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空閑時間,我讀了雷玲老師主編的《課堂深處的精彩——中外教育對比賞析》一書,讀后受益匪淺。本書的標題是最吸引我的,參加工作9年了,也一直反思自己的課堂,自己的教學,卻從沒有真正的領悟課堂。很多時候覺得自己的課堂教學是膚淺的,華而不實,我真的感覺自己的教學需要追尋課堂深處的精彩。 一、整體之印象 全書以“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引出中國現行的教育最大問題:到底是什么扼殺了中國學生的動手能力、想象力、創造能力?全書通過列舉大量的事例,對中外教育進行一次真實而又原生態的對比思考。一件件鮮活事例好似一扇扇門,為我打開了更加廣闊的天地。 實用而可操作性的課堂案例和賞析反思,這是我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益。以往讀很多的教育理論類書總是覺得說的有道理、有同感和共鳴,但是只停留在情感上的認同,讀后仍然不能對實踐有幫助。 二、深刻的細節 生活——課堂教學中流淌的源頭活水 美國作文課要求孩子說真話、寫實話。如寫“我的媽媽”,可以要求學生在一周內交稿,要求學生去采訪父親、母親、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乃至伯伯、叔叔和鄰居等,讓孩子們在深刻、全面了解的基礎上,去寫一篇文章。在給予學生充足時間基礎上,允許學生之間交換作文,相互討論、修改,等學生修改好交上來在做評判,從而督促學生不斷修改。 體驗教學是以學生自我體驗為主的教學方式,使學生達到認知過程和情感體驗過程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寬松、舒適的環境中,自己去體驗、感悟所學習的教學內容和思想。比如科學課上大胡子老師讓學生觸摸“活人腦”,其中的緊張、害怕、疑惑、驚訝等個性情緒感觸,這些都是老師用語言是無法描述的。 思考: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學生正苦于無材可觀、無話可所、無情可訴時,我們可否為他們送去“給養”。我們的政治課堂是不是可以定期組織一些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去感受、去品味。 合作——課堂在學生快樂參與中盡顯精彩 美國母語教育經常采用的合作的形式開展課堂教學。它是一種新型的結構——功能聯合體,屬于異質分組,是由兩名以上的學生組成的相對穩定的學習小組。每個小組成員都有自己的職責,分工通常由主持人、記錄員、報告員、檢查員等,各司其職又通力合作。主持人負責掌管本組討論的全局,分配發言的機會,協調學習進度;記錄員主要記下小組學習結果;報告員負責向全班學生回報本小組成員的學習情況;檢查員負責檢查小組成員的學習情況,以確保每位成員都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這種小組合作形式強化每一位學生的個人責任感,鼓勵每個人去參與,因相互依賴既可以防止某個學生過于操縱一個小組,又細化了每一位學生的任務。美國課堂上的快樂參與。注重培養學生的主體創造精神和團隊合作精神,還恰當地創設了平臺,供學生展示、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 思考:課堂教學中,很多看似平常的學生合作活動,實則是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不斷地鼓勵、肯定學生,從而提升學生的創造意識、團隊合作能力以及實踐創造能力,創設了供學生充分展示學習成果的平臺。 實踐——教師學會放手讓學生學會獨立 英國教師在很多時候只提綱擎領教材的主要內容,通常只用15——20分鐘,其余時間留給學生自學,由學生自己去鉆研教材、獨立做作業,或與同伴合作完成某一個作品,教師則進行巡回解答、指導。教室多樣化,有的在研讀課文,有的在跟同學討論,有的在操作學具,有的在詢問教師。盡管課堂秩序看上去不太安靜,可是學生們都很投入,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會怎樣學習,培養鍛煉了發現知識、探索真理的創造意識和能力。 德國重視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他們會用學生的具有創造性的作品來布置教室。促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提高自己的實踐操作技能。學生在操作中,將自己的設想大膽去付諸實施,在不斷修改中日趨完美。其中收獲的自信、成功的喜悅、面對困難的堅持、同伴的互組等為活動的開展,增添了青春的律動。 思考:幼兒園小朋友在自由游戲的同時,卻學到了寶貴的理科、歷史和生物學的知識。陶行知說:“解放他們的時間,不把他的功課表填滿,不逼迫他趕考,不和家長聯合起來在功課上夾攻,要給她一些空閑時間消化所學,并學一點他自己渴望學的學問,干一點自己高興的事情。” 細節——滴水藏海深處盡顯教育智慧 細節決定成敗,細節源于習慣,習慣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英國關注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進辦公室經允許方可進入;上課時,不允許離開教室,違反重來或拒絕。讓學生在生活中嚴格遵守規矩,規范學生的行為。天氣熱學生想把外套、手套等放到個人儲物柜,老師有權拒絕。學生在一次次被拒絕中,懂得了什么是規矩,什么是原則。 思考:若作為班主任,在平時班級管理中,能否經常教育學生“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你要尊重別人”“別人對你的印象,是你自己的一言一行留下的痕跡”“與同學發生糾紛,要有一種容忍的胸襟,一種反思自我的態度”,面對問題,學生要學會冷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