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為什么可以以“痧”觀病? 第二節(jié):哪些人易出痧?哪些人不易出痧? 第三節(jié):如何以痧診病? 3.1觀區(qū)判病 3.2觀色辨病 3.3觀退辨病 3.4觀形診病 第一節(jié):為什么可以以“痧”觀病? 出痧又叫“痧疹”,是一種皮膚出現(xiàn)紅沙朵點,或黑紫塊包,或黑紫青筋笄現(xiàn)象的病理反應。 為什么會出痧呢? 為什么通過觀察不同的痧象就能診斷疾病呢? 簡而言之: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出痧”是一種“自家溶血”現(xiàn)象,是一個“出血——充血——修復——搬運——收血”的完整的人體調動自身潛在修復能力,從而達到自我治療的過程。 首先出痧是一個:出血,充血(相當于紅腫)的過程,而退痧是一個:修復,搬運,收血的過程。 而“痧象”是這一現(xiàn)象的外在,可觀察的表現(xiàn)形式。 “出痧”是一個紅血球搬運,修復受損組織,細胞的過程,受損嚴重,病越重的地區(qū)“充血”現(xiàn)象越嚴重,則出痧越重,顏色越紫,越黑;而病越輕,相對“充血”越少,則“痧”色越輕。 少量的聚血充血,叫“紅花朵點” 大量的聚血充血,叫“黑紫色塊” 紅色,是血的本色,黑紫是聚血太多的變色,又叫“紅的發(fā)紫”,代表病重,病程長,瘀堵嚴重,待修復的任務重。 其二,皮膚表層的出痧不僅僅代表具體這個部位的病變和氣血問題,更代表對應臟腑和經絡的問題,比如各類腧穴,代表對應臟腑問題。另外:比如額頭出痧,一般反應脾胃問題,頭兩側出痧一般反應肝膽問題等等。 其三,痧癥多為“絡癥”,又叫“微循環(huán)障礙”,反應多為氣血瘀堵等問題,而“出痧”現(xiàn)象也出現(xiàn)在“皮下微循環(huán)層面”,是皮下出血,皮下充血,又被自己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重新吸收,運走,修復好,這一過程叫做“自家溶血”現(xiàn)象。同時,從中醫(yī)而言:“久病入絡”,長期的慢性病,比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肝炎等病。必然在“絡脈”層面有所反應,所以調整“絡”和“脈”這個組織結構,必然會有治療的效果。同時,“痧象”亦反應“脈絡”的病變和問題,是“絡”病的直接表現(xiàn)。 第二節(jié):哪些人易出痧?哪些人不易出痧? 出痧現(xiàn)象因人而異,也因病而異。 哪些人容易出痧? 一是瘀堵型的病人:尤其是瘀堵在“脈絡”層面的病,比如心腦血管疾病; 二是實癥病人; 三是熱癥病人; 四是久病的人,久病入絡,如哮喘,胃病等; 五是氣血凝滯的病人,比如風濕,類風濕; 六是較瘦的人。 哪些人不容易出痧? 一是氣血嚴重虛虧的人; 二是健康的人; 三是肥胖的人; 四是長期服藥,壓制疾病表現(xiàn)的人。 第三節(jié) 3.1:觀區(qū)判病 一、臟腑對應區(qū):比如“上焦管心肺,中焦肝膽脾胃,下焦大小腸,腎膀胱,男女生殖器。雖然有些粗略,但不失對辨區(qū)的指導性價值。 上焦心肺區(qū):(胸椎1---5.6節(jié))反應呼吸問題:如胸悶、咳嗽、等癥狀。心肺區(qū)也反映心臟功能問題,肺區(qū)偏上、心區(qū)偏下,心區(qū)的反應出心臟的回血情況。所謂背心區(qū)對應心臟功能。 中焦肝膽區(qū)5.6----8.9節(jié)反應肝膽功能,解毒排毒功能,若此區(qū)出現(xiàn)壓痛點、異點僵硬塊和紫黑點則消化解毒功能異常。消化不良、肝膽功能下降,腸腸脹氣,易生氣,(脾氣大)。急性、慢性腸胃炎癥等。 脾胃區(qū):(8:9---11.12節(jié))反應消化問題。 1.脾不好,則口無味,人消瘦,身體較弱,不思飲食。 2.脾為痰濕所困:則人較肥胖,臉色偏黃,易長眼袋,舌有齒痕,舌苔厚膩,臉上易生暗瘡,口水多。 3.胃不好時:不消化,(口水少),舌偏紅。 下焦:腰腎區(qū)(12---腰五節(jié))反應內分泌問題:腎虛,腎臟功能失調,糖尿病,尿頻,等前列腺疾病,腰痛,腰間盤突出等疾病,在此處有病灶反應。 腰骶區(qū):(腰列長強穴)反應月經,坐骨神經痛,男科病,婦科病等問題。 二、經絡對應區(qū):十二條正經在四肢和軀干,的循行線,緣線內刮拭對應線出痧,則反應該經病變,比如,腿的外側,正中線是膽經,刮膽經出痧,則說明膽經功能有病變,手臂前側,為肺經,肺經出痧。則說明肺經病變。而循經走穴的刮痧指導原則正是因為如此。刮哪條經,治哪條經的病。 其三、腧穴對應區(qū):此背部膀胱經腧穴為主,也即是我們經常說的刮拭“背部三條線”背部膀胱經的二十一個腧穴,穴穴此有對癥,正是“診病”之“竅門”。附圖: 其四:全息反應區(qū)對癥: 1.后頭頸項區(qū):反應頭頸及腦部供血問題,頭痛、頸椎增生、高血壓、咽炎,睡眠不好,記憶力下降等癥。 2.頸間區(qū):也就是俗稱“升斤鎖”區(qū)域。一般反應睡眠質量。 附圖: 一個是開關,一個是鎖,都是關鍵。所以一般初次刮痧,要建議經項開始:即打開氣血開關,解開千金鎖。 3.二側肩胛骨區(qū):反映肩都有問題,即肺區(qū)炎癥。 4.前頭(額頭)反映脾胃問題。 側頭:一般反映肝膽經問題。 3.2 觀色的規(guī)律如下: 淺紅色---紅色----淺紫色---紫色--紫黑色-----黑色----深黑色 色塊顏色越重,一般反映病越重。問題越重。 淺紅色、紅色:一般代表血熱、血燥,新的病,淺層病。氣虛癥; 淺紫色、紫紅色:代表有寒氣入內,但病癥還在淺表層。 紫色:寒氣已入內腑,容易出現(xiàn)宮寒,胃寒等癥。 紫黑色:寒氣已入內臟,已生病。 黑色:病時以長,已有瘀癥,有瘀血和瘀堵現(xiàn)象。 觀色要注意三個方面: 一是:要結合出痧量和刮痧手法的力度來判斷。是否痧已出透?還是未徹底出痧?出痧量除了反應一個人病的輕重之外,還反應此人氣血水平。相對而言,氣血是足的人出痧好,而久病體弱者反而不會出太多痧。 其二,要注意分第幾次刮痧,第一次刮一般痧色重。第二次、第三次以后會越出痧色越淺。這也是疾病趨于好轉的一個現(xiàn)象。 其三,觀痧色要結合“痧形”來判斷。 1.紅花朵點:表淺痧,輕微痧,小沙點。 2.“砂:礫狀:向外突出有手感,一般皮下有結癤,有瘀血,一般代表病程長,有瘀堵須重點刮拭。 3.線狀:一般本“經”病變。 4.片狀:對應“腧穴”所處病變。 5.大片狀:整區(qū)功能下降,一片代表久病入“絡”。 6.水泡:局部有痰濕,風濕等。 7.拔罐有水氣:有寒濕。 8.黑紫色塊:氣血嚴重淤堵,可放血 9.黑紫青筋:氣血嚴重淤堵,可刺絡放血 除了出痧時可以通過觀痧象診病之外,退痧時對痧象的觀察也是一個良好的診斷機會。 一:退痧的時間 3~5天:氣血充足,多為實癥;5~10天:氣血虛虧,多為虛癥(附注:年輕人和老年人有區(qū)別,要注意)有些新病出痧,當天都可以退完,退痧快說明此人氣血充足,自我修復能力強。 二:痧色變化 紅變黃:一般有炎癥,充血正在退去; 紫變白:一般有寒癥,痧中有白點出現(xiàn); 黑變?yōu)酰河绕涫侵虚g黑,四周烏,瘀正在減輕; 變淡,變少,變模糊屬于正常現(xiàn)象; 變淺黃色:略深于皮膚,說明快要完全恢復; 變化緩慢:說明自身氣血不足,瘀滯嚴重,建議用熱毛巾熱敷或洗熱水泡浴(注意暈堂),有利于退痧。 3.4觸診診病 觸診和痧診的結合,對疾病的判斷更加完美。觸診又分手指觸診和用板觸診,一是檢查皮下筋節(jié)和病灶,二是發(fā)現(xiàn)病痛敏感點,三是感覺皮膚的“板結”程度和肌肉的厚薄,以確定用力的大小,四是感覺體溫的變化,判斷此處是否有氣血凝滯現(xiàn)象。 比如頸椎病觸診,可以準確判斷第幾頸椎出現(xiàn)問題,一是摸頸椎曲度的變化,二是看肌肉是否寒涼(溫度正常,一般沒病,溫度下降,一般代表此處氣血不暢,有病灶和板結,一般肌肉僵硬的地區(qū)就是病灶區(q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