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近兩年新發現30種罕見遺傳性代謝缺陷
專家呼吁出生后三天應接受新生兒遺傳性代謝缺陷串聯質譜篩查
本報近日在《家事》欄目中報道的廣州“鼠尿兒”女孩小玉,一出生就被查出患有先天性代謝疾病“四氫生物蝶呤缺乏癥”(BH4D),即苯丙酮尿癥的一種特殊類型。小玉是幸運的,因為她恰好趕上了廣州新生兒篩查,診斷后立即開始服藥干預,如今智力水平和正常的孩子一樣。
記者從廣州市新生兒篩查中心獲悉,從1989年至今,廣州對120萬新生兒進行三種遺傳性代謝缺陷篩查,發病率為4.24%,這意味著約有5萬名寶寶帶“病”出生。
廣州市新生兒篩查中心的專家指出,隨著人口遷移,新“客家人”的日益增多,一些原本發病率呈“北高南低”態勢的遺傳代謝缺陷出現了“南移”趨勢。隨著篩查技術的升級,近年來,廣州新發現三十多種遺傳性代謝缺陷,其中不少可通過飲食、藥物控制,避免孩子智力受損。
個案:
新生寶寶驚現罕見遺傳病
出生13天的女嬰麗麗讓媽媽很揪心:她全身緊繃,連吃奶時都不放松,隨時都會抽筋,睡夢中常常驚跳,還經常發熱。在麗麗之前,這個小家庭已痛失了兩個剛出世不久的寶寶,每個都有同樣的癥狀,媽媽立即將麗麗送到醫院,但常規的檢查沒有發現問題,隨后的遺傳性代謝缺陷串聯質譜篩查發現,她所患的是一種極為罕見的疾病,因患兒尿味像燒焦的楓糖味(用楓樹汁熬的,加拿大的特產)而得名“楓糖尿癥。”
“麗麗是我們發現的第五個楓糖尿病患兒。以前這種病在廣州未見報告。”廣東優生優育協會新生兒疾病篩查專業委員會主委、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新生兒篩查中心主任江劍輝說,這五個患兒二男三女,其中有兩個家庭各有兩個患兒。
“楓糖尿病”屬于氨基酸代謝異常疾病。除了麗麗,前幾個孩子都是在二歲至四歲左右才來就診。“兩歲的孩子還不會抬頭,頭小、行動遲緩、智力發育遲緩,如果早一點篩查出來,就不會造成智力損害。” 江劍輝說,得了這種病的孩子一出生就應該接受飲食控制,吃特制奶粉,并補充低蛋白,否則會變成智能殘疾兒。
數字
廣州近兩年新發現30種遺傳代謝缺陷病
除了“楓糖尿病”,從2007年至今,廣州醫生已經從新生寶寶中陸續發現了三十種以前沒有在本地發現過的遺傳代謝缺陷病,一些原來認為在北方高發的疾病在廣州的發病率呈增長趨勢。醫生認為,這與人口流動和篩查技術提高有關。
以俗稱“鼠尿兒”的苯丙酮尿癥(PKU)為例,該病在我國的發病率基本呈“北高南低”態勢,北方每八千至一萬個新生兒中有一個患兒,而廣州以前的發病率為三萬分之一,略低于全國。但江劍輝說,這些年來,隨著人口的流動,特別是越來越多的“外來媳婦本地郎”組合以及“新客家人”在廣州生育,使得該病在新生兒中的發病率逐年與全國持平,目前約為兩萬分之一。篩查技術的升級,則使更多不為人知的疾病現形。
危害:
遺傳性代謝缺陷:“低調”摧殘寶寶智商
和外表可見明顯畸形、公眾知曉率很高的先天性心臟病、唇腭裂等結構性出生缺陷相比,遺傳性代謝缺陷顯得比較“低調”。江劍輝說,遺傳性代謝缺陷是功能性出生缺陷的一種,像廣東比較常見的地中海貧血、蠶豆病、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癥(甲低)、苯丙酮尿癥等都屬于此類。
遺傳性代謝缺陷基本上都是隱性傳染病,這意味著貌似健康的父母也會生下病孩子。此外,該病在寶寶出生時不能一目了然,例如PKU患兒吃奶時會抽筋,蠶豆癥患兒在吃到蠶豆等食物時才會發病。
遺傳性代謝缺陷病種類很多,表現復雜,有的是緩慢漸進式發病,遇到誘因時才突然發作,引起不可逆的神經損害,導致智力低下或者主要臟器功能障礙,病死率和致殘率很高。這種發病方式更具隱蔽性,更容易使家長麻痹大意。
新生兒篩查:優生優育的三道防火墻
新生兒疾病篩查,主要是在新生兒時期對危及兒童生命、影響生長發育、導致智能障礙的一些先天性疾病等進行篩查。江劍輝說,婚檢、產檢、新生兒篩查,是優生優育、減少殘疾兒的三道防火墻,它們分別承擔了不同功能。婚檢篩查可確定夫妻倆是否有隱藏的遺傳疾病,便于指導生育。產檢時可發現各類重度畸形兒,以及重型地貧兒、21-三體,并可采取相應的處理。新生兒篩查可及早發現先天性代謝疾病,通過飲食控制、指導服藥,減輕、避免對智力發育造成損害。
名詞解釋
如何繞開遺傳病的雷區?
出生三天就應進行篩查
新生兒出生三天、哺乳六次后,就應進行篩查。項目主要有PKU、甲低和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即“蠶豆病”,在寶寶空腹狀態下,從其足跟兩側采血,幾滴即可。
優生優育專家認為,接近七成的結構性出生缺陷是受環境等多種因素綜合影響,較難控制。而遺傳性代謝缺陷的影響因素則相對明確,只要父母做好婚檢、產檢,遵從醫生指導,并在寶寶出生后立即接受新生兒篩查,及早查出病因,就能有效地減少悲劇的發生。
最新數據顯示,廣州市新生兒疾病篩查網絡包括了150家醫院的產科,目前每年篩查新生兒十余萬,篩查覆蓋率為98%。寶寶出生后,花70多元就可在出生醫院接受采血。然而,由于目前新生兒篩查仍屬于自費項目,有一些家長對此重視不足。
廣州三類病童可接受免費干預
目前,廣州市衛生部門對在新生兒篩查中檢出的甲低、PKU和“四氫生物蝶呤缺乏癥”(BH4D)患兒進行早期治療,患兒可獲得免費藥物治療或領取特制奶粉,而G6PD缺乏患兒則可接受醫學遺傳和保健咨詢。據廣州市新生兒篩查中心統計,在已篩查出的遺傳代謝缺陷兒中,有377個寶寶經過有效干預,避免了發展為智能殘疾兒的命運。
高危兒應進行串聯質譜篩查
江劍輝強調,對于那些父母曾生育過遺傳代謝缺陷兒、有家族遺傳史的高危兒,不僅要進行篩查,最好進行串聯質譜篩查。這種“升級版”的篩查可查出三十多種遺傳代謝缺陷疾病,但令人遺憾的是,由于家長們不重視,目前該篩查常常用來對病童的病因倒追。
干預方案
出生兩周內開始 智商基本正常
江劍輝說,其實有些遺傳性代謝缺陷病治療并不復雜,很多患兒經過規范治療,病情可以好轉。
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癥(甲低):在新生兒和小嬰兒期常沒有典型表現。長到六個月以后,表現為精神和運動發育遲滯,呈現智力低下和身材矮小,又稱“呆小病”。
干預方案:甲低患兒出生一個月內治療,智商與常人無異常。出生三個月內開始治療,智商基本正常。六個月后才開始,部分人智商會減低。
苯丙酮尿癥:寶寶在新生兒期或者小嬰兒期外表正常,隨著腦和神經損傷的加重,異常表現逐漸顯現,表現為頭發由黑變黃,膚色變白,身體和尿液有特殊鼠臭味,因而被俗稱為“鼠尿兒”。
干預方案:經典型和中度患者應該進行飲食控制,限制攝入肉類、蛋類、豆類、母乳等高蛋白食物。其余應該進行藥物干預。
G6PD缺乏:是一種X染色體連鎖不完全顯性遺傳病,其中廣東人的發病率達到5%~10%。患兒平時不表現癥狀,但在一些誘因下,比如吃蠶豆、使用伯氨喹啉型(氧化型)藥物等,可能誘發血管內溶血,出現黃疸、貧血、血紅蛋白尿、肝脾腫大等癥狀。
干預方案:飲食干預,避免進食蠶豆等誘因食物和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