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電視里的殺菌牙膏廣告,一般人也許會對牙膏“橫掃”菌群感到高興。但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如果把口腔的細菌都殺死了,也許反而更不利于健康,因為細菌和人是一種“亦敵亦友”的復雜關系。 “壞細菌”并非一無是處科學家對于細菌的看法,也就是在近二三十年才發生轉變。上世紀八十年代,大學里教的關于細菌的內容,依然是“二元論”。當時的主流觀點認為,和人接觸的微生物,幾乎都有害;反過來,微生物可以為人所用,但僅限于工業領域,比如用來處理污染、開發新藥青霉素就是一種細菌的代謝物。 但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科學家們逐漸認識到,細菌與人是一種共進化、共發育的關系。最初人們認識到,調節腸道菌群能緩解腹瀉。隨后越來越多流行病學調查揭示,一些有害微生物也有積極的一面。比如,幽門螺旋桿菌通常被認為是胃病的元兇,但流行病學研究發現,陰性人群的上消化道疾病患病率會增高。 當時,學術界嘗試從“微生態”的角度重新審視微生物與人的關系。傳統上了解細菌十分困難,腸道內有成百上千種微生物,但大部分都無法體外培養。而且每個人的菌種組成都不同,難以量化研究。轉機隨基因測序技術的進步而出現。通過為腸道菌群繪制整體的基因圖譜,科學家第一次能較為準確地描述出每個人個性化的菌群組成,進而,再與被調查者的健康狀況對比,找出統計相關性。一些研究已有眉目,比如科學家發現,人體免疫系統的發育依賴于菌群的發育,菌群構成不僅影響腸胃,還與糖尿病、肥胖癥相關,甚至還能影響精神狀態有證據表明,抑郁癥患者的菌群構成具有某些特征性。 人體大約有一萬億個細胞,但體表生活著的細菌比細胞多10倍。有人提出,這個特殊的世界堪稱是在神經、消化、循環等九大系統之外的第十個系統。甚至有人認為,菌群基因組相當于人的第二套基因組。對細菌“亦敵亦友”的看法,自然就從這些新發現中萌生出來。人毛孔里生活著許多無害細菌,就像一道生物屏障。如果把它們全殺死,致病菌反而容易趁虛而入。 “好細菌”也得小心防范正如對“壞細菌”的理解需要修正,科學界對益生菌作用的復雜性認識也不很充分。按詞典定義,益生菌就是對人體完全無害的細菌。乳酸菌、雙歧桿菌等常被印在酸奶包裝上的名字,就是最常見的益生菌。 益生菌的安全性評價一直不足,甚至國際上也是如此。到了國外,由于食品工業常“習慣性地”直接從國外引進菌株,其安全性評價通常是借鑒國外的結果。但人種不同,細菌作用的結果也未必一致。研究表明,某些益生菌對某些人群,有很低的概率產生副作用。 益生菌最大的潛在危害可能是耐藥性轉移。市售益生菌耐藥性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分子生物學研究發現,這些活菌進入人體后,腸道菌群會與之發生基因交換,從而“繼承”其耐藥性。益生菌市場發展非常快,但企業出于其利益,更側重研究其功能。但如果長期忽視耐藥性問題,“超級細菌”的威脅很可能加劇。 新聞日期:2013年04月13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