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古人讀書,你首先想到的也許是頭懸梁、錐刺骨或者鑿壁偷光的故事。其實,除了悶頭自學,古人也可以選擇到書院進修。唐代起,書院教育機構就承擔著公共教育、學術研究與交流的功能。 宋代時,遍地開花的書院坐落在各地山水城鄉之間,不僅有朗朗的讀書聲,還有豐富多彩的學術盛會和文娛活動。綜合各書院的知名度和辦學條件,古人評選出四大“重點學校”,歷經滄桑,四大書院今猶在。讓我們游走在當年名校之間,一探古人的校園生活。 白鹿洞書院 天下示范校 江西省廬山五老峰的南麓,眾山環繞,溪水不緊不慢地流過。綠樹掩映中,佇立著一座灰瓦白墻的建筑,那就是興辦最早的“天下書院之首”—白鹿洞書院。從大門向里望去,深深的庭院一進又一進,濃陰灑地,一片幽靜。 在1200多年前,這里的密林中只有一座茅屋,一只脖子上掛著小口袋的白鹿,經常往返于茅屋與山下村鎮之間。出去時口袋里裝的是銅錢,不久,白鹿就會把“買”回的筆墨帶到主人身邊。這位“白鹿先生”叫李渤,當年他旅游來到廬山腳下,被清幽的環境吸引,就此隱居讀書,還馴養了一只乖巧的白鹿。這里因為山環水合,俯視似洞,就被人稱為“白鹿洞”。 唐代末年,兵荒馬亂,士大夫們不忍看到斯文受辱,來到這里置田耕種,開辟了一處避世讀書的風雅田園。南唐政府則在此創立官學,稱為“廬山國學”。北宋時,改國學為書院,但很快毀壞。直到南宋,白鹿洞書院才在地方軍政長官朱熹的主張下重修擴建。朱熹響當當的名頭決不是來自他的官職“南康知軍”,而是來自他的學問思想。 朱熹將孔孟以來的儒家學說,結合當時國情,發展出一個比較完善的“理學”體系,為立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構建和諧社會”的讀書人提供了一套理論基礎和思想行動指南。作為儒學大師,朱熹堪稱當時中國的精神領袖。 在白鹿洞書院,朱熹聘請名師,廣泛招生,親自講學。他制定的校訓《白鹿洞書院學規》,包括“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等內容,不僅成為中國書院的辦學“圣經”,還影響到韓國、日本等許多東亞國家。今天,日本仍有中學在升旗時集體背誦《白鹿洞書院學規》。 “半部論語治天下”,儒家經典中蘊含著豐富的智慧,南宋書院的學生,主修的課程就是經史和理學,相當于現在的哲學、歷史、政治和社會學等人文學科。而文學并不構成一門獨立的課程,對宋朝學子來說,詩詞歌賦更多的是他們樂此不疲的娛樂方式。 宋朝以后,許多書院的誕生過程與白鹿洞書院相似,幾經興衰輾轉,私人講學的場所逐漸成為地方教育組織。 岳麓書院 寓教于樂的百家講壇 湖南岳麓山并不算高,盡管坐落在繁華的長沙市內,卻依然保持著山清水秀的本色。山下的清溪茂林之中,隱藏著一座千年學府。北宋初年,岳麓書院始建于僧人辦學的基礎之上,南宋時,這里已經逐漸發展為全國聞名的教育基地,不僅硬件條件優越,而且人氣也很高,聚集了大批學士名家。 在重建白鹿洞書院之前,朱熹也曾游學來到這里,與岳麓書院的“校長”張一起開展了為期3個月的學術大講堂。岳麓書院盛況空前,據說聽講者蜂擁而至,坐乘的眾多馬匹把書院前的池水都喝干了。宋代大多數書院“門戶開放”,不僅不收學費,插班生和旁聽生也都是允許的。除了“本?!钡娜握n老師,社會上的名流學者們也經常會到這里講經論道,訪問交流,而書院則會為他們提供“集賢館”等住處。 朱熹在這里講學期間,有一次起了個大早爬上岳麓山頂看日出,興奮地跳起來歡呼:“赫曦!赫曦!”(即紅色的日出)朱老師的這次率性言行被傳為美談,于是師生們就在山頂建了個“赫曦臺”。在這個多功能觀景臺上,早晨可以觀日出,晚上可以飲酒賞月,還經常舉辦“主題派對”。自此往后,這里一直就是當年岳麓書院最受歡迎的課外活動場所。清朝人喜歡看戲,乾隆年間,人們索性以戲臺的樣子在書院一進門處又重建了個赫曦臺。 除了讀書講學,吟詩作賦和琴棋書畫點綴著書生們的課余生活。此外,書院還經常組織郊游。清明踏青、重陽登高,甚至僅僅天氣不錯也成為集體出游的好理由。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在“天人合一”的指導思想下,自古以來中國讀書人就具備一種親近自然的情懷。從孔子時代開始,在大自然的山水之間解惑論道,就是經典的教育理念。 嵩陽書院 閉關清修的勝地 中岳嵩山,坐落在河南省登封市,就離武林圣地少林寺不遠,蒼莽青翠的群峰之間,還深藏著一座學術圣地。這座古樸清雅的書院背靠險峰,面對溪流,因坐落在嵩山之南而被稱為嵩陽書院。在五代的周朝之前,這里一直是香煙繚繞的神佛廟觀,周世宗時被改建為太乙書院,在官方的扶助下逐漸發展起來。到了宋朝,宋仁宗賜其名為“嵩陽書院”后,吸引來越來越多的名師大儒,比如朱熹的前輩程顥、程頤兄弟,就在這里做了十幾年的主講。朱熹能夠創立更為完善的理學體系,也是站在程氏兄弟這類“巨人”的肩膀之上。 |
|
來自: zaochunxue > 《jiao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