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生前的光緒五年(1879年)就將自己與東太后慈安的陵寢建造完畢,慈安死后慈禧大權獨攬,對自己早就不滿意的生壙開始大修,此事當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所謂大修實為重建,尤其對隆恩殿和東西配殿進行了落架重建,木料全部用的是名貴的黃花梨木,彩畫處不施地仗,直接用最好的“庫金箔”貼金,由于“庫金箔”泛紅,所以游人們看到的殿內貼近彩畫承現偏紅顏色。隆恩殿月臺四周欄桿也極盡其奢華施以雕刻,丹陛石也重新更新。慈禧陵寢的這次“大修”歷經十三年,直到慈禧去世(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公歷11月15日)的前四天即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十八日(1908年11月11日)才正式完工。
這次陵寢大修的奢華體現為現在所說的“三絕”,即木絕、金絕和石絕。
“木絕”:是說三大殿的梁、枋都是用木中上品黃花梨木制成。這種木質堅硬、紋理細密的木材現在已瀕臨絕種,其價值稱得上是寸木寸金。而慈禧的棺槨也是用名貴的金絲楠木制成。
“金絕”:據《清史》記載,僅三大殿所用的葉子金就達4592兩之多,殿內外彩繪2400多條金龍全部是貼金,64根柱上都纏繞著半立體銅鎏金盤龍,墻壁上的五蝠捧壽、萬字不到頭圖案等也全都篩掃黃金。金碧輝煌隆恩殿和東西配殿雖經盜墓者洗劫,但如今依然可見“金絕”之豪華。
“石絕”:是指慈禧陵寢的石料一律采用上好的漢白玉,石雕圖案更是絕中之絕。隆恩殿的漢白玉石欄板上,都用浮雕技法刻成前飛“鳳”、后追“龍”圖案。76根望柱柱頭全部雕刻著翔鳳,鳳的下面是雕在柱身里、外側的兩條龍,形成獨一無二的“一鳳壓兩龍”造型,寓意著慈禧生前的無上權力。而殿前的鳳龍丹陛石雕刻更是石雕中的珍品。
說“石絕”又不能不說慈禧地宮,雖然慈禧地宮相對乾隆地宮的石雕飾相差甚遠,但在地宮石門和上券上的雕刻也有其不同之處:地宮進門處的石門屋頂仿造的木結構,其屋頂蹲獸雕刻了“騎雞仙人”,這大概也是孤例。還有在石門拱券上雕刻了“三龍兩鳳”的圖案,三龍當指咸豐、同治和光緒三位皇上?兩鳳一指慈禧本人,另一難道是指光緒的生母葉赫那 . 婉貞也就是慈禧的胞妹?
疑問:從照片中筆者看到隆恩殿內天花板之上竟然有部分彩畫保留,按說黃花梨木不需作地仗直接貼近,但是彩畫就應該作地仗了。還有天花之內外人看不到的,沒必要施以彩畫,所以筆者判斷,施以彩畫的木頭為慈禧重修隆恩殿前留下的木料,說明重修前隆恩殿也就是一般的和璽彩畫,而非全部貼金,并且不一定是黃花梨木材,這也為我們留下了慈禧隆恩殿大修之前彩畫的式樣。
慈禧陵寢的隆恩殿和方城明樓
隆恩殿
曾經在隆恩殿里展出的慈禧裝扮觀音的蠟像

隆恩殿木絕、金絕之展現




僅存的五塊半正龍天花

這就是天花內的彩畫

這是西配殿內的貼近彩畫






隆恩殿前御道石

隆恩殿月臺周邊欄桿的欄板、望柱上精美雕刻





這是慈禧小碑樓“水盤”(地垘)上的雕刻,可見蜥蜴口吐祥云

“水盤”四周水漩中的“魚鱉蝦蟹”(忘了拍蟹了),這要比一般水盤上的魚鱉蝦蟹精美多了,一般很少有口吐祥云的



慈禧陵寢明樓前石五供

方城名樓內朱砂碑:孝欽顯皇后之陵

落款為:光緒尊親之寶。朋友提示,此圖是慈安碑樓落款,慈禧碑落款應是:宣統尊親之寶。

慈禧陵寢的寶頂

地宮石門

石門歇山屋頂上的吞脊獸和蹲獸,可見“騎雞仙人”

石門內的雕刻:三龍兩鳳。另金屬門梁應是含銅材料的,門簪上雕刻的都是龍和鳳

具有辟邪意義的石門鋪首

金券內慈禧棺槨

慈禧慈安定東陵鳥瞰圖

慈禧慈安定東陵平面分布圖 作者繪圖
由于時間的關系,就不去孝陵了(據說順治沿用的是滿族傳統的火葬方式,而且地宮沒有被盜,所以并沒有開放),其實清東陵最值得游覽的是慈禧太后的定東陵和乾隆皇帝的裕陵,我叫司機直接先去定東陵。
菩陀峪定東陵是慈禧太后的陵寢(慈安太后陵寢是普祥峪,清朝皇帝皇后的萬年吉地陵寢選址都叫什么峪,康熙皇帝萬年吉地叫普祥峪,乾隆皇帝萬年吉地叫勝水峪,道光皇帝萬年吉地叫龍泉峪,咸豐皇帝萬年吉地叫平安峪),位于昌瑞山南麓偏西之菩陀峪,東距乾隆裕陵妃園寢0.5公里,西與普祥峪定東陵之間僅隔一條馬槽溝。

慈安和慈禧陵墓相隔的馬槽溝
“專車” 直達慈禧定東陵,景點廣場略顯凌亂,由于不是雙休節假日,游人比較稀少,車可以直接停到陵寢的下馬碑前,下馬碑是封建等級制度的標志,明清時期廣泛應用在陵寢、宮殿、壇廟乃至王府等處(王府只立‘下馬樁”)距離遠近按尊卑等級有所不同。官員外出行走每遇“下馬碑”必須下馬、下轎步行而過,否則是違制,要受到參處。體現了皇家的威嚴,同時也體現對逝者的尊重。

下馬碑,慈安和慈禧的下馬碑正好對應

離下馬碑不遠的就是慈禧太后的圣德神功碑樓

慈禧太后的圣德神功碑,謚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圣顯皇后

慈禧定東陵隆恩門全景圖

慈禧隆恩殿,面闊五間,重歇山頂式屋頂
慈禧太后陵與眾不同之處之一:慈禧太后的謚號在清一朝皇后中字數是最多
慈禧太后的謚號在清一朝皇后中字數是最多的一位25字,僅次于努爾哈赤和皇太極,與康熙帝一樣多,比同共一夫的姐妹慈安多八個字,比乾隆帝嘉慶帝還多五個字。謚號是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進行評定后,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于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獲謚。這是謚法之始。謚號的字數,從一個字開始,發展到后來用好多個字,簡直成了褒義詞堆砌。武則天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即自己定謚的先例。唐代對歿世皇帝簡稱謚號。明朝皇帝謚號十七字。清朝皇帝謚號為廿一字,最多的二十五字。字數這么多,當然就無法當名字叫了,只是在特定場合用。
慈禧太后陵與眾不同之處之二:大殿、月臺石欄桿、望柱均采用鳳引龍、鳳在上龍在下的圖案
尤其是隆恩殿前的丹陛石,以高浮雕加透雕的技法,把鳳在上龍在下,丹鳳凌空、蛟龍出水的神態刻畫得維妙維肖,是一件難得的石雕藝術珍品,其雕刻屬于透雕,明清很多丹璧石采用的是浮雕,即使故宮中保和殿后,乾清門廣場前的最大的丹璧石也沒有如此精美。

隆恩殿前的丹陛石

丹陛石局部

望柱均采用鳳引龍

月臺石欄桿鳳在上龍在下

鳳引龍
慈禧太后陵與眾不同之處之三:三殿均采用最高級別的金龍和璽彩畫,象征皇權之上的太和殿采用的是彩畫龍紋,最多也只有6根粉金漆的蟠龍柱。
最初新建慈禧陵與慈安陵時采取的是完全一樣規制。盡管陵寢的修建規制崇宏,典制齊備,在有清一代諸后陵中均屬上乘之作,花費白銀200萬兩。后來慈安死后,西太后認為應該完全在慈安之上,對自己的陵寢并不滿足,她利用獨自掌權之機,以年久失修為借口,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下令將菩陀峪萬年吉地的方城、明樓、寶城、隆恩殿、東西配殿、東西燎爐全部拆除重建,將宮門、朝房、小碑樓、神廚庫等建筑揭瓦大修,地宮各券及石五供也在維修之列,重修工程于光緒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開始,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在慈禧死前幾天才告結束,歷時13年之久。
重修后的慈禧陵用料考究,做工精細,裝修豪華,富麗堂皇。三大殿木構架全部采用名貴的黃花行梨木(明朝主要建筑的主梁時候用的是金絲楠木,產地主要集中在云貴四川湖北原始森林,到了清朝道光年間這種名貴木材已經很少見,即使孝陵(順治)、景陵(康熙)、泰陵(雍正)、裕陵(乾隆)、昌陵(嘉慶)的修建時期盡管比道光時期國力強盛,也沒有一座全部用金絲楠木做的,只有自稱簡樸一生的道光皇帝的慕陵的三大殿梁架木結構用的是名貴的金絲楠木)。梁枋及天花板上的彩畫不做地仗,不敷顏料,而是在木件上直接瀝粉貼金,其圖案為等級最高的金龍和璽彩畫。殿內墻壁雕有寓意 “萬福萬壽”、“福壽綿長”的磚雕圖案,并全部篩掃紅黃金。在清朝陵墓中是惟一采用金龍和璽彩畫,跟故宮太和殿的彩畫完全不一樣,使得真個隆恩殿金碧輝煌,蓬蓽生輝。慈禧陵隆恩殿及東西配殿建筑工藝水平在東陵是最高的,隆恩殿和東西配殿的梁枋架木、門窗隔扇,全部采用名貴的黃花梨木構制。在深褐色的原木上,直接瀝粉貼金。三殿內的墻上鑲有大小不等的30塊雕花磚壁,共計237平方米。所雕花紋有“五福捧壽”、“四角盤長”、“萬字不到頭”等。所有雕磚的外圍,均飾以蔓草、蓮花和珠文,凡凸起的花紋,全用赤金葉子貼飾,底部用黃金葉子貼飾,赤黃二金,交相輝映。三殿內外彩畫中,共有2400多條金龍。龍呈行、臥、升、降狀,千姿百態,光彩奪目。所有這些為其他陵寢建筑所未見。僅貼金一項,就用掉黃金4592兩之多。




三殿64根露明柱子上全部盤繞半立體鍍金銅龍。封護墻干擺到頂,拔檐上雕“萬福流云”圖案。大殿及月臺周圍的石欄桿,無論欄板、望柱還是抱鼓石上,均浮雕各式龍鳳呈祥、海水江崖圖案,尤其是殿前的丹陛石,以高浮雕加透雕的技法,把丹鳳凌空、蛟龍出水的神態刻畫得維妙維肖,是一件難得的石雕藝術珍品。這掃金的墻壁、貼金的彩畫,鍍金的盤龍以及精美的石雕藝術杰作,把三殿裝點得金碧輝煌、精美絕倫。這促豪華的裝修不僅在明、清兩代看陵中絕無僅有,就連紫禁城內也難以見到。

慈禧陵墓方城明樓燙樣

慈禧陵墓方城明樓平面解析圖 作者繪圖

樣式雷定東陵分解圖圖檔

樣式雷定東陵立體圖與燙樣圖檔

樣式雷定東陵規劃圖與燙樣圖檔

樣式雷定東陵全分樣圖檔