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莫斯科戰役中德軍的一次進攻行動。在這場戰役中,中央集團軍群距離蘇聯的心臟僅僅幾十公里 1940年夏季,納粹德國贏得了西歐戰役并征服法國等地。希特勒立刻把目標轉向他夢寐以求的遼闊東方大地。9月20日,此前在西線作戰的德國B集團軍群司令馮·博克陸軍元帥接到命令,將接管“東部”地區(波蘭等地)的“警衛防務”,為進攻蘇聯做準備。 軍人世家出身、個人軍歷一片光輝燦爛的博克元帥被認為是實現希特勒征服東方目標的最佳代理人之一,他本人對此也信心滿滿。此時他麾下所轄的軍隊包括3個裝甲師、25個步兵師、1個摩托化師、1個騎兵師,總人數約50萬。10月15日,B集團軍群參謀部遷往被征服的波蘭首都沙;10月21日,B集團軍群司令部遷往波森(現為波蘭城市波茲南)。此后,B集團軍群被改稱為中央集團軍群。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簽署了基于“巴巴羅薩”方案的第21號訓令,要求以一次快速戰役擊敗蘇聯。1941年1月31日,德國陸軍總司令又下達作戰預令,規定了北方、中央、南方三個集團軍群的具體任務。其中,中央集團軍群將如其名字所揭示的那樣,由中路出擊,奪取蘇聯的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地區,然后改變方向,北上配合北方集團軍群吃掉波羅的海沿岸以及列寧格勒的蘇軍。不過一旦北方蘇軍自行崩潰,則中央集團軍群不必改變方向,可繼續沿著中路突向蘇聯首都莫斯科。 按照這一計劃,中央集團軍群將成為插向蘇聯心臟的一把匕首,因此獲得了最多的兵力配額。戰爭準備緊鑼密鼓。至1941年6月22日,德軍在蘇聯前線共集中了152個師。其中148個師部署在“東線戰區”,陸軍人員達330萬人;另有4個師部署在“芬蘭戰區”。加上海空軍,德國對蘇作戰總兵力超過400多萬,另有近百萬仆從軍。 上述“東線戰區”的148個師,除了28個師的預備隊,主力120個師被編入北方、中央、南方三個集團軍群。其中以中央集團軍群兵力最多,共有50個師。 “巴巴羅薩”的勝利 當德國向蘇聯發動全面進攻時,馮·博克元帥的中央集團軍群幾乎占據一切優勢。他的兵力大大超過猝不及防的對手。博克的裝甲縱隊只用了不到一周時間就打到了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同時合圍了大約40萬蘇軍。7月9日,德軍肅清了包圍圈內的敵人,蘇軍蒙受的損失超過41萬人,其中30多萬人被俘。這是蘇德戰爭史上的第一次大規模合圍。不過,德軍的損失同樣不小,至7月底,中央集團軍群共損失74500人,得到的補充只有23000人。 博克繼續長驅直入,撲向下一個目標——莫斯科的門戶城市斯摩棱斯克。為此他把手下兩個裝甲集群合并為空前強大的第4裝甲集團軍。上千輛德國坦克急速向蘇聯國土縱深推進。7月16日,德軍突入斯摩棱斯克,通向莫斯科的大門洞開!可德國人隨后就迎面撞上大量蘇軍預備隊,激烈的戰斗從7月打到8月底9月初。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的8月8日工作日記有如下數據:中央集團軍群兵力已增加到60個師(含17個“裝甲類型”師),所面對的蘇軍據判斷大概有70個師(含8個半“裝甲類型”師)。紅軍以大量兵力發起一輪又一輪反攻,雖然沒能把博克趕出斯摩棱斯克,卻迎頭重挫了中央集團軍群的進攻勢頭,還從德軍手中奪回了葉利尼亞突出部。 當中央集團軍群陷入停滯的同時,德國高層爆發了激烈爭吵。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和總參謀長哈爾德主張繼續向莫斯科推進,這得到了博克的贊同。他們也知道希特勒眼中莫斯科沒那么值錢,強調這樣還可以殲滅蘇軍主力。可希特勒除了經濟因素,也找到了新理由:中央集團軍群推進太遠,與進展緩慢的南北德軍嚴重脫節,因此側翼面臨危險。8月下旬,希特勒最終駁回布勞希奇等人的意見,命令中央集團軍群分兵南下,配屬給南方集團軍群以殲滅基輔地區的蘇聯重兵。博克對此決定雖然大為不滿,也只能暫時接受,等待進攻莫斯科的機會。 基輔戰役拖到9月底,德軍贏得空前勝利,一口氣殲滅了60多萬紅軍。希特勒相信大局已定,提前在9月6日下達第35號訓令,要求中央集團軍群最早于9月底對莫斯科采取行動。博克終于可以實現夙愿。同日,他在日記上寫道:中央集團軍群目前只剩下55個師,當面蘇軍據判斷為86個半師。雖然一般來說蘇聯師比德國師要小很多,但為了執行被命名為“臺風”的莫斯科戰役,博克需要更多的兵力和武器物資。希特勒滿足了他。 “臺風”席卷莫斯科 經過3個多月的激戰,博克麾下的龐大軍團陣容已大為殘缺。德軍的統計資料顯示,自蘇德戰爭開始到10月1日,中央集團軍群共損失近23萬人,同期補充了151000人,由此產生的缺額達到78000人。 現在為了拿下莫斯科,博克不僅收回了此前分出的兵力,還獲得了北方集團軍群的第4裝甲集群(4個裝甲師,2個摩托化師)、南方集團軍群的2個裝甲師和2個摩托化師、陸軍總部預備隊的2個裝甲師等等。這樣到1941年10月2日,中央集團軍群登記在冊的總兵力達到1929406人。這是人類歷史上一個戰役集群所擁有兵力額度的最高紀錄。此時,中央集團軍群序列上有76個師。 當面的紅軍編成為三個方面軍:西方、預備隊、布良斯克。總兵力125萬人。蘇軍人數大大少于德軍,而且很多是臨時拼湊的民兵部隊,準備也不足。9月底到10月初,中央集團軍群所屬部隊分別轉入進攻,其勢頭果然如臺風般氣勢洶洶不可阻擋,只用半個月就在布良斯克和維亞濟馬包圍并殲滅了蘇聯重兵集團。德軍宣布俘虜了66萬紅軍官兵。中央集團軍群在10月1日到16日也損失48000人,傷亡雖然嚴重,卻僅相當于蘇軍的十分之一。更重要的是,此戰擊潰了防守通向莫斯科道路的紅軍主力,莫斯科門戶大開。 一張著名的蘇聯宣傳照,在莫斯科戰役期間,兩名德軍在手持SVF-40 步槍的紅軍戰士前舉起手來 可俄國人用最快速度拼湊起一切可用兵力,在莫斯科前方的莫扎伊斯克地區建立起新防線。博克遭到的抵抗越來越頑強,10月17日到11月15日又損失了4萬人。博克麾下三個裝甲集群之一的第2裝甲集群,在9月30日本有280輛坦克,到11月17日只剩下150輛。道路也變得泥濘難行。博克的“臺風”勢頭大減,逐漸減速以至于停頓下來。利用這段寶貴時間,斯大林從各地調來了更多軍隊,包括來自遠東地區的一些精銳部隊。 11月15日,博克恢復了攻勢。此時天氣逐漸變冷,把原本泥濘的地面凍硬,有利于德軍行動。但德軍冬裝和冬季作戰物資都嚴重不足,嚴寒給德軍帶來了無盡的麻煩。之后的兩周里,博克又損失了41000人,兵力缺額上升到207000人。此時,德軍已損失了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的步兵。技術裝備的損失更大,11月中旬還有150輛坦克的第2裝甲集群,現在只剩下25輛坦克。 德軍在一些地段與莫斯科的距離只剩34公里,卻一步都不能向前。可博克卻堅信戰斗已到最后關頭,只要投入“最后一個營”就能取勝。12月初,他驅使疲憊的部下發動最后一次進攻,卻立刻陷入癱瘓。失敗的德軍還沒來得及回到陣地,110萬蘇軍就出乎意料地發起了強大反攻,雖然人數依然比中央集團軍群少很多,但蘇軍有很多精力充沛且擁有良好冬季裝備的新銳部隊。博克終于意識到戰局不是靠“最后一個營”就能決定的,不得不眼睜睜看著他的集團軍群敗下陣來。 12月8日,希特勒發出第39號訓令,命令在東線轉入防御,同時許諾從德國國內、西線、德國在羅馬尼亞等地的駐軍、后勤機關等等抽出兵力來補充東線。12月份,中央集團軍群終于得到了久違的補充兵,有41000人。但是,總體缺額已經擴大到27萬人。 德國將軍們失魂落魄,大喊大叫著要求撤退。希特勒卻嚴令死守到底,這個一戰的老兵很清楚,一旦撤退就很難停止,重武器將丟失殆盡,后方也沒有陣地可以依靠。一大批不聽話的高級將領被撤職,其中就包括博克元帥。 1941年12月19日11時,克盧格陸軍元帥接受了中央集團軍群的指揮權。這位新司令和博克一樣也是軍人世家出身,不過為人卻比較圓滑。他就任之初的戰況相當緊迫。到1942年1月,中央集團軍群已經被紅軍驅趕到遠離莫斯科100-250公里處。 在希特勒的嚴令下,德軍逐漸停止了后撤,開始在新防線上穩住陣腳。本來就兵力虛弱的紅軍,很快喪失了進攻銳氣。中央集團軍群主力部隊之一的第9集團軍,在名叫莫德爾的新指揮官率領下,不僅頂住了紅軍的進攻,還狠狠反咬了對手一口。艱苦的戰斗一直拖到1942年春季,最終在泥濘期停頓下來。希特勒“以快速戰役擊敗蘇聯”的期望已經破產,中央集團軍群苦難的東線歷程才剛剛開始。 相互牽制的1942年 度過冬季危機后,希特勒重新謀劃1942年的東線攻勢。這次他選擇的主戰場位于南部,由此引發了斯大林格勒會戰和高加索會戰。同時,在東線中部1500多公里長的戰線上,害怕莫斯科再度陷入危機的紅軍,依然部署了最龐大的重兵集團,隸屬于西方、加里寧、布良斯克三個方面軍。與之對抗的中央集團軍群雖然交出了一些部隊,但依然實力不俗。其在1942年6月16日所轄的戰術兵團包括:42個三團制步兵師、6個兩團制步兵師、4個摩托化師、8個裝甲師、6個警衛師、1個黨衛軍師。 這是一個很奇特的時期。盡管戰爭的焦點在南方,但在所謂“次要”的中部戰區,雙方都部署了不亞于,甚至超過南方主戰場的巨大重兵集團。克盧格曾奉命制造假象,使俄國人誤以為德軍將實施代號為“克里姆林宮”的新一輪莫斯科攻勢。雙方的焦點位于德國第9集團軍扼守的勒熱夫突出部,這是威脅蘇聯首都的重要進攻基地,被稱為“對準莫斯科胸膛的手槍”。 7月2日,德國第9集團軍發動“塞德里茨”行動,重創了蘇聯第39集團軍(加里寧方面軍所轄),改善了突出部的戰線態勢。中央集團軍群還制定了所謂的“颶風”戰役計劃,企圖消滅尤赫諾夫、基洛夫和別廖夫三角地帶的蘇軍,并推進到奧卡河和沙尼亞河一線。 俄國人也沒消停。“塞德里茨”行動開始后三天的7月5日,蘇聯西方方面軍也在布良斯克方向采取行動,攻打德國第2裝甲集團軍。這次進攻雖然戰果不大,卻迫使德國人投入了一些預備隊,這使得“颶風”計劃因兵力不足而擱淺。 希特勒不甘心完全放棄“颶風”,于是在7月9日把它縮小為“旋風”計劃。基本目的是縮短蘇希尼奇地域的戰線,好騰出兵力參加第9集團軍向奧斯塔什科夫進攻的“德弗林格爾”戰役。長遠看,“旋風”將為進攻莫斯科創造更好的條件,行動發起時間預定在8月7—9日。但7月底又生變數。蘇軍再度猛攻勒熱夫突出部。這次行動由西方方面軍和加里寧方面軍聯手實施。經過激戰,西方方面軍推進到勒熱夫——維亞濟馬之間的交通線上,加里寧方面軍也得以逼近勒熱夫。一時間,出現了拔除勒熱夫突出部的可能。這迫使德國人把預定投入南部的3個裝甲師和一些步兵單位都拿出來阻止蘇軍擴大戰果,甚至連德軍的勞工輔助人員也被投入戰斗。戰場上一時出現兩軍1500多輛坦克對戰的場面。在蘇軍兩路強攻下,德第9集團軍陷入苦戰,有個團在一周時間內就失去了8個指揮官。 在勒熱夫攻勢的威脅下,克盧格于8月8日跑到希特勒的“狼穴”大本營,要求取消“旋風”行動,將預定使用在這次戰役中的裝甲部隊用來拯救第9集團軍,但希特勒拒絕。8月11日,“旋風”行動開始,德軍很快陷入一片布滿雷場的沼澤地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8月22日,進攻被迫停止。這次失敗對希特勒個人打擊很大,宣稱這是1942年最大的錯誤。次日,紅軍向勒熱夫的進攻也結束了。 最終,蘇聯人既沒有占領勒熱夫,也沒有能在這一地域的伏爾加河右岸建立登陸場。但在德國高層,由于傷亡太大,對繼續堅守勒熱夫突出部的必要性也產生了懷疑。8月24日的軍事會議上,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請求希特勒允許第9集團軍后撤,結果引發了一場撕破臉面的激烈爭吵,希特勒甚至當面諷刺哈爾德是個根本沒上過前線的辦公室官僚。 由于一系列出血大戰,克盧格應付下一次危機的兵力并不充足。到1942年9月20日,中央集團軍群下降到101萬人。德國情報部門判斷中央集團軍群當面的紅軍兵力與之相當,也是101萬人。但蘇軍在后方另有34萬人的預備隊。 當中央集團軍群與蘇軍互相攻防的同時,在蘇德戰場南部正進行著決戰。德軍重兵被牽制在斯大林格勒的殘酷巷戰中,直到冬季來臨。1942年11月19日,紅軍發起斯大林格勒大反攻,很快包圍了德國第6集團軍的二十多萬兵力。 為了防止克盧格調兵南下增援斯大林格勒,在蘇軍南線得手之后幾天,朱可夫指揮蘇聯西方方面軍、加里寧方面軍各一部兵力,總計66700人,1900輛坦克,再度進攻德軍第9集團軍防守的勒熱夫突出部,給中央集團軍群不小的壓力。進攻在極惡劣天氣下發起,蘇軍雖然取得了一些突破,但卻無法擴大突破口,已經攻入德軍防線的機械化部隊擁擠在幾條狹窄的道路上,遭到德軍炮火的重大殺傷。更重要的是,中央集團軍群擁有相當強大的裝甲預備隊。12月中旬,紅軍的進攻以失敗告終。德軍判斷紅軍共損失20萬人。美國軍事歷史學家格蘭茨宣稱這是朱可夫軍事生涯中所遭受的最慘重失敗。德軍損失不詳,僅知中央集團軍群在11、12兩個月內損耗了10萬人。 1942年戰局就這樣結束了。有評論說紅軍在東線中部的行動牽制了德軍。問題是紅軍自己也投入了太多兵力。很難說是誰牽制住了誰。 庫爾斯克成為勝負手 1943年7月,德軍的虎式坦克在庫爾斯克戰役中 1943年初,被圍困在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團軍正走向滅亡,德軍在整個南部戰場都一敗涂地。在中部戰場,克盧格元帥麾下的中央集團軍群面臨著巨大的危機。在勒熱夫突出部內,莫德爾將軍的第9集團軍雖然擊退了“火星”攻勢,但自身也損失嚴重。紅軍對莫德爾的壓力也幾乎從未停止。1月17日,紅軍加里寧方面軍奪取了勒熱夫突出部后方的交通樞紐大盧基城。莫德爾的處境變得更為兇險。在克盧格的強烈請求下,希特勒終于允許放棄勒熱夫突出部。3月1日,撤退行動開始,代號為“水牛行動”。該行動將使戰線縮短230公里,節省21個師的兵力,這意味著德軍被迫收回了“對準莫斯科胸膛的手槍”。 撤出來的第9集團軍被派往南部,布置在庫爾斯克北面的奧廖爾地區。這里構成了庫爾斯克突出部的北翼。與此同時,南部戰場的德軍也發起反攻,于3月16日奪回了庫爾斯克以南的哈爾科夫,由此構成庫爾斯克突出部的南翼。隨著春季泥濘的泛濫,戰局再度穩定下來。 1943年4月1日,中央集團軍群所擁有的部隊基干為78個師,包括8個裝甲類型師。其兵力達到1221000人,裝備396輛戰車,配備了2732門火炮。此時,中央集團軍群的實力遠遠超過東線另外三個集團軍群“A”、南方、北方(兵力自32萬到64萬不等)。同時,中央集團軍群當面的蘇軍約有143萬人,略多于德軍。 此后3個月,中央集團軍群又得到了很多補充,特別是獲得了大量的坦克和強擊火炮,這些武器將用來在1943年夏季實施代號為“堡壘”的庫爾斯克戰役。這是希特勒奪取東線戰略主動權的最后一次嘗試,為了實現目的將投入德國最新式最強大的武器(特別是新式重型坦克)、最精銳的野戰部隊和最優秀的指揮官。 與信心爆棚的曼施坦因相比,克盧格和莫德爾對“城堡”的前景并不是那么樂觀。實際上,俄國人早就獲悉了德軍的意圖,做了極為充分的準備。7月5日戰役開始。在德國空軍的積極配合下,莫德爾投入了大量兵力和重型坦克、安裝了超長身管88毫米火炮和200毫米重裝甲的“菲迪南德”坦克殲擊車,企圖以兇猛的裝甲攻勢“撞開”紅軍防線。可戰局的發展證明了克盧格和莫德爾的擔憂。德軍僅僅取得初步勝利,就逐漸為紅軍的頑強抵抗所遲滯。不可一世的“菲迪南德”陷入地雷、火炮、坦克、燃燒瓶、強擊機的聯合攻擊而損失慘重。打到7月12日,莫德爾的攻勢宣告失敗,付出的代價是損失了大概三分之一的步兵、647輛戰車。曼施坦因的攻勢維持的時間較長一點,可是隨著紅軍投入強大戰略預備隊,加上整體戰略態勢與戰場形勢的惡化,曼施坦因敗下陣來。 此時兵力對比于德國人已相當不利。1943年7月20日,中央集團軍群有75個師,含8個裝甲類型師,總計1251000人,擁有801輛戰車和3479門火炮。規模依然是東線最大。德國人判斷此時中央集團軍群當面的蘇軍擁有166萬人(來自西方、布良斯克、中央方面軍等),裝備有2266輛戰車。實力已經大大超過德軍。 “堡壘”戰役失敗了,德國從此喪失了東線的主動權,不得不在俄國人無休止的追擊下步步后退。克盧格的中央集團軍群也不例外。斯大林的下一個目標是斯摩棱斯克,為此動用了西方方面軍和加里寧方面軍。經過一番惡戰,9月25日,蘇軍從克盧格手中奪取了斯摩棱斯克。接下來,紅軍的新目標是奪回白俄羅斯。克盧格針鋒相對,他下令中央集團軍群停止撤退,死守現有陣地。 1943年秋,葉廖緬科的紅軍加里寧方面軍大舉進攻涅韋爾,這是北方、中央兩大集團軍群接合部上的交通樞紐。守軍為中央集團軍群的第3裝甲集團軍,以及北方集團軍群的第16集團軍。10月6日晨戰斗開始。戰力低下的德國空軍野戰師(由空軍人員組成的陸戰部隊)很快就被打垮。當天紅軍占領了涅韋爾,第二天又切斷了連接中央、北方兩大集團軍群的橫向鐵路。為了遏制蘇軍,挽回面子,德國空軍投入了600多架飛機和一些高炮部隊,陸軍投入了1個裝甲師和2個重型坦克營以及一些步兵。第3裝甲集團軍司令萊因哈特主張發動更大規模的反攻,以奪回涅韋爾。但克盧格的注意力完全被奧爾沙與莫吉廖夫地區的戰斗所牽制,他變得越來越意志消沉。克盧格向希特勒抱怨說中央集團軍群缺額達到20萬人,新補充的兵員質量也相當低劣。1943年10月14日,中央集團軍群兵力人數跌破100萬大關,只剩下925000人。不到一個月后的1943年11月1日 ,中央集團軍群所轄野戰陸軍兵力進一步減少到80多萬。庫爾斯克會戰以來的5個月內,中央集團軍群損失了近41萬人,得到的補充還不到20萬人。 戰局不利迫使克盧格尋找出路,越來越深地參與反希特勒密謀,可他在10月27日出了車禍。原第16集團軍司令布施元帥成為新的中央集團軍群司令。與博克和克盧格不同,布施不是軍人世家,軍事才能并不突出,他只是個忠實執行希特勒命令的傳聲筒。新司令面臨的形勢也比前任嚴峻。紅軍對德第3裝甲集團軍的攻勢持續到了年底。戰斗中險象環生,德軍士氣空前低落,出現了很多逃亡以及誤傷事件。德國人好不容易才在維捷布斯克附近穩住陣腳。此時,中央集團軍群與南方集團軍群的聯系已經被蘇軍切斷。 “巴格拉季昂”擊垮中央集團軍群 1944年的形勢對東線德軍極為不利。中央集團軍群依然是東線最大的重兵集團,可兵力卻在持續減少。這年春季,中央集團軍群只剩792000人。 上半年,紅軍在多個方向攻打中央集團軍群,都沒有取得決定性突破。德軍反而贏回了一些地盤。特別是3月25日,中央集團軍群在科韋利附近與南方集團軍群重新建立起聯系。6月1日,中央集團軍群總兵力恢復到849000人。中央集團軍群的坦克強擊火炮總數據說有996輛,但真正的機動部隊只有一個很弱的第20裝甲師、第501“虎”式重型坦克營,再加上擁有少量坦克的“統帥堂”裝甲步兵師。上述單位到6月底一共只有162輛坦克,另外還有一些雜七雜八的強擊火炮部隊。 中央集團軍群裝甲部隊這么少,原因在于德國陸軍總部堅信,紅軍夏季攻勢的真正目標將是北烏克蘭集團軍群(前南方集團軍群,現在由莫德爾指揮),為此把大量坦克都給了莫德爾。 可德國人完全猜錯了。紅軍的真正目標,恰恰是中央集團軍群及其盤踞的白俄羅斯地區,為此集中了空前強大的兵力。到6月22日前,在德國中央集團軍群以及北方集團軍群、 北烏克蘭集團軍群各一部當面,紅軍展開了4個方面軍,包括:波羅的海第1方面軍、白俄羅斯第3、2、1方面軍。總計有244萬人,裝備5200輛坦克自行火炮,36400門火炮,超過5300架作戰飛機(不含遠程航空兵)。另外在中央集團軍群的后方,還有24萬人的游擊隊。 1944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三周年的日子,紅軍開始了代號為“巴格拉季昂”的白俄羅斯進攻戰役。德軍防線被撕裂,一敗涂地。戰至6月27日,德軍第9集團軍幾乎被殲滅,第3裝甲集團軍也遭到重創。平庸的布施完全應付不了危機,于6月28日被希特勒免職。莫德爾陸軍元帥——過去的第9集團軍司令,現任北烏克蘭集團軍群司令——接管了中央集團軍群。 雖然希特勒緊急提供了一些援兵,但莫德爾回天乏術。7月3日,蘇軍攻下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合圍了另一個重兵集團——第4集團軍的十余萬兵力。7月4日,莫德爾報告稱在寬達350公里的突破地段上,德軍只剩相當于8個師的兵力。卻要對付紅軍的116個步兵師、6個騎兵師、16個機械化步兵旅和42個坦克旅。7月6日中午,希特勒獲悉中央集團軍群的總損失達28個師,傷亡大約為35萬人。 中央集團軍群在整個白俄羅斯戰役中的損失從未有過精確統計。但德國戰后編寫的中央集團軍群戰史估計,僅最初四周時間內就有20萬德軍死亡(包括10個將軍),另有85000人被俘(包括21個將軍)。其中57600名德國俘虜,包括18個將軍、1200名軍官被押往莫斯科游街示眾。為了奪取莫斯科而建立的中央集團軍群官兵們,終于來到了“目的地”。而俄國人穿越了戰前邊境線,一舉突入波蘭,終于在7月下旬兵逼華沙。 莫德爾乘機在華沙城下集中了5個新銳裝甲師的重兵,由強有力的空軍配合,給予蘇軍迎頭痛擊,終于遏制住了俄國人。與此同時,華沙城內爆發了波蘭人的起義,但也遭到德軍的殘酷鎮壓。到1944年10月2日,華沙起義最終失敗。而華沙防線則由重新組建的德國第9集團軍防守,形勢逐漸趨于平靜。 中央集團軍群逃出了白俄羅斯,其北鄰的北方集團軍群卻遭到切斷。7月底,蘇軍一舉突入里加灣,抵達波羅的海海岸。這意味著北方集團軍群與中央集團軍群的聯系被切斷,北方集團軍群的幾十萬大軍全部被孤立在波羅的海沿岸。希特勒決心傾盡全力挽回危局,于是集中龐大裝甲部隊,由中央集團軍群第3裝甲集團軍指揮,出動300多輛坦克和強擊火炮,在德國海軍第2戰斗群的重型戰艦配合下發動強大反擊。一番惡戰后,于8月下旬在里加灣打通了一條走廊,恢復了兩大集團軍群的聯系。就在這次反擊開始階段的1944年8月16日,莫德爾被調往西線,由萊茵哈特接任中央集團軍群司令。此時,紅軍已經突入了東普魯士境內。 毀滅在東普魯士 1944年10月1日,中央集團軍群的兵力恢復到694000人,但是平靜是短暫的,其所轄防守東普魯士的第4集團軍(司令為霍斯巴赫將軍)在10月遭到了蘇聯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的猛攻。 1944年10月16日,紅軍5個集團軍沿著100公里寬正面展開攻擊,很快撕裂了德軍防線。盡管德軍投入包括第505重坦克營在內的部隊加以救援,紅軍還是前進了60公里進入德國境內。10月21日,紅軍打到了交通樞紐貢賓嫩,一旦攻克此地,就可能長驅直入,奪取東普魯士首府柯尼斯堡。德軍匆忙調來大量援兵,包括第3裝甲集團軍的“赫爾曼·戈林”裝甲師和第5裝甲師,還有“元首”步兵旅。10月22日,德軍第4集團軍在貢賓嫩附近擊敗了紅軍第11近衛集團軍和第2近衛坦克軍。11月3日,德國第39裝甲軍(第5裝甲師和第50步兵師)又擊敗了蘇聯第31集團軍,奪回了東普魯士城市戈烏達普。 當德軍在1944年兵敗如山倒之際,貢賓嫩反擊戰的勝利成為少有的亮點。蘇軍死傷七八萬人,喪失了大量坦克。但德國人也未能把俄國人趕出東普魯士。 1944年12月底,中央集團軍群在580公里正面上展開了35個步兵師又1個旅、5個裝甲師、3個裝甲步兵師。裝備有1563輛戰車、8200門火炮。集團軍群的正規軍總兵力達58萬人,另有20萬被稱為國民突擊隊的德國民兵。與1941年10月的鼎盛時期相比,現在中央集團軍群的正規軍兵力連當年的三分之一都沒有。 1944年7月17日,57600名在白俄羅斯戰役中被俘的中央集團軍官兵在莫斯科游街示眾 1945年1月13日,紅軍開始了東普魯士戰役。德軍雖然頑強抵抗,還是在紅軍的強大壓力下步步后退。1月25日,中央集團軍群被改稱為北方集團軍群(此時,原來的北方集團軍群已經被圍困在波羅的海沿岸的庫爾蘭半島,于同一天改稱為“庫爾蘭”集團軍群)。德國人在東普魯士的地盤越來越小,兵力也越來越少。到德國最終投降時,這里的德軍只剩10萬人。脫離中央集團軍群的老牌部隊第9集團軍,在1945年初的維斯瓦河攻勢中再度遭受毀滅性打擊,重建后被用以直接防守德國首都柏林的前線地帶,最終在柏林戰役中被殲滅。至此,人類歷史上最大戰役集群煙消云散。 (本文原載于《國家人文歷史》2014年9月下,作者:朱世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