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
第一部分 基礎知識(40分)
【親愛的同學們,讓我們開啟地理思維,在豐富的圖文資料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吧!】
一、選一選,看哪個答案更符合題目要求,只有一項最符合題意喲!(每題2分,共40分)
2013年春季我國部分地區發生了嚴重的干旱。讀圖回答1—3題。
1.圖示重旱的主要省區簡稱是
A.陜、桂、湘
B.滇、黔、蜀
C.滇、黔、湘
D.陜、蜀、桂
2.在發生重、特旱的地區此時期最可能出現
A.滑坡
B.沙塵暴 C.森林火險
D.土壤鹽堿化
3.中學生為抗擊干旱所能做的工作是
近年來全球地震多發,依據資料回答4—7題。
4、地震的發生與巖石的擠壓變形有關,下列能夠演示這一過程的實驗是
A.A
B.B
C.C
D.D
5、造成圖中地震的主要原因
A.變質作用
B.地殼運動
C.火山噴發
D.人類活動
6.地震屬于
A.生物災害
B.海洋災害 C.氣象災害
D.地質災害
7、下面四個與地震相關的短信中,可信的是
A.海地地震引發了海嘯,北京地區的居民要馬上撤離
B.有人預測2015年5月1日上午8點天津要發生6.5級地震
C.晟近螞蟻頻繁搬家,肯定要地震了
D.如果發生地震,在室內要盡量關閉電源、煤氣,躲在床邊或桌邊
讀太平洋某島嶼形成示意圖,據圖回答8—9題。
8.形成該群島的主要巖石,按成因分類屬于
A.侵入巖 B.噴出巖 C.沉積巖 D.變質巖
9.圖示板塊的水平運動
A.地質構造
B.巖漿活動 C.內力作用
D.變質作用
讀六大板塊示意圖和某半島地形圖,回答10—11題。
10.該半島火山活動頻繁,是因為
A.太平洋板塊張裂的影響
B.印度洋板塊張裂的影響
C.印度洋板塊擠壓的影響
D.太平洋板塊擠壓的影響
11.該半島位于板塊邊界,地殼活動頻繁。據上述文字推動,當地居民穩定的用電來源于
A.地熱能
B.風能
C.水能
D.太陽能
12.某年5月,我國的近鄰緬甸遭受了嚴重的洪澇災害,與緬甸毗鄰的我國云南省自然環境獨特,物產豐富。與緬甸比較,云南不會發生的自然災害是
13.下列有關自然災害的信息,可信的是
A.所有災害都是可以預報的
B.面臨災害首先要保證財產安全
C.某些災害有可能會引發其他災害
D.災害的發生都是毫無征兆的
【考點】:旱、澇、寒潮、臺風等災害性天氣的影響.
【分析】:氣候復雜多樣,是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之一.我國地域遼闊,地跨眾多的溫度帶和干濕地區,加上我國地形復雜,地勢高低懸殊,更增加了我國氣候的復雜多樣性.
【解答】:解:中國的特殊天氣主要有寒潮、梅雨、臺風、沙塵暴等,地質災害有山體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具有種類多,分布廣的特點,一種災害可能會引發次生災害,如地震會引發山體滑坡,有的可以預報,但目前地震還不能預報,可以根據征兆早發現、早預防,首先要保證生命安全.
故選:C.
【點評】: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要牢記.
14.當遇到災害時,下列行為正確的是
某年渤海沿岸發生了一次較強風暴潮,這次風暴潮是由低壓系統、向岸風共同引起的,海水涌向陸地,給沿岸地區造成較大損失。讀下圖,回答11~12題。

4月14日20時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單位:hPa)
15.據圖所示氣壓分布狀況判斷,當時受風暴潮影響最嚴重的地區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6.在渤海沿岸,能有效抵御風暴潮的措施是
A.完善預警系統 B.圍海造田C.修筑沿海堤壩 D.建防護林
17.關于我國風暴潮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是我國最主要的海洋災害
B.我國的臺風風暴潮主要發生在夏秋季節
C.我國溫帶風暴潮主要受災地區集中在渤海和黃海沿岸
D.圖示渤海沿岸的風暴潮發生在夏秋季節
洪澤湖湖底比東側堤外的平原高出數米,被稱為“懸湖”。歷史上,洪澤湖上游的淮河多次發生嚴重的洪災。讀洪澤湖及相關水系的分布圖,回答18題。
18.關于該湖成為“懸湖”的原因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受東側大堤約束,湖底逐漸抬高
B.黃河下游河水大量補給洪澤湖
C.洪澤湖上游流域面積大,河流輸送泥沙量大
D.洪澤湖湖面寬廣,水量速度緩慢,泥沙在湖底大量沉積
讀我國某區域圖,回答19—20題。
19.對比甲、乙、丙、丁四地,泥石流災害發生概率最小的地點
A.甲
B.乙
C.丙
D.丁
20.若丙地發生泥石流,據圖說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不包括
A.沖毀鐵路
B.阻塞河道
C.沖毀城鎮
D.損壞林木
第二部分 能力提升(60分)
【充分調動你的手、口、眼、腦、勇敢地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相信自己、你行!】
二、動動腦(共3題,60分)
21.(18分)圖示意我國部分地區冷凍災害發生頻次分布,讀圖回答問題。 (1)圖中A、B、C、D四區域冷凍災害發生的頻次由高到低的排序是
。(2分)
(2)據圖可知,A區域冷凍災害高發的原因是寒潮南下受
影響,冷空氣堆積;地勢
,氣溫
。(6分)
(3)簡述冷凍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至少2點,4分)
(4)簡述該區域農業生產預防冷凍災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至少3點,6分)
22.(20分)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圖所使區域位于我國江南丘陵區。
(1)該區域屬于
(氣候類型),該氣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該氣候夏季降水特點是
(6分)
(2)該區域主要以
(地形類型)為主,圖中居民地處
(山體部位名稱)附近。居民點附近的河流流向為
。該河流上游地區集水區面積較廣(6分)
(3)該區域當暴雨來臨時,河水暴漲,引起水流泛濫,造成
災;降水過多淹沒農田,使農作物絕收,造成
災。
(4)分析圖中居民點易遭洪災的原因,并提出具體的應對措施。
23.(22分)我國特有的自然地理環境決定了我國自然災害的多發性和嚴重性。讀圖回答問題。
2011年8月我國氣象災害分布圖
(1)據圖概括2011年8月我國各類氣象災害的空間分布狀況。(4分)
(2)根據我國東部地區雨帶推移規律,說明2011年8月華北地區和南方地區氣象災害發生原因的填空。(8分)
華北地區:8月我國東部雨帶
,夏季風與冷空氣相遇,在此形成強烈
,并造成洪澇災害。
南方地區:8月因雨帶
(方向)移,本地區此時受副熱帶高壓控制,中心氣流下沉,在其控制下天氣
,因此出現高溫伏旱天氣。
(3)近年來,西南地區連年發生旱災。為了減輕旱災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該區可以采取哪些措施?(2分)
【答案】
(1)暴雨主要分布于華北、陜南和陜甘寧交界地區且局部形成洪澇災害;南方湖南、江西、福建等地區持續高溫伏旱天氣;旱災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區;福建、臺灣受到臺風侵襲。
(2)華北地區:8月我國東部雨帶推進到本地區,夏季風與冷空氣相遇,在此形成強烈降水,并造成洪澇災害。
南方地區:因雨帶北移,本地區此時受到副熱帶高壓控制,中心氣流下沉,在其控制下天氣晴朗干燥,因此出現高溫伏旱天氣。
(3)加強旱災(西南季風活動強度變化的)預測,為有效防災做準備;適當減少水稻的種植面積,增加耐旱農作物的種植面積;加強農業投入,發展節水型農業,搞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任答兩點即可)
【解析】(1)此問較簡單,考查中國區域地理,根據圖例信息,可知2011年8月我國暴雨主要分布于華北、陜南和陜甘寧交界地區且局部形成洪澇災害;南方湖南、江西、福建等地區持續高溫伏旱天氣;旱災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區;福建、臺灣受到臺風侵襲。
(2)根據我國東部地區雨帶推移規律,8月我國東部雨帶推進到華北地區,夏季風與冷空氣相遇,在此形成強烈降水,并造成洪澇災害;南方地區受副熱帶高壓控制,中心氣流下沉,在其控制下天氣晴朗干燥,因此出現高溫伏旱天氣。
(3)減輕旱災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主要從水的利用入手,做好開源節流工作,具體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強預測、增加耐旱農作物的種植面積、發展節水型農業和搞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等。
【考點定位】該題組考查我國自然災害的分布、成因和防治措施。
高二地理(2014、7)
1-20題,每題2分,共40分
BCBBB DDBCD
AACBB CDBDC
21.(每空2分,共18分)
(1)A>D>C>B(2分)
(2)地形(山脈)
較高
低(6分)
(3)農業減產(農作物、牲畜、林木、漁業減產);農田基礎設施被破壞等 (4分)
(4)加強天氣監測與預報;加強減災防災管理,做好防凍措施;培育與推廣耐寒品種等(6分)
22.(每空2分,共20分)
(1)亞熱帶季風氣候
海陸熱力差異 夏季多雨
(2)丘陵(低山丘陵)
山谷 由東北向西南
(3)洪災 澇災
(4)措施:將居民點遷向合理的位置(地勢較高、地形起伏和緩,既不受洪水威脅又無地質災害隱患的地方);修建水庫攔蓄洪水;修建沿河防洪堤等,兩點即可得4分
23.(每空2分,共22分)
(1)暴雨主要分布于華北、陜南和陜甘交界地區且局部形成洪澇災害(2分)
南方湖南、江西、福建等地區持續高溫伏旱天氣(2分)
旱災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區(2分)
福建、臺灣受到臺風侵襲(2分)
(2)推進到本地區(移入華北地區)
降水
北
晴朗干燥(8分)
(3)加強旱災(西南季風活動強度變化的)預測,為有效防災做準備;適當減少水稻的種植面積,增加耐旱農作物的種植面積;加強農業投入,發展節水型農業,搞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三點即可)(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