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降小腸濁的通腸六藥
降小腸濁的通腸六藥
任之堂
船動力、河水與風
有個病人,是西安過來的。老人家30年前曾經大病一場,連續拉赤白膿血便40余次,肌膚憔悴,形容枯槁,從此得了慢性腹部隱痛癥。后來,通過練習書法、調心,慢慢地身體恢復過來了,但腹部有股氣堵在那里,經常不適,到現在仍然不能斷病根。
我們跟他說,你當時正氣足,才能把邪毒拉出來,如果不拉了,中醫叫關門留寇,那可就危險了。為何?因為《黃帝內經》說,五臟不和,七竅會有病變,六腑不和,腸道會留結癰膿。
身體在生病的同時,它也是在排除邪氣。我們醫生看病,包括每一個病理細節,都要從正反兩方面來看。人體泄瀉,是腸胃在排濁,但如果泄瀉過度,就會瀉傷正氣,導致體虛,疾病纏綿難愈。但反之,如果腸道有癰毒,卻不能排泄出來,那才是最可怕的。即老師常說的,虛虛不死人,實會死人。實會痹阻病機,關在里面出不來,這才是最要命的。
老師又跟這位老人家說,腹痛別擔心,把臭屎拉干凈,能拉是好事,不能拉,那才可怕。病人聽了,笑逐顏開。
老師看他是老年人,脈象也不是太郁滯,所以用通腸四藥,還沒有用到通腸六藥。加以病人腹部長期隱痛,除了用潤腸通便的思路,還要考慮到氣機的問題。就像船在水中行一樣,河道水足暢通很關鍵,而風吹動帆,給船以動力,也相當關鍵。
潤通大腸,相當于讓河道水足,用的是火麻仁、豬甲、艾葉、苦參,即通腸四藥。而給船以風力,用的便是理氣的五味藥,即郁金、香附、枳殼、桔梗、木香。這五味氣藥,從上往下順,從肝膽到脾胃到大腸,一路理下來。
由于老年人營衛不足,久病體力會有所不足,就像船本身的發動機或劃船的動力跟不上,這桂枝湯直接入心臟,給心臟動力,心像腸道這條船的發動機,甚至是五臟的發動機。所以老師加入桂枝湯,以助體力。
方藥為:火麻仁20克,豬甲20克,艾葉5克,苦參5克,郁金20克,香附15克,枳殼12克,桔梗12克,木香15克,桂枝15克,白芍20克,生姜15克,大棗5枚,炙甘草10克。2劑。
2天后,老人家來復診,療效好得很。他說,喝了藥后,大便都是黑色的,臭得不得了,以前從來都沒有拉得這么多。腹部經常痛的那個地方,以前像打結一樣,吃藥后腹部像是一下子松開一樣,非常舒服,走路都有勁。
老師再把脈說,嗯!氣順了。
人體的腹部要像一團活水,腸道就像九曲回環的溪流,要進得來出得去,其間氣機流通要活活潑潑。有形的大便,每天要保持通暢,而無形的氣機流通更要通暢。這是中醫的治病效果。像這位老人家,西醫院也檢查不出腸道有什么實質性的病變,但就一直為那團氣而困擾了幾十年,治療也沒有效果。老師用這些極其簡單的藥,幫他疏通腸道,調順氣機。他服完后,臉色比來時光澤了很多,特高興。
為了讓他回去后不再復發,我們就教他拍打。用空心錘輕輕敲打腹部,目的是讓腹部時常保持一團活水,而不是一股死氣。
半年后,他從西安打電話來,非常高興地說,這幾個月一下子回歸到十幾年前的健康狀態,腹部很少隱痛,家人都說我精神大好,比以前還要好。
是啊,這船本身馬力要足,外面的風要大,加上河中的水要充沛,這樣三事俱備,暢通無阻。
老師說,這個思路不僅可以用來治療腸道瘀阻,因為氣機不能夠周流而引起的一系列頑疾,都可以用通腸之法,令病痛消除。周身五臟氣血要能夠很好地周流循環,第一大前提就是腸道要能夠正常排泄。腸道瘀堵過后,臟腑就像沒吃夠飯一樣,還要備受濁氣的污染,自然沒勁干活。如同貧困的山村,路沒有修好,物質進不去出不來,經濟發展不起來一樣。
這桂枝湯高屋建瓴,從心而動,在上面給足動力,各種調氣的藥入中間肝脾,給予豐富的動力,使兩個輪子轉起來。通腸藥直接入腸道下竅,腸通腑暢,把道路給修好,這樣氣機循環起來就更圓融快速了。上中下暢通無阻,病得消除。
通腸腑治腳氣病
有一個來自荊門的患者,患腳氣病18年,反反復復,一直治不好。他慕名而來找到老師。老師不問他腳氣病,而問他腸道大便怎么樣?他說,非常不好,排不干凈,黏黏膩膩,很不爽快。
老師說,人家治腳氣病治細菌,我治腳氣病治環境。人家治腳氣病,治在腳上,我治腳氣病,治在肚子上,我們換個思路吧。
于是,老師給他開火麻仁30克,豬甲30克,艾葉8克,苦參8克,炒薏苡仁30克,冬瓜子20克,白術20克。5劑。
他剛開始不相信這么簡單的幾味藥就能治病,可服完2劑后,大小便很多,人也一下子輕松了很多,腳丫子居然不流臭水了,把藥服完后就好了。
他跟老師說,你這藥神得很吶!我18年的腳氣,這么簡單的幾味藥就搞定了。
豬甲這味藥非常好,它能于濁中降濁,腸中有積滯,頑固不化的,用上它都可以迎刃而解。再加上火麻仁,凡仁皆潤,火麻仁潤通小腸還帶補,腸道像點了油那樣潤滑,豬甲就把腸中的濁氣刷出去。所以這火麻仁和豬甲相配,一個點油潤滑,一個把濁氣刷下去。看似平凡的兩味藥,治療很多疑難雜病,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們問老師,為何通腸四味還要加炒薏苡仁、冬瓜子呢?
老師說,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人體下竅是排濁的通道,下竅排濁有二,一個是濁滓,一個是濁水。濁滓歸腸,濁水歸膀胱。病人長期有濕熱,留濁不去,除了通腸還要清利膀胱。炒薏苡仁、冬瓜子,可令濕濁從膀胱分利而去。而苦參這味藥,雖然在通腸四味藥里頭,但它除了降腸濁外,還有利小便的功效。本身通腸四味藥里頭,就包括利膀胱,去濕熱的。
我們又問,為何最后還要加入白術一味藥?
老師說,降濁之中不要忘了升清,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長期濁氣不降的病人,必然也會伴隨著清陽升不上來。《黃帝內經》說,升降相因。這升清跟降濁通常是同時進行的,只是我們用藥側重點不同而已。
學生們馬上把老師這個方子視為秘方抄下來。老師笑著說,你們要記的是醫理,不是方子。你們把人體正常的生理搞明白后,出來的都是秘方好方。用之不竭,取之不盡。老師引《黃帝內經》清升濁降的思想,說,你把這清濁升降用通后,用方治病,又何止腳氣病呢?這可是心法。隨后老師便總結吟出治病用藥的心法:
濁氣降下,清氣升上,
食入胃腸,水歸膀胱。
二便通暢,百體安康。
這個清濁思路理順后,又何止治一病一疾呢,百體都可以調暢啊!老師這一句話在我們耳朵里回旋,久久不去。
腳氣病,有口訣,換個思路治腸腑。
原來醫中有大道,我們方才恍然悟。
我們終于明白,為何老師要大家破除秘方的思路,直接去探求最精髓的醫理。古人說,神用無方。當你得到神機妙用的時候,信手拈來,天底下都是好方子。
苦參、艾葉,用意深
今晚老師特別講到艾葉和苦參。
老師問我們,艾葉、苦參這組藥對的用意何在?我們說,艾葉、苦參,一個辛溫開散,一個苦寒降下,辛開苦降,能夠祛除腸道濕熱敗濁。對于大便黏滯,排不干凈,用上這兩味藥很好。
老師說,是的,還有沒有其他用意?我們又說,艾葉能夠溫通血脈,苦參可以清熱燥濕,這兩味藥除了治療腸道濕熱阻滯,應該還可以治療血脈濕熱瘀滯。這兩味藥也是寒溫并用、寒熱對流的。
老師點頭說,沒錯,除了腸腑敗濁,血脈濕熱外,還有呢?我們就等著老師發話。老師說,艾治百病,艾葉治得好,可以治療很多疾病。上等的艾葉叫蘄艾,這蘄艾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肅殺之氣為融合,灸之則透諸筋,而逐百種病邪,起沉疴之人為壽康。艾葉即可外用泡腳,也可制成艾條艾灸,也可以放入內服湯藥中,用途非常廣泛。苦參,除了清熱解毒燥濕外,它還有殺蟲的功效,用于婦科下焦濕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