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出乎震——神秘的龍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時代的“帝”和“神”(十二)
諸神的分野:良渚、龍山和陶寺神系的異與同
398、神面紋玉圭,龍山文化晚期。美國芝加哥藝術研究院藏。
本博以為,這個玉圭與其它龍山文化玉圭在刻紋構圖上的存在一個重大區別,那就是類良渚文化的圖騰出現在上面。本博的“網絡考古”發現之一,就是帝舜有虞氏出身于良渚。在良渚文化中晚期,有虞氏舜因為與其弟弟象爭奪良渚首領繼承權失敗,從而被迫出走北方,投靠了帝堯集團。傳說堯將其兩個女兒一并嫁與舜為妻。此后,有虞氏在北方不斷發展壯大,通過為堯帝國治水以及南征良渚(三苗),從而一步步接近了北方權力中心。這只玉圭的刻紋,既有良渚文化的因素,又有北方龍山文化的因素,因此很有可能是虞舜王朝的遺物。果真如此,中國古玉的目錄,還要在夏代玉器之前,加上一個“虞代”玉器。
399、上圖玉圭的局部放大圖及其拓片。這是一只十分罕見的“類良渚”文化圖騰玉圭,所謂“類良渚”,就是說它與良渚圖騰很相似,但是也存在明顯的區別。所以可以將這類玉器稱之為良渚文化的次生文化。
本博的興趣在于:將大量夏、商以前的所謂新石器時代古玉,廣泛收集信息,然后加以分類、甄別。根據它們出土的年代、地域,然后將它們與中國的上古傳說以及歷史記載相結合,分析它們大致上的民族屬性,最后將華夏民族的一些傳說轉化為真實的歷史。
某些人認為:只有文字才記錄著歷史,就象安陽殷墟出土的那些刻有文字的甲骨文。然而黃河仰韶文化的彩陶、龍山文化的玉器、赤峰紅山出土的云形佩和玉龍,它們上面均未見刻有文字,難道這些文明的物證就不是歷史創造的,而是從慧星或者隕石上掉下來的嗎?反之,歷史給我們留下了紅山玉器、龍山玉器以及祖先們的骨骸,因為上面沒有文字,就可以否認它們是歷史?而正是因為這些人的高見,所以前一段時期,中國各處突然在一夜之間冒出了無數刻有“史前文字”、“黃帝朝文字”、“大夏朝文字”的“上古玉器”,這些號稱比甲骨文還要早的“文字”居然還有“篆體”、“隸書”、和“楷書”之分,真可謂開愚人節的玩笑!當然這里面藏著巨大的商機,你不是說沒有文字就不可以考古嗎?你不是說沒有文字就沒有歷史嗎?好,我就給你整一些一萬年前的“文字”來,陶錢,拿回去慢慢地考古吧——還真有人陶錢一堆一堆地買,“考古”。不久,自費出書的人又找上門來了,陶錢,為你的“重大發現”出書。至于這些書會不會人有買呢?很可能“商機”就到此為止了。如果你還有錢投資,還可以辦一個屬于私人的“史前文化博物館”,收門票。或者辦一個“中國古玉”鑒定學校,收學費。最后呢,能不能把以前買假古玉的本錢收回來,就看你的造化了,會忽悠嗎?
400、神面形玉佩,龍山文化晚期,美國西雅圖藝術博物館藏。圖的右下角是湖北鐘祥六合出土的石家河文化玉佩,現藏于荊州博物館。
這兩只玉佩驚人的相似,可見龍山時期的某一時段曾流行此物。現在請注意這一類神像的一個共同點:上半部屬于龍山文化,是一只神鳥,它是太昊或者句芒的本相,下半部分卻屬于良渚文化,是黎氏(豬龍)的圖像。有虞氏雖然離開良渚,但是其宗教和信仰并沒有改變,所改變的只是良渚圖騰的刻紋風格。這好比大陸的漢字和臺灣的漢字,雖然都是漢字,但是相隔久了,也會有一些區別。此因這一類玉器,也可以稱為虞代玉器。當然帝舜也是上古五帝之一,也屬于龍山文化的范疇。
401、神面紋玉佩,龍山文化晚期。山西博物館藏,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
這只玉佩與上圖也很相似,而且出土于中原地區的陶寺遺址,故而有著十分重要的考古價值。據此可以推斷,上圖美國西雅圖的那只,也是陶寺時代的遺物。陶寺遺址是虞舜集團入主中原之后的王都之一,此時中國的政治中心西移至黃河流域中原地區,至于堯是何時“禪位”于舜的,不得而知。這只玉佩是同類玉佩中最精美的一只,色澤純凈,沒有沁,而且上面還可以看到刻紋。當然這也是虞代玉器,并且還正式地出土于虞舜王朝的遺址。
402、龍山文化、陶寺文化、良渚文化三者之間的關系圖。
龍山文化的正宗是山東龍山文化;陶寺文化(本博稱之為虞舜文化)是晉南地區的龍山文化;良渚文化是太湖地區的龍山文化。但良渚文化自重黎集團南下以后,長期與北方隔絕,時間長達一千一百年之久,所以就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宗教和文化體系。良渚的神系形成于帝顓頊時期,命重氏(句芒)司天,黎氏(句龍)司地。重氏在帝嚳時任祝融,是以東正、木正之職,又兼領南正、火正之職,其后又被帝嚳殺死。于是帝嚳又命土正黎氏,兼任祝融。重、黎本是兄弟,故合而為重黎氏,封于太湖,又稱吳回。
良渚的圖騰一直保留著重氏(句芒)司天,黎氏(句龍)司地的原始風貌,句芒是神鳥,句龍是豬龍。而北方王朝則稱重黎氏為“南方祝融”。關于良渚與“三苗”的關系,四、五千年以前,良渚的勢力遍及安徽省、江蘇省、浙江省、湖北省東南部、江西以及湖南北部這么大片的地方,雄踞江、淮,富有而且強盛,如果他們不是“三苗”,誰是三苗?翻開歷史和地圖,我們很容易發現只有良渚古國占據著“三苗”人的時間和空間。人們說“三苗”本出自于蚩尤、九黎,原當為炎帝的子民,而《山海經》又記載三苗或者苗民是黃帝族裔,這又如何解釋呢?
其實很簡單:元蒙、滿清都統治過中國,而被他們統治的子民中漢族占了絕大多數,難道不是這樣嗎?“三苗”、“三苗之民”和“三苗之君”是三個不同的概念,“三苗”是一個統稱,“三苗之民”大多是原屬于炎帝、蚩尤的子民,而“三苗之君”則是帝顓頊之裔重黎氏,他們過長江,踞五湖,南方土地、人民皆為其所有也。所以自堯、舜、禹以來,歷次對于“三苗”的討伐,其實就是北方的黃帝族裔對于南方的黃帝族裔發動的戰爭,當然在戰爭中被傷害人數最多的,無疑卻是“三苗之民”。南方重黎氏雖是黃帝族,但卻是昌意——顓頊一脈,而北方的帝嚳、帝堯原屬于黃帝——玄囂一脈,分隔一千年了,彼此互有攻戰,這太正常不過了。
至帝堯之時,北方尊太昊之教,這可能與陶唐氏出身于河北而近于紅山有關。山東龍山文化以太昊為帝,以句芒為神。這與良渚文化的神系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山東的太昊、句芒是為東方天帝、天神,而良渚的重(句芒)和黎(句龍)一個司天,一個司地,其實是由活人擔任的世襲神職,因此如其說是天神和地神,還不如說是重黎家族的祖先神。
陶寺文化神像非常奇特,因為它介于良渚文化與山東龍山文化之間。神鳥在上、神龍在下,這自然是良渚圖騰原來的格局,但神鳥卻做成了龍山神鳥的樣子,你可以認為這只鳥是太昊,也可以認為它是句芒。總之有虞氏雖然離開了良渚,后來還參與了消滅良渚的戰爭,但歸根溯源,有虞氏也是重黎家族的后代,所以便有了相似的家族圖騰。
403 、神面紋玉琮,龍山文化晚期。陜西省延安市寶塔區蘆山峁村出土
。
404、上圖的拓片以及線描圖展開。
仔細看這個圖像,這上面只有黎,沒有重。這可能說明有虞氏去了山東之后,失去了重(句芒)的神職,卻擔任了黎(后土、句龍)的職務,后土是干什么的呢?種糧食、治水。
后來帝舜掌了權,依樣畫葫蘆,也讓夏后氏大禹擔任后土,治水。看看圖400、401,上大下小,便知有虞氏后土的地位,再看看上集圖396、397,便知那兩件也是有虞氏玉器,在神像的最下方,有一個很小的神面,那就是有虞氏的黎,后土。
陜西龍山文化有兩個分支,一個屬于有虞氏,一個屬于夏后氏。有虞氏是帝顓頊族裔的南宗,出身于良渚,后來北上山東、山西又至于陜西;而夏后氏是北宗,從山東、河北、遼寧、內蒙遷徙至陜北。這只玉琮似良渚非良渚,乃是有虞氏離開良渚之后的新造型,所以,這也是一件虞代的玉器。當然它也有可能制作于帝堯時代,在那時,有虞氏奉命將大批三苗人驅趕至陜、甘、寧地區,并且為帝堯集團戍守西部和北部的邊境。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