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部半藏,日本戰國時代至江戶時代初期時德川氏麾下的武士一族?!鞍氩亍币幻欠考矣脕泶鄠鞯拿?。此外、歷代的族長都以石見守(いわみのかみ)世代相傳,因此又稱為服部石見守。服部氏于第二代的服部半藏正成時仕奉于德川家康。家康將召募自伊賀地方的武士編成伊賀同心軍團后交予服部指揮。一般若沒有特別說明,服部半藏指的就是第二代的服部正成,乃德川十六神將之一,又號稱“鬼半藏”。 1家族簡介服部半藏,日本戰國時代至江戶時代初期時德川氏麾下的武士一族。“半藏”一名是服部家用來代代相傳的名號。此外、歷代的族長都以石見守(いわみのかみ)世代相傳,因此又稱為服部石見守。服部氏于第二代的服部半藏正成時仕奉于德川家康。家康將召募自伊賀地方的武士編成伊賀同心軍團后交予服部指揮。一般若沒有特別說明,服部半藏指的就是第二代的服部正成,乃德川十六神將之一,又號稱“鬼半藏”。半藏麾下的伊賀同心兵士中有不少是伊賀忍者、因此流傳至后世的印象中,服部半藏之名代表著德川氏有名的忍者軍團。 2家族歷史服部半藏家是出自伊賀國的豪族。 服部保長,為初代服部半藏。原侍奉足利義晴,離開伊賀后到了三河國仕奉松平氏,相繼侍奉了松平清康、廣忠、家康 三代。他也被認為是一名忍者,但真實的情形已無法考究。 服部半藏
正成雖被視為忍者但是以武士的身份立功、后世記載他的事跡多是率領忍者眾進行放火等秘密活動。此外在本能寺之變時,因為在伊賀擁有地緣和人脈的關系,服部順利地將家康經伊賀護送回三河,而立下大功。 德川家康開始將天正伊賀之亂中流離失散的伊賀忍者集合起來,組成伊賀同心軍團,交予正成統領。德川家康遷都至江戶城時,半藏負責江戶城西門的警備、因此這個西門到現在都還有半藏門的稱呼。 正成的長子,服部正就在父親死后、繼續領導伊賀同心200人、同樣與父親有半藏和石見守的稱呼。然而正就一掌有指揮權后就引來部下的不服,從此正就被廢了兵權、改封領地。服部半藏一名看起來似乎只繼承了三代,不過,正就的妻子是桑名藩主松平定勝的姐姐,他的兒子服部源右衛門正辰也因而得以仕奉于桑名松平家。此外,正成長男的次子服部半藏正重也被松平家任為家老一職。 3家族世系初代服部半藏 服部保長 第二代服部半藏 服部正成 第三代服部半藏 服部正就 4經歷戰役1572年,在三方原合戰中再此立下大功,并得到家康的重賞。 1579年,家康的長子松平信康被迫在二吳城切腹。已經被任命為天方山城守的服部半藏擔當了信康的介錯。但是半藏整個過程都伏地大哭,連刀都不能舉起。忠義令人感動。 天正十年年6月2日(1582年6月21日),織田家重臣明智光秀突然謀反,織田信長死于本能寺。史稱本能寺之變,信長一死,圍繞政權落入誰手的問題各大名之間展開了激烈斗爭。本能寺之變時德川家康正在堺市(又稱“堺港”),因急取近道需經伊勢返回三河,這一次歸程被家康稱為“生涯第一艱難之旅”。一路都是半藏先行探路,再護送家康通過,才免遭危難,后稱“神君伊勢穿越”。家康回到三河后,為表彰半藏的功績,賜給其遠江八千石的領地。小田原之戰后,家康移封關東,隨行的半藏此時下屬伊賀眾已達二百余人。 1596年,半藏去世。并被安葬于安養院,這是當年半藏為少主松平信康建立的供奉寺院(後來改稱西念寺),這也是對其一生忠義的認可。 服部半藏之名傳至第十二代服部半藏正義繼承,他成為桑名藩松平定敬的家老,曾經參與鳥羽伏見之戰
1人物經歷 經歷 1569年,掛川城攻戰中,又協助本多重次落城。 1572年,在三方原合戰中再次立下大功,并得到家康的重賞。 1579年,家康的長子松平信康被迫在二吳城切腹。已經被任命為天方山城守的服部半藏擔當了信康的介錯。但是半藏整個過程都伏地大哭,連刀都不能舉起。忠義令人感動。 天正十年年6月2日(1582年6月21日),織田家重臣明智光秀突然謀反,織田信長死于本能寺。史稱本能寺之變,信長一死,圍繞政權落入誰手的問題各大名之間展開了激烈斗爭。本能寺之變時德川家康正在堺市(又稱“堺港”),因急取近道需經伊勢返回三河,這一次歸程被家康稱為“生涯第一艱難之旅”。一路都是半藏先行探路,再護送家康通過,才免遭危難,后稱“神君伊勢穿越”。家康回到三河后,為表彰半藏的功績,賜給其遠江八千石的領地。小田原之戰后,家康移封關東,隨行的半藏此時下屬伊賀眾已達二百余人。 1596年,半藏去世。并被安葬于安養院,這是當年半藏為少主松平信康建立的供奉寺院(後來改稱西念寺),這也是對其一生忠義的認可。 服部半藏之名傳至第十二代服部半藏正義繼承,他成為桑名藩松平定敬的家老,曾經參與鳥羽伏見之戰。 2生活環境 伊賀與甲賀離京都跟名古屋算是很近,而且位在重山險阻圍繞的封閉小盆地里,自成一個小天地??墒窃趹鹇陨系奈恢脜s是十分的重要.因為靠近日本的中央近畿地帶,所以受到京都的文化影響蠻深的神社,寺院,莊園都很多.在后來莊園制度崩壞的時候,土豪們就一個個崛起在戰國時代,這么小的土地居然有60個土豪,但是因為土地都很小,所以大家都想奪取對方的土地,于是每家人家大概都會養個30-40個兵,以便對付“敵國”.這里的競爭是超乎外人想象的激烈,土豪們互相結盟,互相探查敵情,也互相屠戮,被打擊的土豪一但垮了,就很難再爬起,也難怪這種有山地,征戰又激烈的地方,會成為忍術發展的大本營.加上陰陽術和佛教密宗的傳入極大增加了忍術發展,咒語,幻術,占卜,冥想術,式神都成為了戰爭武器,也是因此隨著時間的發展到了德川家族時期,忍者被認為是國家的威脅,此時陰陽師的防御性法術已經無法和忍者的攻擊性法術相對抗,在日本古體文學中記載德川家族產生消滅忍者念頭是因為,在觀摩忍者忍術表演時,出現忍者同時召喚7名式神,并且操控3具木制傀儡。這已經相當于當時4到5名陰陽師的防御能力。式神,又識神(しきがみ,shikigami)控式神是陰陽術師的主要技能。有通過封印函定下契約書的,有通過結印陣降服方法的,有以流鏑以朋友關系自愿遞交,一般陰陽師佩戴流鏑 配合 “染付春秋,和漢三才,修羅”3個結押 產生契約術,引導神靈成為自己式神,并將自己超脫欲念。等平時需要幫助時以剪紙而成形,可以利用“木靈御幣,集古兵要,五音分金”契押和式神約定召喚咒語,只要念出約定的咒語隨時控制招喚出來,連人的魂魄都可以使用,也有以活的生物為憑借做為式神。式神是日本的操偶術的一種,是以本身的靈力召喚異空間的生物。與傀儡術不同的是,他所操作的是活物。普通人也可以和神靈締結契約,就是需要長期才可以達到陰陽師的能力。也是因此日本的忍者里有大量,常常普通人也有守護家族的家族式神,和具有繼承性的式神。這都是日本自身的特性。而這些式神往往能力大于當時陰陽師所能召喚的式神。 3家族歷史 歷史 服部半藏家是出自伊賀國的豪族 第一代服部半藏服部保長(1521----1576) 服部保長,為初代服部半藏。原侍奉足利義晴,離開伊賀后到了三河國仕奉松平氏,相繼侍奉了松平清康、廣忠、家康 三代。他也被認為是一名忍者,但真實的情形已無法考究。 第二代服部半藏 服部正成(1542-----1596) 服部保長的長子服部正成繼承了“半藏”,開始通稱服部半藏(はっとり はんぞう)。正成有“鬼半藏”的稱呼,被視為杰出的猛將,在侍奉德川家康時屢立戰功。 正成雖被視為忍者但是以武士的身份立功、后世記載他的事跡多是率領忍者眾進行放火等秘密活動。此外在本能寺之變時,因為在伊賀擁有地緣和人脈的關系,服部順利地將家康經伊賀護送回三河,而立下大功。 德川家康開始將天正伊賀之亂中流離失散的伊賀忍者集合起來,組成伊賀同心軍團,交予正成統領。德川家康遷都至江戶城時,半藏負責江戶城西門的警備、因此這個西門都還有半藏門的稱呼。 第三代服部半藏 服部正就(1571----1640) 正成的長子,服部正就在父親死后、繼續領導伊賀同心200人、同樣與父親有半藏和石見守的稱呼。然而正就一掌有指揮權后就引來部下的不服,從此正就被廢了兵權、改封領地。服部半藏一名看起來似乎只繼承了三代,不過,正就的妻子是桑名藩主松平定勝的姐姐,他的兒子服部源右衛門正辰(1598----1672)也因而得以仕奉于桑名松平家。此外,正成長男的次子服部半藏正重(1573-----1651)也被松平家任為家老一職 。 服部半藏(はっとりはんぞう ,Hattori hanzou masanari,1542-1596),日本戰國時代至江戶時代初期時德川氏麾下的武士一族。忍者之神,傳奇般的人物,在日本有著極高的盛譽。實際上,“服部半藏”為家族名諱!現今,人們口口相傳的“服部半藏”專指“服部半藏正成”,即我們常說的忍者之神!“半藏”一名是服部家用來代代相傳的名號。此外、歷代的族長都以石見守(いわみのかみ,Iwami no Kami)世代相傳,因此又稱為服部石見守,服部正成,服部千軍。
忍者之神 部氏祖先原本是日本古代(6世紀中旬)豪族之一秦氏的后裔,而秦氏則是自中國吳國渡海過來的移民。秦氏不但傳授紡織技術給日本人,更在日本各地展開「新樂」公演,令日本人大開眼界。所謂「新樂」,是3世紀末到4世紀初,在中國非常發達的一種大眾藝能,內容包含歌舞、雜技、力技、魔術、偶人劇、口技,以及訓練犬、猴子、鳥等小動物表演節目的大眾娛樂。據說是融合西藏藝能與中國藝能的新型技藝。秦氏集團當時主要在中國南部都市與寺廟巡回演出,日后組織逐漸膨脹,分散到中國各地。其中之二、三個樂團,為了尋求新天地,渡海到日本來。日本和服的傳統稱呼是「吳服」,語源正是取自秦氏出身的吳國。 服部氏是秦氏集團分組之一。至于何時移居伊賀?年代不大清楚。服部氏一族如何將「新樂」技能鉆研演繹成兵法忍術?也沒有詳細史料可追本究源。總之,服部一族于16世紀上旬離開老家,歸依三河大名松平清康(德川家康祖父),世代成為松平家家臣。作為德川的家臣、服部半藏率領伊賀忍者建立了不少戰功。所以人們都畏懼地稱他為“鬼半藏”。而從此德川家的忍者部隊的首領也以繼承'半藏’這個稱號為榮耀。不過正成的兩個兒子卻都是悲劇型人物:長子服部正就因為自私自利和愚蠢而激起部下忍者集體叛亂(這是極為罕見的),后被德川家康貶為平民。后來為了重振家道,正就參加了1615年德川家康進攻豐臣秀賴的“大阪夏季戰役”,在戰斗中陣亡。次子服部正重也因為妻子娘家涉嫌叛亂而遭到株連,遭到流放的處罰,最后窮困潦倒的客死異鄉。 鬼半藏
服部氏於第2代的服部半藏正成時仕奉於德川家康以旗本的職位領有8000石俸祿。家康將召募自伊賀地方的武士編成伊賀同心軍團後交予服部指揮。一般若沒有特別說明,服部半藏指的就是第二代的服部正成,乃德川十六將之一,又號稱“鬼半藏”。半藏麾下的伊賀同心兵士中有不少是伊賀忍者、因此流傳至後世的印象中,服部半藏之名代表著德川氏有名的忍者軍團。服部半藏家是出自伊賀國的豪族,祖先姓秦,而秦氏也確實是從中國古代吳國的移民。服部正成之父服部半三保長為第一代,原仕奉足利義晴,離開伊賀後到了三河國仕奉松平氏,相繼侍奉了松平清康、廣忠、家康 三代。他也被認為是一名忍者,但真實的情形已無法考究。保長的長子服部正成繼承了半藏(半三)一名,開始通稱服部半藏。正成有「鬼半藏」的稱呼,被視為杰出的猛將,在仕奉德川家康時屢立戰功。 正成雖被視為忍者但是以武士的身份立功、後世記載他的事跡多是率領忍者眾進行放火等秘密活動。桶狹間合戰後,德川家康出兵進攻今川家領地。在進攻三河國西郡宇土城一戰中, 正成率伊賀忍者六、七十人潛入城中,為落城立下首功。永祿十二年(1569) 正月的掛川城攻戰中,又協助本多重次落城。元龜三年(1572)十二月,在三方原合戰中再此立下大功,并得到家康的重賞。天正七年(1579)9月,家康的長子松平信康被迫在二吳城切腹。已經被任命為天方山城守的服部半藏擔當了信康的介錯。但是半藏整個過程都伏地大哭,連刀都不能舉起。忠義令人感動。此外在本能寺之變時,因為在伊賀擁有地緣和人脈的關系,服部順利地將家康經伊賀護送回三河,而立下大功。這一次歸程被家康稱為“生涯第一艱難之旅”。一路都是半藏先行探路,再護送家康通過。家康回到三河後,為表彰半藏的功績,賜給其遠江八千石的領地。小田原之戰後,家康移封關東,隨行的半藏此時下屬伊賀眾已達二百馀人。 慶長元年(1596)12月,半藏去世。并被安葬于安養院,這是當年半藏為少主松平信康建立的供奉寺院(後來改稱西念寺),這也是對其一生忠義的認可。 此後,家康開始將天正伊賀之亂中流離失散的伊賀忍者集合起來,組成伊賀同心軍團,交予正成統領。家康搬至江戸城時,半藏負責江戸城西門的警備、因此這個西門到現在都還有半藏門的稱呼。 正成的長男,服部正就在父親死後、繼續領導伊賀同心200人、同樣與父親有半藏和石見守的稱呼。然而正就一掌有指揮權後就引來部下的不服,從此正就被廢了兵權、改封領地,服部半藏一名看起來似乎只繼承了三代、不過,正就的妻子是桑名藩主松平定勝的姐姐,他的兒子?服部源右衛門正辰也因而得以仕奉於桑名松平家。此外,正成長男的次子?服部半藏正重也被松平家任為家老一職。之後服部半藏之名傳至第十二代時由廿一歲的服部半藏正義繼承,他成為桑名藩松平定敬的家老,曾經參與鳥羽伏見之戰。 服部半藏家紋 服部半藏家紋 服部半藏的家紋為矢紋.確切的說是矢筈紋.就是箭的末端,即射時搭在弓弦上的部分,基本就是箭羽的紋樣. 野史的服部半藏 服部半藏作為一個戰國時期的傳奇人物和其特有的忍者身份在很多的野史中多有出現,但在所有的野史中服部半藏不管什么時候一直是以一個年輕人的身份出現,比較經典的例子是《侍魂》中,主角霸王丸已經變成一個白發老人的時候服部半藏依然年輕,這是為什么呢?謎底是其實服部半藏已經換人了,上一代的服部半藏已經退休或者死亡,新繼位的人必須同時也繼承服部半藏這個名字和身份,這在日本也屬于是一種傳統。在《圣將傳》里面也同樣有服部半藏的身影。他是一位年僅十六歲的忍者,能夠掣御風的能量,擁有著比新干線列車還要快的奔跑速度,是故事主角狼邪丸最得力的情報官。他的出現,自然也是得益于同名的先祖。作為光明七將中的風將,服部半藏使用風系雷系的魔法自然得心應手。他還是光明七將里面唯一一位不需要坐騎都可以飛翔的戰士,使用的兵器是飚風弓和崩雷箭,還有迅雷忍刀、追風苦無等忍者必用的兵器。作為忍者,他永遠是一閃一現的,只有在戰斗的時候才會沖上前線,讓敵人剛看到他淺藍色的身影閃過就被沖開兩半。 語錄 一切的修行都是為了超越自我!————服部半藏 [日韓史] 江戶時代的武士們1大名 江戶時代的武士們1 高級武士大名 江戶時期,被稱為大名需要滿足2個條件,第一個是自己領地的石高要超過1萬石,第二個就是必須是將軍直屬的武士。在古代日本1萬石的領地一般戰時可以出動的武士為125人。所以大名不單單是領地大小和名稱的問題,也涉及到直接的物理大小問題。當然有些大名手下的武士領地也能達到1萬石以上,但是根據第二條標準,他們不能叫大名,是大名的陪臣。石數是領地任命規定的土地可產物資的數量,所以由于歉收導致產量達不到1萬,也不會因此收回大名的身份。 大名根據和將軍家的關系分3種。第一種是親藩大名,是德川家康時代就和德川家有血緣關系的武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德川家康第九子尾張,第十子紀州,第十一子水戶三家號稱御三家有資格在需要的時候繼承將軍位。 譜代大名是關原合戰前就臣服于德川家族的大名。大多數領地都在5萬石一下,但是有資格出任幕府要職,他們和親藩大名一起,起到監督外樣大名的責任。寬政年間(1789--1800)全日本264位大名中,譜代大名136家,超過半數。 外樣大名是關原合戰后才臣服于德川家康的大名,這些大名中領地最高的前田家達到102萬石,該家族在關原合戰中保持了中立。并且在整個江戶時代,都是地位最為顯赫的大名。 另外,按照日本古代地理區分,如果大名完全占有一個國的領土,也叫國持大名,或準國持大名,一般的稱呼是國主。上述的前田家就擁有加賀,能登,越中三國。如果自己的領地沒有達到一個國的大小,一般就叫領主。 在整個江戶時代,前期由于戰亂結束不久,幕府召集大名時座次往往因時而異變動很大。1652年以后,新的座位次序被發布,按照領地大小,朝廷官位高低和幕府職務高低綜合考慮被制定下來。幕府座次分為17各等級,有的還分上下。比如第一等級上是御三家等,下是前田家等最顯赫的人員。第二等是朝廷官位4位以上的大名。4位以下的大名是第6等級。由于天下太平,沒有什么戰事來增加功績,所以這種座次基本被定了下來,即使有變動也不大。 最后還有一群特殊的團體他們就是幕府將軍家的武士。江戶時代幕府自家的領地高達700萬石,這些領土有分封給了德川家自己武士,和其他大名比,他們有個特殊的稱呼就是御家人,其中俸祿200石以上1萬石以下的也叫旗本。原則上他們都有直接求見將軍的權利,尤其是旗本往往都有職務在身,代表幕府,所以外樣大名見到他們經常要小心翼翼的應對。 倭國天皇仁德真的活了142歲 仁德天皇,日本第16代天皇(313年1月3日至399年1月16日)。有學者認為,他就是《宋書·倭國傳》所記載的倭王贊(或彌)。在位期間,重視農業,曾疏通難波的堀江,筑茨田堤,開和珥池。外交上積極與南朝劉宋通交,力圖在朝鮮半島擴大優勢。其陵墓是世界上最大王墓,長480米,寬305米,高30余米。 原名 大鷦鷯尊 誕生 257年 即位 313年1月3日 薨于 399年1月16日 天皇自稱是天神的子孫,神是沒有姓氏的。天皇的子孫也沒有姓氏,女兒嫁出去后從夫姓。 歷史上真的有 服部半藏 伊賀(現三重縣西北部)與甲賀(現滋賀縣南部)是日本忍術二大發源地。平安末期、源平爭霸時代,直至鐮倉初期,也就是7世紀末到12世紀初這段期間,伊賀僅有一家上忍:服部。伊賀流忍術,在當時是天下一流的。后來,由于種種原因,服部家另外設立了“分店”,正是藤林、百地兩家。這是伊賀三大上忍的由來。 服部氏祖先原本是日本古代(6世紀中旬)豪族之一秦氏的后裔,而秦氏則是自中國吳國渡海過來的移民。秦氏不但傳授紡織技術給日本人,更在日本各地展開“新樂”公演,令日本人大開眼界。所謂“新樂”,是3世紀末到4世紀初,在中國非常發達的一種大眾藝能,內容包含歌舞、雜技、力技、魔術、偶人劇、口技,以及訓練犬、猴子、鳥等小動物表演節目的大眾娛樂。據說是融合西藏藝能與中國藝能的新型技藝。秦氏集團當時主要在中國南部都市與寺廟巡回演出,日后組織逐漸膨脹,分散到中國各地。其中之二、三個樂團,為了尋求新天地,渡海到日本來。日本和服的傳統稱呼是“吳服”,語源正是取自秦氏出身的吳國。
服部氏是秦氏集團分組之一。 至于何時移居伊賀?年代不大清楚。服部氏一族如何將“新樂”技能鉆研演繹成兵法忍術?也沒有詳細史料可追本究源。 而服部一族為什么又是德川家的世代貼身保鏢呢?再看下文便很清楚了。 服部一族于15世紀上旬離開老家,歸依三河大名松平清康(德川家康祖父),世代成為松平家家臣。服部一族中最有名的后裔是德川家康護衛武將之一,服部半藏正成(Hattori hanzou masanari,1542-1596)。 1582年6月2日,織田信長在京都本能寺遭遇家臣明智光秀叛亂,寡不敵眾,自戕身亡。這時,德川家康正在大阪府游山玩水,當天還打算回京都與信長共聚一堂。途中抵達飯盛山時,接到信長斃命的速報。當時41歲的德川家康立即說要切腹殉死,后經家臣勸阻,沉思許久,才轉念為「應該舉兵為信長復仇」。然而此刻身邊護衛僅有80人左右,真要打起來,不要說是復仇了,就連自身性命也很難保。 家康與眾家臣們商討后,得出一條逃脫之路:便是從飯盛山一直線翻山越嶺到伊勢灣白子港,再搭船到愛知縣高濱港,逃回本國。從飯盛山到白子港之間,總計96公里,途中必須經過伊賀,因此在場的服部半藏正成,利用老家力量,召集了200名伊賀忍者與100名甲賀忍者,一路護衛家康逃脫叛亂現場。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翻越伊賀事件”。換句話說,這時若是沒有伊賀、甲賀眾忍者的助臂,日后也就不會出現德川幕府了。 此時,伊賀眾忍者會不顧性命保衛家康,也是有理由的。如果有人看過“梟之城”這部電影,應該記得片子開頭有一場屠殺伊賀忍者村的鏡頭吧?那正是前一年織田信長所下的命令,以4萬5千大軍攻擊2千忍者,殊死戰斗長達10天。當時一些上忍、中忍們帶領著眾多下忍殺出重圍,逃到諸國。其中大部份都是逃進德川家康藩國內,在九死一生中撿回性命。因此換個角度來看,全程96公里、5夜6天的家康潛逃之行,其實也可以說是伊賀眾忍者們的報恩行動。 淡然對于本來因該無情的忍者來說 此次任務是他們的有情之戰 無論上忍,中忍,下忍都體現出了他們的忍道。(上忍:又稱“智囊忍”,專門策略作戰整體計劃。中忍:實際作戰時的指揮頭子,當然忍術也得超群出眾才行。下忍:又稱“體忍”,相當于現代的特殊部隊,在最前線實際作戰的忍者。) 日后,家康命令正成組織“伊賀組同心”(相當于現代的警察局),讓正成支配這些忍者。而正成也充分發揮了這個集團的特異能力,輔助家康走向奪取天下之路。遺憾的是,正成于54歲驟亡,長男服部半藏正就(masanari)繼承了他的地位,服部家的悲劇也跟著開場了。 柳生家族族譜 柳生石舟齋宗嚴 → 長男 柳生新次郎嚴勝 → 柳生如云齋兵庫介利嚴 二男 柳生久齋 三男 柳生德齋 四男 柳生右衛門 五男 柳生又右衛門宗矩(柳生但馬守宗矩)→ 長男 柳生十兵衛 次男 柳生刑部友矩 三男 柳生主膳宗冬 弟子 田宮坊太郎國宗 柳生家族以劍術聞名于世,柳生新陰流的開山鼻祖是柳生宗嚴(后稱柳生石舟齋,他的第五子就是柳生但馬守宗鉅)。石舟齋的老師上泉信綱在陰流的基礎上開創了新陰流。而將新陰流劍技發揚光大的,則是上泉信綱的弟子柳生石舟齋。柳生新陰流也因此誕生。柳生家是大和的豪族,柳生宗嚴曾先后仕官于三好長慶及織田信長,后托病辭官而潛心研究劍法。在得到上泉信綱的傳授后,將鹿島新當流與戶田一刀流融合于新陰流劍技中,創立了新陰流的最大的一個分支--柳生新陰流。此后石舟齋之子柳生但馬守宗矩及宗矩之子柳生三嚴(柳生十兵衛)將柳生新陰流加以不斷發展和完善,使柳生新陰流成為江戶時代最大的劍術流派之一。柳生宗嚴、柳生但馬守宗矩及柳生十兵衛三人則成為戰國末期至江戶初期著名的三劍士,人稱“柳生三天狗”。(這里的狗不是貶義,而是贊揚,成吉思汗帳下的大將--哲別,就是成吉思汗的四狗之一) 柳生家傳劍書有《殺人刀》、《活人劍》、《無刀之卷》,以及后來由柳生十兵衛撰寫的《月之抄》。柳生新陰流的真髓在于“無刀取”,即以空手制住對手。與有些流派相比,柳生新陰流不贊成以殺戮來磨煉劍技。在《活人劍》及《無刀之卷》中,都體現了柳生“無刀取”的意義: “不殺人,我們以不被殺為勝。”柳生新陰流才是真正的活人劍。 柳生十兵衛獨眼的天才劍士 江戶初期代表性的劍豪,也是柳生一族中最強的劍士。十兵衛宗冬1607年出世,他的父親便是擔當將軍家劍法指南的柳生但馬守宗鉅。十兵衛的獨眼,是在他少年時,與父親宗鉅用木刀訓練時被宗鉅打傷的。據說在雙方對攻時,十兵衛的氣勢太凌厲而逼得宗鉅不由自主痛下殺手。 十兵衛宗冬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隱居于家鄉的大和柳生道場,在劍術的研究中度過的,直到1638年接近40歲時才再度出仕。1646年父親故世,十兵衛繼承柳生宗家,四年后去世,為后人留下了一本名叫《月之抄》的兵法書。 十兵衛,在8本史上、在人們心中,都是不亞于武藏的優秀劍士。 服部半藏介紹,歷史上是有這個人,但他的事跡不一定是完全真的。 就像三國演義里的張飛一喝斷千軍,實際歷史上的張飛也是比較猛的吧,不過沒有這么夸張。FORM;日本現代文學 其實半藏對于大家都不是很陌生吧 在游戲還是漫畫中他都是很值得寫的人物哦現在我就來介紹一下他哈! 伊賀(現三重縣西北部)與甲賀(現滋賀縣南部)是日本忍術二大發源地。平安末期、源平爭霸時代,直至鐮倉初期,也就是7世紀末到12世紀初這段期間,伊賀僅有一家上忍:服部。伊賀流忍術,在當時是天下一流的。后來,由于種種原因,服部家另外設立了“分店”,正是藤林、百地兩家。這是伊賀三大上忍的由來。 服部氏祖先原本是日本古代(6世紀中旬)豪族之一秦氏的后裔,而秦氏則是自中國吳國渡海過來的移民。秦氏不但傳授紡... 家康與眾家臣們商討后,得出一條逃脫之路:便是從飯盛山一直線翻山越嶺到伊勢灣白子港,再搭船到愛知縣高濱港,逃回本國。從飯盛山到白子港之間,總計96公里,途中必須經過伊賀,因此在場的服部半藏正成,利用老家力量,召集了200名伊賀忍者與100名甲賀忍者,一路護衛家康逃脫叛亂現場。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翻越伊賀事件」。換句話說,這時若是沒有伊賀、甲賀眾忍者的助臂,日后也就不會出現德川幕府了。
此時,伊賀眾忍者會不顧性命保衛家康,也是有理由的。1581年,織田信長所下的命令,以4萬5千大軍攻擊2千忍者,殊死戰斗長達10天。當時一些上忍、中忍們帶領著眾多下忍殺出重圍,逃到諸國。其中大部份都是逃進德川家康藩國內,在九死一生中撿回性命。因此換個角度來看,全程96公里、5夜6天的家康潛逃之行,其實也可以說是伊賀眾忍者們的報恩行動。 日后,家康命令正成組織「伊賀組同心」,讓正成支配這些忍者。而正成也充分發揮了這個集團的特異能力,輔助家康走向奪取天下之路。遺憾的是,正成于54歲驟亡,長男服部半藏正就繼承了他的地位,服部家的悲劇也跟著開場了。 正成有兩個兒子,長男正就,次男正重,資質都不出色。有文武才略的父親正成于生前便已看出兒子們的庸碌了。 半藏應該是一種稱號(?) 服部半藏稱為“鬼半藏” 還有德川家的渡邊守綱被稱為“槍半藏” 服部半藏類似于一個姓,比如說保護德川家康的初代服部半藏是最有名的,他的全名是服部半藏正成,他的兒子就是二代半藏,叫服部半藏正就,小兒子叫服部半藏正重。 服部半藏只有一個,就是伊賀流宗主!服部家是伊賀流三宗家之一! 服部半藏一生中對德川家康十分忠誠,護衛德川家康度過人生中最大的危機——越過伊賀!在平定內亂、護衛安全、保護德川家做出杰出的貢獻! 歷史上,德川家康有沒有一個弟弟
沒有的,家康就只有他一個 不過,還其他幾個,但都不是親兄弟。 同父異母的有松平忠政、當了和尚的樵臆恵最、松平家元跟內藤信成(此4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爭議);同母異父的有松平康元、松平勝俊(又名康俊)、松平定勝(這3人都十分確定,其中松平康元領下總關宿2萬石,松平勝俊領駿府周圍一帶8000石,松平定勝則地位最高,領伊勢桑名11萬石,是久松系桑名藩初代) 還有可以從人質就可以看出家康的重要性,別人也不會傻到選一個沒用的人質,家康是唯一的人質,也就說明他是松平家唯一的根,人質不是說誰就可以為人質的,有政治考慮的 德川家康沒有任何一個兄弟!至于某些人所說的德川家康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弟弟世良田元信,也只是日本一些學者為了坑錢而YY出來的產物罷了 德川家康和豐臣秀吉是什么關系? 我在日本時代劇有些看不懂。誰是好的誰是壞的。德川家康為什么背叛他
德川家康和豐臣秀吉的關系比較復雜,分為好幾個階段。 織田上洛之前: 德川家康作為德川家家督,是一方大名,其地位遠非羽柴秀吉所能比擬。那時候的猴子秀吉不過是織田在京都的奉行(代理人)之一,另一代理人為明智光秀。 本能寺事變前夕: 德川家康作為那時日本戰國頭號強者信長的最得力同盟,一家家督的地位也要高于僅為一城城主的秀吉。而之后秀吉作為織田七大方面軍之一的中國方面軍總大將,地位略有提升,但任然無法比擬德川家康。《備注:北陸方面 柴田勝家軍團 ,關東方面 織田信忠軍團(瀧川一益軍團) ,畿內方面 明智光秀軍團,四國方面 丹羽長秀 織田信孝軍團,對本愿寺方面 佐久間信盛軍團 , 東海道制壓 德川家康 》。 本能寺事變后: 由于羽柴秀吉迅速的回防,并以快捷方式平叛(僅僅用了12天就干掉了反叛的明智光秀叛軍),所以聲名大振,并在之后的清洲會議上得到多數織田族人與家臣支持,擁立尚在襁褓的信忠長男三法師(元服后稱織田秀信)繼任家督。雖然此舉得罪了柴田及瀧川等織田家主要家老,但秀吉以鐵腕方式迅速滅掉柴田家,并迫使瀧川歸隱.。賤岳會戰最大的戰利品就是樹立和提升了秀吉在織田家的地位,并成功掃除那些看不起這只猴子的柴田和瀧川等人。 此后,在小牧長久手戰役中,秀吉又平息了與德川攜手的織田信雄的叛亂,并逼和了德川家康,家康無奈之下只能將次男秀康作為羽柴家的人質。 這時候的秀吉儼然已經于德川家康平起平坐了,甚至在實力上還要稍占優勢。 這之后秀吉發動了一系列的征討戰役,漸漸統一了日本大部分地區。就任關白之后,無論在地位上還是實力上,德川家康都無法與豐臣秀吉相比。所以德川一直采用隱忍的戰術。直到秀吉因為征討朝鮮失利后死去。繼任的家督無法與德川抗衡。才引出了之后的關原合戰,大阪冬之陣,大阪夏之陣。最后滅了豐臣家,建立德川幕府。 至于德川為什么會背叛豐臣,無外乎名,利,權?。?/SPAN> 戰爭沒有孰好孰壞之分 首先德川家康本來的目標就是天下,只不過當時勢力弱小,北有今川,武田,只能與織田信長同盟,2人從小便認識,后來信長死了,秀吉和柴田勝家爭霸主,秀吉贏了,當了關白,德川當了五大老,算是從屬于秀吉,不過從來不聽秀吉,后來秀吉死了,德川覺得自己的機會到了,便打著保護豐臣秀賴和茶茶丸的名義,與石田三成(秀吉追隨者)決戰,最終勝利,開創幕府時代
所以一般來說,我們都把德川家康稱之為烏龜,因為他把所有強悍的人都等死了
豐臣是日本實際上的掌權者,德川成服于他,后來豐臣死后他的兒子才6歲,由其母攝政,不過其母腦子不行,德川勢力膨脹,以謀略掀起來關原之戰并取得勝利,確定了霸權。至于原因,德川成服豐臣是被破的,豐臣死后當然抓緊機會篡權。至于誰好誰壞,這個無法說,不過個人不喜歡德川,我在這問下樓主,你看德川哪部時代劇啊 織田信長被豐臣秀吉篡位。豐臣秀吉被德川家康篡位 豐臣秀吉:被稱為日本戰國第一人,從一個尾張的農民一舉的到天下。為人足智多謀能言善辯,初期是 織田信長的部下,在信長死后迅速奪的天下,不愧是日本戰國第一人
德川家康:可以說是日本戰國最能忍的人,初期很低凋,一直以同盟關系幫助信長的天下,在信長和秀 吉死后成為幕府將軍,史稱德川幕府 服部半藏:德川家康的得力助手,祖上是伊賀派的忍者,后由父親半三保帶領投奔德川家康,在本愿寺之變中擔任德川家康穿越伊賀的領導,人稱神奇半藏 豐臣秀吉 是關白類似征夷大將軍 戰國三雄之一 德川家康是德川幕府的第一代將軍 戰國三雄之一 服部半藏 戰國梟雄 是日本曾經的最高統治者 德川家康的歷史
德川家康(天文11年12月26日-元和2年4月17日;1543年1月31日—1616年6月1日),日本戰國時代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江戶幕府的第一代將軍。生于名古屋附近的岡崎,為岡崎城主松平廣忠之子,原姓松平氏,小名竹千代,初名元信,后改名元康,最后改名家康,1566年奉敕改姓德川。 服部半藏只是德川家康的一個家臣,沒資格和其余幾個人比,其余四個是織田信長基本統治了日本,在本能寺之變之前滅了武田,上杉投降,然后好象是1582年在本能寺被明智光秀所殺,當時帶兵在外打仗的豐臣秀吉聞訊火速殺回滅了明智光秀還有織田信長的舊部柴田勝家,然后和德川打了一仗,德川輸,投降,豐臣秀吉在1598年死去,其兩個夫人不和最后導致覆滅,其獨子自殺,德川統一日本,成為幕府將軍
服部半藏只有一個,就是伊賀流宗主!服部家是伊賀流三宗家之一! 服部半藏一生中對德川家康十分忠誠,護衛德川家康度過人生中最大的危機——越過伊賀!在平定內亂、護衛安全、保護德川家做出杰出的貢獻! 服部半藏類似于一個姓,比如說保護德川家康的初代服部半藏是最有名的,他的全名是服部半藏正成,他的兒子就是二代半藏,叫服部半藏正就,小兒子叫服部半藏正重。
|
|
來自: 昵稱18990882 > 《格斗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