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對情感問答類文章,向來沒有什么好感。 我自己也常收到各種求分析求傾聽求罵醒的來信,雖然每個人的具體問題不同,歸根結底,就是兩大類—— 第一種:道理都明白,就是做不到。 第二種:道理都還不懂,更談不上做到。 我花費不少寶貴的時間去長篇大論,最多把第二種人變成第一種,但又有什么意義呢?在我看來,道理都明白,就是做不到,等于沒明白。 Meiya的這本書,可以說改變了我對“情感問答”的偏見。
我想,正是這種悲憫,讓Meiya為來信讀者給出了最耐心的回答。Meiya 不講云里霧里的“大道理”,不故作姿態,她的道理接地氣,有條理,邏輯嚴密,非常容易理解。 比如有位讀者來信說自己跟老公關系不好,開始婚外戀。婚外戀對象也有一個不幸福的婚姻。一方面想離婚,又舍不得孩子;另一方面,希望跟婚外戀對象在一起,卻又怕這怕那。 一開篇Meiya就總結非常到位:“在中國,一個女人跟老公實在過不下去,對他雖然沒有多少感情,卻不敢離婚,無外乎以下幾種情況:(1)沒有經濟基礎,吃穿住用行全靠老公。(2)孩子問題:要么舍不得孩子,覺得對不起孩子;要么不想要孩子,害怕孩子成了拖累。(3)面子問題:害怕身邊小壞境的輿論壓力。(4)擔心離婚之后再婚困難(其實男人困在痛苦的婚姻中,不敢也不肯離婚的主要原因也一樣)?!?/p> 接下來就是逐條分析,以理服人。 比如第(2)條,孩子問題。Meiya這樣寫道: “你說,‘如果是我主動提離婚,我會覺得虧欠孩子。’‘很舍不得我的兒子?!闼^的虧欠,不外乎是沒有一個男人、一個女人、一個孩子組成的“健全”家庭。但是,爸爸媽媽在一起,卻三天兩頭爭吵,言語惡毒,互相抱怨,彼此仇恨,甚至媽媽還想要跳樓自殺,這些對孩子來說難道不是更大的虧欠?這種家庭難道健全嗎... ...多少母親就是這樣打著愛孩子之名,行自私與殘酷之實。你們說為了孩子,其實都是為了自己吧?不敢擔當起自己錯誤婚姻的責任,沒有勇氣糾正錯誤,只好讓幼小的孩子來承擔。如果真是為了孩子,恐怕早就舍不得他生活在不和睦的家庭之中,早已離婚了... ...我相信離婚只要處理得好,給孩子帶來的創傷會比讓他待在一個充滿暴力的家庭里小——所謂兩害相權取其輕。” 如果這樣都不能把這位母親點醒的話,我實在不知道還有什么好說的。 聊過道理之后,Meiya會給出建議。我是說【真正的】建議。類似“別光想著男人,女人要愛自己,愛世界,愛貓貓狗狗,愛花花草草... ...”這樣的“建議”根本算不上建議,只能算說了等于沒說的“大道理”。 Meiya的建議實際、實用、實在。批評者說她的文字是心靈雞湯,這點我是絕對不同意的。她從不會畫餅充饑,擺出“跟著我,變女神”的姿態,給你一個虛無的心理安慰。她告訴不獨立,沒有安全感的讀者,戰勝自己的恐懼與惰性并不容易,不要幻想一下子就能產生質的飛躍,應該著手讓1%的自己先變好,并且一、二、三列舉出具體方案。 無論是關于愛人、還是關于父母、朋友的來信, Meiya不僅能精辟地總結出讀者們的種種問題,她還為他們提供了解決問題的建議。在“明白”和“做到”之間,有一條看不見的洶涌河流,而Meiya為讀者搭起了一座橋梁。 下次有人再問我,路路姐,道理都明白,還是做不到,我該怎么辦呢?我想我會告訴她:還是多讀點書吧!為什么不從《他愛的是玫瑰,而你是薔薇》開始呢? 它多半不會讓你看完之后,立刻頭頂主角光環,滿血復活,但至少你可以開始走上那座橋,而不只是站在河這邊,遙望對岸發出無用的嘆息。(《他愛的是玫瑰,而你是薔薇》書評/毛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