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
中國的古代科技為什么能長期領先于世界 |
內容: |
中國的古代科技為什么能長期領先于世界? |
|
|
|
時間: |
|
主題: |
中國的古代科技為什么能長期領先于世界 |
內容: |
問: 中國的古代科技為什么能長期領先于世界? 答:長期領先于世界的原因:①中國最早建立封建制度,是當時社會制度最先進的國家;②統一是歷史的主流,社會相對穩定;③國內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各民族互相學習,共同創建了龍古代文化,也能不斷吸取外來先進文化提高自己;④中國農業手工業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推動科技發展;⑤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和創造。 |
中國古代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1、中國古代居于世界領先地位的科技成就有:
① 春秋戰國時期的《甘石星經》中的《石氏星表》;
② 東漢張衡關于地球是圓形的見解、地動儀;東漢華佗的麻沸散和五禽戲;東漢時期的《九章算術》記載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數學運算方法;
③ 南朝祖沖之關于圓周率的推算;
④ 唐代僧一行和梁令瓚共同創制的黃道游儀,并用它發現了恒星位置的變動;
⑤ 元代郭守敬創制簡儀;
⑥ 明代李時珍著的《本草綱目》是古代藥物學最高成就;
⑦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
2、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原因及特點
原因
(1) 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穩定為科技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2) 古代勞動人民辛勤勞動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為科技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
(3) 封建教育的發展、思想感念的進步,為科技的發展提供了人才條件。
(4) 為農本思想服務的天文歷法、醫學、數學等受到統治者的重視。
(5) 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制度功不可沒,科技成就的取得離不開國家的支持。
(6) 廣大科技勞動者積極進取、勤奮鉆研的精神。
特點
(1) 科技內容上應用性強,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探索不夠;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傳統的典籍整理與經驗總結,缺少試驗。
(2) 在科技應用上主要服務于封建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大型的工程需要,缺乏將科技有效轉化為生產力并成為科技進一步發展的動力意識。
(3) 我國古代科技長期領先世界,為世界文明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影響深遠。
3、為什么中國沒有產生近代科學?
(1) 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固有的分散性和狹隘性是近代科學無法正常產生的經濟根源。
(2) 封建統治者實行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的政策,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也阻礙了與工商業有關科技的發展。
(3) 明清統治者實行文化專制主義,使大量知識分子埋頭于四書五經,脫離實際、脫離了生產、脫離了對自然界的觀察和研究。這種文化專制政策是近代科技無法產生的重要原因。
(4) 教育落后。中國封建教育以儒學為內容,以培養封建官吏為目的,很少涉及生產和科學知識。而在教育上采取的私塾教育,既不利于科學間的相互融合,也不利于培養人才。
中國古代文化特色與社會存在的關系
1.先秦: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
2.春秋戰國時期:封建制度逐步確立,社會處于大變革時期,思想活躍,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由此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繁榮。
3.秦漢:秦漢時期,國家統一,生產發展,各民族間政治經濟聯系加強。西漢儒學獨尊,,文化由此得到迅速的發展,文學藝術各放異彩。
4.隋唐:盛唐時期政治統一、經濟繁榮、民族融和、文學藝術全面輝煌,同時社會走向正軌,法度規范成為普遍的社會需要。中唐以后,安史之亂、藩鎮割據,政治黑暗,出現了大量表達人民痛苦、揭露統治階級罪惡的作品。
5.宋元:宋代重文,商業繁榮,市民階層興起,社會生活豐富多彩。兩宋之際,太平景象被近金人鐵蹄踏破,士人南下,流落異鄉。南宋民族屈辱、山河破碎、民眾痛苦激發了詩人救亡圖存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但朝廷不思進取。元代實行民族分化政策,漢族文人進取無望,心情壓抑。
6.明清: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君主專制達到頂峰,商品經濟繁榮,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文化專制、八股取士,從而出現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說和藝術作品。
【綜合提高】
1.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
表現 |
成就 |
地位 |
天
文
學 |
戰國時期的《甘石星經》;書中的《石氏星表》測定了120多個恒星的位置, |
前者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天文學專著;后者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
東漢科學家張衡發明了水運渾象儀和地震方位的地動儀。 |
比西歐人早1000多年。 |
唐代僧一行主持實測了子午線的長度,并制成了以水流為動力的水運渾象儀。 |
最早測量子午線 |
元代郭守敬制成 簡儀,編制了《 授時歷》 |
比歐洲發明同類儀器早 300 多年。是我國古代最精密的一部歷法。它比實際時間只差 26 秒。 |
數
學 |
春秋時期已出現九九乘法表。 |
|
東漢時期的《 九章算術 》 |
標志著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 |
南朝宋、齊之際的祖沖之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第七位數 |
這一成果領先世界達1000年之久。 |
醫
學 |
成書于西漢的《黃帝內經》 |
是中國現存較早的一部醫書,奠定了 中醫學理論的基礎。 |
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 |
論述了望聞問切四診療法,成為中醫臨床學的經典,張仲景被稱為 醫圣。 |
東漢名醫華佗的麻沸散和五禽戲。 |
發明了最早的麻醉藥劑,發明了最早的體育保健體操。 |
東漢出現的《神農本草經》 |
是現存較早的藥物學專著。 |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
代表中國古代藥物學的最高成就,創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分類法,體現了 生物進化的思想,推進了世界生物學的發展,被譽為東方醫學巨典。 |
農
學 |
北朝時的賈思勰《齊民要術》
|
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書,介紹了農、林、牧、副、漁業的生產方法,還提出了因地制宜、多種經營和商品生產等寶貴思想。 |
元代王禎《農書》 |
重點放在生產工具的改革方面,特別重視用機械代替簡單工具,用水力代替人力和畜力,對提高生產力起了很大作用。 |
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 |
系統總結歷代經驗、參照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博采古今農學大成,達到傳統農業科學的頂峰。徐光啟被譽為中國近代科學先驅。 |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早已為世人熟知,但中國古代科技中可以確認居世界之最的發明制造,其實還有不少: 一、瓷器。7800年前,西北渭水、涇水流域的先民就已能燒制紅、灰色的多種形狀的陶瓷器具。 二、太陽能利用。3000多年前,我國就有了太陽能的開發利用技術。 三、鑄造。我國在古代就已利用泥灌、鐵灌、蠟灌等三大鑄造方法和技術? 四、氧氣的發現。在我國古代煉丹術中,就已發現了氧。 五、物理實驗室。在我國古代已有聲振實驗室,為世界上最早的物理實驗室。 六、光源。早在公元250年,我國已經能制造可以改變和調節亮度的銅燈。 七、溫度計。西漢所發明的天平式溫度計,比歐洲的早1600多年。 八、陀螺儀。早在東漢時期,陀螺儀就用于航海,比歐洲的早1300多年。 九、鐘表。為東漢的張衡所發明,在世界上為最早。 十、鉆探技術。11世紀的北宋,就創造了鉆探達200多米的深孔鉆探技術。 十一、石油的發現與命名。東漢時,我國的延河流域就發現了石油,班固為之定名,后經北宋沈括再次認定。 十二、地磁。北宋的沈括發現地磁偏南,比歐洲早400多年。 十三、熱力機械。最早的熱力機械是北宋以前就已出現的走馬燈。 十四、貨幣。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行紙幣的國家,始于北宋時的四川。 十五、火箭技術。起源于宋代的鉆天炮,是當代火箭技術的先驅。 =================================================== 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紀錄。 春秋魯國天文學家留下了世界上關于哈雷慧星的最早紀錄。 戰國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 編寫于公元前1世紀以前的《周髀算經》比西方早500年提出勾股定理。 西漢《九章算術》有些內容是世界上最先進的。 在世界上最早發明了造紙術。 張衡的地動儀是世界上最早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 華佗在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 祖沖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準確到小數點以后的七位數。 趙州橋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橋。 《金剛經》卷子是現存世界上最早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測量子午線。 唐太宗時創辦了分科較細的醫學校,比西方早200年。 《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定和頒布的藥典。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指南針,北宋時應用于航海。 唐宋時期發明了火藥和火藥武器。 沈括的十二氣歷比英國早800多年。 郭守敬的《授時歷》比現行公歷的確立早300年。 等等。
2.我國古代四大發明及歷史影響。
四大
發明 |
成就 |
影響 |
造紙術 |
①中國古代最初把文字刻在甲骨、青銅器上,后來更多使用竹木簡和縑帛做書寫材料。②西漢時發明了植物纖維紙,但紙質粗糙,不適于書寫。③東漢時,蔡倫改進造紙術,制成能書寫的 纖維紙。被時人稱為蔡侯紙。 |
成為人類文明史上一項重要發明;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傳播。 |
印刷術 |
①雕版印刷術:目前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明確時間(868年)記載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的《金剛經 》。
②活字印刷術:北宋時期,平民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畢昇發明的活字是膠泥 ,此后又出現了木活字。 |
13世紀出現金屬活字。13世紀中期,活字印刷術傳到朝鮮 ,以后又從 西域傳到歐洲?;钭钟∷⑿g促進了文化的發展,成為歐洲新教的工具。 |
火藥 |
①唐代,人們在煉丹制藥時發明了火藥。最早關于火藥的記載見于唐初孫思邈的《 丹經 》,稱做硫磺伏火法 。②唐朝末年火藥已用于戰爭。五代和宋朝時,火藥廣泛應用。 |
14世紀初,火藥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在西方社會產生了巨大震動?;鹚幇褮W洲騎士階級炸得粉碎。 這三大發明預告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到來。 |
指南針 |
①發明及應用:戰國時人們就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發明了指南儀器—— 司南,此后又出現了 指南車、指南魚。②北宋時發明了使用人工磁體的指南針,并應用于航海。 |
13世紀傳入西歐,為歐洲航海家發現美洲和事先環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條件,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 |
3.中國古代書法和繪畫發展歷程及特點
歷史時期 |
書法 |
繪畫 |
先秦 |
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文字。商周時期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金文。西周晚期,形成了金文的標準字體——籀文。 |
新石器時代的繪畫——繪畫藝術的源頭;
戰國秦漢時期,出現帛畫。 |
秦漢時期 |
秦小篆和漢隸都具有書法的美感,大多還是實用性文字。 |
帛畫、壁畫、磚瓦等表現了漢代繪畫的特色。 |
魏晉南北朝時期 |
士人群體的形成,書法成為一門藝術;筆墨紙張等文具的改進;書圣王羲之《蘭亭序》。 |
魏晉時期文人畫的出現:最著名的是 顧愷之 ,其繪畫理論概括起來就是 以形寫神 ,注重抓住描繪對象的 精神氣質。 |
隋唐時期 |
書法藝術達到新高峰;既有張旭 、懷素的草書,也有 歐陽詢、顏真卿、 柳公權等注重規范法度的楷書,書法哦理論日趨成熟。 |
唐代繪畫藝術的繁盛:代表人物是吳道子等。 |
宋朝 |
宋代市民階層興起,社會生活豐富多彩,書法藝術出現了各具情態的蘇、黃 、米 、蔡四大家,還有趙佶創造的瘦金體 。他們追求個性而忽略法度,倡導有意無法。 |
宋代文人山水畫的興起;畫家的追求從注重 寫實,變為更加注重意境。宋代描繪市井生活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
明清 |
明代書法更加強調個性化創造。 |
明清時期的文人畫特點:或繼承宋代宮廷畫風,或沿襲元人 山水意趣。由于時代的變化、社會的動蕩,出現了一些風格奇特的畫家,如揚州八怪。明清時期出現木刻版畫作為小說中的插圖。 |
特點 |
漢字逐漸成為自覺的書法藝術;
在注重書法規范和書法理論的同時,個性化的書法創造成為趨勢。 |
①中國畫在魏晉之后,一方面形成了注重寫實的宮廷和民間繪畫;另一方面出現了非功利、主寫意的文人畫。②文人畫自魏晉開始占據中國書畫主導地位的。在表現形式上,融詩、書、畫、印為一體。③中國畫不求形似,注重個人主觀性情的表現,表現手法靈活、自由,在啟迪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獨立自主、不畏強暴等方面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
4.中國古代文學成就及其特色。
時期 |
成就與特色 |
《詩經》
|
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是中國詩歌誕生的源頭。從西周初期到 春秋中期 大約500多年的詩歌,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西周時的民歌,統稱國風。雅是宮廷樂曲歌詞,頌是為宗廟祭祀配以舞曲的歌詞 。 |
楚辭 |
楚辭是戰國時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華,采用楚國方言,創造出的一種新體詩歌。采用靈活自由的句式 。屈原通過詩歌抒發自己憂國憂民的情感。 |
漢賦 |
漢朝政治統一,經濟發展,一種專事鋪陳辭藻、文采華麗的文體——漢賦應運而生。它是吸收先秦《詩經》和楚辭表現手法的帶韻散文。主要代表人物司馬相如。 |
唐詩 |
李白:放蕩不羈,蔑視權貴。李白的非凡氣魄充分體現了盛唐張揚個性、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杜甫:是一位憂國憂民的詩人,他長期生活在顛沛流離和饑寒交迫中,體味著國破家亡的痛苦;白居易:自言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對黑暗現實的猛烈批判中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抱負和對民間疾苦的深切同情。 |
宋詞 |
起源于民間,又稱長短句,便于更加靈活自如地表達情感,并可配樂演唱。著名的詞作家有柳永、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等。 |
元散曲 |
元散曲是元代興起的新詩體,它是宋、金俚曲俗謠基礎上經后世文人重新制作形成的。 |
明清小說 |
明清時期,一大批工商業市鎮興起,通俗文學在這種環境中得到蓬勃發展,出現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等風靡全國的四大奇書。短篇小說集《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驚奇》《續刻拍案驚奇》也廣受人們的青睞。明清社會上彌漫著拜金逐利的風氣,傳統的輕商思想開始淡化,商人第一次被作為被歌頌的對象進入文學世界。明清時期社會矛盾加深,一些文人對現實社會日益不滿,寫出了一批批判現實的力作,其中曹雪芹的《紅樓夢》、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等最有代表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