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08 09:36:12 方劑歌訣 一:解表劑 麻黃中湯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發熱惡寒頭項痛、傷寒無汗服之宜、 方中加術治濕痺、去桂加苡亦能醫。 桂枝湯治太陽風、芍藥甘草姜棗同、加重桂枝治奔豚、倍用芍藥腹痛松、 或加葛根醫項強、或加大黃表里通。 人參敗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獨芎、薄荷少許姜三片、時行寒溫有奇功。 小青龍湯治水氣、喘咳嘔噦渴利慰、姜桂麻黃芍藥甘、細辛半夏兼五味。 桑菊飲中桔梗翹、杏仁甘草薄荷饒、蘆根為飲清輕劑、風溫咳嗽服之消。 麻杏石甘湯法良、四藥組合有擅長、肺熱壅盛氣喘急、辛涼疏泄效能彰。 銀翹散主上焦疾、竹葉荊牛薄荷鼓、甘桔蘆根涼解法、風溫初感此方醫。 大青龍用桂麻黃、杏草石膏姜棗藏、太陽無汗兼煩燥、解表清熱此為良。 九味羌活用防風、細辛蒼芷與川芎、黃芩生地同甘草、發汗祛風可建功。 蔥鼓湯原肘后方、同煎蔥鼓代麻黃、或加麻黃葛根用、傷寒無汗項背強、 或添梔翹與甘桔、薄荷竹葉效均良 。 陶氏柴葛解肌湯、邪在三陽熱勢張、芩芍桔草羌活芷、石膏大棗與生姜、 程氏除桔羌石芷、加入丹地二母良。 加減葳蕤用白薇、豆鼓生蔥桔梗隨、棗草薄荷共八味、滋陰發汗最相宜。 蔥白七味外臺方、新鼓葛根與生姜、麥冬生地千揚水、血虛外感效驗彰。 參蘇飲內用陳皮、枳殼前胡半夏宜、甘葛木香桔梗茯、內傷外感此方推。 二:瀉下劑; 大承氣湯用芒硝、枳實大黃厚樸標、救陰瀉熱功偏擅、急下陽明有數條、 去硝名為小承氣、調胃只用硝黃草、小承氣內加羌活、中風便秘三化超。 十棗湯用遂戟花、強人伏飲效堪夸、控涎丹用遂戟芥、葶藶大棗亦可加。 黃龍湯即大承氣、加入參歸甘桔比、生姜紅棗同煎服、攻補兼施通便秘。 三:和解劑; 小柴胡湯和解供、半夏人參甘草同、更用黃芩加姜棗、少陽為病此方宗。 蒿芩清膽碧玉須、苓夏陳皮枳竹茹、少陽熱重寒輕證、胸痞嘔惡總能除。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藥桔實甘草俱、此是陽邪成厥逆、清熱散郁平劑扶、 柴胡疏肝加芎香、枳實易殼功效殊。 半夏泄心黃連芩、干草干姜與人參、大棗和中治虛痞、法在調陽而和陰。 逍遙散用當歸芍、柴芩術草加姜薄、散郁除蒸功最捷、調經八味丹梔著、 若加生地或熟地,黑逍遙散名亦高。 痛瀉要方陳皮芍、防風白術煎丸酌、補土瀉木理肝脾、若作食傷醫便錯。 四:表里雙解劑; 大柴胡湯用大黃、枳實芩夏芍棗姜、往來寒熱心下滿、柴胡承氣加減方。 葛根黃芩黃連湯、甘草四般治二陽、解表清里兼和胃、喘汗自利保安康。 五:清熱劑; 白虎湯清氣分熱、膏知甘草梗米入、精傷口渴宜急投、氣虛加參最相得、 加桂加術用不同、溫瘧濕溫宜辯別。 清營湯是鞠通方、暑入心包營血傷、犀角丹元連地麥、銀翹竹葉煎服康、 去銀連地與丹參、加蓮用心清宮湯。 犀角地黃芍藥丹、血升胃熱火邪干、斑黃陽毒皆堪治、熱在營血服之安。 普濟消毒芩連鼠、玄參甘桔蘭根侶、升柴馬勃連翹陳、僵蠶薄荷為未咀、 或加人參及大黃、大頭天行效力普。 瀉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參茯知芩均可入、肺熱喘咳此方施。 清溫敗毒地連芩、丹石梔甘竹葉靈、犀角玄翹知芍桔、清邪瀉毒亦滋陰、 化班白虎為基礎、加入犀玄除神昏。 龍膽瀉肝梔芩柴、生地車前澤瀉偕、木通甘草當歸合、肝經濕熱力可排。 黃芩湯用甘芍并、二陽合利棗加烹、潔古芍藥去大棗、歸黃香草連桂檳。 白頭翁湯治熱利、黃連黃柏秦皮備、若加阿膠與甘草、產后虛利稱良劑。 青蒿鱉甲知地丹、陰分伏熱此劑攀、夜熱早涼無汗者、從里泄外服之安。 涼膈硝黃梔子翹、黃芩甘草薄荷饒、竹葉蜜煎療膈熱、中焦燥實服之消。 玉女煎中熟地黃、滋陰清胃效力強、石膏知母麥冬膝、煩熱失血牙痛良。 瀉心湯是仲師方、并用芩連及大黃、熱迫血行成吐衄、火平血靜自然康。 導赤生地與木通、草梢竹葉四般功、口糜淋痛小腸火、引熱同歸小便中。 清胃散用升麻連、當歸生地牡丹全、或益石膏平胃熱、口瘡吐衄與牙宣。 六:祛暑劑; 清暑益氣用洋參、竹葉知母荷梗增、麥冬甘斛連瓜翠、氣陰耗傷此方能。 新加香薷豆樸先、驅暑解表功效堅、或加銀翹豆易花、太陰暑溫須當辯。 七:溫里劑; 理中丸主理中鄉、甘草人參術干姜、嘔利腹痛陰寒盛、或加附子是扶陽。 小建中湯芍藥多、桂姜甘草大棗和、更加飴糖補中氣、陽虛勞損起沉疴。 四逆湯用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嘗、腹痛吐利脈沉微、救逆回陽賴此方。 回陽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群、加麝三厘或膽汁、三陰寒厥建奇勛。 當歸四逆芍桂枝、細辛甘草通草施、內有久寒姜茱入、散寒溫里此方宜。 八:補益劑; 四君子湯和中義、參術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陳名六君、祛痰補氣陽虛餌、 除卻半夏名異功、或加香砂胃寒使、加入豆芪名六神、脾虛食少虛熱宜。 參苓白術扁豆陳、山藥甘蓮砂苡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棗湯調服益脾神。 補中益氣芪術陳、升柴參草當歸身、勞倦內傷功獨擅、亦治陽虛外感因。 玉屏風散最有靈、芪術防風鼎足形、表虛汗多易感冒、藥雖相畏效相成。 保元補益總偏溫、桂草參芪四味珍、男婦虛勞幼科痘、陽虛氣弱力能振。 生脈麥味與參施、補氣生津保肺肌、少氣多汗口干渴、病危脈絕效力奇。 內傷升陽益胃湯、濕多熱少抑清陽、倦怠懶食身重痛、口苦舌干便不常、 六君白芍連澤瀉、羌獨黃芪柴與防。 氣液兩虛宜清補、當推薛氏參麥湯、參麥瓜斛草連谷、肺氣胃津兩復方。 四物地芍與歸芎、血家百病此方通、凡屬血虛之病癥、加減運用在心中。 當歸補血東垣箋、黃芪一兩歸二錢、證象白虎煩渴甚、脈大而虛宜此煎。 歸脾湯用術參芪、歸草茯神遠志隨、酸棗木香龍眼肉、煎加姜棗益心脾。 復脈甘草參桂姜、麥冬生地麻仁襄、大棗阿膠加灑服、虛勞肺萎效力強、 除去參桂大棗姜、加入白芍治陰傷、溫邪久羈陽明證、身熱口干服之康。 四君四物八珍湯、氣血兩補是名方、再加黃芪與肉桂、十全大補效無雙、 若益志陳五味子、去芎辛竄養營良、十全湯內去茯桂、加續苓砂磐石強。 薯玉丸中用八珍、桔防豆棗阿杏仁、桂姜麥蘞同柴曲、風氣虛勞總可珍。 六味地黃益腎肝、茱薯澤丹地苓專、更加知柏成八味、陰虛火旺可煎餐。 養陰明目加杞菊、滋陰都氣五味般、肺腎兩調金生水、麥冬加入長壽丸。 左歸萸地芍苓蓯、杞草齊成壯水功、若要為丸除苓草、更加龜鹿二膠從、 菟絲牛膝均採用、精血能充效無窮、虛火上炎陰失守、去除柏鹿益門冬。 大補陰丸治水虧、虛火勞熱致虛贏、地黃龜板兼梔柏、豬脊髓共蜜和為。 虎潛足痿是神方、虎骨陳皮共鎖陽、龜板干姜知母芍、再加柏地制丸嘗。 河車大造天地冬、黃柏人參牛膝從、龜板麥冬川杜仲、陰虛勞傷此方宗。 天王補心柏棗仁、二冬生地與茯苓、三參桔梗朱砂味、遠志歸身共養神。 甘草小麥大棗湯、婦人臟燥服之康、精神恍忽悲欲哭、和肝解郁效驗彰。 一貫煎中用地黃、沙參杞子木通襄、當歸川楝水煎服、肝腎陰虛是妙方。 酸棗二升先煮湯、茯知二兩佐之良、芎二甘一相調劑、服后安然入睡鄉。 陰虛火動用拯陰、虛寒骨蒸咳嗽侵、食少痰多煩少氣、生脈歸芍地板貞。 補肺阿膠馬兜鈴、鼠粘甘草杏糯呈、肺虛火盛人當服、順氣生津咳嗽寧。 石斛夜光枳膝芎、二冬二地杞絲蓯、青霜草決犀羚藥、參味連芩蒺草風。 金匱腎氣治腎虛、熟地懷藥及山萸、丹皮苓澤及桂附、引火歸元熱下趨、 濟生加入車牛膝、二便通調腫脹除、若加鹿茸五味子、十補丸子腎陽扶。 右歸桂附兼山藥、杞子地黃甘草炙、杜仲山萸煎湯飲、益火之源不可缺。 張氏巧思升陷湯、黃芪為君知母旁、升柴桔梗為舟揖、氣難接續試此方。 九:安神劑; 東垣朱砂安神丸、地黃歸連配合全、煩亂懊憹神不靜、怔忡失寐奏凱旋。 十:開竅劑; 萬氏牛黃丸最精、芩連梔子郁砂并、金箔雄犀珠冰麝、安宮開竅效最靈。 蘇合香丸麝香息、木丁熏陸蓽檀香、犀冰白術沉呵附、應用朱砂中惡嘗。 十一:固澀劑; 牡蠣散內用黃芪、浮麥麻黃根最宜、自汗陽虛兼盜汗、此方服后顯神奇。 真人養臟木香訶、粟殼當歸肉蔻和、術芍桂參甘草共、脫肛久痢服之瘥。 四神故紙吳茱萸、肉蔻除油五味需、大棗百枚姜八兩、五更腎瀉火衰除。 桑螵蛸散治便數、參苓龍骨同龜殼、菖蒲遠志及當歸、補腎寧心健忘卻。 固經丸用龜板君、黃柏椿皮香附群、黃芩芍藥酒丸服、漏下崩中色黑殷。 完帶二術參芍草、陳準芥穗柴前妙。 愈帶丸中熟地黃、歸芍芎柏椿良姜、婦人沖任帶失司、經濁淋漓宜此方。 十二:理氣劑; 越鞠丸治六郁侵、氣血痰火濕食因、芎蒼香附兼梔曲、氣暢郁舒痛悶伸。 半夏厚樸氣滯疏、茯苓生姜共紫蘇、加棗同煎名四七、痰涎凝聚盡能祛。 蘇子降氣橘半歸、前胡桂樸姜草依、下虛上盛痰嗽喘、或入沉香貴合機。 定喘白果與麻黃、款冬半夏白皮桑、杏蘇黃芩兼甘草、肺寒膈熱喘哮嘗。 旋復代赭用人參、半夏姜甘大棗增、噫氣不除心下痞、虛中實證此方靈。 天臺烏藥木茴查、青棟檳榔巴豆姜、三層茴香亦相當、寒疝腹痛是驗方。 暖肝煎中杞茯歸、茴沉烏藥合肉桂、下焦虛寒疝氣痛、溫補肝腎此方推。 瓜蔞薤白治胸痹、配以白酒最相宜、加夏加樸枳桂枝、治法稍殊名亦異。 十三:理血劑; 血府當歸生地桃、紅花甘草殼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勞。 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烏藥元胡甘、歸芎靈芝紅花殼、香附開郁血亦安。 少腹茴香與炒姜、元胡靈芝沒芎當、蒲黃官桂赤芍藥、調經種子第一方。 復元活血湯柴胡、花粉當歸山甲同、桃仁紅花大黃草、損傷瘀血酒煎除。 生化湯宜產后嘗、歸芎桃草炮姜良、消瘀活血功偏擅、止痛溫經效亦強。 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茅茜荷丹櫚煨、二薊梔黃各炒黑、用此止血熱勢微。 槐花散用治腸風、側柏黑荊枳殼充、為未等分米飲下、寬腸涼血逐風功。 黃土湯中術附芩、阿膠甘草地黃并、便后下血功偏擅、吐衄崩中效亦靈。 小薊飲子藕蒲黃、木通滑石生地襄、歸草黑梔淡竹葉、血淋熱結服之良。 膠艾湯中四物先、阿膠艾葉草同煎、婦人良方單膠艾、胎動能安腹痛痊。 十四:治風劑; 大秦艽用羌獨防,芎芷辛芩二地黃、石膏歸芍苓甘術、疏散風邪可通嘗。 川芎茶調散荊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風功上、偏正頭痛悉平康。 俞氏羚角鉤藤湯、桑菊茯神鮮地黃、貝草竹茹同芍藥、肝風內動急煎嘗。 鎮肝熄風芍天冬、玄參牡蠣赭茵供、麥龜膝草龍川楝、肝風內動有奇功。 大定風珠復脈商、再加三甲味雞黃、脈虛氣疭時欲脫、邪少虛多是妙方。 地黃飲子山茱斛、麥味菖蒲遠志茯、蓯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棗服。 消風散內有荊防、蟬蛻胡麻苦參蒼、知膏蒡通歸地草、風疹濕疹服之康。 十五:潤燥劑; 杏蘇散內夏陳前、甘桔枳苓姜棗煎、輕宣溫潤治涼燥、服后微汗病自痊。 桑杏湯用象貝宜、沙參梔鼓與梨皮、翹荷甘桔焦梔豆、清宣涼潤燥能醫。 清燥救肺參草杷、石膏膠杏麥胡麻、經霜收下冬桑葉、清肺潤燥效堪夸。 百合固金二地黃、玄參貝母甘桔藏、麥冬芍藥當歸配、喘咳痰血肺家傷。 鄭氏養陰清肺湯、玄參甘芍冬地黃、薄荷貝母丹皮入、時疫白喉是妙方。 麥門冬湯半夏參、棗甘粳米共合成、咽喉不利因虛火、養胃除煩逆氣平。 若于方中除粳米、山藥丹芍桃仁增。 沙參麥冬扁豆桑、甘草玉粉合成方、秋燥耗津傷肺胃、苔光干咳最堪嘗。 十六:祛濕劑; 平胃散用蒼術樸、陳皮甘草四般藥、除濕祛滿驅瘴疬、調胃化濕此方速。 藿香正氣腹皮蘇、甘桔陳苓術樸俱、夏曲白芷加姜棗、風寒暑濕并能祛。 三仁杏蔻薏苡仁、樸夏白通滑竹倫、水用甘瀾揚百遍、濕溫初起法堪遵。 連樸飲內用豆鼓、菖樸半夏炒山梔、蘆根厚樸黃連入、濕熱霍亂此方施。 茵陳蒿湯治黃疸、梔子大黃組成方、梔子柏皮加甘草、二方同屬治陽黃。 八正木通與車前、扁蓄大黃滑石研、草梢瞿麥兼梔子、煎加燈草效立見。 五苓散治太陽腑、白術澤瀉豬苓茯、桂枝化氣兼解表、小便通行水飲逐。 防已黃芪金匱方、白術甘草棗生姜、此療風水與諸濕、汗出惡風身重嘗。 苓桂術甘蠲飲劑、崇脾以利膀胱氣、飲邪上逆氣沖胸、胸滿能愈眩暈棄。 實脾苓術與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蔻姜附兼厚樸、虛寒陰水效堪夸。 真武湯壯腎中陽、茯苓術芍附生姜、桂枝化氣兼解表、悸眩眶惕保安康。 獨活寄生艽防辛、芎歸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參草、冷風頑痹曲能伸。 羌活勝濕羌獨芎、蔓甘蒿本與防風、濕邪在表頭腰重、發汗升陽有奇功。 十七:祛痰劑; 二陳湯用夏和陳、益以茯苓甘草臣、和中利氣兼祛濕、一切痰飲此為珍、 若加竹茹與枳實、方名溫膽可寧神、導痰湯內加星枳、頑痰膠固力能訓。 清氣化痰星夏橘、杏仁枳實瓜蔞實、芩苓姜汁為糊丸、氣順火消痰自失。 小陷胸湯連夏蔞、寬胸開結滌痰優、脈浮滑兮按之痛、不按自痛大陷求。 止嗽散內用桔梗、紫菀荊芥白部前、陳皮甘草共為未、姜湯服下約三錢。 三子養親祛痰方、芥蘇萊菔共煎嘗、大便素實加白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半夏白術天麻湯、苓草橘紅大棗姜、痰飲頭痛兼眩暈、熱盛陰虧切莫嘗。 十八:消導化食劑: 保和神曲與山楂、苓夏陳翹菔子加、炊餅為丸白湯下、方中亦可用麥芽。 木香檳榔青陳皮、枳柏黃連莪術隨、大黃黑丑兼香附、瀉痢食瘧用咸宜。 健脾參術苓草陳、肉蔻香連合砂仁、楂肉山藥曲麥炒、消補兼施建奇勛。 膽道排石郁金香、茵陳枳殼及大黃、金錢草同木香配、或制丸劑緩緩嘗。 十九:驅蟲劑: 烏梅丸用細辛桂、人參附子椒姜繼、黃柏黃連及當歸、溫臟安蛔寒厥劑。 二十:涌吐劑: 稀涎皂角白礬斑、直中痰潮此斬關、中風暴仆口不語、閉證能開氣自還。 瓜蒂散中赤小豆、香鼓和調酸苦湊、宿食痰涎填上脘、逐邪涌吐功能湊。 參蘆飲是丹溪方、竹瀝新加效更良、氣虛體弱痰壅盛、服后得吐自然康。 二十一:癰瘍劑: 仙方活命金銀花、防芷歸陳草節加、貝母花粉兼乳沒、穿山皂刺酒煎加、 一切癰疽能潰散、潰后忌服用毋差。 五味消毒療諸疔、銀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煎加酒服勿看輕。 透膿散治毒成膿、服此能成速潰功、川芎歸芪甲片皂、加芷蒡銀效力雄。 陽和湯法解寒凝、外證虛寒色屬陰、熟地鹿膠姜炭桂、麻黃白芥草相承。 葦莖湯方出千斤、桃仁薏苡冬瓜仁、瘀熱肺臟成癰毒、甘寒清熱上焦寧。 金匱大黃牡丹湯、桃仁瓜子芒硝襄、腸癰初起腹按痛、尚未成膿服之康。 四妙勇安治脫疽、銀玄歸草合用宜。 婦科方劑 : 清經熟地地骨皮、丹芍蒿柏與茯苓。兩地湯中用熟地、玄麥膠芍地骨皮。 順經歸地與茯苓、芍藥荊芥牡丹皮。壽胎續寄菟絲膠、胎動不安腎虛妙 。 胎元參歸芍草炙、杜仲熟地術陳襄。圣愈四物益參芪、跌仆勞損服后愈。 清熱調血用桃紅、四物黃連與莪術、益以丹皮延胡索、調血清熱入香附。 啟宮芎夏陳茯苓、蒼術香附神曲隨。歸腎六味去丹澤、菟絲歸杞杜仲連。 毓麟八珍鹿霜膠、菟絲杜仲合用妙。宮外一號桃芍丹、二號三梭莪術加。 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芨攻烏、藻戟遂丸俱戰草、諸參辛芍反藜蘆。 十九畏歌: 硫磺原是火中精、樸硝一見便相爭、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佗僧、 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丁香莫與郁金見、牙硝難合京三梭、 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大凡修合看順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妊娠服藥禁忌歌: 蚖斑水蛭及虻蟲、烏頭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銀并巴豆、牛膝薏苡與蜈蚣。 三梭芫花代赭麝、大戟蟬蛻黃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牽牛皂角同、 半夏南星與通草、瞿麥干姜桃仁通、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膽茅根與庶蟲。 針炙摘要; 手太陰肺經11穴、 手厥陰心包經9穴、 手少陰心經9穴、 手陽明大腸經20穴、手少陽三焦經23穴、手太陽小腸經19穴、 足太陰脾經21穴、 足厥陰肝經14穴、 足少陰腎經27穴、 足陽明胃經45穴、 足少陽膽經44穴、 足太陽膀胱67穴。 頭部:手足陽明循行于面額、手足少陽循行于頭側、 手足太陽循行于面頰、頭頂及頭后。 軀干:手三陽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陰從腋下走出、足三陰循行于腹面部、 足三陽行于中、陽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陽行走于后背、少陽行走于側面。 胸部:距正中線:腎經;2寸,胃經;4寸,脾經;6寸。 腹部:0、5 寸,2寸。 背部:足太陽膀胱經距正中督脈線1、5寸,3寸。 相互表里的陰經與陽經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陽經在頭面部交接、 相互銜的陰經與陰經在胸部交接。 八會穴: 筋會、陽陵泉;脈會、太淵;骨會、大杼;髓會、懸鐘。 臟會、章門; 腑會、中脘; 氣會、膻中; 血會、膈俞。 四海; 髓海、腦;氣海、膻中;水谷之海、胃;十二經之海、沖脈; 公孫沖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后溪督脈銳眥頸、申脈陽蹺絡亦通、 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目銳外關逢、列缺任脈連肺系、陰蹺照海膈喉嚨。 少商魚際與太淵、經渠尺澤肺相聯。商陽二三間合谷、陽溪曲池大腸牽。 歷兌內庭陷谷胃、沖陽解溪三里連。隱白大都足太陰、太白商丘共陰陵。 少府少沖屬于心、神門靈道少海尋。少澤前谷后溪腕、陽谷小海小腸經。 至陰通谷束京骨、昆侖委中膀胱出。涌泉然谷與太溪、復溜陰谷腎經傳。 中沖勞宮心包絡、大陵間使曲澤連。關沖液門中渚焦、陽池支溝天井言。 竅陰俠溪臨泣膽、丘墟陽輔陽陵泉。大敦行間太沖看、中封曲泉屬于肝。 中醫臨床辨證處方口訣: 中醫病癥莫要慌,四十病記端詳。 一病辨作多病治,各有一法為主方。 感冒寒熱濕三種,荊芥銀翹香薷湯。 咳嗽七般三外感,寒止熱菊燥杏桑。 痰濕二陳熱清金,肝火瀉蛤陰麥湯。 唯有哮癥分五般,寒射熱定肺玉屏。 脾虛當用六君子,腎虛金匱腎氣湯。 喘癥五種更好記,麻黃麻杏石甘湯。 痰熱郁肺用雙皮,肺虛生麥腎桂黃。 肺脹五般莫漏記,氣虛平喘真虛陽。 痰濁壅肺蘇養親,痰熱婢夏痰滌湯。 肺癆陰虧用月華,火旺秦鱉固金湯。 陰耗保真白術散,陰陽兩虛大補天。 胸痹此處分七種,寒凝心脈當四湯。 氣滯柴胡疏肝散,痰濁栝薤瘀逐湯。 心氣保元合甘麥,心陽參附陰天王。 心悸此處俱七種,安神定志歸脾湯。 火旺連阿桂甘龍,水飲凌心苓桂術。 心血瘀阻請桃紅,痰火黃連溫膽湯。 胃痛七般不好記,寒邪客胃用姜糖。 停食保和肝柴疏,郁熱化肝此病除。 瘀血失笑調營飲,陰虧一貫虛建黃。 六種泄瀉拉肚子,濕熱芹連寒藿香。 保和痛瀉何時用,參苓白術四神丸。 痢疾也可分六種,毒用白頭熱芍湯。 寒用胃苓陰駐車,休用連理虛桃湯。 良附大承治腹痛,氣滯柴胡小建中。 飲食極滯用保和,中用枳實導滯湯。 脅痛只可分四種,肝用柴疏瘀復元。 肝膽濕熱用龍膽,肝陰不足一貫煎。 黃疸更須四般記,熱重茵陳犀急黃。 陰黃茵陳術附用,濕重于熱茵五方。 六種鼓脹有何難,氣滯柴疏實脾寒。 中滿分消治濕熱,調營六味責之肝。 脾腎陽虛附理中,濟生腎氣合此方。 積聚五中逍遙肝,食滯六磨氣柴疏。 瘀血六君加隔下,正虛八珍合化積。 水腫六般越水泛,水濕五苓毒麻連。 脾虛食脾腎濟生,浸漬五皮熱疏鑿。 六種淋証何人患,石石熱八勞無比, 氣用沉補血小知,膏淋程氏膏淋湯。 三種消渴上消消,中消玉女下六金。 癭病四種更須治,痰結玉壺氣海舒。 心肝陰虛天補愈,肝旺梔子清肝湯。 眩暈六般天亢陽,痰濁半白火龍湯。 阻竅活血虛歸脾,脾腎陰虛左歸丸。 八種頭痛有何難,風熱芎芷寒川芎。 肝陽天麻濕羌活,腎虛補氣虛八珍。 痰濁頭痛半白天,瘀血通竅活血湯。 唯有中風不需記,一曰虛中二曰肝。 虛用秦艽上擾鎮,陽閉涼開陰蘇合。 脫用參附半還五,鎮肝熄風模糊涂。 語言不利卻分三,風痰阻絡解語丹。 腎虛精虧地黃飲,口否眼邪牽正散。 痹癥不惟風寒濕,防風烏頭薏苡仁。 風濕熱痹桂白虎,痰瘀桃仁虧獨寄。 不寐肝郁用歸脾,痰熱溫膽氣虛安。 四種鼻衄要記熟,桑菊玉女此中求。 肝火上炎尤龍膽,氣血虧虛歸脾留。 齒衄虛用清肝飲,胃火熾盛清胃散。 咳血燥傷用桑杏,肝犯肺瀉合黛蛤。 陰虛百合固金治,吐血瀉龍歸脾完。 便血地榆黃土湯,尿血薊知無歸方。 紫斑犀茜歸脾治,郁用柴丹半厚湯。 其中虛證滋歸麥,嘔吐六種分虛實。 藿保半夏理中麥。便秘麻磨濟芪湯。 四種腰痛不稀奇,濕熱四妙身痛熱。 寒濕甘姜苓術用,腎虛卻要左右歸。 虛勞十四莫慌張,各有各的代表方。 稍有留意應詳盡,何須此處添荒唐。 機磷中毒概四種,犯腦滌痰熱銀黃。 杞菊參苓無大用,若無解毒病乖張。 腸癰三期看癰膿,大黃薏苡大陷胸。 頸椎寒用桂附湯,舒筋溫膽歸脾天。 痄腮柴普清龍用,急驚銀黃琥珀丸。 小兒泄瀉不贅述,疳証六種記端詳。 資消八石瀉防風,絕經左右二仙湯。 崩漏三虛二為實,左歸大補用固沖。 血熱清熱固經治,血瘀逐瘀止崩湯。 中醫臨証也不難,難在辨證用藥間。 中醫婦科辨證處方口訣 女科治療大如男,所異帶乳經孕產。 - 月經先兩補清丹,經后溫艾烏補元。 - 先后無定固逍散,過多保失舉元煎。 - 過少滋歸桃導痰,經延桃失兩二丸。 - 經間出血瘀逐止,濕清陰虛兩二丸。 痛經可分五六般,溫經少腹治胞寒。 - 膈下逐瘀注清熱,氣血圣愈腎調肝。 - 閉經五種分二三,氣血人養肝歸丸。 - 陰虛血燥用一陰,血府逐瘀佛導痰。 - 六種崩漏清保煎,左右歸固四失散。 - 經行泄瀉參四健,經行吐衄順清肝。 - 絕經前后左右理,帶下五止知內完。 - 產后血暈參奪命,腹痛腸寧生化堪。 - 惡露不絕生保補,產后身痛獨寄寒。 - 血虛黃芪桂五用,腎虛養榮壯骨煎。 - 產后發熱荊外感,解讀生化虛八珍。 - 惡阻香砂治胃虛,不和蘇胡痰小半。 - 胎漏血熱加味阿,氣虛固益腎壽丸。 - 不安腎虛壽胎可,血虛苧根氣舉元。 - 血熱保陰傷加圣,徵瘕桂枝茯苓丸。 - 滑胎補固或泰盤,子腫白真四天仙。 - 子淋陰虛知柏地,火導濕熱加五散。 - 難產催生難產方,徵瘕開二桂香丸。 - 陰虛知龍蟲萆薢,不孕少毓玉啟丸。 - 勸君用心牢牢記,女科九十七病完。 - 中醫兒科辨證處方口訣 兒科疾病分四種,普通實行雜新生。 莫把兒科等閑看,最難問診少語聲。 咳分虛積風與痰,桑菊風熱金沸寒, 兼濕杏蘇加術樸,挾熱三拗加元芩, 痰熱清寧濕二陳,氣陰生脈肺六君, 陰虛沙參麥冬治,食積曲麥入二陳。 肺炎咳嗽多氣傷,陰虛沙參麥冬湯, 痰熱五虎合葶藶,風寒熱同為三閉, 肺脾氣虛人五湯,變心參龍救逆湯, 氣陰兩虛用生脈,陷厥牛心羚鉤湯。 哮喘分為急緩期,緩肺脾腎三般虛, 肺玉脾六腎金匱,陰虛六地或麥味, 發作熱哮麻蘇丸,青龍三子用于寒。 鵝口清熱瀉心脾,若逢虛火六加桂。 口瘡脾積涼膈散,心導虛六寒理肉。 嘔吐傷食保和丸,乳傷消乳胃溫膽, 驚恐定吐寒丁理,肝氣犯胃解肝煎。 泄瀉亦分常與變,傷食保和藿風寒, 葛根連芩治濕熱,附理四神參苓散, 變證傷陰連梅治,傷陽參附龍牡攢。 腹痛養臟治中寒,虛冷芍藥入小建, 滯瘀少腹逐瘀治,乳食香砂平胃散。 厭食氣虛參術散,胃陰養增運曲丸。 積滯細看積與虛,消乳木香大安積, 脾虛夾積用健脾,不運香砂六君需。 疳積資生健脾氣,干疳八珍瀉導心, 石夜治眼金匱腎,五苓合皮疳腫捫。 驚風需知急慢驚,清敗暑邪銀翹風, 氣營紫白濕黃解,痰驚玉保恐抱龍, 陰脾腎虛知為慢,寒濕附理土緩肝, 固真逐蕩用脾腎,大定黃阿三甲陰。 驚風痰瘀四分癇,心虛養心鎮驚丸, 風定痰滌瘀通竅。再論水腫被水纏, 風水麻連紅小豆,凌心參附己藶丸, 邪陷心肝必龍膽,氣虛參玉真腎寒, 濕熱內侵導三妙,水閉附瀉合溫膽。 時行疾病有感冒,荊防香薷桑銀翹, 麻疹出疹前與后,前宣后沙見清透, 三種逆證要記熟,閉肺邪陷與攻喉, 麻杏閉肺攻清六,邪陷心肝羚角鉤。 風疹邪郁用銀翹,邪熱熾盛透疹涼。 丹痧三期看病邪,侵肺解肌透痧湯, 毒在氣營涼清氣,疹后傷陰沙麥冬。 水痘為熱分輕重,風熱銀翹毒清解。 痄腮尤須看邪毒,在表銀翹毒蘊普, 熱毒大黃玄明粉,腫硬加入夏海布, 邪毒內陷龍膽瀉,如意金黃青黛敷。 初痙恢復看頓咳,麻石桑熱杏華寒, 痙咳桑白皮湯治,恢復沙參或人五。 白喉陰虛養陰清,風熱銀翹黃解攻。 暑瘟在衛新香白,氣營清敗營血犀, 余熱未盡青甲桂,痰蒙神竅蘇龍黃, 內風擾動止痙散,大定風珠自能安。 小兒麻痹有虛實,補陽還五氣虛滯, 肝腎虧虛虎加金,肺胃葛黃經羌濕。 疫毒痢疾邪內閉,毒閉黃解脫參附。 藿樸夏苓濕疰夏,脾胃虛弱清暑益。 夏熱清益暑傷胃,上盛下虛用溫清。 五軟皆因脾腎虧,氣血八珍智調元, 脾腎兩虧宜雙補,補腎地黃合補中, 五遲不足加味六,湯氏芎齒虎骨遲, 心血不足菖蒲用,發遲苣勝或蓯蓉。 五硬當別氣血寒,陽衰參附血當四。 四種病因看解顱,犀清化丹治熱毒, 肝虧補腎附苓泛,肝亢知柏合三復。 氣虛尿頻用縮泉,濕熱下注八正散, 濕熱留戀腎陰傷,可服知柏地黃丸。 遺尿菟絲溫下元,補中縮泉龍瀉肝。 紫癜犀地解血熱,陰火知柏大補丸, 氣不攝血用歸脾,或用人參養榮湯。 玉屏合牡治表汗,氣陰虛弱生脈散, 營衛不和調榮衛,黃芪桂枝五物攢。 夜啼臟寒烏藥散,暴受驚恐朱琥丸, 心經積熱用導赤,小兒雜病此八般, 另有臍風撮風散,濕龍瘡犀臍疾患, 臍突可用二豆散,臍間熱脫氣血間, 不統歸脾熱葛散,氣隨血脫獨生龍, 胎黃濕可茵陳輩,瘀黃血府逐瘀丸, 赤游犀解治風火,邪毒入營神犀丹, 另有清瘟敗毒飲,只因熱毒氣血燔。 勸君兒科要精熟,祖國花朵好明天。 病機十九條 “五臟上下風寒濕,火五熱四要記牢。” ·五臟病機: 諸風掉眩,皆屬于肝。 諸寒收引,皆屬于腎。 諸氣膹郁,皆屬于肺。 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諸痛癢瘡,皆屬于心(火)。 ·上下病機: 諸痿喘嘔,皆屬于上。 諸厥固泄,皆屬于下。 ·風寒濕病機: 諸暴強直,皆屬于風。 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于寒。 諸痙項強,皆屬于濕。 ·火病機五: 諸熱瞀瘈,皆屬于火(心)。 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于火。 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于火。 諸逆沖上,皆屬于火。 諸燥狂越,皆屬于火。 ·熱病機四: 諸脹腹大,皆屬于熱。 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于熱。 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于熱。 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 感冒初起時使用中藥的選擇方法:①體力中等者,胃腸不調,可服用葛根湯,特別對伴有發熱、肩凝、頭痛、無汗者非常有效。②體質虛弱者,首選桂枝湯,伴有眩暈、出汗癥狀時非常有效。③體質強者,服用麻黃湯,當伴有惡寒、發熱、四肢關節痛、肌肉痛、無汗癥狀時非常有效。④胃腸道癥狀表現嚴重者,可使用小柴胡湯或柴胡桂枝湯,對伴有胸脅苦滿、口黏、口苦者有效,柴胡桂枝湯對體弱、自汗、盜汗者更有效。⑤平素胃腸功能較弱者,感冒時服用香蘇散。⑥流涕嚴重時用小青龍湯,特別是對胃內停水,動則漉漉有水聲者有效。⑦咽干痛時,驅風解毒湯有效,漱口一樣把藥飲入則能提高效果,放些冰塊則容易飲服。 感冒遷延不愈時的中藥選擇:①出現體力恢復慢、食欲不振、倦怠、低熱等癥時,體質中等的患者可服用小柴胡湯。②與上同癥,體質較弱者,選用柴胡桂枝湯。③同癥而體質很弱,兒童感冒遷延不愈者選小建中湯為好,特別對平素挑食、腹瀉、腹痛、便溏兒童有效。④流涕和鼻塞持續者用葛根湯(體力中等者),葛根湯加川芎辛夷(體力中等者),麻黃湯(體力強者)。特別是葛根湯加川芎、辛夷對流涕嚴重者有效,麻黃湯對喘鳴者有效。⑤咳嗽嚴重時用麥門冬湯、麻杏石甘湯。麥門冬湯對劇烈咳嗽無痰者有效,麻杏石甘湯對清晨咳嗽、有痰者有效。 凡病晝則增劇,夜則安靜,是陽病有余及氣病血不病。 118. 凡病夜則增劇,晝則安靜,是陰病有余及血病氣不病。 119. 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旺于陽分也。 120. 夜則惡寒,晝則安靜,是陰血自旺于陰分也。 110. 渴喜飲冷,腹中有熱,渴喜飲熱,腹中有寒。 111. 陽絡傷則吐血,陰絡傷則便血。 112. 五臟之傷,窮必及腎 107. 外入之寒,溫必兼散,內生之寒溫必兼補。 102. 苔黃膩熱在肝膽,苔黃燥熱在脾胃。 101. 面腫為風,腳腫為水。 99. 風為百病之長,頭為諸陽之會。 100. 人身不過表里,氣血不過虛實。 86. 上氣虛者,升而舉之;下氣虛者,納而歸之;中氣虛者,溫而補之。 87. 脈和緩者,元氣之來也;脈強峻者,邪氣之至也。 81. 燥邪辛潤以開之;濕邪辛淡以開之。 82. 氣有余便是火;氣不足便成寒。 83. 陰虛者能發熱,以真陰虧損,水不制火也;陽虛者能發熱,以元陽敗竭,火不歸源也。 84.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為實。 78. 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 79. 暑熱傷氣,益氣而暑自消;暑熱傷陰,益陰而暑自退。 80. 水系有形之飲;濕為無形之邪。濕為重濁 有質之邪;從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氣升騰;從內而生者,皆由脾陽之氣不運。 76. 血得寒則凝,得熱則行,見黑既止。 77. 血之失于吐衄者,陽明之不降也;血之失于便脲者,太陰之不升也。 72. 脾臟宜補則健;胃腑宜疏自清。脾喜暖而惡寒;土惡濕而喜燥。 73. 胃陽不傷不吐;脾陽不傷不瀉。邪正不爭不痛;營衛不乖不寒熱。 74. 宜補脾陽者,雖干姜、附子轉能生津;宜補脾陰者,雖石膏、知母轉能開胃。 69. 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70. 持脈有道,虛靜為保。切脈之法,心空為宗。 71. 舉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脈);舉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脈)。 68. 善嚏者,肺病也。善噫者,脾病也。呵欠者,胃病也。 66. 腎臟內寓真陽,非溫不納;肝臟內寄相火,非清不寧。 67. 乙癸同源,肝腎同治;滋腎水即以榮肝木;瀉肝火即以安腎水。 65. 胃為陽土,宜涼宜潤;肝為剛臟,宜柔宜和。 63. 陰陽虛者,須培腎元,以陰陽蓄于腎也;氣血虛者,須調脾胃,以氣血生于脾胃也。 64. 腎中陰虛則肝心之病起;腎中陽虛則脾肺之病生。 58. (痿)斷不可作風治而用風藥。經曰:“治痿獨取陽明。” 57. 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補肝,宜降氣。 54. (脅痛)《經》曰:溲而便膿血,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后重自除。 50. 哮喘必用薄滋味,專主于痰。 51. 治哮必用薄滋味,不可純用涼藥,必帶表散。 52.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治痰法,實脾土,燥脾濕是治其本。 53. 肺虛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虛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腎虛有痰宜補腎以引其歸臟脅為肝膽之區,禁用汗、吐、下三法。 48. 邪在皮毛者,汗而發之。 49. 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46. 凡治病勿傷胃氣,久病宜保脾土。 47. 欲治肝者,原當升脾降胃,培養中宮,俾中宮氣化敦厚,以聽肝木之自理外濕表散,內濕宜淡滲。 44. 柴胡散膽經之專藥,即能散其郁勃之氣,復能解其郁結之熱,郁中有熱,故風藥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清?張聿青《張聿青醫案》 45. 氣燥血必燥,清氣藥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氣亦燥,滋燥藥中可加入蘆根、石斛。清?王旭高《醫學當言》 42. 蓋外無惡寒發熱身痛之表證,則不必用桂枝;內無眩悸吐涎之里證,則不必用肉桂。清?王旭高《王旭高醫書六種》 43. 吳茱萸為厥陰之主藥,上可溫胃寒,下可救腎陽。清?王旭高《王旭高醫書六種》 40. 荊芥最散血中之風。清?汪昂《醫方集解》 41. 木香行氣,平肝實腸;厚樸散滿,行水平胃。清?汪昂《醫方集解 36. 秦艽退黃最妙,以其性能退陽明經濕熱邪氣也。若無濕熱則恐傷燥,又宜慎用。程杏軒 37. 石膏其性,一善清頭面之熱,二善清咽喉之熱,三善清瘟疹之熱,四善清痰喘之熱。?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 38. 大黃去積,水蕩之也;巴豆去積,火燎之也。清?高鼓峰 39. 黃芩之退熱,乃寒能勝熱,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熱,乃苦以發之,散火之標也。清?楊士瀛《仁齋直指方》 34. 回陽之中,必佐陰藥;攝陰之內,必兼顧陽氣。 35. 汗藥宜早,下藥宜遲。 32. 救陰不在血,而在養津與測汗;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 33. 木熱則流脂,肝熱未有不見痰者! 22. 不宜苦寒伐胃府,陽明無熱不輕攻。 23. 小病理氣血,大病調陰陽。 21. 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19. 忍怒以全陰,抑喜以養陽。 20. 大實有羸狀,至虛有盛候。 17. 久病先針足三里。 14. 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無需只祛痰,貴在治氣以為要,氣順則津 液自行,絕其源泉痰即消。 11. 痛則不通,不通則痛,不榮則痛。 12. 諸花皆升,旋覆獨降。 13. 脾氣喜升,胃氣喜降,脾喜燥而而惡濕。 10. 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8. 行氣則后重自除,理血則膿血自愈。 7. 無痰不作眩,無風不作眩,無虛不作眩。 5. 疏肝勿忘和胃,理氣慎防傷陰。 6. 肝隨脾升,膽隨胃降。 2. 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3. 療傷必備三七,不須強分內外。 4. 久病必虛,久病必瘀,久病及腎,久病入絡。 1. 止咳常用麻黃 (寒熱皆可用炙麻黃,熱證可配銀花、前胡、黃芩、魚腥草甚至石膏、梔子等) 縮尿益智桑蛸 (個人感覺比金櫻子芡實好用,水陸二仙勝在平和) 疏肝莫忘麥芽 (我治療乳癖習用生麥芽、絲瓜絡) 閉經還須歸芍 (行氣活血當然重要,補血調血是治病求本) 崩漏海蛸茜草 (二藥皆有化瘀之功,可使離經之血歸于常道) 辨證前提記牢 (以上只是個人經驗,辨證雖非萬能,卻是中醫之精髓,時刻不能忘記 若本文對您有所幫助,請隨喜轉發,這樣可以讓更多人受益,可能很多人會因為您而改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