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行氣諸法/潘啟明 行氣是養生的重要方法。行氣包括呼吸和體內真氣運行兩個部分。對常人而言,體內真氣的運行,是身體自主控制的,是人為不能控制的。我們修煉要做的就是通過調神、調息,達到人為控制體內真氣的運行的目的。養生導引上有多種方法。而且我們還會把行氣和觀想結合起來運用。
行氣法 行氣,即吐故納新,引納清氣,吐出濁氣,使真氣運行,則身太和;而正氣存內,邪不叮干,又防治兼擅其,可以延年益壽。所以“老子曰:長生之道,惟在行氣養神,吐故納新口”(《墨子閉氣行氣法》)《養性延命錄·服氣療病篇》引劉君安亦說:“食生吐死,可以長存”。謂鼻納氣為生,口吐氣為死也。凡人不能服氣,從朝至暮,常習不息徐而舒之,常令鼻納口吐,所謂吐故納新也。《服氣經》曰:從夜半至日中為生氣,從日中后至夜半為死氣。常以生氣時正偃臥,瞑目握固,閉氣不息,于心中數至二百,乃口吐氣出之,日增息,如此則身神具,五臟安。能閉氣至二百五十,則華蓋明,耳目聰明,舉身無病,邪不干人也”。這里對吐納的含義、方法、功效,都講清楚了。吐納有生死之氣,具體所指有二:一指吐與納,是入生出死;二指時間,從夜半至日中,為生氣,從日中后至夜半,為死氣。吐納的基本功是“閉氣不息”。《道樞·內德篇》講得很具體:“閉氣者,自一至十,以心默數之,九九而止。閉氣者,非閉噎其氣也,乃神定氣和,絕思忘慮,使鼻之息悠悠然,若有若無”。 “不息”者,是以鼻納氣,鼻日久閉,下使息出,至悶極之時,才從口三噓而長細引出。簡要來講,就是鼻納口吐,要徐而舒之,納氣多,出氣少極輕微,不使自聞氣息出入之聲,名之為“長息”。在吐納之時,還要瞑目握固,寧神守氣。 又如《太上老君養生訣》說:“玄牝門,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言口鼻為天地之門戶,以吐納陰陽生死之氣。 每日面向午坐,展兩手十膝上,徐徐按捺支節,口吐濁氣,鼻引清氣,所謂吐故納新是也。每引氣訖,閉氣良久徐徐吐之。仍以手左拓右拓,上拓下拓,前拓后拓。取氣之時,意想太和元氣,下入毛發際,流于五臟、四肢,皆受其潤,如山之納云,如地之受澤。若氣通,便覺腹中汩汩熱轉動。若得十通以土,即覺身體潤懌,面色光澤,耳目聰明,令食有味,氣力加倍,諸疾去矣,(《太上老君養生訣·服氣訣》,文字參《攝生纂錄》)。這對吐納的方法,講得更具體。行功姿式,上文是取臥引。這里補出坐引,如有必要,站立亦可進行。上文單言吐納,這里補出吐納可與導引、存想相結合,其法就更全面。 《太清調氣經》又作了進步的解釋,如云: “凡調氣者先須依門戶。依門戶者,鼻為天門,口為地戶。常從鼻入口吐,即為順氣,口入鼻出,即為逆氣;逆氣即壅,順氣即宣通,依陰陽分理也。既知門戶逆順,陰陽分理,必須依此修行,無問行、住、坐、臥,鼻常引納,口常呵吐;引則納清,吐即出濁;濁者,因五臟而出之。何為五臟有濁氣?為食五味。五味者各一臟,每臟濁氣,皆同出于口。又,六腑之氣,同湊一門,眾穢所沖,合成濁氣。既有濁氣,如何察知?凡夜睡皆緣口合,則五臟氣塑塞,即在喉中,每至睡覺時大開口,察量即有葷穢之氣,自不堪聞,因此察知,即知氣濁惡也”。 并提出一個權宜措施,謂“調氣一依門戶,出入或多,即恐喉中干;如覺干,即合口任鼻中出入,即口中生津,喉中潤漱取咽之”。這種口中濁氣,是就平時而言,如果以吐納療病,則吐濁尚能吐去邪氣、病氣,身中惡濁之氣,飲食醉飽之氣。 在《諸病源候論》,吐納形式較此為多,蓋是結合病情實際而論的。如單云:“以鼻納氣”,或“以鼻納氣,復以鼻出之”,或“以鼻納氣,徐吐出氣”,或“以口徐徐納氣,以鼻出之”,或“徐徐以口吐氣,鼻引氣入喉”等等,這是針對不同病情,或行氣要求的活用,而總的情神,都切近于上文所論,可以結合起來進行解釋,理解吐納行氣的精意。 服內氣或胎息,亦言吐納,不過鼻引口吐,細微滿即閉之,以閉氣為主,要閉使足心汗出(見《張果先生服氣法》)或者是在胎息之前,先吐納二五過,令無結滯(見《胎息口訣》)。而喘息則在周身毛孔,在臍中,口鼻卻無喘息了(見同上)《胎息歌》云:“鼻口非呼吸,方為真胎息”。 行氣的具體方法,王子喬八神導引法即詳加敘述,如云:“導引(行氣),枕當高四寸,足相去各五寸,手去身各二寸,解衣被發,正偃臥,勿有所念,定意,乃以鼻徐內氣,以口出之各致其臟所,竟而復始,欲休先極之而止。勿強長息,久習乃自長矣。氣之往來,勿令耳聞鼻知,微而專之,長遂推之;伏兔股胻,以省為貴。若存若亡,為之百遍,動腹鳴氣有外聲,足則溫,得成功;成功之上,何疾而已”。這里對行功的姿式,松靜自然、行氣方法,又急氣合一,氣之出納,又微而專之,以及成功的標志等,都一一講明了。 還進一步指出,行氣有虛實補瀉,有病在上、中、下二焦的各種做法:“諸欲導引(行氣),虛者閉目,實者開目。以所苦行氣,不用第七息。止,徐徐往來度二百步所,卻坐,小咽氣五六。不差,復如法引,以愈為要。” 若“病在喉中、胸中者,枕高七寸;病在心下者,枕高四寸病在臍下者,去枕。以口納氣,鼻出氣者,名曰補;閉口溫氣咽之者,名曰瀉。”(《太清導引養生經》) 《養性延命錄·服氣療病篇》更指出,行氣要求,當上虛下實如云:“行氣之法,少食自節,動其形,和其氣血,正體端形,心意專一,固守中外,上下俱閉,神周形骸,調暢四溢,修守關元,滿而足實,因之而眾邪自出”“心意專一,固守中外”,即是虛其上;“修守關元,滿而足實”,即是實其下。真如老子《道德經》所謂:“虛其胸,實其腹”。上虛則清靜無為,不受內外雜念所干擾;下實則丹田充實,能夠神周形骸,調暢四溢,經脈氣血調和,扶正以逐邪,這就“因之而眾邪自出”。正惟如此,在吐納行氣中,反復強調要納氣歸腎,充實丹田元氣。因為下丹田是“五臟六府之本”,“十二經脈之根”, “呼吸之門”,“三焦之原”,“守邪之神”。《太極祭煉內法》并解釋說 “名曰丹田者,謂出生金丹,造化之田也。”所以打田充實,則元氣充足;元氣充足,則自能延年益壽,辟卻百病。這點應加意重視。 如何能夠眾邪自出,還有一種方法,“凡行氣,欲除百病,隨所在作念之,頭痛念頭,足痛念足,和氣往攻之。從氣至時,便自消矣。”這就是說,行氣尚須與存念相結合,引氣往攻之,則效果更佳。 《諸病源候論》作了更具體的規定,并為書中所有行氣諸條,作出總的交代,均須按此要求,嚴格去做,才能符合法度。如云:法取正身仰臥、兩手握固,“安心定意,調和氣急,莫思余事,專意念氣,徐徐漱醴泉、然后咽唾。徐徐以口吐氣,鼻引氣入喉。須微微緩作,不可卒急強作。待好調和,引氣吐氣,勿令自聞出入之聲。每引氣,心心念送之,從腳趾頭使氣出。引氣五急六息一出之為一息。一息數至十息,漸漸增益,得至百息,二百息,病即除愈”。 “不用食生菜及魚肥肉,大飽食后,喜怒憂恚,悉不得輒行氣。惟須向曉清靜時,行氣大佳,能愈萬病'((13)條) 這里明確了許多具體問題:第一是行功姿式,首選是仰臥位,如果病情需要,坐位、站立亦可進行。姿式選定后,要寬解衣帶,全身放松,使氣易行。同時舒展四肢,使氣能遍行全身,敷布陽氣。第二要兩手握固,閉守兒氣,不使逸出;亦是閉固關防,邪氣百毒不能浸入。兩腳亦豎趾,并以意念守住,引氣使能下。 第三集要神虛心,專意念氣。第四漱醴泉,多咽唾,潤養上部,灌溉五臟。第五吐納行氣,先行調氣,以口徐徐吐出腹中濁氣,以鼻引入清氣,須微微緩作,不可卒急強作。待氣調和,而后引氣吐氣;吐納要極輕極緩,聽不到有呼吸之氣的出入之聲。同時心心相應,意氣合一,送氣卜行,從腳趾頭而出。這樣就是行氣一息的全過程。第六行氣息數(亦稱“通”、“遍”、“過”等),引氣五息六息。一出之為一息。以納氣為重點、納多出少。總數從一至百,越多療效越佳。第七是禁忌,第八是行氣最佳時間及其效果。 尚須注意,行氣往往與存想相結合,即以意念引氣運行,如“專意念氣”,“每引氣、心心念送之”。又如《諸病源候論》卷第一偏枯候養生方導引法的:“從頭上引氣,想以達足之十趾及足掌心”,卷第二十七白發候養生方導引法的:“思心氣上下四布,止赤通天地,自身大且長”等等都是其例,再參閱存想一章,能夠更知其詳急之,行氣有個關鍵問題,即《靈劍子引導子午記》所說:“心無外緣,以神馭氣口。”心無外緣,則無物欲的干擾,能夠心意專一,將元氣守于丹田;而真人是以神為車、以氣為馬,終日行之而不失,如此則上至泥丸,下達命門,二境相通,可救老殘。 吐納行氣,尚有外氣與內氣之分。外氣、即呼吸自然之氣內氣,謂服目身中元氣。最早時期的行氣,是引外氣,稱為呼吸太和,如赤松子、寧先生、彭祖、王子喬等導引行氣,大多是引外氣;胎息則自晉以后才盛行。如《抱樸子·別旨》,才明確分別,謂常以生氣時,以鼻引入口吐,此非胎息元氣,是服其粗氣也。粗氣在腹,與元氣不同居也。粗氣是喘息之氣也。元氣,不隨粗而出入,則無有待氣生死之時也”。這時,對氣的作用,已有抑揚,貶外氣為粗氣,譽元氣為“胎精固神”。 許旌陽《靈劍子引導子午記》亦云:“服氣須分內外,辨清濁,別咽喉。不分內外,則吸邪氣,不辨清濁,則無分兩,不別咽喉,則不入胃院”。 “初學行氣,鼻中引氣而閉之,陰以心數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聞其氣出入之聲;常令入多出少以鴻毛著鼻口之土,吐氣而鴻毛不動為候也。漸習轉增其心數,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則老者更少,日還一日矣。夫行氣當以生氣之時,勿以死氣之時也。故曰仙人服六氣,此之謂也。一日一夜有十二時,其從半夜以至日中六時為生氣,從日中至夜半六時為死氣;死氣之時,行氣無益也”(《抱撲子·釋滯》)。“若天陰霧露,惡風猛寒大熱時,勿取氣也,但閉之”(《養性延命錄》)。這是引服外氣具有代表性的記載。 至服內氣,如《太清調氣經》云:“夫服氣者,先以無思無慮,絕緣息念,即兀然和氣自至,因而咽之、各歸其位,無所不定。……服氣,初須少服為通暢,所以候百毛孔開,每閉氣,無所不發,汗遍身,頓服千氣,亦不塑滯”。 又,行氣訣曰:“醫丹田后脊二穴通脊脈,上達泥丸;泥丸腦宮也。每三連咽氣,則速存下丹田中。所納得元氣,以意引之,令入二穴,因想見兩條白氣,災脊雙引,直上人泥丸,薰蒸諸宮,森然遍下,毛發、面部、頸項、兩臂及手指,一時而下,入胸至中丹田;中丹田心也。灌注五臟卻歷入下丹田至三星(陰莖與兩睪丸),遍尻經髀膝脛裸,下達涌泉;涌泉足心也。所謂分一氣而理,則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之義,亦猶天地有泉源,非雷霆鼓動,則氣不能潤蕩萬物;人身有津液,非咽漱則無以溉五臟,發其光彩;還精補腦,非交會則不能通而上之;咽服內氣,非葉納即不能引而用之。是知回蕩之道,運用之理,所以則天法地也。想身中惡濁結滯,邪氣瘀血,被正榮氣蕩除,皆從手足指端出去,謂之散氣,即展手指,不須握固,如此一度,則是一通,通則無疾,痞則復調之使平,平則復鼓咽如前也” (《嵩山太無先生氣經》,文字參《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法》)。 《延陵先生集新舊服氣經·大威儀先生玄素真人用氣訣》更云:“正身仰臥,四平著床,枕高與低與身子,兩手握固,展臂,離身四五寸,兩腳亦相去四五寸。然后鼻中息收,即口鼻俱閉,心存氣行遍身,此名運氣。如有病,即心存氣偏注病處,如氣急,即鼻中細細放通患,口不開,候氣息平。還依前法閉之,搖動兩足指及手指并關節,以汗出為度,此名氣通,即徐徐收身側臥,拳兩腳,先左邊側臥,經十息,即轉右邊側臥,亦十息,此名補損。” 這樣,對服內元氣的方法、要求和功成標志,都詳備了。 《太清服氣口訣》并有“分別外氣元氣訣”,謂“元氣與外氣,都不相雜。若咽生氣(外氣)入,須臾即從下泄出去,不得停腸中。若運(元)氣得應,在頭腦中,頭腦中熱氣上,運向腳,亦如之。若先運陽氣,即覺腳先冷而后熱。何故如此?緣陽氣排陰氣出,所以如此。如先運陰氣,亦陽氣先出,腳如火熱,然后始腳冷。他皆仿此”。以上所述,雖僅略舉一二,而對于《病源》導引行氣的具體運用及其作用的理解。有很多幫助。
閉氣法 小時候挨過打的人都知道,要想不疼,要咬緊牙關,要閉氣。 閉氣法主要用于攻病。司馬承禎《服氣精義論》說:“以我之心,使我之氣,適我之體,攻我之疾,何往而不愈哉!”練功至有氣感者,若有疾患,以意運氣,攻其所患,可不藥而愈。《養性延命錄》云:“凡行氣欲除百病,隨所在作念之,頭痛念頭,足痛念足,和氣往攻之,從時至時,便自消矣。時氣中冷,可閉氣以取汗,汗出輒周身,則解矣。”《太清調氣經》等謂行氣攻病者,仰臥,展手,先調息服咽,然后閉息,意念病處,息極緩緩吐出,汗出而止。《王說山人服氣新訣》云:若病在上,以意驅之令下;若病在四肢及左右側,以意驅之,不宜閉氣。《姑婆服氣問答法》云:鼻塞、眼熱不明、流行黃病、瘧疾,可運心肝間涼氣上頭以攻之,即愈。服氣類道書中,言此等治病方法頗多。 閉氣也是長生之術,彭祖“常閉氣內息,從旦至中,乃危坐拭目,摩搦身體,舐唇咽唾,服氣數千,乃起行言笑。其體中或瘦倦不安,便導引閉氣,以攻所患。心存其體,面(明鈔本面上有頭字)九竅,五臟四肢,至于毛發,皆令具至,覺其氣云行體中,故于鼻口中達十指末,尋即體和。”(語見《云笈七簽·服氣療病》)、《云笈七簽·行氣》 、《太平廣記·神仙傳》)。 《周易參同契》則說,“呼吸相含育,佇息為夫婦”(29)。“相含育”可以理解為含育人身的功能,了解人身的功能,掌握人身的功能。佇(音住)意為久立而等待,也為貯積。息為生息。呼吸之交,要停頓片刻,貯積生息,是謂佇息。佇息也就是閉氣。通常只要片刻既可。在修煉的過程中,我們要求呼吸細、長、圓、遠,最高標準是置鴨絨于鼻前,而鴨絨不動,稱做“胎息”。可治療的過程中,則要掌握一定的頻率,通常我們說“閉氣不息九通”,即數九個數。我們這里所講的閉氣法,屬于療病的方法,閉氣時間要根據病癥、病情確定。 《服氣經》云:“常以生氣時正偃臥,瞑目握固閉氣不息,于心中數至二百,乃口吐氣出之,日增息,如此則身神俱,五臟安。能閉氣至二百五十,則華蓋明、耳目聰明,舉身無病,邪不千人也。”尚有很多類同記載。《道樞·內德篇》更提出閉氣的具體要求(見前行氣法論吐納)可以參閱。閉氣又能攻病,即閉氣攻病法,《太清導引養生經·王子喬八神導引法》即已詳述,如云:“閉氣治諸病法,欲引頭痛者,仰頭;欲引腰病者,仰足十趾;欲引胸中病者,挽足十趾;引臂病者,掩臂;欲去腹中寒熱諸不快,若中寒身熱,皆閉氣張腹。欲息者,徐以鼻息,已復為,至愈乃止”。《太清調氣經》作了更具體的討論,如云:“如有苦處,可入靜室,仰臥熟調氣,展手及足,各相去四五寸,仍須臥處厚軟,冬月暖蓋被,靜心坦然,即便咽氣,咽氣畢,即閉之,口鼻不動,以心念所苦之處,以意注想攻之,氣極而吐之,吐訖,復咽氣、閉氣。每閉初吐后氣粗急、可調氣六七下。氣即調順,又更閉氣,想念攻之,或十攻,或二十攻,或三十五十攻之,覺所幾處汗出通潤即止。如未可,即每日五更、或夜半、或晝日,頻意攻之,以差為限。如病在左手,閉氣注想直入左手;在右手,直入右手;如在頭,直上頭,分明見驗。方知心能使氣,氣意相從,其應如神,”(文字參《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延陵先生集新舊服氣經》)《養性延命錄》更有實驗,如云:“導引閉氣以攻所患,必存念其身、頭面、九竅、五臟、四肢,至于發端,和氣往攻之,皆令所在之處,覺其氣云行體中,起于鼻口,下達十指末端、則澄和真神,不須針藥灸刺。如時氣中冷,可閉氣以取汗,汗出輒周身則解矣”。《病源》的作者運用各家之說,對臨床應用和具體攻法,又有發展,多處提出“不息九通”、“閉氣攻之”,其閉氣攻病灶的理論淵源,則是一貫相承的;而熟悉諸家之說,則對條文的解釋、作用和意義,亦更明晰。
咽氣法 咽氣,亦有咽外氣的,有咽內氣的,但多數是指咽元氣。如《太清調氣經》云:“鼻長引氣,口滿即咽,然后一吐,須少,每引須多。 ……今鼻引而咽者,外也,不是服內元氣也。”這就是咽外氣,亦稱引清氣。 《養性延命錄·服氣療病篇》講得更具體,引《元陽經》說:“常以鼻納氣,含而漱滿,舌料唇齒咽之,一日一夜得千咽甚佳。當少飲食,飲食多則氣逆百脈閉,百脈閉則氣不行,氣不行則生病”。 咽元氣的資料更多,如《太清導引養生經·咽氣訣》云:“夫人皆稟天地元氣而生身,每咽吐納,則內氣與外氣相應,自氣海中隨吐而上,直至喉中,但候吐極之際則輟口,連鼓而咽之,郁然有聲汩汩然,從左邊而下,至經二十四節,如水歷坎,聞之分明也,女人則從右邊而下。如此則內氣與外氣,固皎然別也次以意送之,以手摩之,令氣速入氣海(氣海在臍下三寸是也),亦謂下丹田。凡咽氣一閉口而連三咽,二干一濕。干號云行,濕謂雨施,取口中津液相和咽之。”這對咽氣方法和內外氣的分別,作了具休說明。 “凡胎息氣者,其道皆先叩齒三十六通,集諸神,然后轉頸一匝、如龜引頸,其胎息上至咽喉,即咽之。如此三遍方閉口,以舌內外摩料取津,滿口漱流,昂頭咽之,上補泥丸。泥丸即昂頭是也。下潤五臟。老子曰:甘雨潤萬物,胎精潤五臟,晝夜不寐,乃成真人” (《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服氣胎息訣》文字參《嵩山太無先生氣經》)。 這里對咽氣法講得更詳備,咽氣之前要叩齒導引,集神于虛,發動陽氣;同時昂首咽津,能上補泥丸,下潤五臟。這是咽元氣入氣海,還丹所發揮的功用,較上文所述,又為深入。 咽氣有許多注意事項。節錄幾則如下,以示概略。 “凡咽氣,皆須喉中深,徐徐咽,不得猛,猛即發嗽。凡咽氣每一回咽,中間隔十息,停歇又一咽,從容任意。” “凡咽氣,不得和唾咽氣,須要干咽。中間有津液來,別咽之。咽液亦須用入息,恐生風入,極須用心。” “凡服氣,若四體調和,必須意里忻然自足,不羨一切事. 即日勝一日,歡快無極也。” “初服氣,必須心意坦然,無疑無畏,不憂不懼。若有畏懼,氣即難行”(《太清服氣日訣》)。
散氣法 服氣諸經,有引外氣,服元氣,但沒有專門的“散氣”經。新陳代謝是一個過程。納新必須吐故。只引外氣,服元氣,而沒有散氣是不行的。古籍中雖然沒有“散氣”的專經,但對散氣(包括我們今天講的病人自己“排氣”祛病和修行者“發放外氣”為人療病)的渠道和方法多有描述。《諸病源候論》言之頗多,但含義不盡相同。散氣是非常重要的行氣法,所以我們專節論述。 《太清調氣經·行氣訣》云:“想身中惡濁結滯,邪氣瘀血,被正榮氣蕩滌,皆從手足指端出去,謂之散氣”。這種散氣,是行散身中惡濁邪氣瘀血,驅之外出。 《延陵先生集新舊服氣經·秘要口訣》,謂“宛轉盤回,存想從手足關節散出”這種散氣,又謂之行氣導引。又說:“候氣通流,必虛心忘形,然得煩蒸之氣,散出四肢,精華之氣,凝歸氣海,久而自然胎成”。這與《胎息精微論》“胎息氣成,即清氣凝為胎,濁氣散而出”含義相同,這種散氣,又是胎息成功的去雜存精作用。 至于《諸病源候論》,運用更多,如第(13)條云:“每引氣,心心念送之,從腳趾頭使氣出”。這是吐納的引氣散氣,為上下之氣通徹,是行氣成功的一個標志。又如第(5)條云:“散氣、放縱、身氣平”,這種散氣,又是令氣舒散放松,為行氣之前,或中間,或收功時的一種行氣方式,往往是緩急、弛張、動靜等雙相活動中的一個方面。又如第 (34)條中的“散脊背氣向下,漸漸盡勢”,第(65)條的“肘膊腰氣散盡勢”,第(181)條的“發頂足,氣散下,欲似爛物解散,手掌指直舒”,等,這些散氣,又是正氣來復,行散氣滯,祛邪下行的一種行氣功效。又如第(44)條的“風府、云門氣散”;第(99)條的“身正,左右散氣”第(106)條的“待腰脊須轉,遍身骨解氣散”,第(131)條的“努臍腹,向前散氣”等,這些散氣,又是行氣散邪的一種方法。如此等等,足見散氣一法,是行氣中的一個重要內容,而且含義較多,用處較廣,應該引起重視。 若論散氣途徑,則手足指,兩足趾是最多取用的,余如毛孔、肢節、手掌、骨解、脊背、腰、臍腹、風府、云門、身左右兩側等,亦常運用,這里當是從行氣路徑和病位就近以及各種邪氣的特殊出路考慮的,而按照引氣散氣、吐故納新的常例,向外、向下,是散氣的兩個主要方向。
行氣的配合 行氣必須與意念配合。意念的運用,要分兩步走,即練意和用意。 人身元氣運行有它自己的道路和規律。氣至要當時、當量。位、時、量出現偏差,即氣運太過不及,就是疾病,更不要說不循路而行。所以首先要練功,了解氣感和氣路。這時的原則,是氣行意行,意隨氣行。 了解了氣感和氣路之后,才能夠用氣,也就是行氣,主動行氣必須用意。意者憶也,是體會氣感、氣路的記憶,是對行氣過程和效果的記憶。用意念,不能異想天開,不能心猿意馬,不能胡作非為。行氣的原則,是以意領氣,意到氣到;功夫精進之后,才能隨心所欲。 行氣也可以與存思配合,想象日光、火光等,以陽攻陰,如《服氣精義論》述攻病法為:于天睛氣朗之日,坐密室中,面向日,瞑目握固,叩齒,然后存思日象赤暉紫芒,光采四射,想日光隨氣吸入,咽下,入病患所在臟腑,閉氣至極,復納氣服咽,于覺臟腑中有氣,乃存想其氣攻病患處。《道樞·內德篇》說,隨呼吸存想有赤氣從自己口中出,裝如火輪,滿于一室,自身安寢其中,自然陰邪漸去,病苦漸除。《元氣論》說,行氣者有病時,存想五行五色,相克相生,以意注之,無不立愈。 行氣還可以與漱咽配合,稱之為愛氣生津。《養性延命錄》、《神仙絕谷食氣經》等,都很重視愛氣生津的作用。 唐代吳筠撰《元氣論》。它認為,“元命者元氣也,有身之命非氣不生,以道固其元,以術固其命,即身形神氣,永長存焉”。人有六液,曰精曰淚,曰唾曰涕,曰汗曰溺。同是一身之元氣所化,而分配于五臟六腑,九竅四肢。學道之人,常能終歲不泄,終日不涕唾,就是愛惜精氣,而漱津咽唾,又是漱醴泉,并尊稱之為“金漿”、“玉液”,能夠灌溉五臟,潤澤周身,通宣百脈,化養萬神,支節毛發,堅固長春。可以養神明,補元氣。 愛氣生津包括漱咽攻病。《真誥·協昌期》云:“若體中不寧,當反舌塞喉,漱律咽液,亦無數,須臾,不寧之疾即自除也。”此法與存思結合,則療效更佳。《攝養枕中方》云:“若或有疾,則反舌塞喉,漱液咽津,瞑目內視,使心生火,想其疾之所在,以火攻之,疾則愈矣。”《元氣論》云:節氣從容,稍久,候氣暖而服咽,和暖氣,可愈虛冷之疾;才節氣,口滿便咽,名冷氣,可治虛熱之病。 當然行氣最多的是與導引配合。《諸病源候論·養生導引法》詳列156種方法,此處就不贅述了。
【來自】: 養生行氣諸法_潘啟明的博客室_panqiming的和訊博客 http://panqiming.blog.hexun.com/33490179_d.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