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升陽益氣 名之曰升陽益胃湯
時間:2014-11-18 12:55來源:未知 作者:中醫中藥秘主網 : 21nx
脾胃虛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少退,體重節痛,口干舌干,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不欲食,食不消;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伸故也。當升陽益氣,名之曰升陽益胃湯。
文中怠惰嗜臥、四肢不收、體重節痛、食不消等癥狀的描述似參考《難經》。
《難經·十六難》:“……假令得脾脈,其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其內證: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假令得肺脈,其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其內證:臍右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灑淅寒熱……”
臨床辨證的要訣之一在于“合參”。四診合參,脈癥合參,病癥合參,以及天人合參等等。沒有“合參”,也就沒有“辨”。
怠惰嗜臥,四肢不收,虛在脾胃,實在濕困。倘值夏暑,可能是清暑益氣湯證。如值秋令,濕熱退而燥氣行,則不可能是清暑益氣湯證。
中醫臨床是不可能離開“四時”的,沒有與四時合參的中醫標準化是不符合中醫臨床的。
脾胃主受納、運化、化生氣血、升清降濁。辨析脾胃狀態,多從飲食、大小便、精神氣色三大方面考察。
肺主皮毛。辨析肺的狀態,氣機在皮毛的布化與出入是否正常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脾胃虛弱,受納、運化不足,則“飲食無味”、“不欲食”、“食不消”。運化、升清降濁失司,則“大便不調”、“小便頻數”。氣血生化不足,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兼見肺病”。
肺氣不足,不能布化于皮毛,溫煦皮毛不足,則“灑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肺氣不足的原因是脾胃之氣不足,陽氣不能上升外達,因此說“乃陽氣不升故也”。
升陽,包括使陽氣“伸”,也包括恢復中焦氣機升降。益氣,既包括補益肺氣、胃氣,也包括運脾和胃。
升陽益胃湯組成:黃芪二兩,半夏(洗,此一味脈澀者用)、人參(去蘆)、甘草(炙)各一兩,獨活、防風(以秋旺,故以辛溫瀉之)、白芍藥(何故秋旺用人參、白術、芍藥之類反補肺,為脾胃虛則肺最受邪,故因時而補,易為力也)、羌活各五錢,橘皮四錢,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柴胡、澤瀉(不淋勿用)、白術各三錢,黃連一錢。上咀,每服稱三錢,水三盞,生姜五片,棗二枚,煎至一盞,去渣,溫服,早飯后。或加至五錢。
秋主降,“秋旺”指秋降太過。治療以春升藥治其秋降太過,因此說獨活、防風“辛溫瀉之”,瀉其太過。
病本內傷脾胃,肺金本虛,為什說“秋旺”?
肺金虛是指臟氣不足,秋旺是指正值秋令。天人相應,外界之秋降助體內之秋降。不足宜補,故用黃芪、人參、白術、芍藥之類;太過宜瀉,故用獨活、防風、羌活、柴胡之類。
因時而補,是基于內傷不足而言,如春季補肝、秋季補肺等等。
從藥物組成分析,升陽益胃湯由補中益氣湯去升麻、當歸加半夏、茯苓、獨活、防風、羌活、白芍藥、澤瀉、黃連組成。
所加藥物實際上分為兩組:一組是升清藥,獨活、防風、羌活;一組是降濁藥,半夏、茯苓、白芍藥、澤瀉、黃連。
兩組藥合用,在升清降濁的同時有治療濕熱之功,實針對上文所說的“濕熱少退”。“少退”不是“全退”。
本方主要針對肺脾氣虛,濕熱內滯,中焦升降失司而設。
本方也可以看作由六君子湯加黃芪、獨活、防風、羌活、柴胡、白芍藥、澤瀉、黃連而成。
本方與六君子湯的不同之處在于,增加了恢復氣機升降的藥物。
費伯雄在《醫方論》中論到升陽益胃湯時說過如下一段話:“東垣論饑飽勞役,陽陷入陰,面黃氣弱,發熱者,當升舉陽氣,以甘溫治之。此真卓識確論,為治陽虛發熱者開一大法門。唯方中輒用升、柴,恐上實下虛者更加喘滿。在東垣必能明辨,當病而投。后人若執定此法,一概施之,則誤人不淺矣。”
此段話從臨床中來,學東垣而誤人者并不鮮見。但讀這段話總感覺有不太合適之處。一是,東垣用升、柴并不是治療發熱。如升陽益胃湯用獨活、防風、柴胡、羌活相伍,都不是為治發熱而設;二是,中醫臨床從來沒有任何一法可“執定”,可一概施之。學東垣如此,學他人也如此。 |
|
來自: 中醫館163 > 《百病不侵一年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