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媽微語:這兩天陸陸續續把《中毒的父母》看完,一開始對這個書名很好奇,看時發現是在譴責那些毒害孩子的父母,看完之后融會貫通醍醐灌頂。之前自己只肯承認父母的養育之恩,卻不知道他們的弱點在我身上打下多么可怕的烙印??赐曛箝_始以一種更為客觀冷靜的態度來回顧自己的成長過程,開始真正反思自己這么多年的人生歷程。 什么是中毒的父母,書中是這樣定義的: 所有的父母都不時地會有些失誤。沒有一位父母在感情上會一成不變地滿足子女的需要,每隔一段時間沖孩子發發脾氣是完全正常的,所有的父母個別情況下都會對孩子管得太死。多數父母都打過孩子,哪怕只是偶爾打,該不該因為這些毛病就把他們稱作殘暴的父母或不稱職的父母呢? 當然不能。父母也是人,自身也有著許多問題。只要做父母的用充分的關愛和理解去抵消自己偶爾發作的怒氣,孩子對這種發作還是能夠承受的。 但是也有許多父母,他們負面的行為模式是持續的,在孩子的生活中占了統治地位,這些就是傷害型的父母了。 我在為描述這類傷害型父母的共性尋找一個詞的時候,有一個字眼不斷地在我心中閃過,那就是——中毒。這些父母造成的精神損傷像化學毒素一樣蔓延到孩子的全身,它所造成的痛苦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增長。還有什么字眼比“中毒”更適合描述那些長期傷害、虐待、貶損孩子甚至在他們成年以后還常常繼續這么做的父母呢? 對這一定義的“長期性”和“重復性”方面,也有例外。性虐待或肉體虐待造成的損傷太大了,往往一次就可以造成巨大的精神傷害。 遺憾的是,如何做父母,這種我們應當掌握的至關重要的技巧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被人視為一種可以無師自通的行為。我們的父母主要是從或許也不稱職的人身上學到了這種技巧,這些人就是他們的父母。許多一代代傳下來的年代悠久的教子方法其實只不過是穿著明智外衣的壞主意罷了(想想“吝惜棍棒,寵壞兒郎”這句老話吧)。 不可否認,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一生持久的,因此,如果父母做得失職或不夠好,對孩子的影響勢必會產生不好的后果。這本書直面父母的過錯,對孩子的過度控制,甚至精神語言甚至行為上的殘害。這種現象或許真的存在在很多家庭。 孩子有自己基本的、不可剝奪的權利——要吃飯、穿衣、住房、受保護。但是除了這些物質上的權利以外,他們還有權得到情感上的撫育,有權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尊重,有權收到有利于培養自尊心的對到。 孩子也有權要求父母以適當限制自身行為的方式對自己進行引導,有權犯錯誤,有權在不受肉體和感情虐待的前提下受到約束。 最后,孩子也有權成為孩子。他們有權在頑劣調皮、隨心所欲、不負責任中度過自己的童年。自然,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愛孩子的家長會讓他們承擔一些責任和家庭義務,以促進他們的成熟,但這決不應該以犧牲童年為代價。 “沒有父母不愛孩子”,這句話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謊言之一。如果真是這樣,這個世界會比現在至少要美好100倍。譬如,如果希特勒的老爸不狂暴地虐待自己的兒子,世界上就會少一個戰爭狂人。 做孩子的,需要去面對這個真相。 做父母的,一樣需要去面對這個真相。 因為,父母也曾是孩子。幾乎可以肯定地說,那些中毒的父母的父母,一樣也是中毒的父母。這是一種心理上的遺傳。 所以,承認這個真相,并不是為了把自己心理問題的責任,完全推卸到父母身上,而是為了從自己開始,斬斷這個家族遺傳,讓自己成為這個遺傳的最后一個鏈條。 在這本書中,福沃德詳盡地描繪了各類中毒的父母,并對癥下藥地提供治療和自我治療的一些行為技巧,使得一般讀者也可以把這本書當作自助讀物來閱讀。 不過,如果讀這本書時覺得太痛苦,那么,我建議你,還是去做一下心理治療,在心理醫生的陪伴下,去直面這個事實。這個真相,遠比我們想象得更難以面對。 此外,我建議讀完這本書后,再讀一讀《誰在我家》。在描述父母的中毒上,福沃德描繪得非常非常好了。但是,在分析孩子對待中毒的父母的態度上,以及孩子到最后是怎樣必須原諒父母這一點上,我認為《誰在我家》的作者海靈格更富洞察力。 電子版鏈接:http://lz.book.sohu.com/serialize-id-326.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