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四世在死亡之前,曾有過強烈的不祥預感而顯得焦躁不安,他曾對蘇利說:“我的朋友,我將會死于這次加冕禮的!”瑪麗王后的加冕如期舉行,一切順利,但次日上午,國王的神情開始恍惚不安,他對幾個貴族說:“你們無法體會我現在的心情;我在這幾天內就要死了,當我死后,你們就會理解我的。” |

亨利四世與瑪麗王后像(油畫,1610年繪)
本文摘自《文史參考》2011年第2期,轉載請注明出處
2010年12月15日,經過長達9個月的研究,法國法醫學家菲利普·查理爾領導一個研究團隊最終認定一個部分保存完好的17世紀頭顱屬于法國國王亨利四世。
查理爾團隊確定它與亨利四世所有已知畫像和遇刺身亡后用石膏制作的死亡面具相吻合,能從中鑒別出“亨利四世褐色的頭發,混合著紅色和白色的胡須,以及那顯而易見的大方額”。法國政府宣布將在2011年舉辦一場全國性彌撒和葬禮,讓亨利四世的頭顱重新入祀圣·丹尼斯大教堂。
1610年5月14日,亨利四世在巴黎街頭遇刺身亡。1793年,當法國革命分子劫掠法國王室在巴黎近郊圣·丹尼斯的教堂后,亨利四世的頭顱便告無蹤。此后,這顆頭顱就在收藏家手中不斷輾轉易手。
作為最受人們愛戴的法國國王之一,亨利四世的一生見證了無數殺戮、抵抗、戰爭和陰謀,卻用一種帶著智慧的寬厚結束了法國長期的內戰,有人稱其為史上最偉大的基督徒。他使得法國從漫長的混亂中擺脫出來,重新建立了一個統一且蒸蒸日上的國家,亨利四世之后的百余年正是法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時期,幾乎稱霸歐洲大陸。
14歲被母親送上戰場
亨利四世,即亨利·德·波旁,出生于1553年12月13日法國南部的小國那伐爾王國,是法國新教領袖安托萬·德·波旁公爵與那伐爾女王雅娜·達爾布雷之子。
亨利幼年時的吃穿跟鄉間的兒童別無二致,可以說,他是作為戰士,而不是作為國王被撫養長大的。當時的法國動蕩不安,新教在法國迅速發展,很快就在貴族和官員中傳播,并開始變成一支政治力量。新教教徒和天主教教徒沖突不斷,1562年,內戰爆發,支持新教和支持天主教的兩大貴族集團間開始了宗教戰爭。
父親在一次戰爭中死于盧昂,亨利九歲時登上了那伐爾王位,成為了法國新教徒的領袖。亨利14歲時就被母親送上了前線,作為叔父孔代親王的助手參加第一次宗教戰爭。1569年,孔代親王在雅爾納克與天主教軍隊作戰時陣亡,亨利也就身兼新教軍隊的領袖,這時他年僅16歲。
殘酷的新婚,被迫放棄新教信仰
1572年8月,亨利前往巴黎,與信仰天主教的法國國王查理九世的妹妹瑪格麗特(就是后來的瑪戈王后)舉行婚禮,兩人的婚姻被視為法國宗教和解的重大標志,大量新教徒云集巴黎參加慶典。8月18日,亨利與瑪格麗特成婚,但整個儀式中,新郎和新娘始終直視前方,從未看過對方一眼。短暫的和平中暗流涌動,新教教派的領袖科里尼進入宮廷不久,國王查理九世的母親卡特琳娜太后和吉斯家族就策劃了暗殺,雖然這次行動失敗了,但天主教勢力仍迫不及待地想要剿滅新教徒。
8月24日是圣巴托羅繆節,在卡特琳娜太后的策劃下,當夜,巴黎發生了天主教暴徒針對新教徒的大屠殺,即歷史上著名的“圣巴托羅繆之夜”。一夜之間,包括許多重要領袖人物在內,共有超過3000名新教徒被殺。亨利在妻子的庇護下臨時被迫宣布放棄新教信仰改信天主教才得以幸免。屠殺持續了三天,并很快蔓延到外省,一直到10月初才停止。據當時報道,死難者的尸體堆積在河里長達數月,以至于沒人敢吃河里的魚。由伊莎貝爾·阿佳妮、樊尚·佩雷主演的電影《瑪戈王后》反映的就是這一事件。
主動改變信仰,“為巴黎做一場彌撒是值得的”
1574年查理九世病死,王弟亨利繼位,史稱亨利三世。這位天主教國王與天主教貴族首領吉斯公爵之間矛盾不斷,因而開始對新教徒采取懷柔政策,亨利借機于1576年逃出巴黎回到領地,并否認自己被迫接受的天主教信仰,重新成為法國新教徒的領袖。
1589年,國王亨利三世遇刺,伐羅亞王族絕嗣了。那伐爾國王亨利·德·波旁作為亨利三世的旁系堂兄弟,此前娶了王妹瑪格麗特公主,故而成為法國王位的第一繼承人。于是亨利繼承了法國王位,史稱亨利四世,這也是波旁王朝的開始。作為新教集團的領袖,亨利理所當然地遭到了國內天主教勢力的反對。亨利四世不得不靠武力征服來控制這個國家的大部分地區。起初,亨利四世的進展很順利,天主教聯盟的一支轉而支持他,使他順利地進軍巴黎城下。但他第一次圍攻巴黎受挫,元氣大傷,同時也意識到巴黎那些天主教徒的堅決。隨后的四年間,他數次圍攻巴黎,都遭到了堅決的抵抗。
同時期的哲學家和人文主義者蒙田曾對他說:“顯而易見,一切宗教戰爭都不外乎是撕裂法國的行為。”這深深影響了亨利四世的思想,其間天主教徒們也不斷請求他皈依天主教,他意識到,三十余年的戰爭表明新舊教派均不會真正屈服于對方,單方面勝利從來都是以另一方自由和權利的喪失為代價。鑒于法國90%以上的人口信仰天主教,抱著結束國家苦難的目的,亨利四世放棄了自己大半生的新教信仰,于1593年7月25日再次宣布改信天主教,他的名言就此誕生:“為巴黎做一場彌撒是值得的”。6天后,新舊兩教派達成為期3個月的休戰協定。1594年3月22日,亨利四世以凱旋者的身份進入巴黎。
1598年4月,亨利四世頒布了《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為國教,同時承認新教徒在法國全境的信仰自由,在擔任公職方面享有與天主教徒同等的權利。亨利四世開了歐洲基督教國家宗教寬容和信仰自由政策的先河。5月,西班牙同法國議和。至此,法國境內長達30多年的宗教戰爭結束。
“要讓農民們每個周末每家鍋里都有一只雞”
亨利四世和瑪格麗特的婚姻早已名存實亡,夫婦倆分居多年各有情人,亨利四世沒有合法的兒子,他不得不考慮王位的繼承問題。1599年,經亨利四世申請,教皇宣布他與瑪格麗特的婚姻無效。次年4月,亨利四世與托斯卡納大公的侄女瑪麗·美第奇達成婚約。瑪麗相貌平庸,但能帶給國王一大筆嫁妝,這場婚姻也被時人描述為一場政治聯姻。新王后于1601年為亨利四世生了一個兒子,就是后來的路易十三。
實現國內和平后,亨利四世轉而關心國內的財政問題和百姓生計,當時剛剛擺脫戰爭的法國千瘡百孔,好在他有一位得力的助手蘇利公爵。
蘇利11歲時就開始追隨亨利,是亨利四世可靠的顧問和朋友。亨利四世登基后任命他為財政總監、炮兵總監、路政官、工程總監等職,實際上他成了國王的首相。蘇利曾說過:“農業和畜牧業是供養法國的雙乳,可比真正的礦山和秘魯的寶藏。”他大力支持民眾修建水利設施,力行嚴格的財政管理政策,減少了稅收在各級間的盤剝,國家的財政狀況好轉起來。蘇利對發展工業不感興趣,但亨利似乎更有眼光,鼓勵創辦各種工場,如水晶玻璃廠,鋼廠和各種紡織廠,并大力扶植工商業,刺激海外殖民活動。
亨利四世曾發誓“要讓農民們每個周末每家鍋里都有一只雞”。 在他統治的后期,君主政體得到了鞏固和發展,法國的經濟已全面恢復,人民生活改善了很多,平時基本能吃到雞了,從那時起,法國人開始把吃雞的周末當作過節一樣。
貪戀食色,很少洗澡
16世紀時,法國民族演變成為著名的懼水民族,那個時代的法國人認為水是對人體有害的東西。亨利四世因此也很少洗澡,有史料形容,亨利四世聞起來簡直如一塊腐爛的行尸走肉,以至于其未婚妻第一次與他會面時,幾乎當場被熏暈過去。
亨利四世同所有波旁家族的人一樣,天生胃口好,他一次能吃下四道頭盤、四碗湯、各種煮熟肉和各種烤肉。亨利四世不吃蔬菜,但愛吃糕點。他怕消化不良,還要大量吃水果,進餐一次會吃得滿桌狼藉。有一天,他的兒子(未來的路易十三)在臺布上掉了許多面包屑,受到大人責備,孩子辯解說:“這是學我爸爸的樣子啊!”亨利四世的后代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都是舉世聞名的大胃王。
亨利四世在法國人民心中享有盛譽,功勛顯赫,但他也以貪戀女色聞名,法國波旁王朝一貫的淫靡之風可追溯于此。從民間流傳的他的一則軼聞可見一斑。據說亨利四世某天出巡路過一村莊,吃午飯時他派人找來一位口才流利、見多識廣的農夫作陪。“坐在我的對面!”亨利四世說,“讓我們共進午餐,你叫什么名字?”“陛下,我叫放蕩。”“哦!放蕩!這個名字太妙了!喂,伙計,你能告訴我放蕩和淫蕩的差別嗎?”“陛下,”農夫答道,“它們之間僅僅隔一張桌子。”
被刺兩刀身亡
1610年5月14日下午二時許,一名男子從盧浮宮一直尾隨著國王的馬車,在菲羅內里街的入口,馬車右輪陷進路邊的明溝里停下來,國王的隨從們紛紛下車去推開貨車,卻沒理會到國王的馬車車門洞開。這個跟蹤者一腳蹬著馬路邊,一腳踏上車輪,撲到亨利四世的身上向其猛刺過去。國王大叫起來:“我被刺啦!”接著胸口被刺了第二刀,倒在血泊之中。
亨利四世在死亡之前,曾有過強烈的不祥預感而顯得焦躁不安,他曾對蘇利說:“我的朋友,我將會死于這次加冕禮的!”瑪麗王后的加冕如期舉行,一切順利,但次日上午,國王的神情開始恍惚不安,他對幾個貴族說:“你們無法體會我現在的心情;我在這幾天內就要死了,當我死后,你們就會理解我的。”一語成讖,當天下午他就遇刺身亡。
亨利四世生前正準備與奧地利作戰,加之法國當時的宗教環境復雜,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的矛盾還是時有發生,這次刺殺被有些人斷定為宗教性的暗殺。刺殺亨利四世的兇手名叫拉伐伊阿克,在一些史書上被描述為弒君癥患者。
亨利四世死后,繼位的路易十三年紀尚小,瑪麗王后代為攝政。法國依然遵循了亨利四世制定的政策,開始了此后百余年稱霸歐洲大陸的步伐,因此亨利四世也被法國人尊為最偉大的君主之一。為紀念亨利四世,現在很多法國南方城市還在出售一種叫“亨利四世”的彩色水果糖,不少傳統家庭仍恪守周末吃雞的傳統,“要讓農民們每個周末每家鍋里都有一只雞”的名言也被寫進小學課本,一代代傳承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