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兩俄羅斯的戰爭片。俄制4聯裝14.5高機打步兵真給力隔著得2000多米就把人腰斬了。今天我們聊聊這種槍械中的巨無霸。 說道蘇聯造的14.5機槍 。就不得不聊到它的歷史。這種變態玩意實際上是二戰末期研制的。巴巴羅薩行動前期 德國人的戰術空軍把蘇軍打的七零八落。蘇軍部隊還沒開上戰場就被干掉了兩成。為了抵御德軍的空襲,蘇聯陸軍利用一切武器對空射擊,甚至連杰格佳廖夫PTRD反坦克槍和西蒙諾夫PTRS反坦克槍都拿來防空。雖然蘇軍最后贏了,但德國空軍 給一向目中無人的毛國人狠狠地長了一回記性。 二戰結束后,冷戰的鐵幕下。蘇聯發現,美、英的戰術空軍戰力更強。鑒于戰前,蘇聯軍工部門開始著手更新步兵防空武器,其高射機槍要求使用反坦克槍使用的14.5mm槍彈。49年,蘇聯工程師維拉迪米諾夫推出了它的大作KPV14.5mm重機槍。其采用槍管短后坐式自動原理,可以選擇左右供彈,槍管可快速更換,全槍結構簡單,制造方 便。射速能達到600發。 該槍自動方式為槍管短后坐式。為了提高射速,裝有膛口助退器。閉鎖方式為機頭回轉式。供彈方式為彈鏈供彈。改變供彈機構中幾個零件的位置,即可反向供彈。發射方式為連發射擊。擊發后,槍管與槍機一起后坐,走完自由行程時,加速器上的外滑輪在機匣上的開鎖加速槽上滾動,迫使機頭回轉,實現開鎖。同時,由于加速器的作用,加速槍機體后坐,從而使槍機體進一步帶動機頭一起后坐,并完成其他自動動作。 圖為俄國軍校出的KPVT機槍保養指導掛圖 跟其他的制式槍械比。這種蘇聯制造的14.5毫米重機槍絕對是巨無霸。不含彈藥重量能達到49.1公斤,一般人根本抱不起來。連德士卡高機也沒它重。一挺PKM才不到10千克。這是根本是門自動炮!
它的子彈也是碩大無朋、14.5mm這個口徑是蘇聯發明的,也只有蘇系武器采用,是一種性能很好的大口徑槍彈。該彈原本是反坦克槍彈,特點是發射藥裝藥量非常大,彈殼長114mm,容積42.5毫升。全彈質量在200g以上,彈頭質量60G左右。相當大! B-32—碳化鎢穿甲燃燒彈,彈頭重64.4克,初速每秒976米,垂直命中時可在500米內穿透32毫米均質裝甲。 BZT—全金屬外殼鋼制穿甲曳光彈,彈頭重59.56克,初速每秒1005米,在2000米內有曳光能力。 MDZ—高爆彈,彈頭重59.68克。 如上面所說,一發穿甲彈彈頭重達60克,2000M外仍能打死人!想想一下一堆這樣的大彈頭向你飛過來, 穿上啥防彈衣都不好使...
這種規格的機槍彈甚至有爆炸型號 彈頭構造和小口徑炮彈差不多、也有引信! 這種機槍通常安裝在3種牽引槍架上。形成ZPU— 1、ZPU-2,ZPU-4高射機槍。 ZPU-4的戰斗全重有兩噸多。和一門高炮差不多 單管的ZPU-1上輪架都有100多公斤。步兵根本無法攜帶。太重了。作為要地防御武器還差不多, 3種槍架都只能由汽車牽引機動,ZPU —1式單管高射機槍甚至可以直接放置于卡車車廂內呈戰斗狀態 而 ZPU-4式四輪四管高射機槍在牽引狀態下仍可射擊。 細看ZPU-4的結構 ZPU-4四聯高射機槍是一種比較重的武器,需要汽車牽引。整個機槍的回轉部分裝在一個四輪槍車上,射擊時放下四個千斤頂式的座盤四點著地支撐整個槍車。圖中這挺機槍的四個座盤沒有著地,所以是行軍狀態。 車輪(學名叫運動體)和槍車之間有水平螺旋彈簧的緩沖裝置,避免在不平路面牽引行軍時整個機槍劇烈振動。 ZPU-4高射機槍的槍身部分是4挺KPV機槍。 彈鏈箱在槍身左右兩側,每側兩個,隨槍身一起俯仰回轉。
一槍手坐在槍身后方的座椅上,左手轉動方向機轉輪,右手轉動高低機轉輪,控制槍身的俯仰和回轉。 由于高射機槍是射擊空中運動目標為主的武器,所以射擊瞄準具要比步兵用輕重機槍復雜,不但要裝定距離,還要裝定目標飛行航向和飛行速度。 使用方法 ZPU-4四聯高機由一個機槍班操縱,機槍班由班長和5名槍手組成。班長為班指揮員,1號槍手為瞄準手,二號槍手為諸元裝定手,3號槍手為右裝彈手,4號槍手為左裝彈手,5號槍手為彈藥手。6人各司其職,戰斗動作各有不同。其戰斗操作如下。
向彈鏈內壓彈時,需要使用附件中的壓彈機。首先將壓彈機固定在工具箱或共他平面上,先向第一節彈鏈上插入4、5發槍彈,放進壓彈機的槽內,再按照4—5發 普通彈中穿插1發曳光彈的比例插入彈鏈環節中,壓滿150發后裝入供彈箱內。 架槍 首先打開左右槍腳,1、4號槍手分別把住牽引桿和固定架,2、3號槍手分別打開前、后車體的制動開關,聽到班長的“落槍”口令后,1、4槍手同時用力向內 推壓牽引桿和固定架,使機槍落地,2、3號槍手關閉移動開關。概略水平后,4名槍手分別到前車體,右槍腳、左槍腳、后車體一起轉動千斤頂的轉把,使車輪離 地(約10cm),班長打開托架的水準器護蓋,指揮各槍手轉動千斤頂,直到水準器的氣泡居中。 裝彈 裝彈時機槍射角必須在30°左右, 其操作一般由3、4號槍手同時進行:向外扳開導彈機卡簧,打開錐形體和導彈機蓋;壓下托座的卡筍將供彈箱向外抽出三分之一,打開箱蓋,取出彈鏈的一端,然 后將供彈箱推回原位;將后方供彈箱內的槍彈裝進下方槍身的受彈機內,并使撥彈齒和阻彈齒卡住第一發槍彈;蓋上錐形體,再將前方供彈箱的槍彈裝進上方槍身的 受彈機內
雙手同時分別拉上、下方槍身的拉機柄向后,使槍機被阻鐵擋住,送回拉機柄,向上抬擊發桿,放回槍機,即呈取彈狀態。再拉一次拉機柄,使槍機被阻 鐵擋住,此時機槍呈待發狀態。(要拉兩次是因為KPV機槍是雙程進彈武器) 紅線指出的就是擊發杠桿的位置。切記,裝填中第一次拉動拉機柄后放回槍機時,只能拉動擊發杠桿放回,不允許讓一槍手踏擊發踏板放回,避免不在裝填狀態已進入待發狀態的機槍擊發走火。) 利用這張圖詳細講一下這種瞄準具的使用方式:射擊中二槍手負責瞄準具裝定,站在槍座的回轉部分平臺上,聽到目標與機槍斜距離口令后轉動斜距離調節轉輪,斜距刻度盤里的指針會轉動,指向需要的斜距離,此時槍身就裝定好了需要的斜距離;聽到目標航速口令后轉動航路裝定器兩側的轉輪,裝上目標的速度;轉動航路裝定器上的箭頭和航路裝定器頭的底座(整個航路裝定器球狀體是可以水平回轉的),使箭頭與目標飛行方向一致,此時整個瞄準具就裝定好了射擊諸元,射手只要操縱高低機方向機穩定地跟蹤目標,踩下擊發踏板就可以射擊了。 我國引進后 定名為56式四聯高射機槍 并在越南獲得良好使用 我國在50年代大舉引進蘇聯軍事技術時也將其引進,仿制的型號叫56式4聯高射機槍和58式雙聯高射機槍。該槍主要配給解放軍的甲種步兵團做團屬防空武器,也列裝于其他高炮部隊內,與其他防空武器配合使用。 14.5mm雙聯、四聯高射機槍裝備部隊后,在實際作戰中得以使用。由于自重問題,在抗美援越戰斗中很少用于游擊戰中對美方直升機的防空,高射炮兵部隊中雖然仍有裝備,但并沒有擊落敵機的記錄。不過14.5mm高射機槍的平射能力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卻得到了表現的機會。 ********************************************* 我跟56式高機可是相當有緣 。大學時學校的民兵連是高機部隊。我們專業是學機械就被派去保養這玩意。上上下下可是把他摸了個透。最牛逼的是我們保養那幾部高機的時候發現 有幾根槍管是蘇聯原產的。銘文全是俄文。據說是最早的一批好多零件都是蘇聯原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