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種代謝疾病發病也隨之走高,糖尿病便是其中典型的一種。僅以2008年的數據來看,本市40歲以上人群糖尿病發病率達到13.8%,60歲以上人群更是高達18%,兒童糖尿病的發病亦不容小覷。在糖尿病防治中,對自身血糖水平的了解、掌握、控制至關重要,許多糖尿病友對血糖儀的選購、科學正確使用存在一定誤區。本期周刊,記者采訪了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吳晞,請他來講講家用血糖儀的科學使用知識。 ■本報記者 顧泳 常備家用血糖儀,很有必要 對于糖尿病友來說,偶爾查血糖和尿糖,只能體現當時病情,無法反映整體真實情況,系統監測血糖可發現哪些情況對疾病有影響。專家解釋,一天監測血糖的時間大致有八個點:三餐前血糖、三餐后血糖、睡前血糖、凌晨三點血糖,且每個監測血糖的時間點具有不同意義。空腹血糖,一般可反映前天晚上的用藥是否控制了血糖,還能間接反映機體自身基礎胰島素的分泌情況。餐前血糖,可用來指導病人調整進食量和餐前注射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的量。餐后血糖,可反映飲食控制、用藥后的綜合治療效果。睡前血糖,則是反映胰島β細胞對進食晚餐后高血糖的控制能力。 如今大至醫院,小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有血糖監測設備,不過吳建議,不妨居家自備一個血糖儀。專家說,糖尿病友除了定時定點監測血糖外,在一些特殊情況也需要即時監測血糖,比如發熱感冒、腹瀉嘔吐、低血糖癥狀發作等,及時的系統監測有助于疾病診斷和降糖方案的調整。 選購使用血糖儀,大有講究 怎樣選購家用血糖儀?吳介紹,家用血糖儀,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光化學法,即通過試紙上的一些顯色物質與血糖發生反應后出現的顏色變化,再利用儀器采集后反映出數值; 另一種是電化學法,即通過試紙與血糖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后出現的微小電流變化,再利用儀器感知放大后顯示數值。主流血糖儀大多采用電化學法進行監測,這種監測方法的批間誤差較小,試紙不易受到外界環境污染。不過專家提醒:一般市場上光化學法血糖儀比較便宜,電化學法血糖儀較貴,可根據個人經濟條件、使用習慣選購。 血糖儀在監測血糖時,為盡量減少試紙的批間差異,會有與試紙相配套的調碼。在啟用這批試紙前,病友們務必提前插入或輸入血糖儀,疏忽了這點就可能導致監測結果大相徑庭。目前市面上也有免調碼的血糖儀上市,病友可根據個人習慣考慮選購。此外,專家建議病友們選購血糖儀,還要衡量售后服務是否方便,定期采用專用質控液來清洗保養,以達到最佳監測效果。 了解監測血糖方法,是為參考 吳說,對于長期使用降糖藥的病友來說,空腹血糖的良好控制具有重要意義。這主要是因為血糖受多種因素影響,清晨空腹檢查時,能較大程度排除這些因素,反映真實病情。測空腹血糖最好的時間段在6點至8點,采血前不用降糖藥、不吃早餐、不運動。對于大多數的2型糖尿病友來說,餐后兩小時血糖可能會比空腹血糖更重要,因為此類病友空腹血糖可能不高,但其胰島素分泌功能已經受損,受高糖刺激后反應較差,出現餐后高血糖。需要提醒的是,測定餐后兩小時血糖,應從吃第一口開始,直至滿兩小時為止,一些病友從吃完飯開始計時,結果也有顯著差別。 目前,許多血糖儀的能量供應采用7號堿性電池、紐扣電池兩種,專家認為,紐扣電池的電流供應較為平穩,不容易出現因電流不穩導致的監測誤差,但堿性電池較易購買得到。對于糖尿病友來說,將每日的血壓、體重、主食(總量及各餐的分配)、降糖藥的使用、定期血糖監測以及生活中的特殊情況,按照日期登記到監測記錄本上,待問診時攜帶監測記錄,可為醫生調整治療方案提供重要參考。 名醫檔案 吳晞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內分泌代謝病科副主任醫師,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青年委員,長年從事內分泌代謝疾病臨床診治工作,參與編寫編譯《實用內科學》、《西氏內科學》等多部學術著作,臨床擅長甲狀腺疾病、骨質疏松癥以及糖尿病社區宣教的臨床診療。 專家門診時間:每周四下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