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豳風·七月》 豳,古邑名,也作邠,故城在今陜西旬邑縣西。周族祖先公由邰(今陜西武功縣西南)遷居于此。《豳風》是豳地一帶民歌,共七篇,都產生于西周,是《國風》中最早的詩。《七月》是其中流傳最廣的一篇。 很多人看到這句“七月流火”就很自然地認為這是用來形容天氣炎熱的。據說有一位知名高校的中 文系教授某年夏日在作演講時,一邊擦著額頭上的汗一邊感慨:“真是七月流火啊!”其實正好相反。所謂“流火”,《辭海》釋義:“火,星名,即心宿。每年夏歷五月間黃昏時心宿在中天,六月以后,就漸漸偏西。時暑熱開始減退。”另孔穎達疏:“于七月之中有西流者,是火之星也,知是將寒之漸。”由此可見,“七月流火”雖與節氣、氣候有關,但絕不是形容暑熱之詞。故余冠英《詩經選譯》對此說得更為簡潔明了:“秋季黃昏后大火星向西而下,就叫做‘流火’”。 詩經中的“七月流火”描寫的是將近4000年前的景象,由于歲差,我們今天看到的天象與我們的前輩所看到的已經不一樣了,那時的“七月”大致相當于今天的公歷8、9月。 西周的太陽,熾烈或柔亮?照在人身上是什么感覺呢?那時空氣清甜,土地空曠。風在原野中來去像飛鳥一樣自由。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這是豳地的采詩官們記錄下來的《七月》的第一句。采詩官們駕著馬車,走過豳地的田園山野,有農夫和奴隸在耕作,有男有女。不錯。他們都很勤快,這當中還有些莊園主,他們不改樸素的本性,和農奴們一起工作,到了午飯的時間,莊園主的妻女們帶著飯來了,他們非常守禮地把飯菜送到了田官面前。大家一起吃得其樂融融。采詩官們覺得既開心又自豪:這是他們繁榮興盛的大周朝才有的景象啊,早在數十年前,殘暴的商紂在位時,哪有這樣溫馨和睦的畫面呢?那時候仿佛連太都是灰色的,大地了無生機,民不聊生啊! 采詩官忙記下了:“馌彼南畝。田畯至喜。”你瞧,這些溫文有禮的百姓們都是有賴偉大的周公訓導而成,這是必須讓后世知道的功績。 孔子說,周公是除了周文王外世界上最偉大的人。
周公的名字叫姬旦,他的父親就是周文王姬昌。他的哥哥叫姬發,也就是推翻商紂的周武王,而難得的是姬旦與姬發是同一個娘生的。周武王死時,繼位的周成王姬誦還太小,于是,周公便責無旁貸地攝政天下。 之后偉大的周公又完成了三件大事,第一件便是大名鼎鼎的周公東征,平定了武庚領導的殷商遺民的大規模叛亂。第二件是營建東都,遷商的遺民于此便于監視,奠定周朝八百年的基業。第三件是分封制,與歐洲中世紀有異曲同工之妙,他自己封于魯國,卻終身不就國,盡心輔佐成王,成就了成康盛世的偉業。于是五百年后有一個魯國的老人,坐在牛車上進行漫長的旅行,向他的學生們講述著偉大的周公一生的豐功偉績。 毫無疑問,采詩也是繁復而浩大的周禮的一部分,它嚴格的要求著采詩官們記錄下民間的一切,你的眼睛看見的,耳朵聽到的,心也必須了解。 于是,采詩官們繼續往前走,他路過桑園。道路邊沒有手挎桑籃的女子,桑園里已經沒有女奴在采桑,現在不是春日,可是她們的歌聲好象還回旋在空中久久不散——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當時春晝時長,女子們可以慢慢地場中歌,輕松采夠白蒿子。采白蒿子是因為,蠶子未孵化,煮白蒿水澆之容易出來。難得有采桑這樣優雅的勞動,不急不緩地展示人世華麗深重的風光。采詩官回想起這些女子的風致,一時間亦有些沉醉。腦中晃過一些緊顰的眉,憂慮的回眸,那是他的馬車經過時驚起的。那些女子如水上的鷗鷺,驚慌地望著他。 他突然明白了,她們是擔心他是領主的家臣,來帶她們走的。采桑女們都很害怕那些到野外來打獵,祭祀或者干脆就是尋歡作樂的貴族公子們突然坐著馬車飛馳而來將她們中的一個擄去,或者是被女公子選中帶去陪嫁。 無論那種情況都不好,有道是人離鄉賤,何況身為奴隸。她們情愿留在家里,即使每天需要不停的勞作。但是人在家里,心里總是塌實溫暖些。 采詩官吟著“春日遲遲,女心傷悲”漸漸地遠去了。他仿佛窺破了什么,又窺不破。只得搖搖頭,駕著他的馬車走了。怪不得他,生于彼時,死于彼時的人,思想很難拔節而出到超越那個時代。就是超越了,一己之力,又能起多大用處呢?太清醒的人,徒然自己痛苦而已。 在采詩官的心里,還記下了這歌謠的另外一半。馬車顛簸并沒有顛散掉他鮮明的記憶。這些歌謠必須由他盡責地帶回去,如實地唱給國君聽,接著由史官刻在竹簡上,這是偉大的周公交予的任務。再辛苦他也不敢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