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百家經驗】
“我們希望祖國每個地方都享受到電力的溫暖。”深秋,清華園大禮堂里,來自電機系的博士生劉豫行如此講述他的中國夢。今年暑假,他所在的這支名為“夢之網”的清華大學社會實踐金獎支隊奔赴四川省康定貢嘎山鄉玉龍西村,用新能源微電網為兩所村小送去了希望和光明。
暑假期間,6300多名清華學子奔赴祖國大江南北,用堅實的腳步踐行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而在清華百年歷程中,這句校訓啟迪和陶冶了一代代清華人,成為學校涵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和寶貴資源。
從1959年成立校史編輯委員會,到成立單獨建制的校史研究室,清華大學一直持續開展校史校情研究。從《清華大學一百年》《清華大學志》等重要出版物,到專門設立學校傳統與文化專項研究課題,再到大力支持以研究傳播清華文化為宗旨的紫苑學會等學生社團建設,清華大學在深入總結學校優良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形成了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精神為核心,涵蓋雪恥圖強的愛國奉獻精神、嚴謹求實的科學求真精神、海納百川的包容會通精神和人文日新的追求卓越精神為拓延的精神文化體系。
今年9月,面對3000余名大一新生,清華大學校長陳吉寧從校訓說起,“開學第一課”就是講“如何做一個清華人”。漫步清華園,在學校主樓、清華學堂、圖書館等主要建筑和景點隨處可見的校訓碑、校訓石等標志性景觀,更是讓校訓精神固化為大學最鮮明、最具感召力的文化符號。清華大學一直堅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將傳播校訓精神、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專業課程教學中;發揮開學、畢業等儀式教育和校史展覽的重要作用,常年面向師生開展“校史知識競賽”、組織“校史講壇”,講授百年清華歷史,領悟校訓精神;針對近年來教師來源多樣的特點,專門開設面向新入職青年教師的“大學精神與文化”研討班,使校訓精神浸潤師生心靈。
講好校訓故事,更是讓校訓精神落地生根,成為“看得見、摸得著、學得了”的坐標。清華大學始終注重發揮榜樣引領作用、多渠道選樹宣傳優秀師生典型,從2003年以來,每次學生畢業典禮都邀請杰出校友來校演講,“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成為頻度最高的關鍵詞。一批批愛國奉獻、追求卓越的清華人的鮮活事跡,賦予校訓精神新的時代元素,構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足校園的精神燈塔。(光明日報記者 鄧暉)
[責任編輯:張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