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教子庭訓格言》第二章 作者:
![]() 善喜善念去惡去兇 心存善念天報福祿 俯仰無愧存乎一心 修德之功在于主敬 持齋必戒感發善念 立志于道猶入圣域 良知良能乾乾不息 至誠無息日積月累 逸樂有節勤修不惰 修身治性謹于平日 誠而有信不欺暗室 一念之微天理人欲 體認世務據理審事 讀經明史開卷有益 四書性理立命之道
是故古語云:“人生一善念,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人生一惡念,惡雖未為,而兇神已隨之。”此誠至理也夫! 「譯文」 人活在世上,應當追求內心的喜悅安詳。內心的喜悅安詳是一種非常美好的境界。心中充滿喜悅,就會產生善良美好的念頭;心中充滿忿怒,就會產生兇險惡毒的念頭。 所以,有句古話這樣說道:“一個人只要產生一個善念,即使還沒有去付諸實踐,吉祥之神已在陪伴著他了;如果他產生了一個惡念,即使還沒有去做惡,兇神已經跟上他了。” 這話真是至理名言啊。 「評語」 一個人的性情是需要磨煉的。在社會上,古道熱腸畢竟讓人愿意接受,和和氣氣更是持家立業之根本。一個性情過于冷酷的人就如寒冬一般,使萬物喪失了生機,讓人畏而卻步。這種人常常使人避之不及,很難得到人的協助。 “敬人者人必敬之,助人者人必助之”。社會必須合作才能進步。
訓曰:凡人存善念,天必綏之福祿以善報之①。今人日持珠敬佛,欲行善之故也。茍惡念不除,即持念珠②,何益? 「注解」 ①綏:安撫。②念珠:佛教徒念佛時記誦經次數的串珠,又稱佛珠或數珠。一般由一百零八顆珠子組成一串,故又名百八丸。 「譯文」 大凡一個人心中存有善良的念頭,上天一定會善有善報,給他以福分和祿位來安撫他。現在,人們每天手持念珠,口念佛號,也是想做善事的緣故。但如果心中的惡念不除去,即使是手拿念珠、口誦佛號,又有什么益處呢? 「評語」 雖然行善必有天佑,但必須是心存真善,清除內心中的種種邪念、惡念,否則,整天念佛,也只是一個假善人而已。短短的幾句話,幫助人們理解形式與實質的關系,明白了為人做事應該實實在在,而不要弄虛作假的道理。 《菜根譚》一書中,對這一點有更形象的敘述。它說:榮華富貴的顯名,假如是從道德修養中得來,那就如同生長在大自然環境中的野花,會不斷繁殖綿延不絕;如果是從建功立業中得來,那就如同生長在花園中的盆景一般,只要稍微移植,花木的成長就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假如是靠特權,甚至惡勢力得來,那就如同插在水杯中的花朵,由于根部并沒有深植在土中,所以花的凋謝、枯萎指日可待。
訓曰:人惟一心,起為念慮。念慮之正與不正,只在頃刻之間。若一念不正,頃刻而知之,即從而正之,自不至離道之遠。《書》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 一念之微,靜以存之,動則察之,必使俯仰無愧,方是實在工夫。是故古人治心,防于念之初生、情之未起,所以用力甚微而收功甚巨也。 「譯文」 人只有一心,心動興致起,會產生種種思想和考慮。這種種思慮正確與否,只在一剎那間。如果一個念頭不正確,很快就被發現了,并且及時糾正它,自然不至于離正道很遠。 《尚書》上說:“即使是圣人,倘若沒有善良的意念,也可能變成放蕩不羈的狂人;即使是一個狂人,如果能心存善念,也可能變做一個圣明的人。”小小的念頭,存在于平靜的狀態中,通過人的行動就可以觀察到,能夠在俯仰之間無愧于人,才是實實在在的真功夫。所以,古人培養人的心性,防范于意念剛剛產生之時,感情尚未產生之際,因為此時,用力很小而功效巨大。 「評語」 立身處世,小心謹慎,每做一事,都要為自己著想,為別人著想;要看眼前,也要為子孫后代考慮。否則,如果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只圖自己一時之歡,做傷天害理的事,賺不仁不義的錢,就等于給子孫釀禍,給自己的前程伏下敗筆,到那時真就后悔莫及了。 人品善良,就是為子孫留下了一筆巨大的財富;心里正直,就等于為自己留下了耕耘不盡的肥沃良田。
訓曰:子曰:“鬼神之為德①,其盛矣乎!”“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②,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③,如在其左右。”蓋明在禮樂④,幽有鬼神⑤。然敬鬼神之心,非為禍福之故,乃所以全吾身之正氣也。是故君子修德之功,莫大于主敬。內主于敬,則非僻之心無自而動⑥;外主于敬,則惰慢之氣無自而生⑦。念念敬斯念念⑧,正時時敬斯時時,正事事敬斯事事;正君子無在而不敬,故無在而不正。《詩》曰:“明明在下,赫赫在上。”“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⑨,聿懷多福紒紛矠。”其斯之謂與? 「注解」 ①德:恩惠,福利。②齊明:齋戒嚴整。齊,同“齋”。盛服:衣冠華美。③洋洋:欣喜貌。④明:人間,陽世。⑤幽:鬼界,陰間。⑥非僻:錯誤,偏邪。⑦惰慢:輕薄下流。《禮。樂記》:“惰慢邪辟之氣,不設于身體。”⑧念念:指極短的時間,起滅連續不斷。又作剎那解。此處作常常想念、不能忘記解。⑨昭:彰明,顯示,公開。紒紛矠聿:語氣助詞,用于句首或句中。 「譯文」 孔子說:“鬼神造成的恩惠懲罰確實不小啊。”“他們使天下的人齋戒肅穆,衣冠整齊,小心翼翼地從事祭祀這種活動。祭祀之時,人們心懷虔誠、恭敬的心情,就好像鬼神高高在上,鬼神就在他們的身邊。”所以,陽世間有禮樂,而陰曹地府則有鬼神。 我認為敬奉鬼神之心,主要不是因為鬼神會帶來災禍或幸運,而在于他們能使人健全正氣。 正是這個原因,君子修養德行沒有比以“敬”為主更重要的了。一個人內心以“敬”為主,那么,錯誤、邪僻的思想就難以自外而入;自身之外的事能以“敬”為主,那么,輕薄下流的習氣也就無從產生。每時每刻每事,都懷有“敬畏”之心,這正是君子無處不有敬心的緣故,也是他無處不正派的原因。 《詩經》上說:“無論在下邊的,還是上面的,都是明察的、顯赫盛大的。”“正是這個周文王,他小心翼翼,畢恭畢敬侍奉上天,所以他才享有治國平天下的諸多福分。” 不就是指此而言嗎? 「評語」 康熙在這篇庭訓中,認為鬼神不可不信,但又頗有見解地認為主要不在于通過敬神去乞福或避禍,而是由此培養出一種隨時隨地隨事都必須具有的敬畏之心。這里雖明顯地表現出康熙作為封建君王的唯心主義觀點,但從他的鬼神論中卻引出了難能可貴的人本主義態度。這就是以對鬼神的敬畏來達到修身的目的。如果把這一則與第八則聯系起來看,我們更能體會康熙的用意。
訓曰:近世之人以不食肉為持齋,豈知古人之齋必與戒并行。《易。系辭》曰:“齋戒以神明其德。”所謂齋者,齊也,齊其心之所不齊也。所謂戒者,戒其非心妄念也。古人無一日不齋,無一日不戒。而今之人,以每月的某天某日持齋,已與古人有間。然持齋固為善事,可以感發人之善念,第不知其戒心何如耳? 「譯文」 現在的人們認為只要是不吃肉就是在持齋了,豈不知古人持齋是和守戒連在一起的,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易經。系辭》中寫道:“通過齋戒使自己的道行更加完善。” 這里所說的“齋”,就是“齊”,意即完善自己內心不夠完善的地方。所說的“戒”,就是戒絕心中不健康的想法和狂妄的念頭。古人沒有一天不持齋,沒有一天不守戒。現在的人們只在某月某日持齋,已經和古人不一樣了。持齋本來是一件好事,可以激發人的善心,只是不知道他戒心做得如何。 「評語」 “齋”和“戒”是形式與內容之間的關系。持齋一定要守戒,否則就是一種徒具形式的偽善做法。相反,“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卻有其可愛、可稱道之處。當然,持齋在某些宗教的教規中是必須恪守的儀式,規定是必須遵守的。但不管哪種宗教的教義都倡導向善向上,倡揚戒除非心妄念,這就是其積極內容之所在。康熙在此說教、強調的是持齋與守戒并重,內容與形式并重,這也是這則庭訓的積極意義之所在。
訓曰:子曰:“志于道。”①夫志者,心之用也。性無不善,故心無不正。而其用則有正不正之分,此不可不察也。夫子以天縱之圣②,猶必十五而志于學。蓋志為進德之基,昔圣昔賢莫不發軔乎此③。志之所趨,無遠弗屆④;志之所向,無堅不入。志于道,則義理為之主⑤,而物欲不能移,由是而據于德,而依于仁,而游于藝⑥,自不失其先后之序、輕重之倫⑦,本末兼該⑧,內外交養⑨,涵泳從容紒紛矠,不自知其入于圣賢之域矣。 「注解」 ①“子曰”句:見《論語。述而》。志:志向,立志。②夫子:孔子。天縱:意為上天所賜稟賦。③發軔:拿掉支住車輪的木頭,使車前進。比喻新事物或某種局面開始出現。軔,剎車木。行車必先去軔,故稱“發軔”。④屆:至,到。⑤義理:道理。又作經義名理講。宋以后稱理學為義理之學,簡稱為義理。⑥游于藝:即游藝。《論語。述而》:“志于道,據于德,游于藝。”藝,指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游于藝,言置身于六藝的活動,后來泛指學術修養。⑦倫:道理,次序。⑧本末:指主次、先后。又指農業與工商業、禮義與法制。兼該:包括兩方面或兩方面以上。⑨交:結交,往來;此與彼受。養:陶冶,修養。紒紛矠涵泳:深入體會。 「譯文」 孔子說:“立志于學道。”所謂的“志”即志向,用心的意思。人性沒有不善的,所以人心也沒有不正的。但人心的功用則有正和不正之分,這一點我們不能不觀察清楚。 孔夫子憑著上天所賦予的圣明,尚且在十五歲時就立志于學。所以說,“志”是發展道德修養的基礎,昔日的圣賢沒有不是從這里開始的。志向的發展,無論多遠,沒有達不到的;志之所向,無論有多大的困難都能克服。一個人如果立志于道,那么,他將以義理作為根本,使任何物質欲望都改變不了他的志向。從這點來看,一個人的志向以德為依據,以仁為依托,又有良好的學術修養,自然不會失卻其先后、輕重的次序,使主要的和次要的都能照應到,內的、外的都能得到陶冶,還可以從容不迫地深入領會一切。達到這種境界,就已經自覺不自覺地進入了圣人的行列。 「評語」 一個人的精神修養功夫如果能達到至誠地步,就可以感動上天,變不可能為可能。 常言道“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反之一個人如果心存虛偽邪惡的念頭,那他只不過是空有人的形體架勢而已,肉體雖存但靈魂早已死亡,與人相處會使人覺得面目可憎而惹人討厭;一人獨處,面對自己的影子也會覺得萬分羞愧。 做人是這樣,做事也是這樣,專心致志,持之以恒,又有什么事做不成呢﹖篇中從志與道、志與心的關系,比較深入地闡述了立志的意義和如何立志的問題,強調一個人只要立志,再經過后天的努力,也可成為圣賢。從這位有作為的君主所處的時代來看,這無疑是振聾發聵之言!
訓曰:孟子言:“良知良能。”蓋舉此心本然之善端,以明性之善也。又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非謂自孩提以至終身,從吾心,縱吾知,任吾能,自莫非天理之流行也。即如孔子“從心所欲,不逾矩”,尚言于“志學”、“而立”、“不惑”、“知命”、“耳順”之后。故古人童蒙而教,八歲即入小學,十五而入大學,所以正其稟習之偏,防其物欲之誘,開擴其聰明,保全其忠信者,無所不至。即孔子之圣,其求道之心,乾乾不息,有不知老之將至。故凡有志于圣人之學者,其擇善固之,克己復禮,循循勉勉,無有一毫忽易于其間,始能日進也。 「譯文」 孟子說:“良知良能。”是想舉出良知、良能這些心中固有的天性作為行善的開始,以此來說明人性本來是善良的。他又說:“品行高尚的人,也就是不失其嬰兒一般善良、純樸之心的人。”這不是說從孩提時一直到年老死去,可隨其心,放縱自己的內心感情,放縱自己的認識能力,放縱自己的才能,沒有一刻不是他良心、本性的自然流露。即使像孔子這樣的圣人,他能做到聽從心之所想,不違犯任何規矩,也還是在十五歲時立志苦學、三十歲時成家立業、四十歲時不再迷惑、五十歲而知天命、六十歲耳順之后,才能達到這般境界。所以古人在孩童蒙昧無知時就開始進行教育,八歲時就入小學,十五歲時入大學,目的是為了端正他稟性、習氣中已有偏差的地方,防止他被物質欲望所誘惑,開啟他的聰明才智,保持他的忠誠、有信,使他能時時處處不喪失這些品德。即使像孔子這樣的圣人,他追求真理的思想,也是永遠不息,有如不知自己的年紀已進入老年。所以,凡是有志于圣人學問的人,他們選擇認為是好的就堅持不懈,約束自己使言行都符合禮教,恭順有序,勤懇不懈,中間沒有一絲一毫輕視和疏忽,才能每天都不斷地進步。 「評語」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同樣,功虧一簣、晚節不保也是值得痛惜的。曹操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就是講生命不息、奮斗不已的。 一個人如果總沉浸在過去的功勞里就會壯志全消,如果因過去的輝煌而原諒晚節的不保更是可悲可憎。只有活到老學到老,不斷進取,才可能保持一個人完整的人格,實現道德的完善。 俗話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人們對于“朝聞道而夕死”是大加褒揚的,因為過去的不足終因遲到的善舉得以彌補。一個人不論以前出身如何低賤或者如何墮落,只要能夠痛下決心重新做人,世人不但會原諒他們過去的失足與不幸,而且會欽佩他們的毅力與勇氣。反之,一個人雖然有很好的出身和過去,有善良本性和聰明才智,不修行學習,依然無法保持一生的清白。
訓曰:人之為圣賢者,非生而然也,蓋有積累之功焉。由有恒而至于善人①,由善人而至于君子,由君子而至于圣人,階次之分②,視乎學力之淺深。孟子曰:“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③積德累功者亦當求其熟也。是故有志為善者,始則充長之,繼則保全之,終身不敢退,然后有日增月益之效。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④,久則征⑤,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⑥,博厚則高明。其功用豈可量哉! 「注解」 ①善人:有道德的人。《論語。述而》:“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②階次:等級。③“孟子曰”句:見《孟子。告子》。原文為:“五谷者,種之美者也。茍不為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意為功毀幾成,人在慎終。熟:代指成效、成果。④無息:即不息。意為不停止,不滅。⑤征:證驗。⑥博厚:博大,廣博。 「譯文」 一個人之所以能成為圣賢,并不是因為他生下來就如此,而是由日積月累逐漸形成的。由有恒心的人逐漸發展成為有道德的人,由有道德的人逐漸發展成為君子,再由君子發展成為圣人,這中間高下等級區分,取決于一個人的學識、造詣的深淺程度。孟子說:“達到仁的境界也需要積累之功啊!”注意積累功德的人也要等到水到渠成。因此,有志于為善的人,開始的時候,要充實、發展,繼而要鞏固、發展,終生不敢后退,然后才能收到日積月累、不斷擴充的效果。所以,擁有至真至誠之心會使人自強不息,自強不息會變得長久,長久自然會得到證驗,有了證驗心胸自然會變得開闊,心胸開闊則見識廣博,見識廣博自然會變得高尚明智。總之,日積月累的作用怎能計算清楚呢? 「評語」 一恒一漸事之成也。恒是恒心,漸乃循序漸進、日積月累。歷來做學問和做圣賢都講究個勤字,勤中苦,苦中求,本來就沒捷徑可尋,所謂“讀書之樂無竅門,不在聰明只在勤”,有一分耕耘才能有一分收獲。課堂上所學只是師傅領進了門,修行在個人。 要想有高深造詣全靠日積月累。 人類發展的文明史,實際上是成敗經驗的總結和生活常識積累的過程,把歷代的經驗和常識積累起來就成了智慧,而智慧的功用就在于辨別善惡是非。反之假如一個人自以為是,排斥外來的一切,那他的生命就如一潭死水,永遠享受不到智慧給他帶來的益處。“問渠何能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個有作為的人,理應虛懷若谷,學習前人的經驗,不斷努力學習前人的智慧。只有依靠自己形成的正確認識,才能鑒別善惡,抵御私心雜念的侵襲。
訓曰:嘗謂四肢之安佚也①,性也。天下寧有不好逸樂者,但逸樂過節則不可②。故君子者勤修不敢惰,制欲不敢縱,節樂不敢極,惜福不敢侈,守分不敢僭③,是以身安而澤長也。《書》曰:“君子所其無逸。”《詩》曰:“好樂無荒,良士瞿瞿。”④至哉,斯言乎! 「注解」 ①佚:同“逸”。安逸,安樂。②節:適度,法度。《禮。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③僭:超越本分。指超越身份,干犯上司的職權而行事。④“《詩》曰”句:見《詩經。國風。蟋蟀》。良士:賢士。瞿瞿:謹慎、勤勉的樣子。 「譯文」 我曾經說過,人的四肢貪圖安逸,是由人的天性決定的。天下哪有不喜歡安逸、舒適的人,但是安逸、舒適超越了一定的限度那是不可以的。所以,君子勤奮學習,遵守道德規范,不敢有一點懈怠;節制自己的欲望,不敢有一點放縱;節制自己的歡樂,不敢有一點過分;珍惜自己的福分,不敢隨意浪費;恪守自己的本分,不敢超越自己的職權;只有這樣,才能安身于社會,享受長久恩澤。《尚書》上說:“君子所在之處是無所謂安逸的。”《詩經》上也說:“喜好安閑但又不放棄自己的追求,賢良之士既謹慎而又勤勉。”這些話都是至理名言啊! 「評語」 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是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示足與議也。”一個有志于學業,有為于未來的人,在享樂上過于貪圖,在名位上太過看重,是難以有所成就的。人的品性修養要在各個方面體現出來,不論是讀書求知,還是居官從政,或是日常生活,只為追求私欲的滿足,達到私心的要求,必定有損于集體,有損于公德,最終結果是敗壞自己的形象,失去奮斗的力量。事實上熱衷于飲宴聲樂之輩,必然輕浮;一門心思在名利場鉆營,定然不會是為民造福、堅持正確原則的人。 康熙皇帝八歲即位,到六十九歲去世,在位近六十二年。在這近六十二年中,康熙經歷了諸多風暴磨難,把一個戰亂破敗、元氣大傷的國家,轉變成了幅員廣闊、政通人和的國家。康熙夙興夜寐,恪守勤慎,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他的御門聽政。康熙風雨無阻的早朝視事始于康熙六年七月親政之日,自此之后,他每日天際發白就起床穿衣,逐日視朝,無論寒暑,無論身體舒適與否,一直堅持幾十年之久。這種勤政務實的作風,對鞏固當時清朝的統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訓曰:凡人修身治性,皆當謹于素日。朕于六月大暑之時,不用扇,不除冠,此皆平日不自放縱而能者也。 「譯文」 大凡修身養性,都應在平時的一舉一動中有所體現,從日常小事做起。我在盛夏六月,大熱天都不扇扇子,不摘帽子,這是因為我平時就嚴格要求自己,不放縱自己,才能做到這樣。 「評語」 修養深、品德高的人也是凡人,他們不同于凡人的地方首先在于他們有堅定的意志,不為外物所擾而堅持品性的追求。所謂貧富是身外的境遇,君子處患難而不憂,是因為他們具有安貧樂道的精神。其次,他們處在享樂安逸的環境仍能保持清醒,憂患意識強,故能防微杜漸。 再次,由于他們有高遠的追求并領悟人生,故不屑權勢更不懼權勢。能讓他們動心的是面對貧苦無助之人,予以同情,加以救助。
訓曰:《大學》《中庸》俱以慎獨為訓①,則為圣賢第一要節②。后人廣其說曰③:“暗室不欺④。”所謂暗室有二義焉:一是私居獨處之時,一在心曲隱微則人不及知⑤,惟君子謂此時指視必嚴也⑥。戰戰栗栗,兢兢業業,不動而敬,不言而信,斯誠不愧于屋漏而為正人也夫⑦! 「注解」 ①《大學》《中庸》:書名,均《禮記》篇名,宋代朱熹把它們和《論語》、《孟子》合編為“四書”,并作了注釋。慎獨:指在獨處時亦能謹慎不茍。②要節:重要的禮節。③廣:擴大。說:解釋,解說。④暗室不欺:即不欺暗室。指在別人見不到的地方,也不做那種見不得人的事。⑤心曲:內心深處。⑥指視:特別注意。⑦屋漏: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設床在屋的北面,因西北角上開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稱屋漏。 后稱不欺屋漏,即不欺暗室的意思。正人:正直之人。 「譯文」 《大學》、《中庸》都把一人獨處時也能謹慎不茍作為訓誡,這是古代圣賢視為第一重要的禮節。后人把它引申解釋為“不欺暗室”,也就是在別人見不到的地方,也不做那種見不得人的事。所謂的暗室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在一個人單獨生活的時候;一是指一個人內心深處的隱秘。當一個人獨自生活時,別人就看不到他的言行舉動,深藏隱秘的內心深處就更使別人很難了解和看清楚。只有那些有德行的君子才能認識到,在這種時候,尤其要嚴格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事事謹慎小心不越禮法,時刻保持警惕,即使任何事都不做,也保持一種令人恭敬的態度,即使什么也不說,也使人感到可以信賴,這才真正是不欺暗室的正人君子! 「評語」 英雄未必一生一世、每日每時都做大事。一個人的成就,靠點滴積累而成。意志、品德、事業,無不從小處做起,而能成大事者關鍵是志向遠大,胸懷寬廣。有時,一個人一生事業的成功與失敗,往往就在于一些不為人所注意的小節上,“千里之堤,毀于一蟻之穴”。欲有為者應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尊重自己的人,只能自取其辱;不畏懼自己的人,只會招致禍患;不驕傲自滿的人,就能得到好處;不自以為是的人,才能博學多聞。
訓曰:人心一念之微,不在天理,便在人欲。是故心存私便是放①,不必逐物馳騖然后為放也②。心一放便是私,不待縱情肆欲然后為私也。惟心不為耳目口鼻所役③,始得泰然④。 故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以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 「注解」 ①放:恣縱,放任。②逐物:追求物質享受。馳騖:奔走。③役:驅使。④泰然:安詳閑適的樣子。 「譯文」 人的思想,哪怕是極微小的一個念頭,如果不是在思考人生的道理,就是在思考自己的七情六欲。因此心中存有私欲,就是放縱自己,不一定只有為追求物質享受而奔走不停才稱得上是放縱。思想稍一放縱,便是私,不用等到放縱自己的欲望之后才被稱為私。只有內心不被耳目口鼻所驅使,才能得到安詳閑適。所以孟子說:“耳朵、眼睛這類器官所聽所見,不加以思考,就會被外物所蒙蔽,因為耳目這些東西一與外物接觸,便會被外物吸引而不能自己停止。心這個器官是用來思考的,思考才會發揮它的功用,不思考就不會有所收獲。心是上天賜予我來思考的。先樹立起遠大的志向,那么耳目之類次要的器官便不能將心中的志向奪去。如此就可以成為高尚的人了。“ 「評語」 每個人都有良知,作惡而知可恥,惟恐被人知道,還有羞恥之心,就證明他還不為大惡,因為無恥之恥才是真正恥辱,即所謂恬不知恥。孟子說:“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有這種羞惡之心乃是維持人性不墮落的基石。但是世俗的急功近利,往往為偽君子提供了空間;人際間的爾虞我詐則為作惡者提供了繁衍的溫床。一個正直的人,在生活中必須時時以自己的正氣來識別和戰勝種種丑惡的侵襲。
訓曰:道理之載于典籍者,一定而有限,而天下事千變萬化,其端無窮①。故世之苦讀書者,往往遇事有執泥處②,而經歷世故多者,又每逐事圓融而無定見③。此皆一偏之見。朕則謂當讀書時,須要體認世務④;而應事時,又當據書理而審其事。宜如此,方免二者之弊。 「注解」 ①端:頭緒。②執泥:拘泥,固執不知變通。③圓融:佛教語。破除偏執,完滿融通。④體認:領悟,體察。 「譯文」 記載于經書典籍中的道理,有具體的所指,而范圍卻是有限的,但天下的事千變萬化,頭緒紛紜復雜。因此,那些刻苦用功讀書的人,往往遇事拘泥于經書典籍的道理,不知道變通;而那些閱歷豐富、老于世故的人,又往往遇事圓滑而沒有主見。這兩種人都帶有片面性。我認為在讀書的時候,必須要好好體察現實生活中各種各樣的事情;在辦事時,又應當根據經書典籍中的道理來處理事情。只有這樣做,才能避免出現上述的兩種弊端。 「評語」 這篇庭訓,是康熙關于治學與治世的根本闡發。
訓曰:古圣人所道之言即經,所行之事即史。開卷即有益于身。爾等平日誦讀及教子弟,惟以經史為要。夫吟詩作賦,雖文人之事,然熟讀經史,自然次第能之①。幼學斷不可令看小說②。小說之事,皆敷演而成③,無實在之處,令人觀之,或信為真,而不肖之徒④,竟有效法行之者。彼焉知作小說者譬喻、指點之本心哉!是皆訓子之道,爾等其切記之。 「注解」 ①次第:次序,依次。②小說:指叢雜的著作和故事性文體。古人多指淺薄瑣屑的言論,而《漢書。藝文志》把小說家列于九流十家之末。③敷演:鋪敘引申。④不肖:不成才,不正派。 「譯文」 古代的圣賢,他們說的話就是經典,他們做的事就是歷史。所以,只要打開古代的典籍,就會有益于自身。 你們平常誦經讀書以及教導子弟,只應該以經史作為主要內容。吟詩作賦,雖說是文人學士的事情,但你們平時只要熟讀經史,日積月累,自然也能慢慢做得到的。童年接受教育期間,斷然不能讓他們讀小說之類的書籍。小說之類所描述的事情,大都是作者夸張、引申而成的,缺少實實在在的東西,如果讓兒童讀了這些書,就會信以為真,尤其是那些不成才、不正派的子弟,會照著小說上的人物去行事。他們哪里能知道小說的作者運用譬喻、指點手法的真正目的呢!這些都是教導子弟的重要道理,你們一定要牢牢記住。 「評語」 作為儒家經典的“四書五經”,對封建君主的施政有著普遍的指導意義,有關歷代王朝興廢的歷史著作,則更為封建君主臨政治國所必需。學習儒家經典和歷史著作,對于帝王的自我教育和世道治亂都有不可或缺的重大意義。 康熙在這篇庭訓告誡子孫,經、史是儒家的重要典籍,是歷史軌跡和人生法則的記錄,是國家制度和社會長治久安的理論憑據,惟有認真讀經、讀史,吸取先圣先賢的思想品德,知道社會興亡的原因,才能懂得治國安邦之道。這就是傳統的教育觀和讀書觀。 至于對小說的貶斥,也是傳統教育觀使然,因為在小說之類的書籍中多有非正統的思想,這些思想是平民百姓推動歷史發展的原動力,康熙作為皇帝,只有超越封建專治思想的范疇,才能認識到這一點。
訓曰:凡人養生之道,無過于圣賢所留之經書。惟朕惟訓汝等熟習五經四書性理①,誠以其中凡存心養性立命之道②,無以不具故也。看此等書,不勝于習各種雜學乎? 「注解」 ①性理:原指情緒和理智。此處指宋儒的性命理氣之學的典籍等。②存心養性:保持本心,培養正性。《孟子。盡心上》:“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宋朱熹根據此而主張“存天理,去人欲”。立命:指修身以順從天命。 「譯文」 大凡世間保養身心以求益壽延年的辦法,沒有任何人的任何書能超過圣賢所留下的經典著作。因此,我只有教導你們要熟讀四書五經和談論性命理氣之學的典籍,這是因為在這些經典著作中,無論是存心養性之說,還是安身立命之道,沒有不包容的。讀這些書,不比讀各種雜書更好嗎? 「評語」 推崇四書五經,鼓吹存心養命立性等性理之學,出自一個皇帝之口,并不足為奇,這些學說從明代以后似乎已成老生常談。康熙撿起漢人已遺棄了的舊學說,似乎并不奇怪。因為儒家思想乃是封建皇權維護其統治最得力的精神武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