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寺廟,中文太過博大精深,大家都知道寺和廟是不一樣,但問了很多朋友竟然沒人真的明白寺和廟的區(qū)別。 離成都最近最有名的寺廟是石經(jīng)寺,為什么是石經(jīng)寺,不是石經(jīng)廟呢? 還有新都寶光寺,不是寶光廟? 南京有個夫子廟,孔廟也很有名,福建到處都是媽祖廟,還常說大水沖了龍王廟……,《水滸》中有“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都聽過吧?可有能明白一點點寺和廟的區(qū)別了嗎? 廟是中國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皇帝有太廟,民間有土地廟,龍王廟等等。寺是古代的行政單位,如大理寺是主管考核官員的,鴻臚寺是主管外交的。 佛教創(chuàng)始人是釋迦牟尼佛,世尊三千年前出現(xiàn)在印度。根據(jù)中國歷史記載,佛誕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入滅,住世七十九年。現(xiàn)代中國佛教,老一輩的大德們,對佛入涅的紀念日,便是用這個紀年。 世尊在世時曾為大眾講經(jīng)說法四十九年,佛入滅后一千年,即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才正式傳入中國。 永平十年,漢明帝派特使把兩位法師迎請到中國,由鴻臚寺負責接待。后因佛教受到朝野普遍歡迎,就把兩位法師留在了中國,另設一個新寺,叫白馬寺。這是中國第一個佛寺,是當時朝廷直屬的行政機構,目的是翻譯經(jīng)典,指導大眾共同修行。 古時佛寺和現(xiàn)在大學的功能有點類似,教書育人,藏經(jīng)樓不止藏有佛教經(jīng)典,各派書籍都有,王陽明、范仲淹等大儒都曾長時間在寺里讀書。 出家人相當于現(xiàn)在的大學教授,只要是學佛,出家或在家只是分工不同而己,在家人的成就不一定不如出家人。 人是未來佛,佛像是給我們警醒,讓我們按照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這和小妹妹們把偶像貼在床頭并無區(qū)別,與“保佑”一點關系也沒有。 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五四及某個時期后破壞極大,大部分人并不明白真正的佛教是為何了,還產(chǎn)生了很多的誤解,最大的是供奉佛像及給寺里捐錢。 供奉佛像和老美把總統(tǒng)雕在山上或做成蠟像……或和三胖他爹的石像到處立著沒有本質區(qū)別,主要是為了紀念老師,用老師的形象提醒自己更用功,并不是把佛像當神明看,至于給寺院捐錢,這是印度僧團乞食制度在中國的入鄉(xiāng)隨俗的體現(xiàn)。 古代中國有三種職業(yè)不需明碼標價,一是媒婆,二是老師,三是醫(yī)生。媒婆這個職業(yè)不太招人待見,所以一般都不說;那時醫(yī)生給人看病,老師教學生,也不明說錢的,治得好,教得好,家里有能力的就多給點,實在太窮的就少給一點。 寺院有學校的功能,也不明碼標價,放個功德箱大家隨喜,相當于集資辦學。印度在佛教出現(xiàn)之前就有比丘行乞的風俗,中國的文化背景不同,需要改變,寺院的錢用來辦教育,捐錢相當于支持教育,是做好事,談不上功德。按佛法講,功德從“定”中來,不從布施行善來。 歷史上梁武帝造四百八十寺,達摩祖師也說并無功德,大家都熟悉的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還有就是一個稱呼:和尚。 現(xiàn)在“和尚”成了通用名詞,泛指所有的男性出家人,其實佛門中和尚是個非常尊貴的稱呼。 寺院主持,或一方道場主講人才能稱為和尚。如印順大和尚,佛學博士,2000年于深圳弘法寺禮佛門泰斗本煥長老為師,剃度出家,入室為衣缽弟子,得長老真?zhèn)鞑⒏斗▊鳠簦蔀榕R濟宗第四十五代傳人。現(xiàn)任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海南省佛教協(xié)會會長,湖北省佛教協(xié)會名譽會長,深圳市佛教協(xié)會會長,深圳弘法寺、三亞南山寺、尼泊爾中華寺等多家寺院方丈,泰國國王御賜“華僧大尊長”的稱號。 再說合什。合什是佛門禮節(jié),代表把紛飛雜亂的心思收起來。平時十指是張開的,現(xiàn)在把十指合攏在一起,代表集中,代表“定”。 “寺”本是宦官和官吏辦公處所。《經(jīng)典釋文》說:“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日本武士道延用這一思想,Samurai的最核心思想就是“侍”,阿湯哥有電影 The last Samurai)奄即宦官,后稱太監(jiān),故“寺”最初本義從“侍”而來,指宦官。 《說文》云:“寺,廷。”《漢書》注:“凡府廷所在,皆謂之寺。”漢代的御史府也稱御史大夫寺,中央一級的常設機構有太常寺、大理寺等。秦漢兩代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官署稱“府”,九卿官署稱“寺”,即所謂“三府九寺”。漢代,九卿中有“典客”,后改稱為“大鴻臚”,職責是布達皇命、應對賓客,其官署即“鴻臚寺”。 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跟隨漢王朝派往西方尋找神佛的使臣,用白馬馱著佛經(jīng)和佛像來到洛陽。兩位印度僧人被安排到接待諸王和外國人的鴻臚寺居住。 第二年,洛陽城雍門西面按天竺僧伽藍摩(梵語“僧眾所住的園林”)樣式為兩位印度僧人建造房屋,依當時習慣被東漢王朝稱為“寺”。 因經(jīng)書是用白馬馱來,朝廷便將其命名為“白馬寺”,成為中國第一座佛寺。隋唐以后寺做為官署的稱謂越來越少,逐漸演變?yōu)橹袊鸾探ㄖ膶S妹~。 古印度寺院有兩種,一種是僧伽藍摩,來自梵語“samghārama ”,也譯作“僧伽藍”, “僧伽”(samgha)指僧團;“阿藍摩”(ārama)意為“園”。 前幾天新聞說唐三藏母校那爛陀寺要重新開課,取名那爛陀大學。那爛陀寺(Nālandā),正式說法那爛陀僧伽藍,古代中印度佛教最高學府和學術中心,在古摩揭陀國王舍城附近,今印度比哈爾邦中部都會巴特那東南90公里。那爛陀寺規(guī)模宏大,曾有多達九百萬卷的藏書,歷代學者輩出,最盛時有上萬僧人學者聚集于此。 伽藍一般是指比較大的,就是更洋氣的寺院。另一種小一點的,一兩間屋子,甚至連屋子都沒有,在樹下搭個平臺,叫做“阿蘭若處”或“阿蘭若”,簡稱“蘭若”。 總結:“廟”比“寺”更悠久,是中國人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又稱“宗廟”,皇宮前殿也稱為廟,所以朝廷又稱“廟堂”、“廟廊”。宋代范仲淹名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