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花木蘭 于 2012-9-29 09:05 編輯 (一) 李虎臣,原名秉信,字實生,后改名云龍,字虎臣。1890年4月4日生于陜西省臨潼縣武屯鄉房村(今屬閻良區武屯鎮)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名錫泰,母丁氏,共生一女四男。姐姐蘇李氏,嫁富平縣花張村蘇家。大哥秉智、二哥秉寅、三哥秉福。 李家祖上人多地少,生活貧苦。李父錫泰從小就在西安當店員,中年因病去世。李母丁氏帶著幾個兒子經常求告于親戚家。虎臣七歲時住咀子村舅家,因李母與人爭執,上告臨潼縣關山縣佐衙門,官府不分是非,將李母在衙門內打得鮮血淋漓,李母從此一病不起。李秉福被財主誣告關在縣衙內,李母病中著急,不久去世。母親的逝世,給李虎臣幼小心靈上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他對家人說:“我長大了一定要打官府、殺財東!” 母親死后,大哥秉智到甘肅省打短工,二哥秉寅去關山鎮給財主趕大車,三哥在家種地。十幾歲的李虎臣就開始給附近村里的財東扛活。 李的家鄉雖屬臨潼縣所轄,但因地處渭河以北,交通不便,地廣人稀,土地脊薄。這里的農民性格驃悍,素有反抗豪紳地主的傳統,道光年間的刀客四起,咸豐末年的農民起義,同治初年的捻軍斗爭,光緒末年的交農運動,無不有渭北農民的身影。武屯李橋農民楊升華反地丁加耗的英勇事跡,更為這里的人們所熟悉。這些斗爭故事和傳說,對少年時期的李虎臣有很深影響。 李虎臣14歲,渭北遭災,破產農民迫于生活,手執利刃鋌而走險;15歲時,鳳翔縣李豬娃、王搖搖火燒官鹽總局;17歲時,渭北農民的“交農”運動如火如荼;18歲時,蒲城學案使官府威風掃地……李虎臣就是在這種環境里,在渭北各村的長工棚里渡過了青年時代。 他在扛活之余,特別愛聽別人說《水滸》,道《三國》。書中的英雄人物成為他學習的榜樣。由于他過著扛活生涯,因而體質健壯,臂力過人。他性格耿直,為人仗義,專好抱打不平,是渭北一帶長工中有名的強人。也正因為他敢于替窮人說話,所以每隔一、半年就得換個地方,他的足跡踏遍了渭北一帶的村鎮。他愛交朋友,愛幫助別人,所以,深得窮苦農民的愛戴,年輕的稱他為四哥,年長的稱他為老四。 1911年秋,辛亥革命爆發。繼武昌起義后,西安張鳳翙等革命黨人隨即領導陜西軍民獨立反正。這時,李虎臣正在任官村給一個姓梁的財東扛活,消息傳來,他立刻離開了梁家,跑到西安投奔了革命軍,開始在秦隴復漢軍中當兵。后因打仗勇敢,遇事機警,被陜西兵馬大都督張云山看中,遂調往張的衛隊中任親兵。李隨張云山參加了陜西辛亥革命的西路戰事。 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王朝,但沒有給農民帶來什么好處。農村地主還是地主,長工還是長工,李虎臣感到十分失望。另外,秦隴復漢軍下層多是哥老會的勢力,李與之常有磨擦,感到十分苦悶,所以當西路戰事平穩之后,他就離開軍隊回到了自己的家鄉。 李虎臣退伍還鄉時,只帶了一桿快槍一匹戰馬,回家后就聯絡貧苦農民張風鳴、南成祥、張明軒、丁增華、王志茂、李鴻林等人,成了當地的綠林游俠——渭北刀客。他們先是在路上打了一個伏擊戰,擊斃官兵多人,繳獲了槍 支彈藥,后來又攻開了櫟陽鎮,更加壯大了自己的隊伍。這兩次行動轟動了整個渭北地區。由于這支隊伍的骨干都是李虎臣扛活時的伙伴,所以上下一心,能征善戰,很快就發展成為“渭北十八娃造反”中最為突出的一支農民武裝。 1915年冬,竊國大盜袁世凱稱帝,蔡鍔將軍在云南組織護國軍討袁。陜西革命人士也組織護國軍,先有康毅如、曹世英、高峻、后有郭堅、耿直,開始了陜西討伐袁世凱,驅逐袁在陜西代理人陸建章的斗爭。 陸建章為了進一步圍剿渭北護國軍,任命第四混成旅旅長陳樹藩為渭北剿匪總司令,進攻渭北,又派其子陸承武率精兵一團在渭北一帶巡防。此時胡景翼為陳樹藩部游擊營長,駐軍富平。1916年5月7日,陸承武帶兵到富平,胡當晚起兵,活捉了陸承武,全殲了這一團精兵。后來胡將陸承武交給了陳樹藩,陳遂以護國軍名義把陸承武作為人質,要挾陸建章下臺。陸建章為了保全自己和兒子的性命,被迫乞和。這樣,陸在陳的保護下離開陜西,陳樹藩開始督陜。 “渭北十八娃”中的林茂森參加了郭堅的警備軍(陳樹藩奪取陜督后的警備軍),被任命為第六營營長。李虎臣后來也帶著自己的隊伍參加了林營,任營副,后郭堅奉陳樹藩之命出師討伐張勛,因遭陳之暗算而兵敗,逐回師鳳翔、岐山集合舊部,討伐陳樹藩。此時林營駐彬縣。是年秋,李虎臣回臨潼探親,彬縣林營內亂,林茂森被部下槍殺。李聞訊急返彬縣,被部下公推為警備軍第六營營長。 李虎臣十分尊重有學問的人。當時營中有個曾參加過辛亥革命的讀書人叫郭伯龍,李對他甚為敬重,視為顧問,言聽計從。郭見李虎臣胸懷大志,有意佐之,幫其整頓部隊。經過整頓,這支武裝成為陜西護國軍的一支勁旅。 為了表達自己報國志向,李按郭伯龍的意見改名李云龍,字虎臣。開始了新的革命軍事征途。 陳樹藩對李虎臣極為仇視,企圖消滅李虎臣營。他派郭金榜率部攻打護國軍駐地彬縣,經過一天一夜激戰,李營打敗了數倍于自己的敵人,為陜西護國軍各部隊所注目。 這時有人告訴郭堅,說林茂森之死是李虎臣所為,郭堅派人調查,李與之吵翻。郭伯龍建議李改奔胡景翼部,胡急需兵力,就讓李虎臣營離開彬縣駐防臨潼武屯、關山、康橋一帶,就地待命。 胡景翼,字笠僧,富平人,早年留學日本時加入同盟會,曾參加陜西辛亥革命之役,在陜軍中威望甚高,是李虎臣一生最敬重的人。 (二) 1917年4月,孫中山針對北洋政府肆意踐踏《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行徑,在廣東組織護法政府,宣布護法。 李虎臣率部參加了1918年1月25日張義安、董振五、鄧寶珊等人領導的三原起義,開始護法討陳(陳樹藩)。27日胡景翼、曹世英分別從富平、耀縣一帶趕到三原,組成陜西靖國軍,發表討陳檄文,靖國軍分成左右兩翼,胡景翼為右翼總司令,曹世英為左翼總司令。李虎臣為胡部步兵第二團團長。 李虎臣在參加進攻西安的小雁塔、蒲陽村、吉祥村、魚化寨,甘家寨等戰斗中,接連獲勝。眼見西安指日可下,但終因左右兩翼軍互不通氣,錯失戰機。 靖國軍沒有攻下西安,遂退兵。這樣,就南以渭河、西以涇河為界,與北洋諸軍對峙。李虎臣等部退兵后駐臨潼炮張、查理、相橋一帶。 4月下旬,陳樹藩喘息之后,率大部兵力從渭南固市鎮向西進攻,直撲靖國軍中心三原,兩軍在關山相遇,鏖戰六天六夜。靖國軍右翼李虎臣、鄧寶珊等分路增援,陳軍腹背受敵,大敗而逃,潰返渭南固市一線堅守。靖國軍乘勝追擊,李虎臣身先士卒猛打猛沖,于4月25日率先攻下陳軍陣地固市鎮,為靖國軍“關山大捷”立下戰功。李虎臣固市一仗,名震一時,被大家公認是一員不可多得的驍將。 1918年8月8日,于右任在三原就職為陜西靖國軍總司令。李虎臣被任命為陜西靖國軍第四路第四支隊司令。 在陜西人民反軍閥的英勇斗爭中,陳樹藩終于在1921年7月被趕出了陜西。這時,控制北京政權的直系軍閥派其第二十師師長閆相文統治陜西,8月閆相文服毒**,北京政府又令馮玉祥為陜西督軍。 馮玉祥督陜后,對靖國軍采取了分化和招撫政策。靖國軍在討陳過程中,長期征戰疲憊不堪,各部也都想自謀出路,以保存實力。所以先后都接受了奉軍許蘭州、直軍馮玉祥的改編。胡景翼部被馮收編為陜西陸軍第一師,李虎臣部為胡師一團。 1922年,直奉戰爭爆發,4月馮玉祥通電討奉,統帥他的十一師,督署衛隊團,由西安出發,胡景翼師隨馮出關討奉。 李虎臣讓李炳坤、郭炳成、李楓初等留守渭北,自己率劉云亭、南子興、姜玉麟等三個營隨馮、胡東出潼關,首先參加了對河南督軍趙倜的作戰,一場惡戰,打垮了趙倜主力。馮玉祥時為直軍后方總司令,命李虎臣團駐彰德府一帶練兵,李虎臣除進行常規的操典和兵器訓練外,并注重體育訓練,在彰德府還舉行過體育運動大會。為了提高部隊素質,李還選派李定五、李龍澤、喬光德、林汝仁等一批年輕軍官去四川講武堂深造。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正酣之時,馮玉祥、胡景翼、孫岳等將領從前線倒戈回師,發動“北京政變”,推翻了曹錕政府,驅逐溥儀出宮,樹立起國民軍的旗幟。李虎臣兵駐豐臺,通州一線,拱衛京都以南防線,并助馮玉祥部攻打天津楊村之直軍。 北京政變后,國民軍改編為一、二、三、四、五諸軍,馮玉祥兼國民軍一軍軍長駐防直隸一帶,胡景翼為國民二軍軍長分駐河南,孫岳為國民三軍軍長駐陜西。李虎臣因升任國民二軍第十師師長,孫中山先生特授以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銜。 馮玉祥離陜后,河南軍閥劉鎮華就獨攬了陜西的軍政大權。當國民軍南下時,劉為了鞏固他的統治地位,抵制國民軍勢力向西北發展,便令他的親信鎮嵩軍第三十五師師長憨玉琨出兵潼關。憨軍于12月1日占洛陽,5日又搶先占領鄭州,并在黃河岸設防,力阻胡景翼的國民二軍南下督豫。 1925年初,劉鎮華傾其全力,調兵遣將,準備大戰,讓陜西吳新田進西安代理省督兩長。2月25日劉鎮華抵洛陽指揮作戰,這樣醞釀兩個多月的“胡憨戰爭”就正式爆發了。李虎臣的第十旅參加了“胡憨戰爭”,在河南鞏縣黑石關前與鎮嵩軍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幾乎所有戰地均幾度易手,一直打了半個多月,打得天昏地暗,彈盡糧絕。姜宏模部陣前反戈使憨軍分崩離析。經過國民二、三軍等兄弟部隊的全力奮戰,打垮了劉鎮華的主力。憨玉琨兵敗自 殺,劉鎮華只身逃往山西。 黑石關大捷以后,李虎臣名揚國民軍內外,被人稱為“常勝將軍”。 吳新田在段祺瑞政府正式任命為陜西軍務督辦不久,制造了慘殺西安一中學生的“五四”慘案。陜西各界人士立刻掀起了轟轟烈烈的驅吳運動。 應陜西驅吳運動代表人士的邀請,李虎臣積極參加了這一活動,他命令原留陜李炳坤、郭炳成等部就地支援驅吳運動。1925年7月上旬,國民三軍孫岳所部和二軍李虎臣部由河南入陜,直趨西安,包圍吳新田部于西安城下。李虎臣親率所部在城東十里鋪大敗吳新田主力,吳逐帶領殘部逃往漢中。陜西人民的驅吳運動取得了勝利。 (三) 孫岳、李虎臣進入西安,掌握了陜西的軍政大權。8月馮玉祥建議孫岳為陜西軍務督辦,李虎臣為軍務幫辦,并任命與國民軍有聯系的劉治洲為陜西省長。由陜北南下的楊虎城部被孫岳編為國民三軍第三師。孫岳不久離陜東去,李虎臣遂為陜西軍務督辦。從此陜西的軍政大權就歸李虎臣將軍執掌。 李虎臣督陜后,對于國共合作以及蓬勃發展的工農運動采取同情支持態度。 “五卅”反帝運動在陜西從城市到鄉村,一直持續到1925年底;三原、渭南、華縣的農****動蓬勃發展,渭南東張村還成立了農民協會;在西安有共 產黨人的理論刊物《西安評論》;陜西學生聯合會開展了驅逐**分子運動,在其召開的臨時代表會上還紀念了列寧逝世二周年;西安工人搗毀了**的省工會,成立了西安總工會。因此,當時社會上一些**分子說:“李虎臣把陜西赤化了!” 1925年冬,直系軍閥吳佩孚和奉系軍閥張作霖,在日、美、英等帝國主義策動下,向北方國民革命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國民二軍軍長胡景翼在孫中山逝世后不久在河南病故。這時駐河南的岳維峻為河南督辦兼國民二軍軍長。面對直奉軍閥的聯合進攻,岳維峻指揮不當,1926年初,國民二軍兵敗,退守豫西。岳急電李虎臣派兵援助。 身掌陜西大權的李虎臣,為了保存二軍這個革命團體。毅然決然命張正鴣代理督辦之職,急促派陜軍主力出兵豫西援助,自己還親率衛隊營乘船由渭水沿河而下。因出兵匆忙,守衛渭河的巡河部隊沒有接到通知,結果李乘之船未出潼關就被自己部隊攔擊,李左膀受傷。對此事,他并不責怪攔擊的士兵,反而獎賞該部能認真進行防守。由此可見李虎臣治軍之所長。待李率援兵趕到豫西時,岳維峻所率二軍余部和先期抵豫之援軍已在靈寶,陜川一帶全軍覆沒,岳維峻本人逃往山西被閆錫山俘虜。 這時,大家勸李虎臣立即返陜以求將來,但李力排眾議,認為此時退兵無顏以對國民二軍將士和胡景翼軍長英靈;對于劉鎮華,他又認為是手下敗將不值一擊,所以遂令援軍應戰鎮嵩軍。而劉鎮華在吳佩孚、張作霖、閆錫山的援助下,以數萬之眾,將李虎臣團團圍住,嚴令活捉李虎臣,以報黑石關之仇。經過激戰,終因寡不敵眾,李虎臣只好奮力沖出重圍,此時,他身邊只剩貼身衛兵龔振杰一人了。他們化裝后從茅津渡過河到山西,經大慶關返回渭北。 1926年2月,李虎臣回到西安重新組織隊伍,準備再次迎敵。 (四) 1926年暮春,劉鎮華率領鎮嵩軍8個師,號稱10萬大軍由潼關入陜,企圖重新統治陜西人民。在劉的勾結下,吳新田也從陜南向西安進攻,甘肅軍閥孔繁錦也由隴縣襲擊鳳翔。原來收編的柯夢庚、麻振虎、候保杰等部又復叛附劉鎮華。這樣,使鎮嵩軍乘虛而入,兵臨西安城下。剎時,血雨遍關中,惡云摧古城。李虎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劉鎮華、吳新田之流過去在陜西的胡作非為,陜西人民記憶猶新。這次劉鎮華被吳佩孚任命為“陜西剿匪總司令”后,竟然下令“就地征發軍餉”,對所經村鎮進行空前野蠻的燒殺搶劫、橫征暴斂。在駐地又強占民房,搜索財物、強奸婦女、無惡不作。對此,三秦兒女義憤填膺,紛紛要求年僅36歲的陜西督辦李虎臣領導大家抗擊鎮嵩軍。 鎮嵩軍的暴行,三秦兒女的請愿,堅定了李虎臣抗擊嵩匪誓與古城共存亡的決心。他一面調兵遣將,加強西安城防工事,一面親赴三原請當時陜軍最有實力的楊虎城部進西安共同抗敵。李在三原還和國民二、三軍一些將領召開了軍事會議,研究形勢,部署兵力,決定分兵堅守西安、三原和咸陽等關中重鎮。 4月中旬,楊虎城率部由三原進入西安城內,受到李虎臣和西安各進步團體的歡迎。這時,劉鎮華已攻西安東城數日,楊部進城后連飯都沒有吃就出城迎戰。在李、楊兩軍聯合反攻下,挫退了鎮嵩軍的進攻鋒芒,粉碎了劉鎮華速戰速決的妄想。 劉鎮華不甘心失敗,于5月15日占領城西三橋,以七萬鎮嵩軍將西安團團圍住。劉鎮華企圖用久圍的辦法,使西安不攻自破。從此,反圍城斗爭便進入了艱苦的相持階段。 這時,城內守軍一萬多人,分屬國民二軍李虎臣部,國民 三軍第三師楊虎城部和陜西陸軍第四師衛定一部。城外陜軍有 駐涇陽的田玉潔部,駐咸陽李部 姜宏模旅和駐三原等部陜軍。為了統一軍事指揮,大家提出取消國民二、三軍番號,一律改成國民二、三聯軍,以 李虎臣為第一師師長,田玉潔為第二師師長,楊虎城任第三師 師長,衛定一任第四師 師長。甄壽山胡景銓為混成旅 旅長駐富平、耀縣一帶,甄壽山駐臨潼交口,雨金等地,并一致推崇李虎臣為二、三聯軍總 司令,楊虎城、田玉潔、衛定一為副總司令,鄧寶珊為參謀長。 李虎臣性格直爽,重義氣不圖名利。大家推舉他為總司令,他力辭不就,竟躲在王子茂家不露面。他給大家推薦楊虎城,楊也不就,后來,還是在楊虎城、張正鴣、韓館卿、孫蔚如、馮欽哉等人多次勸告下,才勉強應允,后在省政府衙門內開了個會就算上任,為他定做的上將銜督辦服他就穿過這一次。 由于李、楊兩將都能顧全大局,謙恭禮讓,李、楊兩將軍的正確領導和全體守城陜軍的精誠團結,為取得陜西保衛戰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守城的兵力布署,采取了分片包干的辦法。以南北大街為軸,東半部分(包括北門)由楊虎城部守衛,西半部分(包括南門)由李虎臣部守衛,其中衛定一守西關。為了維護市內社會秩序和嚴肅守城軍紀,還特別成立了軍警聯合督察處,分由李部旅長丁增華和楊部旅長姬惠伯分別任正、副處長。 西安城防司令部設在市中心西大街省長衙門內,李虎臣親帶兩支機動部隊住此,由孫孝先、任閣臣分任一、二支隊長。楊虎城平日帶孫輔臣衛隊營住北院,姬惠伯帶**隊駐皇城內,孫、姬這兩支部隊亦為楊的機動力量。 在整個守城戰斗中,李、楊兩人都沒有帶家眷,經常吃、住在一起,幾乎形影不離。哪里有戰斗,他倆就會出現在哪里。平日,兩人不分大小,不叫姓名,互稱“對點”。這是因為兩將軍字中均有相同的“虎”字。李、楊兩將軍在戰斗中結下的深厚友誼和親如手足之情,保持始終,為陜軍官兵所稱頌。為此,陜西的老百姓親切地將這場西安保衛戰叫做“二虎守長安”。 在敵我相持階段,劉鎮華經常以大炮對城內猛擊,還強拉民夫,在西安周圍挖寬約兩丈長達幾十公里的戰壕。 一日,黑子斌團長報告,在其防線下聽到有挖掘聲,李、楊二人立即趕到現場,親自爬在地上聽其動靜,并指揮黑團截斷敵地道,打退了敵人的進攻,還救出了許多被迫挖坑道的民工。后來,鎮嵩軍又在東關暗挖坑道數處,并用炸藥轟炸城墻,但在守城將士的英勇抵抗下,敵人的地道戰術終于不能得逞。 6月中旬,劉鎮華派兵占領了南關小雁塔。守衛南關的是宋錫候團,李虎臣遂派宋團最能打硬仗的張明軒營長帶隊奪回,劉軍也派重兵支援槍奪陣地。張營戰士浴血奮戰,營長張明軒帶傷指揮,手持雙槍猛打猛沖,苦戰了四天四夜,拉鋸五次,終于奪回了小雁塔這個南關的咽喉之地。 7月22日,劉鎮華又組織了一些亡命之徒,在十多門大炮的掩護下架云梯硬攻東北城角。還在護城河內挖涵洞、架橋梁,輸送援兵直達城下。守城官兵和人民群眾,冒著槍林彈雨奮勇抗擊,使猖狂之敵未能登城一步。 有一次,劉軍在城外韓森寨司令部附近新筑炮臺,瘋狂向城內開炮。我炮兵連長孔從周奉命架炮還擊。孔連長親自動手一炮中的,不但打啞了敵人的大炮,還炸死了劉鎮華的結義兄弟鎮嵩軍旅長蔡老八。 劉軍看硬攻不行,便改換辦法。8月間,守在城西北角的戴萬鎰,拿著有劉鎮華署名委任他為上校團長的委任狀來找李虎臣。原來,戴在河南時的一名部下現在劉部當排長,當知道戴在城上時就來誘降,李、楊兩將軍研究了戴的具體情況后,決定將計就計。當年,戴萬鎰隨李虎臣駐通川時,因違反軍紀被李虎臣下令槍斃,只因被人偷運到北京協和醫院才得活命,這次守城,李準其帶罪立功。因此,戴佯裝賣城,劉軍信以為真,不但給戴連官兵封官許愿運送武器軍火,還送了許多大西瓜。在約好賣城之晚,李、楊兩將軍親赴城上指揮作戰,待敵上城后,來一個抓一個,來兩個抓一雙,光俘虜就抓了好幾十個。隨著丁增華旅長的槍聲,城上城外火光一片,殺聲四起,城上由機關槍組成的強大火力網,打得集合等待上城的鎮嵩軍叫苦連天。這時,預先從西門和北門出城迂回包抄的兩路伏兵,又迅速向正在準備過城河的敵預備隊開火,一時間打得匪部尸體遍地,護城河水都被染紅了。三個團的敵人,幾被全殲。日后戴萬鎰每談及此事精神倍增,并感慨地說:“師長帶兵,嚴整軍紀,賞罰分明,令人心服。” 當圍城三個月時,城內糧食極缺,出現了軍民爭食的現象。針對這種情況,李、楊兩將軍采取果斷措施,實行計口售糧政策,嚴禁軍隊私自征糧,并堅決打擊屯積糧食的奸商。這樣,使社會秩序復歸穩定。李虎臣有個鄉親王正林,跟隨他多年,出生入死,關系十分密切,李、楊二人平日稱之為正林哥,就在被圍的緊急關頭,劉鎮華部下在城里的家眷被搶,經軍警聯合處調查是王正林所為,李虎臣得知此事,斷然下令將王正林槍斃在省政府門前,以正法紀。 9月17日凌晨,劉鎮華派了五百名敢死隊偷偷爬上東北角城墻,幸被旅長姬惠伯帶**隊及時趕到,才將敵人壓了下去。在這危急情況下,李、楊兩將軍立刻帶后備隊投入戰斗,并派孫輔臣率衛隊營出北門,孫孝先、任閣臣率一、二支隊出東門,二路夾擊偷城之敵。在三路兵馬的打擊下,才使東北角防線轉危為安,敵五百敢死隊員只逃脫了二十多人。 9月26曰,吳佩孚派飛機支援劉鎮華攻城,并散發傳單:拿下李虎臣、楊虎城首級者懸賞十萬元。還宣傳對投降者見官升級,見兵重賞,破城之后大搶七日等等。城內的投降分子也乘機活動,散布流言,動搖軍心,“和平期成會”甚至直接向李虎臣提出獻城的意見。李、楊兩將軍決心嚴 懲投降分子,槍斃了“和平期成會”的士紳褚小毖,從此,再也沒有人敢公開提出“和平受降問題”了。 入冬之后,城內情況更加艱難。糧食告罄,彈藥缺乏,皮革制品、藥材、油渣以至樹皮都被用來充饑,守城士兵每天只發二兩黑糖、四兩燒酒。李虎臣見此十分難過,就命令將自己心愛的坐騎“黑老虎”殺了以充軍糧。初冬的一天,他還親率李長五營沖出城圍,在城西北的大白楊一帶和敵人展開了激戰,危急中被衛隊強行架回城里。自古以來“兵無糧自散”,可是當時的西安守軍,眼見將領如此身先士卒,都表示寧可餓死,也不下陣地! 1926年9月,馮玉祥將軍在中國共 產黨和蘇聯的幫助下,從國外返回綏遠五原,召集原國民軍將領會商。17日馮玉祥向全國發表參加國民革命的宣言,就任國民軍聯軍總司令,五原誓師后分兵兩路援陜。 被劉鎮華圍在咸陽的姜宏謨旅知此消息后,親率一個騎兵團急赴甘肅接應馮軍援陜先鋒孫良城部,部隊10月初抵興平一帶,10月中旬遂解咸陽之圍。與此同時,由榆林南下的國民軍聯軍所部于右任隨同中國共 產黨人史可軒、鄧小平等,率部進入三原,艱苦斗爭三個多月的三原之圍亦告結束。 處在最困難時刻的西安軍民,聽到西北方向傳來炮聲,猶如在長期黑暗中看了到光明,城內軍民歡欣鼓舞,奔走相告,幾天徹夜不眠。李、楊二將軍更是精神振奮,積極組織出擊,還派出多人突圍與國民軍聯系,敦促馮軍迅速解西安之圍。 10下旬,援陜的馮軍先鋒即向三橋一帶沖擊,但因千里行軍,疲憊不堪,加之兵力不足,劉鎮華部又在頑強抵抗,故雖歷月余,毫無進展。直至11月中旬,國民聯軍后續部隊才分別從包頭、寧夏經平涼先后入陜與先鋒部隊會師咸陽,并立即分三路出擊,大敗劉鎮華軍于城西猴兒寨與三橋之間。27日,李、楊兩將軍在西安城上已看到了國民聯軍,遂下令全城出擊,其他各地的陜軍也紛紛前來助戰。劉鎮華在人人喊打的情況下,向西安之東逃竄。這天晚上,西安城內軍民興奮得幾乎沒有入睡,28日清晨,不約而同地走上大街歡呼慶賀。長達8個月之久的西安之圍雖然結束了,但在解圍前夕,因凍餓而死的軍民每日達數百人之多,其慘狀令人觸目驚心。為這勝利的到來,西安軍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西安解圍后,劉鎮華賊心不死,將其司令部遷往臨潼,繼而又遷往潼關,企圖待援頑抗。李、楊二將率各部陜軍乘勝追擊,沿途軍民紛紛助戰,12月2日收復潼關,至此,**的北洋軍閥的走狗劉鎮華才被趕出陜西。 西安保衛戰是我國北伐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三秦兒女以自己艱苦卓絕的斗爭,為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做出了重大貢獻,這將和李虎臣、楊虎城等陜軍將領之功績一起永垂青史。為了讓子孫后代牢記這一悲壯歷程,在西安城內新辟一地,將在圍城戰爭中所有犧牲的數萬具遺骨安葬其內,以資紀念,這就是迄今猶存的西安革命公園。 (五) 1927年春,原國民軍聯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馮玉祥為總司令。李虎臣部被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第八路,李被任命為第八路總司令,下設四個師,第一師由何經偉任師長,第二師由赤亞武任師長,第三師由姜宏謨任師長,第四師由劉文伯任師長。第八路總司令部住周至縣城,其他部隊分駐周至、戶縣、商洛一帶,就地整頓,待命北伐。 楊虎城將軍被任命為第十路總司令。 這時,蔣介石背叛革命,發動了“四一二”***政變。消息傳到陜西,正處于革命高潮的陜西軍民,召開大會,聲討蔣介石,支援馮玉祥北伐革命到底。馮玉祥在5月率師東征,以國民革命軍一、二路為先頭部隊,出潼關,克洛陽,復鄭州,與武漢北伐軍會師中原,取得重大勝利。 1927年6月,馮玉祥以“調解寧漢糾紛”為由,分別和武漢的汪精衛集團、南京的蔣介石集團召開了“鄭州會議”和“徐州會議”,通過了**,反蘇、寧漢合作等**決議。馮玉祥與蔣介石合流以后,和汪精衛同時發動了***政變,撤換了原國民聯軍內的共產 黨員干部,押送蘇聯顧問回國,解散了國民聯軍駐陜司令部,成立了以石敬亭為首的陜西省政府,陜西天地立刻變色,陜西人民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運動和全國一樣遭到失敗。 馮玉祥背叛革命之后,原被馮改編的陜軍決定反對馮玉祥的背叛行為,因而就爆發了涇原之戰。1927年10月,陜軍首領在三原召開會議決定:李虎臣為渭河以南總指揮,田玉潔為渭河以北總指揮,共同反馮。馮部宋哲元奉命出擊陜軍,三原在11月16日被宋哲元部占領,渭北反馮戰爭失敗了。 1928年初,李虎臣趕到河南南陽臥龍寺,和樊鐘秀、岳西峰等商議再次反馮事宜。5月上旬,李虎臣還聯絡了薛寶權、胡景通、耿莊、段樊功等將領發動了新的反馮戰爭。李一面組織力量圍攻西安,一面以主力攻打潼關。因為聯絡困難,幾方行動不一,加之何經偉、赤亞武二師反水投馮,使這次反馮行動終被馮軍馬鴻賓、孫連仲、張維璽等數軍打垮了。李虎臣部損失慘重,不僅丟了兩師人馬,連參謀長劉紀鴻、顧問李可亭等重要將領也被馮玉祥槍斃。 反馮戰役失敗后,李虎臣兵駐湖北省老河口,痛全軍分崩離析,惜摯友慘遭殺害,精神上受到極大刺激。在幕僚建議下,決定一邊休息療養,一邊等待時機,于是就在1928年12月,將余部交姜宏謨師長統領,自己攜家眷移住上海法租界環龍路志豐里72號。 1929年,陜西大災,赤地千里,瘡痍滿目,全省災民達655萬,其中死亡人數竟達250萬之多。遠在上海的李虎臣十分關切家鄉災情,每日讓人讀報以了解詳情,還和在滬陜人焦子靜等組織“救災會”。李除極積參加救災的組織活動外,還捐款五千元以濟家鄉父老。 1930年,蔣介石任命李虎臣為新編陸軍第三師師長,駐湖北沙市。不久,蔣命令該師開往鄂豫皖“圍剿”紅軍,李虎臣將軍不聽蔣指揮,不愿與紅軍交戰,他深知這是蔣介石消滅異己的伎倆。為了保存實力,借故王俊杰旅兵變,通電下野,交出指揮權。嗣后,蔣介石將李虎臣舊部壓縮為暫編第三獨立旅。就是這點武裝蔣介石還不放心,后密令湯恩伯將該旅旅長李定五騙往武漢,在湖北楊鹿洞收編了李虎臣將軍這最后一旅武裝。當時,李虎臣將軍十分氣憤,曾去南京找蔣介石講理,蔣介石避而不見,只讓于右任代為應酬。為了遮人耳目,蔣介石特任李虎臣為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中將參議。于右任對此也無可奈何,寫了大量的墨跡送于李虎臣將軍,其中有文天祥的《正氣歌》、岳飛的《滿江紅》、以表示對李虎臣將軍的安慰和敬重。 從此,李虎臣將軍對蔣介石更為不滿,長期不與其合作,就連蔣給的中將參議的薪金也從不領用,更不到南京述職。 1930年后,李虎臣將軍先后在上海,天津、漢口等地客居。 1935年,李虎臣返回故里,解甲歸田,造福桑梓。 李虎臣因幼小時家貧失學,回到老家臨潼縣房村居住時,對地方教育事業十分熱心,他除自己出款在本村辦了房村完小外,還在鄰村出資興辦了云興完小。 1936年,西安事變前,適逢西安舉行紀念西安保衛戰十周年活動,楊虎城特將李虎臣請到西安,并讓住在自己紅埠街公館內,共商國是,李虎臣表示要盡自己所能給楊虎城以最大支持。西安事變后,當楊虎城被迫辭職出國時,還送李虎臣兩萬元,并為李虎臣在西安*(上厶,下貝)家巷購置住宅一處。李虎臣將軍生活一向儉樸,雖前擔任軍政要職,但從不置辦家產,*(上厶,下貝)家巷住宅是李在西安的唯一財產。 (六) 抗日戰爭爆發后,李虎臣將軍雖身處田園,但報國之志不減當年。1938年2月,日寇占領黃河天險風陵渡,陜西吃緊,李虎臣將軍曾去重慶見蔣介石請纓抗戰。蔣問李能組織多少軍隊,李答,在陜西動員20萬人馬抗戰。蔣介石為之一驚,只讓李回陜聽侯命令,事后卻石沉大海,毫無動靜,這使李虎臣看清了蔣介石消極抗日、積極**的真實面目。此后逢人便大罵蔣介石而無所顧忌。以后,李虎臣除積極聯絡自己舊部,做好一旦日軍入陜,即樹旗抗日的準備外,還在渭北一帶幫助張飛生等人組織抗日義勇軍,并還將自己****的子、侄、女李玉秀、李武杰、李武英、李武俊等分送到延安抗日軍政大學、成都黃埔軍校、西安黃埔軍校第七分校等地學習軍事,以期抗日救國,表現了一個愛國將領的拳拳之心。在此期間,李臣虎將軍曾任中央政府顧問,陜西省臨時參議會參議員。對陜西戰時生產、運輸等問題提出過積極建議。抗日戰爭勝利時,曾被授于勝利勛章。 解放戰爭時期,胡宗南駐西安,號稱“西北王”糾集數十萬大軍,進攻陜甘寧邊區,陜西各界人士對其深惡痛絕。胡曾數次以晚輩身份向李虎臣將軍“求教”,然李虎臣始終不愿理采。他常年居住渭北農村老家,即如有時來西安小住時,也只拜會張鳳翙、張伯英等辛亥革命老人。在此期間來往較多的有杜斌丞、寇勝浮、胡景瑗、胡景銓、段澤青、成伯仁、楊明軒、楊子廉等故舊及知名的民主革命人士,并支持他們創辦當時西安唯一的民辦報紙《秦風工商報》聯合版,后因該報主張和平民主,在1946年3月1日被國民黨**派搗毀。杜斌丞在1947年也被西安**當局殺害。 1948年,大勢已去的胡宗南,為了對付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進軍,在陜西各縣成立了自衛團,還在西安成立了陜西省自衛總團,不經李虎臣將軍同意擅自決定李為該團總司令,李虎臣托病不到任。解放前夕,胡宗南潰逃時,派人闖進李虎臣在西安的住處,想將他劫持走,因李及時避往臨潼而未能得逞。 臨潼解放時,國民黨縣長袁重華和自衛團長秦頌臣帶數百人上了驪山,企圖頑抗。李虎臣不忍家鄉橫遭涂炭,遂寫信招撫袁、秦等人。由于李將軍的努力,臨潼自衛團下山投誠,免除了一場激戰,臨潼縣得以和平解放。 李虎臣將軍以實際行動,在自己家鄉支持解放軍,擁護共 產黨,迎接了新中國的誕生。 1949年全國解放以后,李虎臣以民主人士身份任西安市政協委員,一直住在西安參與國家大事。1954年底在西安逝世,享年64歲,公葬于三兆墓地。 《陜西文史資料》(第二十二輯 陜西民國人物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