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傷寒論讀書筆記《十五》

     水晶宮114 2014-09-29

     第七章、辯厥陰病脈證并治
    第一節、概說
    一、厥陰病的性質和特點:
    厥陰病是傷寒六經的最后一經病。厥者,盡也,極也。郝萬山教授認為:病至厥陰,或陽氣衰之極,就有陽氣竭絕而亡的可能;或陰寒盛至極,被郁極的厥陰相火郁極而發,就有“陰盡陽生”的轉化。因此,厥陰病既有陰盛陽衰的寒證,陰陽離決的危證、死證,又有陰盡陽生的自愈證、陽復太過的熱證、陰陽進退的厥熱勝復證和寒熱錯雜證等,當然最常見的還是外寒侵襲厥陰經臟而出現的厥陰經寒、臟寒和經臟兩寒證。總的來看,厥陰病或寒或熱、或死或愈、或寒熱錯雜、或厥熱進退,其臨床表現有兩極轉化的特點。
    二、厥陰病的病位:
    厥陰包括手厥陰心包經、心包和足厥陰肝經、肝臟。
    三、厥陰的生理:
    經:足厥陰之脈,起于足大趾,沿下肢內側中線上行,環陰器,抵小腹,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上行連目系,出額于督脈會于巔頂。手厥陰之脈,從胸走手,行于上肢內側的正中線。
    臟:肝居脅下,其經脈絡膽,主藏血,主疏泄,喜條達,在體為筋,開竅于目。心包代心用事,心包之火以三焦為通路,達于下焦,寄相火,暖腎水而涵肝木。
    四、厥陰病的成因、證侯分類、治法和預后轉歸:
    (一)、厥陰寒證:
    1、寒傷厥陰之經:外寒侵襲手足厥陰經脈,又伴厥陰肝血不足。見:脈細欲絕,四肢厥冷——血虛寒凝證。治用當歸四逆湯養血溫經散寒。
    2、寒傷厥陰之臟:外寒直犯厥陰之臟,導致肝胃兩寒,見巔頂痛,干嘔,吐涎沫——肝胃虛寒,濁陰上逆。治用吳茱萸湯暖肝胃,降濁陰。
    3、厥陰經、臟兩寒:外寒侵襲厥陰經、臟,既有厥陰經寒的表現,又有厥陰臟寒的特征,治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經臟兩溫。
    (二)、厥陰危重和死證:
    厥陰危重和死證由少陰發展而來,在少陰心腎真陽衰微的基礎上,病證進一步涉及厥陰,使厥陰肝和心包的相火也衰竭,這就意味這五臟六腑的陽氣都衰竭,證見手足厥逆,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仲景稱之為“臟厥”,也就是內臟陽氣都衰竭而導致的厥逆證。這是以正虛為主的厥陰病,是六經病的終末期,顯然預后不良,仲景沒有提出治法,該證進一步發展,就是真陽竭絕的死證。
    以上皆屬厥陰寒證。
    (三)、寒邪郁遏厥陰相火證:
    以邪盛為主的厥陰病,心腎真陽不衰,厥陰相火不虛,而是寒邪太盛。寒邪郁遏了厥陰相火,相火被郁遏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這就叫物極必反,“郁極乃發”。相火爆發,陽氣來復,就使病情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1、厥陰自愈證:相火爆發,陽氣來復,陽復陰退,人體陰陽和諧,其病自愈。
    2、厥陰熱證:相火爆發,陽氣來復,陰寒雖退,但由于人體生理活動的慣性傾向,有可能發生陽復太過。陽復太過,陽有余便是火,便出現厥陰熱證,而見以下三種情況:一是其熱上傷陽絡,癥見汗出、喉痹;
            二是其熱下傷陰絡,癥見大便膿血;
            三是其熱泛溢肌膚,癥見身發癰膿。這三種情況均可伴見熱不止、熱不罷的表現。
    3、厥陰寒熱錯雜證:相火爆發,陽氣來復,陽熱上逆而成上熱,原有陰寒未盡退卻,而有下寒,于是出現厥陰寒熱錯雜證。典型的是上熱下寒、蛔蟲中阻的厥陰病提綱證及蛔厥證。
    4、厥熱進退證:相火爆發,陽氣來復,但如果來復的陽氣不能保持穩定,而是時進時退,陽氣進則發熱,陽氣退則厥冷和下利,而見發熱數日,厥利數日,再發熱數日,再厥利數日,這就是厥陰病的厥熱進退證,也叫厥熱勝復證。醫者可根據發熱和厥利天數的多少,判斷陽氣恢復占優勢,還是陰寒邪氣占優勢,陽復占優勢者病向愈,陰寒占優勢者病加重。
    從上述內容看,厥陰病或寒、或熱,或寒熱錯雜,或厥熱進退,故治療上也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寒熱錯雜則寒熱兼治,隨證施治,并無定法。其預后則有自愈證、死證、又有外出少陽證。
    五、厥陰病篇所涉及的厥利嘔噦證:
    (一)、厥證:
    1、寒厥:少陰陽衰、四末失溫的手足厥冷,治用四逆類回陽救逆。
    2、熱厥:陽氣內伏,不能外達之厥,里熱未成實者用白虎湯以清里熱;里熱已成實者用下法除里實。
    3、血虛寒厥:為厥陰本證的當歸四逆湯證。
    4、水阻胃陽致厥:水停胃脘,阻遏中陽,使陽氣不能外達之厥,治用茯苓甘草湯溫胃化飲。
    5、痰阻胸陽致厥:痰濁留滯胸中膈上,阻遏胸陽,使陽氣不能外達而致厥,治用瓜蒂散涌吐痰實。
    6、臟厥:為內臟真陽衰竭之厥,為厥陰本證中的危證。
    7、蛔厥:上熱下寒,蛔蟲中阻,陰陽氣不相順接之厥,即厥陰本證中的烏梅丸證。
    8、冷結膀胱關元之厥:為寒凝肝脈所致,為厥陰本證中的經證。
    (二)、下利證:
    1、寒利:用四逆湯類。
    2、熱利:一是大腸濕熱下迫,用白頭翁湯;二是陽明燥熱下迫大腸,用小承氣湯以通因通用。
    3、寒熱錯雜利:一是胃熱脾寒的嘔吐下利,治用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清上溫下;二是上熱下寒兼陽郁之泄利唾膿血證,治用麻黃升麻湯發郁陽,清上溫下。
    (三)、嘔吐:
    1、肝寒犯胃,胃氣上逆,治用吳茱萸湯。
    2、熱吐:膽熱犯胃,胃氣上逆之吐,治用小柴胡湯。
    3、寒熱錯雜嘔:胃熱脾寒,寒邪阻格,胃氣上逆之嘔,治用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
    (四)、噦證(呃逆):
    1、虛寒呃逆:仲景未出治法。
    2、實證呃逆:大便不通者通大便;小便不利者利小便。

     

    第二節、厥陰病提綱
            原文326、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提要:厥陰病提綱。
    語譯:厥陰病,以口渴喜飲,飲不解渴,氣上沖胸,胃脘部嘈雜熱疼,雖饑而不欲食,或進食后出現吐蛔等為主要表現。若用下法治療,會出現下利不止。
            分析:成因:寒邪郁遏厥陰相火,相火郁極乃發,相火上沖而成上熱,陰寒未盡而成下寒,形成上熱下寒證。
    病性:真寒、真熱、寒熱錯雜。
    癥狀:消渴(指渴而能飲,飲不解渴。非指糖尿病之消渴)——氣郁化火,火熱傷津所致。
            氣上撞心,心中疼熱(指病人感到有氣由心下向上沖頂并伴有上腹部熱痛,)——厥陰脈挾胃貫膈,厥陰郁火循經上沖所致。
            饑而不欲食(指嘈雜煩餓的感覺),食則吐蛔——熱則消谷,肝熱犯胃,故嘈雜似饑;脾氣虛寒,失于運化,則不欲食。脾虛腸寒而胃熱,蛔蟲上竄,故食則吐蛔。
            下之利不止——熱在上焦,中焦有寒,因熱而誤下,更傷中陽,故下之利不止。
    總之,本證為邪入厥陰,使心包之火上炎——上熱;火不下達,不能暖腎水以涵肝木——下寒。
    辯證要點: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嘔吐。
    病機:上熱下寒,寒熱錯雜,虛實相因。
    注意:若誤用攻下必傷脾胃陽氣,使下寒更重,而出現“利不止”。
    凡具此脈證者,可診斷為厥陰病。
    注:郝萬山說:由于厥陰病或寒、或熱、或寒熱錯雜、或厥熱進退、或愈、或死,因此單純的寒證、熱證、死證、自愈證的原文,都不能代表厥陰病的特征,也就不適合作厥陰病的提綱,仲景以寒熱錯雜為提綱,提示厥陰病具有變化多端、兩極轉化的特點。

     

    第三節、厥陰病本證
    一、厥陰病寒證:
    (一)、厥陰經寒證:
    原文351、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語譯:病人手足不溫,脈細欲絕的,為素體血虛,感受寒邪,寒凝血脈,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用當歸四逆湯治療。
    提要:血虛寒凝致厥的證治。
    分析:成因:肝血不足,經脈失養,外受寒邪。
    病性:虛寒。病位:血脈。
    癥狀:手足厥寒(指掌至腕,趾跖至踝不溫,較四肢厥冷程度輕)——血虛感寒,寒凝經脈,氣血運行不暢,四肢失于溫養。
            脈細欲絕(脈來如絲,似有似無)——素體血虛,脈道不充,外受寒邪,阻滯血行。
            兼寒凝經絡者:見四肢關節痛,或身痛腰痛,或指(趾)尖、鼻尖、耳尖青紫;
    兼寒凝胞宮者:見月經不調、衍期、痛經、量少色暗。
    兼寒凝腹中者:見脘腹冷痛。
    辯證要點:手足厥寒,脈細欲絕。
    病機:營血不足,寒凝經脈。
    治法:養血通脈,溫經散寒。
    方藥:當歸四逆湯。
    當歸三兩,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細辛三兩,甘草二兩(炙),通草二兩,大棗二十五枚(一法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現代用法用量:當歸15g,桂枝15g,芍藥15g,細辛15g,炙草10g,通草10g,大棗8枚。
    水煎取汁,分溫3服。
    方解:當歸、白芍——養血和營
            桂枝、細辛——溫經散寒
            炙草、大棗——補中益氣
            通草————通行血脈。
            諸藥合用,養血痛絡,溫經散寒。
            郝萬山在用本方時,常以雞血藤代方中苦寒之木通,則養血通絡之效更好。
    郝萬山說:本方應用要抓三個要點:一是有肝血不足的特點;二是病變局部有發涼、發冷的特點;三是有疼痛的特點。如果冷痛的部位發生在肝經的循行部位上,用本方就更加適宜了。如1、治偏頭痛、巔頂痛及其他頭痛屬血虛肝寒,陰寒上逆,遇冷則發,頭痛發作時面色蒼白者。2、治雷諾氏病,手指冷痛者。3、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屬寒濕凝滯者。4、預防和治療凍瘡,既可內服,也可熏洗患處。5、治冠心病、心絞痛,屬血虛寒閉而兼血脈瘀阻者。6、治坐骨神經痛屬血虛寒凝者,7、治大動脈炎、無脈癥等。
    鑒別:本證應與四逆湯鑒別:
    當歸四逆湯——脈細欲絕——血虛寒凝引起
    四逆湯————脈微欲絕——陽衰陰盛導致。
    現代應用:用于肢端紫紺證、肢端感覺異常癥、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肩周炎、頸椎病、坐骨神經痛、消化性潰瘍、凍瘡、痛經、寒疝等癥見手足厥冷,脈沉細,舌淡苔白,屬血虛寒凝者,皆可用之。
    案例89——手足厥寒(雷諾氏病):
    患者,熊某,女,24歲,1997年2月診。患者素體羸弱,不耐寒冷,一月前用冷水洗衣后感手冷不能恢復,后發展至每遇冷風、涼水則手冷且色變蒼白青紫,須經溫水浸泡或烤火取暖后方能復常,經盧氏縣醫院診為“雷諾氏病”,用中西藥治療不見好轉,漸發展至足部遇冷亦見雷諾氏現象,經人介紹,到本所診治。查見患者面色咣白,精神不振,問其月經常2-3月一行,量少色淡,舌質淡少苔,脈細弱無力。辯為氣血兩虛,寒凝經脈。用當歸四逆湯。
    黃芪60g,當歸30g,桂枝15g,赤芍藥15g,細辛15g,炙草10g,通草10g,地龍10g,水蛭(沖)6g,雞血藤30g,大棗10枚。水煎服,5劑。
    同時服羊肉半斤+當歸30g,生姜50g,燉熟后去渣,吃肉喝湯。每天一劑。
    上兩方連用5劑,患者身體畏寒減輕,體力稍有恢復,但雷諾氏現象緩解不明顯。后用原方加鹿茸2g,仙靈脾15g以溫補真陽。10劑。
    三診:上方服5劑,手足逆冷感明顯好轉,遇冷手稍變色而不顯蒼白,足已恢復。10劑服完諸證若失,后用原方繼服10劑鞏固療效。因患者外出,至今失去聯系,不知愈后情況如何。
    按:本例患者手足遇冷蒼白青紫,伴月經量少,數月一行,畏寒怕冷,舌淡脈細弱,一派血虛寒凝之象。用當歸四逆湯溫經養血通脈,加黃芪補氣以行血;鹿茸、仙靈脾溫補真陽;地龍、水蛭、雞血藤活血化瘀通絡,當歸生姜羊肉湯養血散寒,諸藥合用補腎溫陽、益氣養血治其本;活血化瘀、溫經通絡治其標。扶正祛邪,標本兼顧,故收良效。             (余澤運醫案)

    (二)、厥陰臟寒證:
    原文378、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語譯:病人出現干嘔,吐涎沫,頭痛的,為厥陰肝寒犯胃,濁陰上逆所致,用吳茱萸湯治療。
    提要:肝寒犯胃、濁陰上逆的證治。
    成因:外寒直犯厥陰之臟,或肝臟內有久寒。
    分析:干嘔——肝寒犯胃,胃失和降。
            吐涎沫(有兩種情況:一是口中泛出清涎冷唾;二是從胃中泛出清冷涎沫)——為厥陰寒盛,飲邪不化所致。
            頭痛(巔頂為甚,痛連目系)——厥陰寒盛,飲邪不化,濁陰循經上擾清竅所致。
    辯證要點:頭痛、嘔吐或干嘔吐涎沫,或少腹冷痛,或腹滿寒疝,舌淡苔白或白膩,脈沉、細弦等。
    病機:肝寒犯胃、濁陰上逆。
    治法:暖肝溫胃降逆。
    方藥:吳茱萸湯。(方見陽明篇)
    吳茱萸湯在《傷寒論》中凡三見:一見于陽明虛寒“食谷欲嘔”;二見于少陰寒邪犯胃,胃氣上逆,劇烈嘔吐,出現“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三見于本條厥陰肝寒犯胃,濁陰上逆。三條表現雖不盡相同,但肝胃兩寒,濁陰上逆的病機是一致的。
    案例90——肝寒犯胃頭痛(血管緊張性頭痛):
    張某,男,75歲。2000年11月5號診。
    患者素有半側頭痛10年,每至冬季發作,發則頭痛呈陣發性,痛不可忍,伴嘔吐,吐出物為清水痰涎,發作1-2小時可自行緩解或經服止痛片緩解,每天發作3-4次,經半-1月可自行停止。此次發作已兩個月不見緩解,且多方治療無效。特到本所求治。
    刻診:頭痛陣發性發作,發時痛不可忍,疼痛在巔頂部牽及前額,兼嘔吐清水痰涎,面色蒼白,四肢冷,舌淡苔白水滑,脈沉弱。證屬肝胃虛寒,濁陰上逆。治宜暖肝和胃,溫中降逆。方用吳茱萸湯。
    吳茱萸(洗)20g,紅參15g,生姜20g,大棗7枚。水煎服,4劑。
    二診:患者自訴服至第二劑時頭痛嘔吐已止,4劑服完已無不適感,二診減量再服3劑以鞏固療效。2年后隨訪愈后未發。
    按:本例頭痛呈陣發性,痛勢劇而伴嘔吐清水痰涎,肢冷面白,舌淡苔水滑,脈沉弱。證屬肝胃虛寒,濁陰上逆。吳茱萸湯能暖肝和胃,溫中降逆,故投之效如桴鼓。                            (余澤運醫案)
    案例91——肝寒犯胃頭痛(血管緊張性頭痛)
    患者,董某,女,35歲,2012年10月4日診。
    主訴:陣發性眼花,頭痛5年。
    患者訴:“5年前開始出現頭痛,發作前先感眼前冒金星,隨即出現頭痛,疼痛以前額痛為主,疼勢劇烈,不能忍受,并伴眩暈,劇烈嘔吐,吐至胃內無物為至,嘔吐止則頭痛漸緩解,每次持續約半小時,每年發作2-3次。近半年發作頻繁,約半月發作一次,久治無效,找你診治”。
    刻診:診脈弦弱,舌淡苔白,面色咣白,冬天怕冷,平時無病。
    診斷:血管緊張性頭痛。
    中醫辯證:厥陰肝寒上逆。
    方選吳茱萸湯合頭風散。
    紅參10g,生姜15g,大棗7個,吳茱萸15g,川芎30g。水煎服,4劑。
    頭風散1劑(方見前雜病驗案案2),每服4g,2次/日,開水沖服。
    10月9日二診:服藥2天眼花及頭痛止,后未發作,藥已中病,上方再服4劑。
    11月24日診:頭痛眼花止后未發,隨訪至今,一切正常。  (余澤運醫案)
    案例92——寒逆頭痛
    蘇某,女,12歲,本村人,2012年5月15日診。
    主訴:頭痛,嘔吐2小時。
    患者素有頭痛,發作則頭痛劇烈,伴嘔吐,屢止屢發。2小時前在學校聽課時頭痛突然發作,伴見胃痛,劇烈嘔吐,其母急送本所就診。
    刻診:頭痛劇烈,嘔吐不止,吐出物為白色涎沫,胃痛陣陣發作,面色蒼白,四末冰冷,冷汗淋瀝,口唇蒼白略帶紫紺。查:頸軟無抵抗,病理反射(-),上腹部壓痛(+)。舌質淡,苔白膩,脈沉弱。
    診斷:1血管性頭痛;2急性胃炎。
    中醫辯證:厥陰肝寒犯胃之頭痛。
    由于胃痛嘔吐劇烈,先注射愛茂爾+靜點奧美拉唑60mg,待胃痛稍緩解時給吳茱萸湯加味。
    太子參15g,吳萸12g,生姜15g,大棗7個,半夏10g,川芎12g,京子15g。
    1劑,水煎服。
    第二天病人面帶喜色來告曰:頭痛、嘔吐已止,食欲大增,查見患者面色紅潤,胃部壓痛消失,其母見前方療效極好,要求再服2劑以防復發。
    按:吳茱萸湯對頭痛兼嘔吐劇烈,吐出物為白色涎沫者,無論是顱內高壓頭痛、還是神經性頭痛、血管性頭痛,只要符合肝寒犯胃之病機者,均有1劑知,2劑已之奇效。                               (余澤運醫案)

     (三)、厥陰經臟兩寒證:
    原文352、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語譯:當歸四逆湯證患者兼素有沉寒痼冷的宿疾,見嘔吐腹痛,遇寒易發,嘔吐清水,寒疝痛經、少腹冷痛等,為厥陰經臟兩寒,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治療。
    提要:論厥陰經臟兩寒的證治。
    成因:厥陰肝臟內有沉寒,肝血不足,復受外寒。
    分析:內有久寒——指肝、胃等內臟的沉寒痼冷,癥見嘔吐脘痛、舌卷囊縮、寒疝痛經、少腹冷痛等病證。
    注:郝萬山認為:內有久寒,指厥陰肝臟原有沉寒痼冷,又有血虛寒凝肝經,于是形成經、臟兩寒證。
    辯證要點:在當歸四逆湯證基礎上,兼見反復胃痛、發則嘔逆吐涎等與肝、胃有關的沉寒痼冷證。
    病機:血虛寒凝,兼有肝胃沉寒。
    治法:養血溫經,暖肝溫胃。
    方藥: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當歸三兩,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細辛三兩,甘草二兩(炙),通草二兩,大棗二十五枚(一法十二枚),生姜半斤(切),吳茱萸二升。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溫分五服。
    現代用法用量:當歸15g,桂枝15g,芍藥15g,細辛15g,炙草10g,通草10g,大棗8枚,生姜42g,吳茱萸33g。
    將藥物放入水酒(清酒或黃酒)各半的溶液中煎煮,分五次溫服。
    注:以清酒和水煎藥,可加強通陽散寒之力。
    方解:當歸四逆湯——養血通絡,溫經散寒
            吳萸生姜———溫中散寒,和胃降逆
            加清酒煎———助諸藥活血以散久寒。
    郝萬山說:當代臨床,對證侯單純,病機單一的病證,采用單一的方劑治療,如單純的厥陰臟寒證選吳茱萸湯;單純的厥陰經寒證選當歸四逆湯,此即方證對應的選方原則。但臨床病證常十分復雜,病機也常有多個方面,若只用單一方證對應,對復雜病難免顧此失彼。仲景對經臟兩寒證,采用經、臟同治,兩方合用,可解決復雜病證,多重病機選用復合方劑來治療。
    現代應用:用于胃痛、腹痛、腰痛、頭痛、牙痛、產后腹痛、四肢酸痛、痛經、經閉、月經后期、肢麻、陰縮、陰痿、婦人性交后縮陰、痹證、屢發凍瘡、坐骨神經痛、雷諾氏病、脈管炎、硬皮病、心功能不全、胃炎胃潰瘍等屬血虛、肝胃寒凝者,皆可用之。
    案例93——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靈石城關派出所所長高興亮,51歲。患者于1941年護送抗大學員赴延安時,路經山西寧武縣之摩天嶺,嚴冬大雪封山,雪深沒膝,凍死七人,凍掉手指足趾多人。本人雖幸得肢體完好,但已受嚴重凍傷。1966年發現雙下肢冷痛,多次住院治療無效,發展至1976年病情惡化。在山醫一、二院和省人民醫院等5所大醫院住院7個月。確診為腦動脈硬化、心肌下壁梗塞、雙下肢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后又赴晉中二院接受下肢放血療法,10余日無效,建議高位截肢。絕望之下,于1976年9月7日求治于余。診見雙下肢膝以下冰冷,左側尤重,足趾青紫,電擊樣劇痛日夜不休,左上下肢麻木。胸部憋脹刺痛,發作時以硝酸甘油片維持。脈沉細尺微,雙足背動脈搏動消失。面色蒼白晦暗,畏寒神倦。此證由寒邪深伏血分,痹阻血脈,已成真心痛及脫疽重癥。且病經30年之久,已成沉寒痼冷頑癥,非大辛大熱溫通十二經表里內外之烏頭、附子猛將不能勝任。遂擬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合烏頭湯,加蟲類入絡搜剔,麝香辟穢通竅,合而為大辛大熱,開冰解凍,益氣破瘀,通絡定痛之劑。
    生黃芪240g,附子60g,當歸60g,川烏30g,丹參30g,黑豆30g,川牛膝30g,防風30g,麻黃15g,桂枝15g,細辛15g,赤芍15g,桃仁15g,油桂10g,吳萸(開水沖洗7次)20g,另用(麝香1g、甲珠5g、生水蛭粉3g、全蟲3g、蜈蚣2條研粉分沖),蜂蜜150g,鮮生姜40g,大棗20枚。
    上藥加冷水2500ml,文火煮取500ml,兌入黃酒500ml,日3夜1服,4劑。
    余住其家觀察病情。服1劑,當夜安然入睡。4劑服完,諸癥均退。原左足大趾內側之潰瘍亦收口愈合,心絞痛及下肢電擊樣痛消失。后注射毛冬青針15盒,遂痊愈。隨訪至1999年,已76歲高齡,身體健康。
    按:本病屬中醫“脫骨疽”范圍,由寒濕之邪痹阻血脈,日久指、趾壞死脫落,令人慘不忍睹。本病分陽虛寒凝與濕熱化毒二型,而瘀阻不通又為兩型所共有。故活血化瘀之法,必須貫徹始終。而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不論寒熱,皆以黃芪為君。氣旺則可推動血行,而黃芪又最擅托毒生肌,為癰疽要藥,亦脫疽首選藥物。其藥性和平,又非破格重用難以奏功。
    寒凝型,以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合烏頭湯,隨證加減,大辛大熱,開冰解凍,效果極好。《傷寒論》當歸四逆湯養血通脈主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恰合脈管炎之足部動脈消失之特征),并治寒入經絡,以致腰、股、腿、足疼痛。古今中外醫家用治各類凍瘡,療效卓著。若內有久寒,深入血分,形成“沉寒痼冷”之格局,又兼見寒主收引,經脈攣縮疼痛者,加吳茱萸生姜白酒,合而為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吳茱萸最善解痙)則更為合拍。本病病程過久,則非但血虛有瘀,其寒凝之程度,猶如冰結。加用《金匱》烏頭湯大辛大熱,通行十二經表里內外,開冰解凍,更加蟲類化瘀破徵之力,則如陽光一照,冰雪消融,栓塞一通,病即向愈。                       (李可醫案)

    二、厥陰病熱證:
    原文371、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語譯:熱利證,見下利赤白膿血,肛門灼熱,伴里急后重,為邪入厥陰,濕熱郁滯,下迫大腸,損傷腸絡所致,用白頭翁湯治療。
    373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語譯:下利赤白膿血,伴渴欲飲冷水,舌紅苔黃膩的,為厥陰肝經濕熱下迫大腸所致,用白頭翁湯治療。
    提要:辯濕熱下利的證治。
    分析:成因:肝經濕熱下迫大腸或大腸濕熱下注。
    病位:大腸。病性:實熱。
    癥狀:熱利(赤白膿血)——肝經濕熱,下迫腸道,損傷血絡,致傳導失職。
            下重(里急后重,即腹痛急迫欲下,肛門墜重難出)——肝經濕熱下迫大腸,或大腸濕熱下注。
            渴欲飲水——濕熱內盛,耗傷津液。
            可兼:腹痛發熱,煩躁,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辯證要點:1、下利膿血,血色鮮艷;2、里急后重,肛門灼熱;3、伴見渴欲飲水,舌紅苔黃膩等。
    病機:肝經濕熱下迫大腸,大腸傳導失職。
    治法:清熱燥濕,涼肝止利。
    方藥:白頭翁湯。
    白頭翁二兩,黃柏三兩,黃連三兩,秦皮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折現代用量(按原量1/2折):白頭翁15g,黃柏23g,黃連23g,秦皮23g。
    水煎取汁,分2次服。
    方解:白頭翁——苦寒清熱,涼肝止利
            連柏———清熱燥濕,堅陰厚腸
            秦皮———清肝涼血,利濕止利。
            諸藥合用,清熱燥濕,涼肝止利。
    臨床應用:本方治濕熱痢赤多者療效好。若里急后重者加木香、薤白;赤痢多加赤芍,白痢多加白芍;血虛加阿膠;阿米巴痢加鴨膽子。
    現代亦有用本方治療眼病、盆腔炎、崩漏、陰癢、泌尿系統感染等屬肝經濕熱者。筆者體會,白頭翁一藥對尿路感染表現為尿道灼熱疼痛的,療效卓著,其效遠較“導赤散、八正散”為優,為治療尿道灼熱痛的特效藥,用量宜重,可在30-50g以上。

    三、厥陰寒熱錯雜證:
    寒熱錯雜包括寒熱互結和上熱下寒。
    (一)、蛔厥證(烏梅丸證):
    原文338、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臟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解詞:(1)臟厥——指腎臟真陽極虛而致四肢厥冷。
            (2)蛔厥——因蛔蟲內擾,疼痛劇烈,氣機逆亂而致四肢逆冷。
            (3)臟寒——指脾臟虛寒,實為腸中虛寒。
            (4)須臾——指很短的時間。
            (5)食臭——飲食的氣味。
    提要:辯臟厥與蛔厥及蛔厥的證治。
    語譯:傷寒,脈微而手足逆冷,病至七八日,從手足逆冷發展至周身俱冷,并且躁擾沒有安寧之時的,為真陽大虛,臟氣垂絕的臟厥危侯,不是蛔厥。蛔厥除四肢厥冷外,當有吐蛔史,且病人時靜時煩,是因臟腑虛寒而蛔蟲趨溫避寒,向上竄擾,故發煩;蛔蟲不動不擾時則又煩止而安靜。進食時,因蛔蟲聞見飲食氣味而向上竄擾,則病人又出現嘔吐而煩躁,若素有蛔蟲史的病人常伴有蛔蟲吐出。蛔厥證,用烏梅丸治療,此方亦可治療久利。
    分析與鑒別:
    1、臟厥:
    脈微而厥——腎陽虛衰,陰寒內盛。
    膚冷(周身冰冷)——臟腑陽氣虛極,臟腑組織肌表皮膚失于溫養。
    躁無暫安時——內臟陽氣欲絕,陰寒內盛,無陽相爭,故無安時。
    臟厥病機:真陽將絕,臟氣衰敗。
    從原文看,臟厥的判斷主要有下幾點:
    (1)、臟厥全身衰竭,精神不佳;
    (2)、病程病史較長,無吐蛔,便蛔蟲史;
    (3)、精神狀態表現為持續躁擾不寧(躁無暫安時);
    (4)、病機屬純陰無陽,預后不良。
    2、蛔厥:因蛔蟲內擾,有時作時止的特點,且常有吐蛔史。
    厥——蛔蟲因寒而動,上入膽道,腹痛甚而致厥。
    靜而復時煩,須臾復止——脾虛腸寒,蛔蟲不安其位,內擾上竄,產生劇痛而煩躁不寧。蛔動則煩,蛔靜則止,蛔動止不息,故煩靜時作。
    得食而嘔又煩——得食則蛔動更甚,故心煩、嘔吐、腹痛又作并加劇。
    注:郝萬山說:現代怎樣理解蛔蟲擾動,得食而煩,須臾復止?我覺得有可能是病人在熱病之后,出現上熱下寒,胃腸蠕動功能失調的一種表現。上熱下寒的病人,一看到飲食,胃腸的條件反射可能太強烈,以致胃腸蠕動失調,人就會感到胃中有些嘈雜難受。我覺得,這種“得食而煩,須臾復止”。有可能是在外感病之后,胃腸功能失調的一種表現。
    常自吐蛔——脾胃虛寒,胃失和降,蛔因氣逆嘔吐而出。
    可兼見:腹痛劇烈,大汗淋漓,面白唇青。
    從原文看,蛔厥的判斷主要有下幾點:
    (1)、四肢雖厥,周身皮膚不冷;
    (2)、有吐蛔蟲史;
    (3)、病者時靜時煩,得食而嘔又煩,須臾復止。
    臟厥、蛔厥鑒別:
    蛔厥—手足逆冷—蛔蟲擾動—僅四肢發涼—兼靜而復時煩(有蛔蟲史)。
    臟厥—手足逆冷—臟陽虛極—兼周身冰冷—兼躁無暫安時(有久病史)。
    蛔厥辯證要點:1、有吐蛔病史;2、以腹部、胃脘疼痛為主,且時作時止;3、手足厥冷常在痛劇時產生,痛減或痛止時消失;4、進食后隨即發生疼痛與嘔吐。
    病機:上熱下寒,蛔蟲內擾。
    治法:清上溫下,安蛔止痛。
    方藥:烏梅丸。
    烏梅三百枚,細辛六兩,干姜十兩,黃連十六兩,當歸四兩,附子六兩(炮,去皮),蜀椒四兩(微火炒至油質滲出),桂枝六兩,人參六兩,黃柏六兩。
    上十味,異撏篩(分別搗碎,篩出細末),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撏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進食之前)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方解:烏梅醋漬————安蛔止痛————蛔聞酸則靜
            辛姜桂附歸椒——溫散中下之寒——蛔得辛則伏
            黃連、黃柏———苦清上焦之熱——蛔得苦則下
            人參白蜜米粉——補益脾胃————蛔得甘則動。
            諸藥合用,酸苦辛甘相合,溫清并用,滋陰溫陽,扶正祛邪,安蛔止痛,為治療厥陰寒熱錯雜之主方。
    應用要點:        
    1、本證診斷指標以腹痛、惡心嘔吐、四肢厥冷或不溫,腹瀉便溏,吐蛔便蛔,食欲不振,舌淡紅或紅,苔薄白黃或薄黃,白厚膩,黃厚膩,脈沉、弦、細數、遲、緊、滑等,病機以寒熱錯雜、虛中夾實者。
    2、本方中烏梅用量宜15-30g,干姜、附子、黃連、花椒各5-10g,黃柏、桂枝各10-15g,細辛3-5g,當歸、黨參各10-20g。多可取湯劑口服。
    3、進食之前服。
    4、本方只能安蛔,不能殺蟲,待腹痛緩解后,另用驅蟲之劑以根治。
    5、本方治慢性結腸炎屬寒熱錯雜者,療效較好。
    郝萬山說:現在有蛔蟲的病人漸少,但在熱病之后,胃腸蠕動功能失調,也有可能出現一見到食物就出現胃脘嘈雜,心中煩躁,稍事休息就可繼續進食的現象,是否可用烏梅丸治療呢?我就遇到一15歲男孩,因急性扁桃體炎高熱數日,熱退后出現中午放學感腹中饑餓,一旦聞到飯菜的香味,胃中即嘈雜不適,口中如吃酸梅,唾液大流,此時并不能馬上進食,要休息1-2分鐘才能進食。他沒有吐蛔史,只有類似得食而煩,須臾復止。我按上熱下寒證給烏梅湯7劑,諸癥消失。所以用烏梅湯治療得食而煩,須臾復止,有蛔蟲的,就叫蛔厥,沒蛔蟲的,就叫上熱下寒就可以了。
    現代應用:本方主要用于膽道蛔蟲癥、蛔蟲性腸梗阻。其次為慢性菌痢、慢性腸炎結腸炎、及痛經、經閉、癲癇等疾病,病情表現為寒熱錯雜、氣血紊亂、陰陽不相順接,病變與肝有關的疾病。
    案例94——蛔厥(膽道蛔蟲癥):
    憶1979年余在桑坪衛生院工作時,病房收治一膽道蛔蟲患者張某,男,11歲。以陣發性劍突下劇烈絞痛,痛時翻滾不已,大汗出,面色蒼白,四肢冰冷,每次發作持續約半小時,發作后如常人,一天發作10余次,經治醫生給于抗感染、解痙止痛、驅蟲、大劑量V-C針靜推等措施,病情仍不緩解。余見經治醫生苦無良策,毛遂自薦可用中藥一試,經主治醫生和患者同意后,遂書烏梅湯加苦楝子15g,元胡10g,白芍30g,甘草10g,使均子15g。水煎服,2劑。服一劑,發作次數減少,二劑服完,痛若失,患者感覺效好,又服2劑鞏固療效。5年后見其父問其情況,言愈后未發。
    按:烏梅湯治膽道蛔蟲癥(蛔厥癥)確有良效,然亦須根據病情加減化裁,不能固守成方,否則效亦不顯。                      (余澤運醫案)

    (二)、上熱下寒格拒(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證:
    原文359、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
    解詞:寒格——即下寒與上熱相格拒,致食入口即吐。 
    提要:上熱與下寒相格拒吐利的證治。
    語譯:素有中陽虛久瀉不止,復感外邪,醫又誤用吐下,使脾胃更傷而寒熱相格拒,引起上有“食入口即吐”,下有下利便溏之變證,用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治療。
    分析:成因:中陽素虛,誤用攻下。
    病性:上熱下寒。病位:中焦。
    癥狀:傷寒本自寒下——患者平素脾胃陽虛,久瀉不止,復感外邪。
            寒格,更逆吐下——中虛誤用吐下使脾胃更虛而上熱下寒相格拒,致上熱胃氣逆則吐,下寒脾不升則利。
    食入口即吐(即隨吃隨吐)——胃熱氣逆不降所致。
    下利——脾寒氣陷所致。
    辯證要點:本證上熱下寒,以胃熱為重。見:嘔吐為食入即吐,下利便溏,伴見口渴,口臭,食少乏力,腹脹腹痛,喜暖喜按。舌邊尖紅,舌苔黃白。
    病機:胃熱脾寒,寒熱格拒。
    治法:清胃溫脾。
    方藥: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
    干姜、黃芩、黃連、人參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折現代用量(按原量1/2折):干姜、黃芩、黃連、人參各23g。
    水煎取汁,分2次服。
    方解:芩連——苦寒清熱,降胃逆止嘔
            干姜——辛溫散寒,升脾陽止利
            人參——補中健脾,助脾胃升降。
            諸藥合用,清上溫下,辛開苦降。
    臨床體會:刑錫波說:本方證為脾陽虛寒,熱邪犯胃。故腸中下利,胃中食入即吐。此方溫脾陽以止下利,清胃熱以治嘔逆,故對中虛胃熱之嘔吐,寒熱錯雜之腹痛(或辯不準寒熱)確有良效。
    本方與半夏瀉心湯均為寒熱并用治寒熱錯雜證,應于鑒別:
    半夏瀉心湯-芩連姜參-寒熱錯雜致痞-以心下痞為主兼嘔利-辛開苦降-有姜夏草棗。
    姜芩連參湯-芩連姜參-寒熱錯雜嘔利-以食入口即吐兼下利-辛開苦降-無姜夏草棗。

    (三)、唾膿血泄利(麻黃升麻湯)證:
    原文357、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解詞:下部脈——指尺脈或足部的趺陽脈和太溪脈。
    提要:論正虛陽郁,上熱下寒的證治。
    語譯:傷寒六七日,誤行大下后,既傷脾陽,又損肺陰,病轉上熱下寒,正虛陽郁。見寸脈沉而遲,手足逆冷,下部脈(一指尺脈,一指足部趺陽和太溪脈)蟄伏不見,上有肺熱絡傷的咽喉不利,唾膿血;下見脾陽虛陷之泄利不止。使病情錯綜復雜而難治的,用麻黃升麻湯治療。
    成因:表證誤下。
    病性:上熱下寒。病位:上中二焦。
    分析:傷寒六七日,大下后,正傷邪陷于里,致表邪不解而上熱下寒。見:
            寸脈沉而遲——邪陷于里,陽郁不伸所致。
            手足厥逆——下后中傷,陽郁不宣,不達四末。
            下部脈不至(關尺脈伏而不見)——大下后,陽氣受損,陽氣不足以下達。
            咽喉不利,唾膿血——邪陷胸中,郁而化熱,熱盛于上,灼傷津液,則咽喉不利,灼傷肺絡,故唾膿血。
            泄利不止——中焦虛寒,清氣下陷。
    辯證要點:本證為陽氣內郁,上熱下寒,但以陽郁為主,肺熱脾寒為次。見: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下部脈不至。
    病機:陽氣內郁,肺熱脾寒。
    治法:發越陽氣,清肺溫脾。
    方藥:麻黃升麻湯。
    麻黃二兩半(去節),升麻一兩一分,當歸一兩一分,知母十八銖,萎蕤十八銖,芍藥六銖,天冬六銖(去心),桂枝六銖(去皮),茯苓六銖,甘草六銖,石膏六銖(碎,綿裹),白術六銖,干姜六銖。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頃令盡,汗出愈。
    折現代用量(按原量1/3折):麻黃12g(可用12-15g),升麻6g,當歸6g,知母5g,玉竹5g,芍藥1.5g,天冬1.5g,桂枝1.5g,茯苓1.5g,甘草1.5g,石膏1.5g,白術1.5g,干姜1.5g。
    麻黃先煎去沫,后納諸藥,水煎取汁,分溫三服,強調要在短時間內服完,令汗出后,則愈。
    使用注意:強調在短時間內將三服藥全部服完,主要使藥力持續,則內郁邪熱容易外達而從汗解。
    方解:麻黃桂枝升麻————發越郁陽————發郁陽
            膏芩歸芍知冬玉竹——養陰清熱潤肺——清上熱
            茯苓白術干姜甘草——溫中健脾祛寒——祛下寒
            諸藥合用,發郁陽,清上溫下。
    麻升桂枝發郁陽,育陰冬芍萎蕤當,清熱膏芩并知母,溫中苓術草干姜。
    現代應用:多用于治療腎病型腎炎、肺結核、慢性腸炎、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老年性口腔炎等屬陽氣內郁、上熱下寒者。
    案例95——咽痛:
    族嬸張某,女,45歲,1987年8月15日診。
    素稟體虛,飲食稍有不慎即易腹瀉。近因感冒后咽痛1個月不解,多方服藥無效,某醫以上焦郁火給涼膈散2劑,咽痛如故而腹瀉加重,聞余從外進修歸家,特來就診。查T37.3度,咽部嫩紅伴有膿點,扁桃體稍大,舌質嫩紅苔薄白,每天3-4次稀溏便,食欲不振,全身乏力,面紅而四肢逆冷,脈虛數。診為外感治療不當,正虛陽郁,上熱下寒。治以清上溫下,發越郁陽,用麻黃升麻湯。
    麻黃10g,升麻10g,當歸6g,知母8g,玉竹8g,芍藥6g,天冬5g,桂枝5g,茯苓15g,甘草6g,石膏12g,白術15g,山藥30g,蓮米15g,上桂3g,元參12g,干姜9g。水煎服,3劑。
    二診:咽痛愈,腹瀉減為日一次軟便,四肢微冷。上方減元參、知母,加干姜為12g,服3劑后便軟肢冷恢復,后以參苓白術散善后。
    按:本例患者上有面紅咽痛,下見肢冷便溏,顯系上熱下寒,正虛陽郁。用麻黃升麻湯以清上溫下,發越郁陽。因病機與方藥相應,故獲良效。(余澤運醫案)

    四、厥陰危重證——臟厥證:
    原文338、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非蛔厥也。
    提要:辯臟厥證。
    分析:一個外感病,出現脈微而厥,當為少陰真陽衰微,但發展至七八日,出現全身皮膚發涼,為在少陰心腎真陽衰竭的基礎上,又發展至厥陰肝與心包相火衰竭,也就意味著五臟六腑的陽氣都已經衰竭,因此稱之為臟厥。臟厥是指內臟真陽都衰竭而導致的四肢厥冷。內臟陽氣虛衰,正不勝邪,于是就出現其人躁無暫安時的現象,這很類似于正氣散亂的循衣摸床,撮空理線,因此病情險惡,預后不良。這屬于六經病的終末期,故有人認為,厥陰病的實質是寒證、死證,是六經病的最后階段。

    五、寒邪郁遏厥陰相火證:
    原文331、傷寒先厥,后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復利。
    提要:辯厥熱與下利的關系。
    分析:厥陰病厥熱勝復證,陰盛則厥逆,陽復則發熱。
            先厥(厥逆下利)——陰寒內盛,陽氣衰微。
            后發熱——陽氣來復。
            下利必自止——陽復則陰退,脾運亦健,故利自止。
            見厥復利——陽氣初復,再見厥冷,為陰寒又盛,故復利。
    原文334、傷寒先厥后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解詞:其喉為痹——指咽喉腫脹,吞咽不利。
    提要:先厥后熱,陽復太過的兩種變證。
    分析:厥熱:厥多-陽復不及,陰寒太盛,病轉寒-下利厥冷,持久不愈。
            熱多-陽復太過,轉為熱邪-火熱上炎,熏咽喉-喉痹。
            火熱傷絡,血液下出-便膿血。
    原文336、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自愈。
    提要:厥熱相等,其病自愈。
    分析:陰盛則厥冷,陽復則發熱。若厥熱時間相等,為陰陽已趨平衡,故知“自愈”。
    341、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者,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膿血。
    提要:據厥熱的時間診斷陽復太過的辯證。
    分析:一般而言,厥熱平衡,其病當愈。但若熱稍多于厥,雖不能自愈,然治療亦較易。但熱過多者,則會損傷腸絡而致便血。
    342、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
    提要:厥多熱少,其病為進。
    分析:厥為陰盛,熱是陽復。今厥冷時間多于發熱時間,知陽虛不能勝邪,病勢向嚴重方向發展,故其病為進。
    原文332、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食以索餅,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后三日脈之,其熱續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復發熱三日,并前六日,亦為九日,與厥相應,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脈之而脈數,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余,必發癰膿也。
    解詞:(1)除中——久病胃敗,反而突然能食的現象,叫“除中”。
            (2)索餅——即面條。
            (3)暴熱——指發熱突然出現。
            (4)脈之——指診斷。
            (5)旦日——指明天。
    提要:辯利厥能食,疑似除中證。
    分析:此條說明以下問題:
    1、在厥熱勝復過程中,厥與熱日數相等,能自愈。
    2、厥利而又能食者,要辯清是除中證,還是厥陰證?
    A、        食面條后不發熱或微熱——胃氣尚存,易治。
    B、食后陡然發熱,發熱后突然衰竭而不發熱——胃氣垂絕的“除中”證。
    3、厥熱過程中,熱多于厥者,必致氣血雍滯,發生癰膿。
    小結:
    以上條文說明以下問題:
    1、厥熱相等,是陽氣來復,陰陽趨于平衡,病自愈。
    2、熱多厥少,是正勝邪卻,病勢好轉。
    3、厥多熱少,為正不勝邪,其病為進。
    4、熱而復厥,為陽復不及,病又發作。
    5、但厥不熱,是陰盛陽衰,病情危重。
    6、厥退而熱不止,為陽復太過,病從熱化——向上,傷咽喉—喉痹
            ———向下,傷陰絡—便膿血。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又粗又大又黄又硬又爽免费看| 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久久 |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免费|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99| 麻豆国产传媒精品视频| 青青草国产线观看| 思思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网禁呦|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AV无码中文字幕不卡一二三区|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码| 好涨好硬好爽免费视频| 波多野结衣乳巨码无在线观看| 亚洲偷自拍国综合| 日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深夜释放自己在线观看| 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高潮| 人人人澡人人肉久久精品|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 四虎影视一区二区精品| 色AV专区无码影音先锋| 国产综合色在线精品| 2020国产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亚洲日本韩国欧美云霸高清| 欧洲美熟女乱又伦AV影片| 中文字幕精品人妻丝袜| 久热爱精品视频线路一|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精品| 黑巨茎大战俄罗斯美女| 性欧美VIDEOFREE高清大喷水| 久久乐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高清中文字幕国产精品|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性色扶| 国产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男人扒开女人内裤强吻桶进去 | 成年视频人免费网站动漫在线| 国产V亚洲V天堂A无码| 免费无码黄十八禁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