久遠。 看來航運還很繁忙,盡管客運被現代便捷的交通工具取代,看不到原來的長途客運的“小火輪”了,但由于水運價格低廉,貨輪岸邊停泊有多艘。 江面航運輪船穿梭而行。 由發源于九華山的“青陽河”和發源于南陵的“七星河”合流而成的“青通河”,跨南陵、涇縣、青陽、貴池、銅陵等五縣在這里注入長江。由于蘊藏黃沙量大,是建筑黃沙的產地,青通河匯入長江河口水面寬闊。 對面屹立在長江中的“和悅洲”將江水一分為二,“和悅洲”系長江中下游沖積沙洲。形似荷葉,古名荷葉洲。清光緒年間改為現名。自明清時代始,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和悅街集市發展極為興盛。全街有三街十三巷。街道建筑大多雕梁畫棟,古色古香。 三街中的一道街全系商業門面;二道街主要是行政、稅務、金融、工商行會等辦事機構駐地;三道街以市民居住為主。十三巷均以“三點水”為部首,分別為江、漢、澄、清、浩、泳、溁、洄、匯、洙、河、洛、滄,一是對江水注重,二是以水克火。 二三十年代,和悅街經濟、文化異常活躍。那里已設有大小輪碼頭,大輪上達武漢、下抵上海、小輪上至安慶,下通蕪湖。街上,有火力發電廠和各種重作坊,有客棧、餐館、戲院、澡堂、銀樓、學校等。由于水上交通發達,商業繁榮昌盛,外來人口多,“三教九流”人物亦紛至沓來,賭場、煙館、妓院、教會、寺廟等隨之應運而生。三十年代末,全街人口超過五萬,曾有“小上海”之稱。 由于日本侵華期間遭到飛機轟炸,國民黨軍實行焦土抗戰,將“和悅街”付之一炬,以往的繁華不復存在,現今保留下來的部分徽派建筑均,還是大火后重修重建的,具有有明清時代風格。“和悅街”是安徽省第二批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遠望對岸碼頭有人來往。 返回古鎮,古街上商業氛圍還是記憶中的印象。由于旅游沒有真正開發,商品還是人們日常生活用品為主。以前的集鎮發展是以手工業為基礎的,在這里可以找到蹤跡。 古街有大量的徽式建筑,其中不少糅合有各個歷史元素。橫匾“毛澤東思想萬歲”娓娓敘述那個年代的故事。 “西醫診所”重現了電影里才有的上個世紀的場景。 “9020照相館”猜想是表達歷史從上個世紀20年代至90年代,至今跨越有近百年年的歷史,真正意義上的百年老店。隨著數碼相機的普及,2000年以后照相館逐步演變為彩擴兼有彩照的業務的綜合性業務的店面,對這種老掉牙的照相館如今年青一代全沒有概念,而我卻在這里找到以前照張黑白是一種奢望的感覺。
“古玩石塊”商鋪的匾額醒目,“古玩賞”幡旗高懸,兩個大紅燈籠高掛,古風古味。 大通老街真實再現那個年代的風情風貌,是一部研究中國古代長江水運史的活板本。“老街二周豆腐店”記載了古鎮的作坊與店鋪合一,像煙店、醬坊、酒坊、鐵匠鋪等,現做現賣的中國傳統商鎮經營模式。 突然巷里有不少人紛紛蹋至,好奇的順人流前往去看個究竟。 巷道通往長江,是輪渡的碼頭。向騎電瓶車的女人打聽,她告訴我,他們來自江心的“和悅洲”。看裝束,乘坐輪渡的有些是游客,但大部分是當地居民。了解到“和悅洲”上沒有住宿,游人最遲下午五、六點鐘必須返回。而往返的當地居民則因為原住“和悅洲”上的居民。 江心洲上的“和悅村”和“永平村”是銅陵市三大蔬菜基地之一,每年產出的蔬菜除供應本市外,還供應周邊青陽、池州等地市。這兩個村都地處江心洲,四面環水。村民運輸蔬菜們必須乘坐輪渡將蔬菜運到大通鎮,進行批發。因此,每天靠江邊碼頭都排滿了裝蔬菜的板車,還有很多挑擔子的農民。 古鎮的“瀾溪老街”地處長江夾江(鵲江)與青通河出口匯合處。長500余米,寬7米,鋪有方形石塊的街面,臨街兩邊的門面房大都是小瓦屋面,馬頭墻,頗有徽派風味。 大通古名瀾溪,始建于唐,后逐漸移至今址。宋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大通正式設為鎮。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全鎮人口近10萬人。由于戰爭破壞,近期由于長江行洪的需要,大多古鎮居民陸續遷離,大通日漸衰落。 開始的一段街面古建筑保存尚好,越往里走殘破的房屋愈多。大量徽派建筑逐漸荒廢。 猜想當地政府著力保護,盡管不少是危房,還是沒有拆除。盡管有警示標牌,但還是為居住這里居民和游人安全擔憂。 出于安全,有些倒塌的古建筑用圍墻圍住,準備開發修建,還原承載有1000多年風雨的歷史古鎮。 石街、老店木門、古徽派建筑群、老招牌......處身在古鎮,似乎跨越時空,小說中的、電影中的、記憶中的、想象中的就在眼前,仿佛自己回到百年以前。 走出老街,遠遠見到橋的那頭有個村門。 橋的左側有一片大面積的水域叫“慈堂湖”,湖中堤埂將湖面一分為二,堤上居民聚集,周邊綠樹掩映,湖水波光粼粼,沒有開發,保持有自然原生態。 湖水與“青通河”相通,閘口處垃圾堆積,閘口是汛期調節水情的重要水利設施。 橋的右側是青通河的入江口,漁船停泊河畔,漁人休閑垂釣。 過橋走出古鎮鎮頭,進鎮的路實際上就是河堤,路溯青通河安蜿蜒延伸。走入鎮頭人家,這家人經營生姜,腌制的有鹽水生姜和醬汁生姜兩類。“銅陵生姜”實際上就是“大通生姜”,具有塊大皮薄、汁多渣少、肉細脆嫩、香味濃烈等特色,自宋朝成為“貢姜”就馳名全國。暢銷在武漢、上海等長江中下游沿江城市。既然來了,機不可失,花了100元買了兩件。
古鎮現存有的“瀾溪老街”與“和悅老街”,由于“和悅老街”位于江心洲,沒有前去,只在“瀾溪老街”走馬觀花的看了一看。離開時看到店面專賣竹編商品,都是生活勞動中的日常用品,很有“土”味。多年未見的“雞罩”大多數年青一代弄不清它的用途,“雞罩”主要是圈住雞仔。以便喂食,還兼有將新雞關養功能。而我之所以特別關注,“雞罩”還有一個大家猜不到的用途,上個世紀70年初我在太平湖畔任教,由于剛剛儲水,淹沒的農田土地肥沃,是魚集中覓食的地方。當地人發明了用“雞罩”罩魚的捕魚方式。“頭戴蓄電燈,身背魚簍,將“雞罩”往下一按,雙手在罩內摸索,逮到魚放進魚簍”,當時的情景深深印在腦中。 依依不舍離開“大通古鎮”,驅車回到銅陵市區。一天游玩三個景點,全都不收門票,每個景點特色不同,盡管算是走馬觀花,但不枉此行。結束銅陵之行,返回到黃山區已近晚上八時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