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心學》核心思想之一便是:“此心不動,隨機而動。”是指一種心態,只有心單純,才有可能集中思維做到真正的淡定。只有心不動,才能按照自己內心的想法來行動。 “此心不動,隨機而動。”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我的心是空的,我此時此刻沒有欲念,而你的心一動,我會知道,我會理解,而同時我會洞察到其中的一切虛妄,于是我可以對此做出行動。” 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堵墻,這堵墻不可能堅強到“足以抵抗一切打擊”,但卻具備另一個功能:將我們圈在這堵墻內,令我們看不見別人的真實存在,也令我們看不到更強大的力量。 然而,只有真正看到別人的存在,我們才有機會走出孤獨,并建立起真愛的關系,也只有看到更強大的力量并順從這個力量,我們才能真正強大起來,并獲得真正的解脫。 為什么我們會看不到別人的真實存在呢?因為,當我們和他人在一起時,我們的內心會一直處于活躍狀態,一直在行動、想象或思考,從來沒有留下空隙。然而,只有當我們的心理活動能在某些瞬間停頓下來時,我們的心才能感應到對方的真實存在。 這是一個很普通的道理,對于這個道理,王陽明用八個字作過概括:“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還是偉大的文學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的哲學絕非是書齋里的空想,而是實實在在的可以學以致用的東西。用到政治上,王陽明成了第一流的政客,和王陽明較勁的對手們不管多強大,最后都敗給了他。用到戰爭上,王陽明則成了最可怕的軍事家。 他提出“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的八字箴言時,正值江西的寧王造反,而他作為當地的最高官員負責平叛。當時,他的一個下屬抱著一腔愛國熱情想與寧王奮不顧身的作戰時,王陽明問:“兵法的要義是什么?”這個下屬答不上來,而王陽明隨即講了他的兵法要義,就是這八字箴言。 這是什么意思呢? 我們的心經常處于“妄動”狀態,即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像滾雷一樣不斷地在我們心中炸響。然而,絕大多數人卻對自己的“妄動”沒有覺察能力,套用《精神分析心理學》的術語,這些沒有被覺察的“妄動”就是潛意識,當我們被潛意識所控制時,我們就會處于程度不同的失控狀態。我們認為,自己是根據意識層面的某種想法去行動的,但是我們沒有覺察到的潛意識在驅使著自己這樣做。 這時,我們的行動就有點像是“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寧王就是這樣一個人,所以他后來犯了很多戰術上的錯誤。然而,作為對手,如果王陽明的心也處于同樣的“妄動”狀態,他一樣也會犯一些大大小小的錯誤。 然而,王陽明的“心”可以不動。如果他的心不動,他的心就是一面空明的鏡子,寧王的“妄動”會清晰地映照在這面鏡子上,而其致命的缺陷就會被王陽明一覽無余。結果,王陽明可以隨時抓住寧王的漏洞,從而可“隨機而動”,不僅可先發制人也可后以制人。 相反,如果我們的心先動了,并且還對自己的念頭特執著,那么就會看不到事情的本相,而犯下低級的錯誤。 在“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理念的指引下,王陽明成了最可怕的軍事家,他一生打仗無數,未嘗敗績。他去世前一年,兩廣再次叛亂其他人無法平叛,朝延不得已再請王陽明出山。熟料,叛匪一聽說鼎鼎大名的王陽明要來,立即就投降了。 王陽明在不費朝廷一兵一餉的前提下,選練民兵,平定為禍南方四省的大規模叛亂;又在朝廷高層的掣肘下率領沒有實戰經驗的民兵,僅用35天就擊潰寧王朱宸濠的數萬精兵;而南贛剿匪、征廣西思田更體現王陽明撫剿并作、文武兼修的軍事思想,達到了“此心不動即為術”的化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