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復習方法(轉載)(2010-11-21 23:13:54)
根據歷年高分考生的經驗,大體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按照考試大綱劃分復習范圍,在熟悉大綱的基礎上對考試必備的基礎知識進行系統的復習,分清楚(考試要求和自己的)考研數學的基本內容、重點、難點和特點。(要求理解的內容,要求掌握的方法就是考試的重點,而近幾年的考試中重復出現的內容就是考試熱點。在對概念、定理和公式進行系統復習的基礎上再對重點、難點及熱點部分作重點復習,但不要專門去做偏題、難題、怪題,正式考試基本上沒有什么偏題和怪題。)第二個階段是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做一定數量的題,重點解決解題思路的問題。這個階段要注意歸納總結,即拿到題后要知道從什么角度,可以分幾步去求解,每道題并不要求都要寫出完整步驟,只要思路有了,運算過程會做了,考生可以視情況而靈活掌握,這樣省出時間來看更多的題。所選試題可以是歷年真題,也可以是書上的練習題,但真題一定要做,而且要嚴格按照實考的要求去做,把握真題的特點和解題思路及運算步驟。第三個階段是實戰訓練階段,從十一月到十二月的中旬,這也是臨考前非常重要的階段。考生要對大綱所要求的知識點做最后的梳理,熟記公式,系統地做幾套模擬試卷,進行實戰訓練,自測復習成果。在做模擬題前先要系統記憶掌握基本公式,做題要講究質量,既要有速度,又要有嚴格的步驟、格式和計算的準確性。最后階段是考前沖刺,從十二月下旬到考試。針對在做模擬試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作最后的補習,查缺補漏,以便以最佳的狀態參加考試。
考研試題與教科書上的習題的不同點在于,考研試題是在對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基本方法充分理解的基礎上的綜合應用,有較大的靈活性,往往一個命題覆蓋多個內容,涉及到概念、直觀背景、推理和計算等多種角度。因此一定要力爭在解題思路上有所突破,要在打好基礎的同時做大量的綜合性練習題,并對試題多分析多歸納多總結,力求對常見考題類型、特點、思路有一個系統的把握。另外在做題時,不必每道題都要寫出完整的解題步驟,類似的題一般只要看出思路,熟悉其運算過程就可以,這樣可以節省時間,提高做題的效率。
考生在做題的同時還要注意各章節之間的內在聯系,數學考試會出現一些應用到多個知識點的綜合性試題和應用型試題。這類試題一般比較靈活,難度也要大一些。 考生在備考時還要多做例題,而不僅僅是練習題。做例題時應遵照下面的方法,也就是在看第一遍之前一定要遮住答案,自己先認真做;無論做出與否都要把自己的思路詳記于空白處,尤其是做不出的,一定把自己真實的思考方式記錄在案,留待日后分析,而不是對了答案就萬事大吉,這樣做可以迅速的找到做題的感覺。 接著就在十月份開始李永樂的《經典400題》,每天一套,十二天完成數學一,拿出兩天回顧做過的題目,然后在十月底結束數學二。經典四百題完成后,再進行一遍基礎知識結合基本題型,基本分析方法的回顧,大約用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吧,以保證之前的學習成果得到鞏固。 不能脫離課本單看參考書,也不能只看課本上的理論而脫離參考書上的歸納和總結。應該說任何參考書上所作的歸納和概括,肯定比你自己總結要更好一點,至于陳,李哪個更好一點,不能一言而論,只能根據個人情況。陳的《復習指南》從純數學意義上而言,明顯比李的《數學復習全書》差一個檔次,也就是說,陳的書對你數學能力的提高,可以說沒有什么幫助,而是純靠老陳總結的一套做題經驗,而真正考研試題肯定不是靠套用陳舊的套路方法就能夠解決的,所以看陳的書一定要跳出他的思路,從自己的角度來讀,把他的東西轉化為你自己的東西。李的《數學復習全書》充分顯示了編著者在數學上的深刻理解,應該說是令人茅塞頓開的經典之作,對你數學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如果時間緊或者不想兩本都買。 在整個第二輪復習中,建議以《經典四百題》+《數學復習全書》,大概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經典四百題》以套題的形勢編排,但是本身并不適合模考,所以還是作為綜合題目演練之用。 第三輪,模擬演練。做成套的模擬題除了對知識的補充,對思維的訓練,還有兩個重要的作用:做題節奏和考試心理!首先,要通過不斷的模擬練習,把握做題的節奏,清楚自己各部分應該分配多少時間,練習多了,就自然形成了自己的節奏,遇到難題或者做了半天也沒作出了的題目,根據自己的節奏進行調整,所以這個階段的模考應該嚴格的按照三個小時來完成;其次,要刻意給自己制造一個緊張的氣氛,提前去體會那種怦怦的心跳,提前去適應一切需要你去適應的環境和氣氛。這個階段便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了,提前完成相應的數量的題目,迅速提升自己的應試水平,早早讓自己去適應考研,胸有成竹,以避免最后階段的浮躁心理。 |
|
來自: 生活-快樂 > 《高三復習方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