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婆豆腐為何多次勾芡?
在書上看到制作“麻婆豆腐”需要二次勾芡,甚至是三次勾芡,多次勾芡的目的是什么?

做麻婆豆腐一般要分兩次勾芡,甚至是三次勾芡,這樣芡汁才能很均勻地裹在豆腐上,不會脫落。麻婆豆腐第二次和第三次勾芡也叫做補芡,通過補芡可以使芡汁更均勻地粘附在豆腐的表面,從而達到菜肴光澤、滑潤、柔嫩和鮮美的效果。由于豆腐含水量非常大,一次勾芡往往掌握不好菜肴的濃稠度,而且勾芡太濃容易糊鍋、脫芡,勾芡太稀容易使菜品看起來水淋淋的,影響菜品感官。下面重點介紹三點:
首先,第一次勾芡是給麻婆豆腐勾奶湯芡。奶湯芡是芡汁中最稀的,又稱薄芡。第一次勾芡有六至八成,剩余部分分一次或二次勾完。多次勾芡是為了更準確地掌握芡汁的濃稠度。
其次,一定要掌握好奶湯芡的稀稠度。如果芡汁太濃,很容易造成糊底,而且豆腐易脫芡;芡汁太稀,菜肴掛不住芡,也就不能起到收汁亮油的效果,烹調出的麻婆豆腐也顯得沒有光澤,口感也不好。
最后,在菜肴八九成熟時進行第一次勾芡,芡汁均勻地淋入鍋內后轉成小火,用炒菜鏟輕推豆腐,使芡汁均勻受熱,觀察麻婆豆腐勾芡后的色澤和芡汁的濃稠度,再決定進行二次補芡的量。

勾芡時,一定要邊淋入芡汁邊用手勺輕輕推動豆腐,切不可采用邊淋芡邊晃鍋的手法,否則芡汁與豆腐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我補充三點:第一,煸炒底料的油一定要少,因為豆瓣醬本身就含有一定的油分,經過炒制后油量會增多,妨礙豆腐掛芡。一般,炒制一份豆腐需要底油大概50克。第二,豆腐一定要汆透水,如果汆不透,豆腐內部是冷的,成菜后易出水,導致芡。第三,豆腐選擇的不同,勾芡的厚薄也會有所偏差。北豆腐的含水量比較低,烹調時不易出水,所以勾正常芡即可。如果選擇日本豆腐或自制的雞蛋豆腐,它們的水分含量比較多,加熱后易出水,芡汁一定要比北豆腐略厚一點。
小貼士:將豆腐放入沸水中,待豆腐飄起來,就證明汆透了。

麻婆豆腐要求緊汁抱芡,無多余湯汁,芡汁薄厚均勻而不流。勾芡是此菜技術操作的關鍵。勾芡不勻,造成滾芡,容易出現粉芡疙瘩的現象。在豆腐入味后,應將鍋端回旺火,這樣粉芡下鍋后能迅速糊化、變濃、變粘,以裹住豆腐。具體方法是:首先應將粉芡調好濃度(400克的豆腐以20克濕淀粉為佳),然后一手淋芡汁,一手推動原料,使芡汁呈一條白線,均勻淋入。同時還應觀察鍋內的湯汁是否合適,若湯汁過多,芡汁濃黏,少則菜肴干巴巴的不光亮,視湯汁稍多,勾芡正合適。
需要注意的是,勾芡時一般要勾2-3次,因為豆腐非常細嫩,內部含水分較多,當第一次勾芡后,淀粉糊化,給人一種外觀上的濃稠感,但稍停片刻,鍋內又出現湯汁,這種現象稱豆腐吐水。這是因為第一次勾芡后,豆腐表面已被糊化的芡粉包裹,外部濃度增大,對內產生壓力,使豆腐內部的部分水分往外滲透。所以必須二次勾芡或三次勾芡,將豆腐重新吐出的汁水均勻地粘裹在豆腐的表面。這樣才能使成菜達到緊汁抱芡、光亮美觀、味感濃厚的效果。如果不經過2-3次勾芡,成菜就會出現菜、汁分離的現象。
“麻婆豆腐”的制作要領已經說明白了,其實對于大多數豆腐菜,如“蟹黃豆腐”、“紅燒豆腐”也都應該注意勾芡的方法。現在總結一下“麻婆豆腐”勾芡的關鍵點:一是豆腐一定要汆透水;二是炒制時油一定要少,因為豆瓣醬本身含有油分;三是勾芡時要分兩到三次,而且每次勾芡都要用小火,且邊勾芡邊用手勺輕輕推動豆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