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穴方法】該穴位于背部,當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臨床運用】 膏肓灸法是中醫針灸學中一種傳統的特種灸法,最早見載于《千金要方》卷三十第七,后人集為《膏肓灸法》二卷。此法之獨特處在于首先強調取膏肓穴的體位姿勢,務必使兩肩胛骨充分分離,“筋骨空處,按之患者覺牽引胸肋中、手指痛,即真穴也。”其次,施灸壯數宜多,“灸至百壯千壯” 。結合現代臨床的具體情況,一般以十多壯為宜,本組病例灸十三壯。其三,灸完膏肓穴后必須灸氣海、足三里三穴,“以引火氣實下” ,防氣火壅盛于上。考之,膏肓穴不見于《明堂》、《甲乙》二經,后人將其列屬于膀胱經。昔秦緩不救晉侯之疾,是病入膏肓之故。孫思邈曰:“時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疾難譴,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無疾不愈矣。”《針灸大成》云:“(灸膏肓穴)主治陽氣虧弱,諸風固冷……”用以治風關痛,通過艾灸膏肓,并配合氣海等穴,激發經氣,溫通經絡,補火祛寒,散風逐濕,扶正達邪,標本兩顧。對于風濕寒性關節痛誠為捷要之法。 膏肓灸法雖操作略為繁瑣,且有艾煙熏燎之不便,但對此類尚缺少特效療法之頑疾仍不失為良法。 操作方法:先膏肓穴以大艾炷灸,每次十三壯;再使患者平臥,取氣海、足三里三穴,大艾炷各灸七壯。若需加灸至陰穴,則與灸膏肓穴同時進行,小艾炷兩側各七壯。每天一次,十五天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三天。 取膏肓穴法:患者平坐床上,屈膝抵胸,前臂交叉,雙手扶于膝上,低頭,面額抵于手背,使兩肩胛骨充分張開,在平第四胸椎棘突下,肩胛骨內側緣骨縫處按壓,覺胸肋間困痛,傳至手臂,即是膏肓穴,掐痕做標記。 【保健動作】 中醫認為,人體全身的病,統統與膏肓相關。所以,中醫典籍中也曾有“運動膏肓穴,除一身疾”的說法。建議經常伏案、用電腦的人多做下面幾個動作。 1.肘部彎曲,分別向前向后轉搖肩關節各50次,一日三次,這樣可帶動肩胛骨上下旋轉,以運動背部的膏肓穴。 2.兩腳平行站立,兩膝微曲,腰直,胸平,兩手握拳,兩臂緩緩抬起到胸前與肩平,然后用力向后拉至極限,使肩胛骨盡量向脊柱靠攏,擠壓兩側膏肓穴,略停1至2秒鐘,再恢復原姿態,后拉時深吸氣,回收時呼氣,動作在水平面緩慢進行,動作到位,使背后有酸脹、出汗的感覺。 3.把椅子反過來坐,人趴在椅背上,充分展開兩個肩胛,而兩個肩胛骨向后擠壓,就是在擠壓膏肓穴。 這些方法既可益壽延年,還對肩周炎、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頸椎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
|
來自: 吾的春夏秋冬 > 《足太陽膀胱經申猴15點至17點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