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中有4000美元閑錢,究竟該如何打理,這是最近困擾徐女士的一個難題。
徐女士一個月前與女兒去美國旅游,回來后,手中還有些美元。
“今年年初,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有一輪明顯的貶值,未來說不定又會重復出現這樣的貶值,留著美元也不錯。”徐女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
徐女士的小姐妹林雯也有類似的需求,林雯正準備將讀高中的兒子送去美國念書,林雯正在發愁換匯后該如何增值保值。
隨著美元兌其他非美貨幣走強,美元理財產品開始受到諸如徐女士、林雯這樣投資者的關注,美元理財的春天來了嗎?
美元發力
難怪徐女士要心動,目前美元指數中期漲勢穩固。連續幾個月來,美元指數從78一路漲至85,一度觸及近14個月以來的最高點,令其累計升值幅度達8.9%。當前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下稱美聯儲)已經開始為期兩天的會議,市場等待10月29日公布的政策聲明。美元指數10月28日尾盤回落0.1%,報85.40。
徐女士告訴記者:“在一眾外幣中,歐元、日元、英鎊都表現不佳,唯獨美元一枝獨秀。”
諾亞財富海外資產配置項目總監劉至浩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元這波上漲是被動上漲,源于俄羅斯與烏克蘭到中東地區的沖突,避險資金舍棄持續走弱的黃金,投向了美元。其次,俄羅斯拒絕了歐洲的進口,導致歐洲的核心經濟體——德、法經濟受創,歐元下跌,進而推升了美元。此外,美聯儲減少資產購買計劃的規模,再加上就業市場的持續改善,相對于其他市場,美元基本面更好,逐漸走強。”
對于美元未來走勢,徐女士告訴記者:“在我收到的投資報告中,不少銀行預判,美元的上漲還將漸入佳境。”
美銀美林預計,美元指數有望上漲至89.62、甚至91.48,而2012年頂部84.10和2013年頂部84.75現在應當提供不錯的支撐——限制美元指數的回調勢能。
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日前指出,縱觀美元指數和歐元兌美元的走勢,美元可能正在醞釀新一輪爆發式行情。
瑞士信貸駐倫敦全球股市策略師Andrew Garthwaite近日也在研報中表示美元周期可能持續8年之久。因此,在他們看來,美元未來5年仍將強勢。
上述機構一致認為,強勢美元的最大支撐來自于不斷復蘇的美國經濟。無論是就業、房地產還是制造業,美國經濟全面復蘇的趨勢已經難以撼動。全球匯市哀鳴一片更反襯美元強勢,美元還將被動走強。
受搖搖欲墜的歐元區經濟拖累,歐元兌美元已經從4月1.38的高位連續下挫,一度逼近1.25關口,如今在1.27一線徘徊。近來,歐洲發動機德國連續6個月投資消費信心低落,導致2015年經濟展望低沉蕭瑟。歐元的前景不容樂觀。
歐洲央行10月26日公布的對歐元區內130家銀行開展的資產質量評估和壓力測試結果顯示,25家銀行未能通過壓力測試。經濟學家警告,目前已開啟的一系列刺激措施不夠給力,呼吁歐央行啟動主權債券購買。受此影響,未來歐元將進一步弱勢。
高盛大膽預計,歐元兌美元的下行趨勢將持續到2017年末的平價,即1.00。
即使英國經濟的復蘇,也沒能阻擋英鎊對美元走弱。7月以來,英鎊對美元已經從1.7下滑至1.6一線。
而日本方面,日元自安倍經濟學實行以來就不斷下挫,美元兌日元從80一路上漲,本月初,美元兌日元6年多來首次升破110大關,后維持弱勢,徘徊在108附近。
摩根大通分析師Junya Tanase發布報告稱,政治不確定性的增加,政府或推遲上調消費稅至10%,從而威脅財政穩健。日元對美元會繼續貶值。
新興市場更是慘不忍睹。
內憂外患之下,俄羅斯央行似乎已經無力阻擋盧布的暴跌。
巴西雷亞爾也未能幸免,這個拉美最大的經濟體將依然步履維艱、通脹率仍將高于目標水平。10月27日,巴西雷亞爾出現大幅貶值,美元兌雷亞爾一度觸及2.5355,創2005年4月份以來最低水平。
在這些因素推動下,未來新一輪美元牛市已初見雛形。而隨著美元上漲勢頭強勁,令美元理財產品升溫,受到投資者關注。
收益誤區
徐女士也由此開始關注美元理財,但令徐女士大感失望的是,雖然美元指數一飛沖天,美元理財產品表現卻不及預期,落差很大。
記者在采訪中也發現,最近在售的美元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水平都不高。
招商銀行一款安心回報之美元歲月流金542號理財計劃105922的預期最高收益率為2.85%,但風險較低,為保本浮動類產品,投資期限為182日,起購金額為8000美元。
而中國銀行推出的一款“中銀匯增——A計劃”2014年第113期產品,投資期限為364日的美元理財產品預期最高收益率為2.05%,且起購金額為9000美元,為非保本浮動類產品。
這并非個案。
進入2014年,至10月8日,外幣產品共發行1352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2.86%,221款外幣理財產品收益率達到4%(含)以上,而目前在售美元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在1.80%至3.00%,澳元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為2.15%至4.95%外,美元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也頗為有限。
更長時間來看,低收益率并不是從今年才開始的,美元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也很一般。據統計,2013年商業銀行外幣產品共發行1648款,其中1300款年收益率不足3%,遠低于人民幣理財產品的平均值。
“大多數投資者對美元理財產品都有個美麗的誤會,美元指數的漲跌與普通的美元類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關聯較為有限。”興業銀行資深分析師蔣舒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這與產品投資方向有關。”
招商銀行這款美元理財計劃的產品投資范圍包括國內外金融市場信用級別較高、流動性較好的金融資產,包括但不限于債券、資金拆借、信托計劃、銀行存款等其他金融資產。而“中銀匯增——A計劃”的這款產品投資范圍中則提示,該產品募集的外幣資金或通過外匯即、遠、掉期等金融工具將本理財計劃募集的外幣資金轉換成人民幣,直接或通過券商資產管理產品間接投資于國債、金融債、中央銀行票據;高信用級別的企業債、公司債、短期融資券、超短期融資券等國內金融市場。
徐女士對此非常驚奇:“美元理財產品原來還可以投資國內金融市場,我還是第一次知道。”
根據普益財富的統計,美元理財產品的投向主要分為債券與貨幣市場類、結構性產品和組合投資類一共3種,其中超過80%的產品投向債券與貨幣市場工具。普益財富研究員葉林峰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投向債券和貨幣市場工具的這些美元理財產品主要是將理財資金以人民幣的形式投向國內的債券和貨幣市場,包括美元在內的外幣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主要是受到人民幣債券與貨幣市場收益率的影響。”
興業銀行資深分析師蔣舒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投向債券與貨幣市場類的外幣理財產品占絕大多數,部分產品是投資境外金融市場信用級別較高、流動性較好的固定收益類金融資產的。但遺憾的是,美、歐、日發達經濟體都處于降息周期的底部,低利率限制了理財產品收益狀況。而中國貨幣政策雖然寬松,但寬松程度不及歐美日,利率水平較國外高,因此人民幣理財產品收益率水平好于去境外投資的美元產品。也促使美元等外幣理財產品換匯成人民幣投資國內金融市場。不過,換匯過程中會產生損耗。”
“結構性產品在金融危機前較為流行,金融危機后,全球金融市場動蕩,很多結構性理財產品出現虧損,銀行推出這類產品就越來越少了。”蔣舒進一步分析。
記者發現,結構化理財產品預期最高收益率普遍高于非結構化產品,但要達到最高收益率卻并不簡單。
對號入座
美元理財雖然與投資者預期不同,但并不代表這類投資沒有用武之地。
諾亞財富海外資產配置項目總監劉至浩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元指數上漲仍有助于推進國內投資者對海外資產配置的關注。我們建議客戶應該持有部分境外資產。根據亞太富裕人士的調查分析,海外配置占其可支配資產的20%-30%,這是大家可以借鑒的。而投資境外區域,我們推薦較成熟的已開發經濟體美國、歐洲,比例上為2∶1。”
對于高凈值投資者來說,從資產配置的角度看,僅持有人民幣資產不利于對沖風險,這部分投資者可以布局一些外幣,配合理財產品以實現保值增值。
諾亞財富海外資產配置項目總監劉至浩指出:“資產上,我們建議可投資產100萬美元,約65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投資人,就要開始進行全球配置。”
對于普通投資者,蔣舒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對于美元理財投資者有諸多誤區,最主要的是要認清自己的需求,不同的需求對應不同的投資方式。”
在蔣舒看來,像徐女士這樣的普通投資者,他們并不是單純追求匯率波動獲利的投資者,并不應該將主要精力放在美元理財產品上,也不需要特地換匯參與外幣理財。
但對于持有外幣的投資者,他指出:“國外銀行很早就提供幣種優化等服務,中國銀行此類服務還較薄弱,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適當配置一些外幣,做一些幣種優化是較好的選擇。”
“此外,如果有投資者對匯率波動較為敏感,也可以輪換持有不同外幣,享受匯率升值帶來的收益。”蔣舒說,“當然,這對投資者的專業要求較高。”
普益財富研究員葉林峰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個人投資者而言,國內的宏觀貨幣政策引致的市場資金價格變化對外幣理財產品的收益影響更大,因此投資者不用特別擔憂由于匯率波動導致外幣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出現大幅下滑的情況。”
葉林峰指出,對于持有外幣資產的投資者,尤其是在未來有外幣需求的個人(如有留學子女的家庭)可以通過外幣遠期交易的方式鎖定外匯匯率,從而避免外匯匯率大幅波動帶來的匯兌風險。當然,如果對于人民幣升值有堅定信心的投資者也可以將外幣兌換成人民幣,在未來需要使用外幣時再兌換為相應的外幣。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外幣理財與人民幣理財有較大區別,需要注意的地方較多。
如外幣理財產品投資門檻比較高。一般來說,美元理財產品投資金額為8000美元,澳元理財產品投資金額為8000澳元,港幣理財產品投資金額為6萬港元;少數銀行有外幣協議存款產品,這類產品門檻會低一些。有銀行特別規定,申購金額大,獲得的收益率也較高。
其次,流動性問題也值得關注。一般外幣理財產品往往沒有提前贖回權,投資者需要觀察提前終止條件。劉至浩告訴記者:“海外投資機構運行的投資產品周期較長,這與人民幣理財投資習慣有較大不同,建議投資者可以透過資金的切分,把中、長期資金規劃放到海外資產配置上。”
在選擇產品上,理財分析師建議投資者要對號入座,如外幣結構性理財產品更適合對海外幣種和海外市場走勢等有專業判斷的投資者,投資這類產品,需要對所掛鉤的資產有一定了解,作出預判。另外,外幣結構性理財產品雖然市場漲跌都可能賺錢,但投資者要研究觸發產品最高收益的條件,條件較為寬松的產品觸發概率越高,反之則越難達到高收益,如區間累積看跌、漲型產品獲勝概率較大,最好不要選擇固定日看跌或者看漲的品種。
值得注意的是,外幣理財產品各大銀行差異很大,即使存續期相同的產品也可能有較大的收益差,投資者應該多多橫向比較門檻、期限、收益條件、贖回條件、費用等,再行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