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田療法(Morita Therapy) 由日本慈會醫科大學精神科教授、醫學博士森田省間于1920年前后創建的、以禪宗思想為基礎的、針對各種神經癥的精神療法。該療法具有兩個鮮明的特點,其一是充分強調人類本身所具備的自然治愈能力,認為所有的心理上的不適都是一種自我感受而不是病,只要“保持原狀,聽其自然”,不為“癥狀”所擾,各種“異常感受”就會自消自滅。其二是針對由“神經質”發展起來的神經癥,認為疾病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精神交互作用”,對神經癥治療的關鍵,就是破壞或阻斷精神交互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一、森田療法的理論
森田療法的核心理論,是精神交互作用說。森田認為,“所謂精神交互作用,是指對某種感覺如果注意集中,則會使該感覺處于一種過敏狀態,這種感覺的敏銳性又會使注意力越發集中,并使注意固定在這種感覺上,這種感覺和注意相結合的交互作用,就越發增大其感覺。這一系列的精神過程,稱為精神交互作用”。該作用常是神經癥形成的原因。
森田神經癥說理論的實質,是一種性格素質論,它來源于E.克雷佩林的素質論、K.施奈德的性格論、P.C.杜波依斯的基本精神學說,其用于表達性格特征的術語,確切地說應稱為森田神經質。與該素質有關的術語有:疑病性基調、生的欲望、死的恐怖、思想矛盾等。
1、疑病性基調。對死的恐怖這一主題,是人類普遍存在的一種焦慮。人們患病之時的衰弱、激烈運動所引起的心悸或不適等,如果作為一種身心的自然現象加以順應,癥狀引起的恐怖會一過性結束;相反,如果具有“死的恐怖”,在主觀上千方百計地去平息客觀存在,反而會使自身被恐怖所束縛,焦慮反復地發作。具有該神經質傾向的,森田稱之為疑病性基調,是神經質患者發病的基礎。這種疑病性,不只是限于情緒性,而且在意識上容易轉換為內向化,即理性地抑制住自己的感情,進行自我觀察和分析,將注意力過度地轉向自我身心中微不足道的變化上去,這種容易產生焦慮感覺的被自我束縛的人格特征亦屬于疑病性基調。
2、生的欲望。疑病性傾向的人往往具有內向性,但對自身的內向性和懦弱具有強烈反抗的欲望,這就是“生的欲望”。它具體表現為:不想生病、不想死、求生存;在社會生活中,不愿被人輕視,渴望得到別人的承認;求知欲旺盛,想成為偉人或追求更高層次的發展等。這是一種理想主義的人格特征。具有神經質的人,總想將自己“生的欲望”達到一種完美的境地,絕對不容忍絲毫的心身變化出現,甚至達到求全責備的地步。所以發病后,常表現出強烈的治療愿望,他們對生的欲望和對死的恐怖同樣地強烈。
3、死的恐怖。此是神經質病態的根源。死的恐怖伴發于對生的欲望追求之時,這是一種怕引起失敗、挫折,怕會失去種種具有心理價值的東西所引起的恐怖,以及對疾病和死亡的恐怖。這種恐怖在實際體驗上是一種“焦慮”。“死的恐怖”與“生的欲望”是兩個相關因子,當兩者平衡時,身心就健康,人格就完美;兩者對立時,尤其是“死的恐怖”占上風時,就成為神經癥病態的“發源地”。
4、思想矛盾。森田對此的描述是:“總想做點什么,不做點什么就不行的思想和現實存在的事實之間的矛盾。”當思想(觀念)和現實不一致時,就容易產生種種的迷惑,因為觀念終究是抽象的,期待它能存在于現實之中,與現實完全一致顯然是錯誤的。例如“有生便有死”這種在理性上很容易理解的客觀事實,但卻不能消除人對死的恐怖。同樣,一種出自于非理性的、感情的問題,誤認為能用合理的、理性的方法去解決,也會使人陷入思想矛盾中去。那些神經癥患者的疼痛和許多自覺不適癥狀都是主觀的,與客觀癥狀并不一致(各種醫學檢測手段無陽性體癥),這也是一種思想矛盾。
二、森田療法的特點
1、森田療法與其他心理療法的比較。目前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心理療法有精神分析療法和行為療法。精神分析著重于人格結構論,提出超我、自我和本我的心身構成要素,有關疾病的病理以意識和無意識兩個方面的精神動力論來分析、解釋,治療中重視治療者與患者的相互“移情”。森田療法沒有與人格結構論相對應的東西,也不假定有“無意識”的存在,治療重點不是有“移情”,而是貫徹“順其自然”和“悟覺”的原則。與行為療法對比,行為療法把身心癥狀的消失作為治療重點,森田療法的治療則放在保持和接納原有的身心癥狀的前提下,對患者進行指導。森田療法可以說是在典型的東方哲學和文化背景基礎上形成的心理療法。
2、森田療法的具體特征:(1)“不過問原則”,該療法不像精神分析那樣,追溯患者的生活經歷,尋求發病的原因。而是把發病原因歸之于神經質素質,在現實生活在遇到插曲似的“契機”而發病。在治療中強調“從現在開始”,“讓現實生活充滿活力”,促使患者盡快返回到現實生活中去。(2)癥狀是情緒變化的一種表現。身心癥狀的存在只是一種正常的心身狀態變化的夸大,治療的根本在于患者本身是否能達到不被心身癥狀所束縛,治療者只是作為助手起輔助作用。(3)重視行動、不問情緒的原則。人的情緒是不可能完全由自己的力量來左右的,既然不能控制它,那就干脆不去觸動它,而著重去改變可能被左右的行動,以此來促使情緒恢復正常。所以,森田療法提倡“按目的本位、行動本位那樣去生活”以“順其自然、事實唯真”的信念,用“照健康人那樣做,便能成為健康人”的原則指導治療。(4)在現實生活中接受治療。森田療法要求患者在單身房間絕對臥床,充分喚起“生的欲望”,然后按普通人那樣生活、勞作,給予生活指導似的治療。這種家庭生活式的治療方式,使得森田療法與其他心理療法相比,更能在短期內達到治療的效果。
三、森田療法的實際應用
森田療法根據其實施特點,又可稱為臥床療法、作業療法、體驗療法和家庭療法等,但最基本的方法則是以行為為中心的治療技法。經典的森田療法是住院治療,其程序大致上可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期為臥床療法期。即把患者完全隔離,禁止會面、談話、看書、吸煙以及其他一切消愁解悶的活動,除飲食和入廁之外,令其絕對安靜地臥床,該時期的治療目的,首先把臥床中的精神狀態作為輔助診斷依據,其次以寧靜來調整患者心身上的疲憊,并進一步突破患者在精神上被癥狀所困擾的煩悶,體驗即時解脫煩悶的心境。該時期通常需要1周。
第二期為輕作業療法期。該治療期主要是相對隔離治療,禁止談話、交際、游戲等活動,臥床時間每天必須保持7~8小時,但白天要求患者到戶外活動,接觸空氣和陽光,晚上要求患者寫日記,通過日記可進一步獲知患者的精神狀態、對治療的體驗。治療者應對日記內容做出必要的評注、指導,有時還要求患者朗讀一些名著,從事一些勞動,如掃地、糊紙袋等。勞動的目的是恢復患者精神上的自發性活動。該治療期通常為1~2周。
第三期為重作業勞動期。即指導患者不知不覺地養成對勞動的持久耐力,盡力安排患者做些體力活,如拉鋸、挖坑等,此外還可擔任病房值日,組織一些文體活動,與他人交往,閱讀哲學、文學等書籍。該治療期目的是培養患者的自信心,體驗完成工作后的喜悅,養成按自己目的行動的習慣。該治療期為1~2周。
第四期為日常生活訓練期。即患者開始打破人格上的執著,擺脫一切拘束,對外界變化進行順應、適應方面的訓練,為恢復其實際生活做準備。該治療期為1~2周。
四、森田療法的現實意義
森田療法提倡面對現實,積極生活,這是基于人的本性的心理療法,它對人們重新認識人之本性,自覺尋找自己該走的路,具有不可小視的意義。在治療對象上,該療法開拓了新的領域,如配合適當藥物治療酒精依賴癥、邊緣性人格障礙、精神分裂癥等,都取得了一定的療效。在治療形式上,該療法也在向不同方向發展和改進,如門診森田療法、森田小組療法——生活意義療法等。正如日本森田療法學會理事長大原健士郎教授的評價:森田療法只代表森田在世時那個時代的產生,今后可以改為新森田療法。森田療法的本質是通過親身體驗來理解。森田先生常說到“日新又一新”,其含義是指一種為自我實現所必需的、不斷的創造性。所以,該療法也可改名為“創造性的體驗療法”。
(張同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